(共78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一单元 从宇宙看地球
第二节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实例,了解地层和化石在研究地球历史中的作用。
2.根据地质年代表说出主要地质年代的大致时间和主要事件,了解地球的演化简史。
3.结合实例,从生物演化、海陆变迁、构造运动和矿产形成等方面说明地球演化的过程。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地球历史的记录
1.地层与化石
(1)地层
概念 地质历史上一定地质时期形成的各种________和堆积物
特点 在未受剧烈构造运动扰动的情况下,先形成的地层____,后形成的地层____
成层岩石
居下
居上
作用 地层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层形成时的________
案例 石灰岩主要形成于________
页岩形成于________
玄武岩是________的产物
地表环境
浅海环境
静水环境
火山活动
(2)化石
概念 存留在地层中的__________、遗物和遗迹
作用 化石是确定所在地层的____和__________的重要依据
案例 含有三叶虫化石的地层是在______形成的,形成时为________
古生物遗体
年代
古地理环境
古生代
海洋环境
2.地质年代表
(1)地质年代:用来描述地球历史事件发生早晚或先后顺序的____单位。
(2)常用单位:由大到小依次是__、代、__等,分别对应地层单位宇、界、系等。
(3)地质年代表
时间
宙
纪
前寒武
显生
中生
新生
连一连 将地层或化石与它的地表环境相连。
二、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1.原始地球的形成:约____亿年以前的原始太阳星云,星云盘内的物质经碰撞吸积,逐渐演化成原始地球。
46
2.地球圈层的形成
(1)内部圈层的形成
地核
地幔
地壳
(2)外部圈层的形成
①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________等气体→构成原始的____圈。
②随着地表温度下降→______发生凝结,形成降雨→形成由河流、湖泊和海洋等组成的____。
二氧化碳
大气
气态水
水圈
3.地球生命的形成
(1)地球上的生命大约从____________前开始,判断依据是目前发现的地球上最早的________的年代大约距今38.5亿年。
(2)地球生命大爆发大约出现在________年前,此后地球进入______。
(3)人类诞生于__________前,从此地球开始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38.5亿年
生物化石
5.4亿
显生宙
180万年
填一填
46
5.4
显生
生命
人类
三、地球主要演化特征
1.生物演化
(1)时间变化——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
①从单细胞生物到______生物。
②从裸子植物到____植物。
③从无脊椎动物到____动物。
④在新生代最晚期出现____。
多细胞
被子
脊椎
人类
(2)空间分布——由海洋向陆地扩展。
初期 生物大都生活在____里
约4.4亿年前 ________植物出现,标志着生物开始向____扩展
约3亿多年前泥盆纪中晚期 ________的出现,标志着动物开始从海洋向____扩展
(3)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出现和兴盛。
海洋
陆生裸蕨
陆地
两栖动物
陆地
2.海陆变迁
2亿
泛大陆
七大洲
3.构造运动:导致海陆变迁、地形变化,影响气候变化、生物演化、矿产形成。
(1)中生代的构造运动导致______解体。
(2)________的构造运动导致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的形成。
4.矿产形成
(1)前寒武纪____成矿期。
(2)古生代后期____成矿期。
(3)中生代____成矿期。
泛大陆
晚新生代
铁矿
煤炭
煤炭
连一连 把地质事件与大致对应的时期连接起来。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地层和化石
夹藏于不同地层里的化石,不仅记录了它本身的生存活动历史,而且更能显示出地层的“年龄”,成为人类开启地球这一座“迷宫”的“钥匙”。它们是研究地质学、生物学、
气象学等各种学科的依据和突破口。图1和
图2为不同地质年代的生物化石。
问题1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说出图1化石的名称及其出现的地质年代,并推断古地理环境。
提示:化石的名称为三叶虫化石。出现的地质年代为古生代。古地理环境为海洋环境。
问题2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说出图2化石中的昆虫出现的地质年代(代、纪),其繁荣时期发生了哪些大事件?
