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5 第三单元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5 第三单元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82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一节 走近桂林山水
学 习 目 标 1.结合桂林地区自然环境特征,归纳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
2.结合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说明喀斯特地貌与岩石、水文、气候等要素的关系。
3.结合喀斯特地貌的景观特点,分析其对人类的影响,理解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喀斯特地貌分布区的重要意义。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桂林山水
1.概况:位于______________东北部的桂林市;桂林风景的“四绝”是指“山清、水秀、____、石美”。
2.地貌类型:是典型的______地貌。
(1)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________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____和____的过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
洞奇
喀斯特
二氧化碳
溶蚀
淀积
(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条件
①岩石:____性、____性的强弱。
②水:____力、____性的强弱。
可溶
透水
溶蚀
流动
3.桂林山水发育条件
条件 特点
岩石条件 ______广布,厚度大、岩性纯、裂隙比较发育,可溶性、透水性都很好
气候条件 地处______________区,温暖湿润,降水充沛,尤以4—7月降水较多
石灰岩
亚热带季风气候
条件 特点
水文条件 地表水和地下水丰富,________作用强烈,漓江纵贯南北
生物条件 生物生长旺盛和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导致土壤和流水中______的含量较高
流水侵蚀
有机酸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温度越高,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越少,溶蚀作用越弱,所以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如温带地区典型。 (  )
2.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岩石的透水性。 (  )
3.桂林地区流水沉积作用强烈,淀积沉积地貌发育。 (  )
4.桂林地区的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的含量较高。 (  )
×
×
×

提示:1.× 热带地区虽然水中二氧化碳含量较少,但由于热带地区雨量充沛,水循环快,气温高,植被分泌出有机酸,这些都加速了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因而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比温带地区典型。
2.× 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
3.× 桂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以流水侵蚀作用为主。
4.√ 桂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降水充沛,植被茂盛,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
二、喀斯特地貌
1.类型
喀斯特地貌分为____喀斯特地貌和地下喀斯特地貌。其代表性形态及其成因如下表所示:
地面
类型 形态 成因
地面喀斯特地貌 石芽→____→峰林、峰丛→孤峰→残丘 溶蚀
溶沟→________→溶蚀谷地
落水洞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地下河 溶蚀
______、石笋、石柱 淀积
石林
溶蚀洼地
石钟乳
2.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1)有利影响:许多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已成为著名的________区,喀斯特____内冬暖夏凉,为____、防空、储藏等提供了便利。
(2)不利影响:喀斯特地貌分布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易导致________和地面塌陷,给农业、城市建设以及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利影响。
风景旅游
洞穴
居住
水土流失
微思考 喀斯特地貌形成的作用都一样吗?
提示:不一样。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是因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而地下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是因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溶洞内的石钟乳、石笋等则是因流水淀积作用形成的。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桂林山水的形成
桂林山水是对广西桂林地区旅游资源的总称,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之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构成了别具一格的桂林山水。桂林山水“山清、水秀、洞奇、石美”,其境内的山水风光举世闻名,千百年来享有“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誉。下面为桂林山水景观图。
问题1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根据桂林的地理位置分析桂林的气候类型及其特点。
提示:桂林位于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冬暖夏凉,雨量充沛,温和湿润,雨热同期。
问题2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依据所学知识分析桂林及周边地区的地形特点和岩石条件,并思考气候和地形对桂林的水有什么影响。
提示:地形特点:桂林地区东部、西部、北部山岭环绕,地势较高,中部、南部地势较低,漓江谷地自北向南纵贯全境。岩石条件:石灰岩广布,并且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的可溶性和透水性都很好。
天然的地形组合与炎热多雨的气候条件,十分有利于区域内地表水与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
1.影响喀斯特作用强弱的因素
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以及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作用的强弱。如图所示。
2.桂林山水的成因
条件 圈层 要素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圈 岩石 石灰岩广布,厚度大,岩性纯,空隙和裂隙发育广泛,岩石可溶性、透水性好
条件 圈层 要素 桂林地区的自然条件
水的溶蚀性 大气圈 气候 位于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降水充沛
水圈 水文 地势东、西、北部高,中、南部低,利于地表水、地下水的形成和富集,漓江纵贯南北,水的流动性强
生物圈 生物 亚热带气候利于生物生长和有机质的积累,土壤和流水中有机酸含量较高,水的溶蚀力强
1.(2023·新课标卷)莲花盆是一种独特的地下喀斯特景观。它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下图)。广西某溶洞数百米长的洞穴中,分布着百余座大小不一的莲花盆,最大的莲花盆直径达9米。据此完成(1)~(2)题。
(1)形成莲花盆需要(  )
①水自洞顶不断滴落 ②水沿洞壁缓慢渗出 ③不断流动的薄层水 ④相对静止的薄层水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曾经流过该段溶洞的地下河为发育大规模莲花盆群提供的关键条件是(  )
A.曲折的河道 B.平坦的河床
C.充足的水汽 D.丰富的泥沙