提示:昆虫出现于古生代泥盆纪。其繁荣于石炭纪,该时期爬行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出现,蕨类植物繁荣,是重要的成煤期。
1.地层研究的内容
(1)地层时代的确定问题
看所研究的地层属于哪一个地质时代的产物,它们在宙、代、纪等地质时代系统中,应排在什么位置。
(2)建立地层序列:要弄清所研究区域内的地层是否从老到新都齐全,是否缺少一些时期的地层,并推测缺失的原因。
沉积岩的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一般先沉积的岩层在下,后沉积的岩层在上,即新岩层覆盖在老岩层之上,形成时间越早,埋藏越深,即“下老上新”,如图所示,
A、B、C、D表示岩层,且岩层年龄
A>B>C>D。
异常现象:原有的沉积岩层抬升,出露地表后被外力侵蚀,后又有更新的沉积岩层覆盖,导致部分原来的岩层缺失。
(3)环境分析:研究已确认的各时代地层的具体内容,探究它们是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如石灰岩多为浅海环境,页岩多为静水环境。
2.化石与地层
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所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不同的化石。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1.银杏被誉为植物王国的“活化石”,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树种之一。银杏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裹。银杏树适应性广,在我国云南、四川、江苏等地生长优良。河南义马发现的银杏化石(下图)保存有较为完整的枝、叶、果,尤其是较少见
的一枝三果,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目前结构保
存最为完整的银杏化石。据此完成(1)~(2)题。
(1)推测义马银杏化石产出地层形成于(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2)下列事件与义马银杏化石处于同时期的是( )
A.生命大爆发 B.爬行动物繁盛
C.人类出现 D.青藏高原隆起
√
√
(1)C (2)B [第(1)题,由材料可知,银杏种子裸露,没有果皮包裹,属于裸子植物,因而义马银杏繁荣的时期应该是中生代,C正确。
第(2)题,义马银杏繁荣的时期应该是中生代,同时期爬行动物繁盛,B正确;生命大爆发出现在寒武纪,A错误;人类出现在新生代,C错误;青藏高原隆起在晚新生代,D错误。故选B。]
地球的演化历程
下图为按照地质年代表梳理的植物和动物演化的历史脉络图示。
问题1 (综合思维)总结上图表示的生物演化规律。
提示:生物演化经历了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生物演化经历了由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出现和兴盛。
问题2 (综合思维)分析蓝绿藻的出现和繁盛对地球大气成分及生物演化的影响。
提示:蓝绿藻含有叶绿素,是地球上最早进行光合作用的生物,对地球表面从无氧环境到有氧环境起到了巨大作用。蓝绿藻的不断繁盛,使地球上的氧气逐渐增加,从而孕育出了一个有利于喜氧生物进化和繁盛的地球环境。
1.地貌的演化
2.生物演化
阶段 特征
古生代 ①早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空前繁盛,出现三叶虫、笔石、鹦鹉螺等,陆地低等植物出现;②后期:脊椎动物发展,从鱼类到两栖类再到爬行动物出现;裸子植物出现,蕨类繁盛;③末期:发生物种灭绝事件,95%的生物灭绝
阶段 特征
中生代 ①爬行动物盛行,尤其是恐龙,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中后期出现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②裸子植物兴盛,是重要的煤炭成矿期;③末期发生物种灭绝事件,大多数生物灭绝,如恐龙
新生代 ①被子植物繁盛;②哺乳动物快速发展,后期大量大型哺乳动物灭绝,出现人类,并逐渐繁荣
3.矿产形成
影响 举例
伴随着构造运动、海陆变迁、生物演化和气候变化,地质历史上出现了多个重要成矿期 前寒武纪铁矿成矿期
古生代后期煤炭成矿期
中生代煤炭成矿期
2.(2022·北京卷)下图示意寒武纪至新近纪生物多样性和地表温度的变化。读图,回答下题。
图中( )
A.寒武纪比奥陶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
B.侏罗纪是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
C.第三次物种大灭绝与地表升温有关
D.生物演化主要依赖于地球的内能
√
C [从生物多样性来看,奥陶纪比寒武纪生物种类更加丰富,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侏罗纪是大型爬行类动物恐龙所在的时代,并非哺乳类动物的繁盛时期,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出,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时期,其地表温度相较之前大幅度上升,故第三次物种大灭绝可能与地表升温有关,C正确;影响生物演化的因素较多,其形成过程较为复杂,D错误。]
必备知识
1.一般情况下,地层是按顺序分布的,老岩层在下,新岩层在上,呈水平状态。