(1)B (2)B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莲花盆是在溶洞的薄层水中由水底向上发育的盆状或圆盘状沉积体。莲花盆由水底向上发育,说明水应是自洞顶不断滴落,在薄层水中不断淀积,而不是沿洞壁缓慢渗出,①正确,②错误;莲花盆是在薄层水中发育而成,相对静止的薄层水更有利于其发育,③错误,④正确。故选B。
第(2)题,莲花盆的形成需要有平整的洞底和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地下河平坦的河床能为薄层水提供广阔且稳定的基底,使水流均匀分布,促进大规模莲花盆群发育。故选B。]
喀斯特地貌
小寨天坑(如图)位于距重庆市奉节县城91千米的小寨村。天坑坑口地面标高1 331米,深666.2米,坑口直径622米,当称“天下第一大的漏斗”。天坑坑壁四周陡峭,在东北
方向峭壁上有小道通到坑底。坑底下边有地
下河,小寨天坑是地下河的一个“天窗”。
问题1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什么是喀斯特地貌?在我国该地貌类型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区?
提示:喀斯特地貌是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在我国主要分布在云贵高原。
问题2 (综合思维)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提示: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水的溶蚀力和流动性。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小寨天坑是如何形成的?与其成因相同的地貌类型还有哪些?
提示:主要由流水溶蚀作用形成。与其成因相同的地貌类型还有地下河、石芽、峰林、孤峰等。
1.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定义
地面喀斯特地貌 溶沟 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沟槽
洼地 水溶蚀岩石而形成的洼地
峰丛 多个喀斯特山峰有明显的基座相连
定义
地面喀斯特地貌 峰林 成片分布的呈浑圆状的石灰岩山峰
孤峰 单个孤立的石灰岩山峰
残丘 单个孤立的石丘
形成
溶沟是地表水沿岩石裂隙流过,对岩石溶蚀和侵蚀而成的;溶蚀和侵蚀面积大的形成洼地;没有被溶蚀和侵蚀的岩石形成峰丛,进一步溶蚀形成峰林→孤峰→残丘
定义 形成
地下喀斯特地貌 溶洞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 地下水沿岩石裂隙溶蚀而成
地下河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石的裂隙溶蚀形成的地下河道
定义
地下喀斯特地貌 石钟乳 悬挂在石灰岩洞穴顶部,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倒锥状堆积体
石笋 由碳酸盐淀积形成的不断从溶洞底部向上长高的类似竹笋的堆积体
石柱 石笋和石钟乳连接在一起时,形成石柱
形成
含有Ca(HCO3)2的水沿溶洞顶部细小裂隙渗出变成CaCO3后不断淀积在洞顶,且不断向下延伸形成石钟乳。滴落到洞底的岩溶水,不断淀积,向上伸展形成石笋。石钟乳和石笋不断生长连在一起,形成石柱
2.喀斯特地貌的发育过程
3.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1)有利影响
①喀斯特矿水和地下河是储量丰富、水质优良的地下水源,喀斯特矿水还有医疗作用,合理开采和利用喀斯特地区的地下水对工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②水能丰富的地下河段,可以筑坝发电。
③喀斯特地貌多奇峰、异洞等自然景观,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④喀斯特地貌区矿产资源较丰富。石灰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矿产资源,主要用作建筑原料。此外,喀斯特地貌还和一些矿产的生成和富集有密切关系。例如,溶蚀残留的铝土可以富集成铝土矿。因此,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喀斯特地区丰富的矿藏。
⑤有些溶洞可以作为地下厂址和地下仓库。地下溶洞往往是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场所。
(2)不利影响
①喀斯特地区有许多溶洞和地下暗河,因此在喀斯特地区修水库时要注意渗漏问题,修筑铁路和桥梁时要注意地基的塌陷问题。
②喀斯特地区地形崎岖,给铁路、公路的修筑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
③喀斯特地区土层浅薄,基岩浅,暴雨冲刷力强,植被破坏加上不合理的开发活动容易导致水土流失,且很难恢复,易形成石质荒漠化。
④喀斯特地貌由于溶洞和地下暗河发育,容易导致地表缺水,再加上地表崎岖不平,平地少,土壤贫瘠,影响农业生产。
⑤喀斯特地区地质条件复杂,多地质灾害。
2.读图,回答(1)~(3)题。
①上层洞穴 ②下层洞穴 ③石钟乳、石笋 ④岩石
(1)该类景观多出现在(  )
①苏 ②青 ③滇 ④新 ⑤桂 ⑥内蒙古
A.①②    B.③④
C.③⑤ D.⑤⑥

(2)该类地貌发育典型的山区(  )
A.风蚀现象显著
B.岩石类型是花岗岩
C.土层较薄,土壤贫瘠
D.地表水丰富,地下水贫乏
(3)图中岩石和地貌形态形成的先后顺序是(  )
A.②④① B.③①④
C.④②① D.④①③