2.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化石,可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
3.地球起源于大约46亿年以前,生命大约从38.5亿年前开始,大约180万年前人类诞生。
必备知识
4.生物的演化表现为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从海洋到陆地,再到全球;从诞生、兴盛,到衰退和灭亡。
5.泛大陆形成于中生代早期,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形成于晚新生代。
6.前寒武纪是铁矿成矿期,古生代后期、中生代是煤炭成矿期。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地球历史的记录
大熊猫(下图)已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约800万年,被誉为“中国国宝”、动物“活化石”。据此完成1~2题。
1.大熊猫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元古宙 B.中生代
C.古生代 D.新生代
2.大熊猫的存在说明( )
A.古老的生物都应成为“国宝”
B.生物不会灭绝
C.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
D.化石有生命
√
√
1.D 2.C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古宙是5.4亿年前,古生代是5.4亿年前至2.5亿年前,中生代是2.5亿年前至6 500万年前,新生代是6 500万年前至今。根据材料可知,大熊猫在地球上生存了大约800万年,故其在地球上最初出现的地质年代是新生代,D正确,A、B、C错误。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老的生物大部分已经灭绝,不是所有古老的生物都应成为“国宝”,化石是没有生命的,大熊猫的存在只能说明大熊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C正确,A、B、D错误。]
题组2 地球形成与演化简史
若把地球演化历史浓缩为1天,则地球形成于午夜0:00,7小时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出现;爬行类动物和昆虫类在22:00首次出现;现代人类在24:00的前1秒出现。据此完成3~5题。
3.若把地球演化历史浓缩为1天,1天实际是( )
A.35亿年 B.46亿年
C.150亿年 D.130亿年
√
4.关于地球的原始大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有大量氧气
B.来自从原始星云中俘获的气体
C.主要成分有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氨
D.地球能保持大气成分,是因为表面温度很高
5.单细胞生物形成于( )
A.地球内部 B.原始大气
C.原始大陆 D.原始海洋
√
√
3.B 4.C 5.D [第3题,本题考查地球演化的历史时间。地球有大约46亿年的历史,B正确。
第4题,本题考查大气圈的早期演化及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烷和氨,缺少氧气,C正确,A错误;地球诞生之初不断受到陨石撞击,地球表面的温度不断升高,大部分的岩石处于熔融状态,随着陨石撞击不断减少,地球逐渐冷却,地球表层冷却形成了原始的地壳,地球内部的气体逸出形成了原始的大气圈,B、D错误。
第5题,本题考查单细胞生物的出现环境。水圈的形成为地球生命的出现提供了必要条件,单细胞生物形成于原始海洋中,D正确。]
题组3 地球主要演化特征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6~7题。
6.图中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7.根据图中化石,推断动物在这一时期的演化过程是( )
A.海生无脊椎动物—爬行动物—脊椎动物
B.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
C.爬行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D.爬行动物—脊椎动物—海生无脊椎动物
√
√
6.A 7.B [第6题,三叶虫是古生代的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中的原始鱼类和古老的两栖类也是古生代生物,所以属于古生代地层的是含三叶虫化石和原始鱼类化石的地层。
第7题,生物演化过程为由海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故这一时期动物的演化过程是海生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爬行动物,B正确。]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12活动
提示:三叶虫生长于海洋中,如果地层中含有三叶虫化石,说明该地层形成时为海洋环境,后来由于地壳运动等海陆变迁,海洋变成陆地,于是陆地的岩石中出现了三叶虫化石。
教材P15活动
1.提示:地球演化大事记
年代(百万年前) 大事件
1.8 人类诞生
65 恐龙灭绝
542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3 850 生命出现
4 150 海洋形成
4 570 地球形成
2.提示:大约46亿年以前,原始地球形成。此后,地球温度逐步降低,内部物质出现分异,形成地核、地幔和地壳。广泛发生的火山喷发,释放出水蒸气、二氧化碳等气体,形成原始的大气圈。随着地表温度下降,气态水逐渐凝结,约于41.5亿年前,形成海洋。38.5亿年前,原始生命出现。距今约5.42亿年的寒武纪早期出现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白垩纪末期(距今约6 500万年),恐龙灭绝。大约180万年前,人类诞生,地球开始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教材P16活动
1.提示:由地质年代表中不同生物出现的时间可知,地球生物演化的规律:从时间上看,具有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从空间分布来看,具有从海洋向陆地扩展的过程。在生物演化过程中,伴随着一些生物的衰退和灭亡,是另一些生物的出现和兴盛。
2.提示:参考探究点2地球的演化历程[图表探究]问题2。
教材P17活动
1.提示:大西洋、印度洋面积扩大,太平洋面积缩小。
2.提示: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印度半岛位置北移。
课时分层作业(二) 地球的形成与演化
2024年8月,黑龙江省黑河市逊克县干岔子乡河西村村民在耕作时,意外挖掘出一块巨大的、形状奇特的骨头。文物部门组织专家团队前往现场进行勘查。经过初步鉴定,专家们确认这些骨头属于猛犸象腿骨化石。最大的三块可以完美地拼接契合,拼接后长1.24米,直径0.21米。猛犸象是一种生活在史前时期的巨型哺乳动物,猛犸象身披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其化石对于研究当地史前地质、气候具有重要意义。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地层和化石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往往保存着相同或相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
③陆地地层只含有陆地生物的化石,海洋地层只含有海洋生物化石
④研究地层与其包含的化石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2.猛犸象生存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3.推测猛犸象生存时期,黑龙江省的地理环境最可能是( )
A.浅湖、沼泽 B.寒冷、干燥
C.温暖、湿润 D.广阔深海
√
√
1.C 2.D 3.B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不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的化石不同,①正确;生物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进化的,因此,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②错误;由于海陆变迁,陆地地层也可能含有海洋生物化石,而海洋地层也可能含有陆地生物化石,③错误;研究地层及化石是了解地球历史最主要的途径,可以推知地球的历史和古地理环境,④正确。综上所述,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前寒武纪时期的生物主要以藻类和单细胞生物为主,A错误;古生代主要以海生无脊椎动物、鱼类为主,B错误;中生代以爬行动物为主,C错误;猛犸象是地质历史上曾经活跃的哺乳动物,属于新生代,D正确。故选D。
第3题,由材料“猛犸象是一种生活在史前时期的巨型哺乳动物,猛犸象身披细密长毛,具有极厚的脂肪层”可知,猛犸象生活在陆地上,当时的气候寒冷,结合选项可知,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示意生物出现以来地球大气中O2、CO2的含量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地球上生物出现后( )
A.CO2的含量不断上升
B.O2的含量上升
C.O2和CO2含量保持稳定
D.O2和CO2含量变化呈正相关
√
5.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
A.蕨类植物→被子植物→裸子植物
B.三叶虫→鱼类→恐龙
C.元古宙→古生代→太古宙
D.哺乳动物→爬行动物→两栖动物
√
4.B 5.B [第4题,读图可知,地球上生物出现后,O2的含量上升,B正确;CO2的含量先上升,后波动下降,A、C错误;O2和CO2含量变化趋势不一致,二者不是呈正相关的关系,D错误。
第5题,根据地质年代及生物演化的顺序判断可知,按由老到新的年代顺序: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A错误;三叶虫→鱼类→恐龙,B正确;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C错误;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D错误。]
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6~7题。
6.甲、乙、丙、丁依次为( )
A.显生宙、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
B.元古宙、太古宙、冥古宙、显生宙
C.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显生宙
D.冥古宙、元古宙、太古宙、显生宙
√
7.①②③依次为( )
A.古生代、新生代、中生代
B.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早生代、中生代、晚生代
D.中生代、古生代、新生代
√
6.C 7.B [第6题,我们生活的地球从诞生至今分为四个宙: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和显生宙。据图中距今时间可判断,甲为冥古宙,乙为太古宙,丙为元古宙,丁为显生宙,C正确,排除A、B、D。
第7题,显生宙,指“看得见生物的年代”,是开始出现大量较高等动物以来的阶段,包括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B正确,排除A、C、D。]
披毛犀化石骨架是黑龙江省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披毛犀是活跃在亚欧大陆北部的哺乳动物,全身长满浓密的长毛,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抵御严寒,已在一万年前灭绝,是最晚灭绝的史前犀。据此完成8~9题。
8.末次冰期后,随着气候转暖,披毛犀( )
A.向高纬迁徙 B.向低纬迁徙
C.向内陆迁徙 D.向沿海迁徙
9.披毛犀灭绝时期( )
A.气候逐渐变冷 B.恐龙称霸地球
C.被子植物繁盛 D.联合古陆形成
√
√
8.A 9.C [第8题,材料信息表明,披毛犀全身长满浓密的长毛,有一层厚厚的毛皮及脂肪用来抵御严寒,适合在寒冷的环境中生活。末次冰期后,随着气候转暖,适合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披毛犀应该向高纬迁徙,A符合题意,排除B;向内陆迁徙或向沿海迁徙,与气候转暖没有关联性,排除C、D。
第9题,材料信息表明,披毛犀灭绝时期是在一万年前,处于新生代,新生代是被子植物时代,因此被子植物繁盛,C正确;披毛犀灭绝时期是在一万年前,处于末次冰期之后,气候整体上转暖,A错误;恐龙称霸地球的时期为中生代,联合古陆形成的时期在古生代后期,二者均不在披毛犀灭绝时期,B、D错误。]
不同地质年代的沉积岩含有不同生命现象的信息。下图示意不同地质年代地层中的生物化石。据此完成10~11题。
10.人类出现在(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1.下列关于各地质时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
B.中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
C.中生代,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雏形基本形成
D.古生代末期,海洋50%以上的无脊椎动物灭绝
√
√
10.D 11.A [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和图片可知,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第四纪。第1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和中生代是重要的造煤时期,A正确;新生代形成现代地貌格局及海陆分布,B错误;古生代中后期,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雏形出现,C错误;古生代末期,60%的海生无脊椎动物灭绝,D错误。]
1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生物是在地球发展历史中产生的,但在地质历史时期,也经历过一些不利于生物生存的环境变化阶段,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右面是生物的进化、灭绝与环境变迁关系示意图。
(1)根据图示内容写出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7分)
(2)说明表格中A、B所示两次生物灭绝事件的内容。(7分)
(3)古生代的石炭纪、二叠纪是地质史上最重要的成煤时期,推测当时的环境特点。(4分)
[解析] 第(1)题,从图中的地质年代与生物的进化可知,植物演化从低级到高级的顺序应是从太古宙到新生代的变化,太古宙为原核细胞生物、元古宙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到新生代依次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第(2)题,A为距今约2.5亿年的二叠纪末期,发生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生物大灭绝事件,地球上95%的生物灭绝。B为距今约6 500万年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地球史上又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约75%~80%的物种灭绝。长达约1.4亿年之久的恐龙时代在此终结。
第(3)题,成煤的物质基础是森林,推测成煤时期的环境特点是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答案] (1)原核细胞生物→海生藻类时代→陆上孢子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2)A:发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9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B: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绝大多数物种从地球上消失,包括我们所熟知的恐龙。
(3)气候温暖湿润,森林密布。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