(1)C (2)C (3)D [第(1)题,从图中信息“石钟乳、石笋”可知,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C正确。
第(2)题,喀斯特地貌是流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而形成的,A错误;花岗岩不是可溶性岩石,B错误;该类地貌发育的山区,气候湿润,水土流失严重,土层较薄,土壤贫瘠,C正确;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渗漏严重,地下水较丰富,D错误。
第(3)题,喀斯特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可溶性岩石,石钟乳、石笋等是在溶洞内发育形成的,故应先有溶洞,后有石钟乳、石笋。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区先有石灰岩,后有流水溶蚀形成的溶洞,先有上层,后有下层。从溶洞顶部下渗的含有碳酸盐的水淀积后,形成石钟乳和石笋,D正确。]
必备知识
1.喀斯特地貌大多发育于石灰岩广布的地区,喀斯特作用主要指溶解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溶蚀和淀积的过程。
2.岩石的可溶性、透水性和水的溶蚀力、流动性的强弱,决定了喀斯特地貌发育的程度。
3.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石芽、溶沟、石林、峰丛、峰林、孤峰等。
4.地下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溶洞、地下河及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及特点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具有“山清、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被称为“四绝”。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地地貌为(  )
A.石芽 B.石笋
C.峰林 D.孤峰
2.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溶蚀 B.海浪侵蚀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3.下列古诗词中对该地景观描述正确的是(  )
A.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C 2.A 3.A [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群山连绵,为峰林地貌,C正确。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因流水溶蚀形成,A正确。
第3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 与图示相符,A正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的是沙漠景观,以风力作用为主,B错误;“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描述的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地貌,C错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述的是泰山,不是桂林山水,D错误。故选A。]
题组2 喀斯特地貌的类型
有同学制作了某种地貌模型(下图),该地貌在我国某高原有集中分布。据此完成4~6题。
4.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  )
①孤峰 ②溶洞 ③牛轭湖 ④天坑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5.该模型展示的地貌景观属于(  )
A.冰川地貌 B.风成地貌
C.海岸地貌 D.喀斯特地貌
6.该地貌集中分布于我国(  )
A.黄土高原 B.内蒙古高原
C.云贵高原 D.青藏高原


4.A 5.D 6.C [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模型中展示出来的地貌景观有孤峰和溶洞,①②正确;图中未展示出牛轭湖和天坑,③④错误。
第5题,孤峰和溶洞都属于喀斯特地貌,D正确。
第6题,喀斯特地貌集中分布在我国石灰岩广布的云贵高原,C正确。]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64活动
提示:除中国外,世界上还有法国的中央高原、俄罗斯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等地区分布着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以上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大多形成本国,甚至世界性旅游景区。
教材P66活动
1.提示:独秀峰为孤峰,象鼻山为天生桥,漓江为峰林、峰丛,芦笛岩洞为溶洞,其内部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等。
2.提示:桂林山水风光,属于喀斯特地貌。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走近桂林山水
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广阔,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
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右图示意云南石林景
观。据此完成1~2题。
1.云南石林形成需要的气象条件为(  )
A.海拔高,气温年较差小
B.气温较高,降雨多
C.空气干燥,降水少
D.大气稀薄,光照强
2.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1.B 2.C [第1题,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受地表水、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石灰岩在暖湿的环境下容易被流水溶蚀、侵蚀。云南石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温较高,降雨较多,在这种气象条件下,可溶性岩石容易与水发生化学反应,流水溶蚀作用明显,B正确,C错误。云南石林的形成与气温年较差和光照关系不大,A、D错误。
第2题,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化过程: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由此并结合材料“石多似林”可知,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C正确;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此时峰丛还没有形成,A、B错误;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石林,D错误。]
在重庆市彭水县的罗家坨苗寨,有一处能预测天气的神奇泉水,每当大雨来临前,泉水就会变成乳白色,当地人称之为“牛奶泉”。据研究,牛奶泉的形成与喀斯特作用[Ca(HCO3)2→H2O+CO2+CaCO3]有关。如图为牛奶泉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泉水呈奶白色的原因是其出露时(  )
A.水中钙离子浓度上升
B.大气压强迅速上升
C.水中CO2迅速逸出
D.泉水温度迅速下降

4.牛奶泉预测天气原理的顺序是(  )
①甲地出现降水 ②乙地出现降水 ③地下暗河水压增大 ④地下暗河水位上升 ⑤地表径流下渗
A.①②⑤④③ B.①⑤④③②
C.②④③⑤① D.②①④⑤③

3.C 4.B [第3题,牛奶泉的形成与喀斯特作用有关,泉水呈奶白色是由于水中出现CaCO3沉淀,泉水变得浑浊。沉淀增多,相对应的水中钙离子浓度就会下降,排除A;泉水出露时,大气压强变小,CO2溶解度变小,水中CO2迅速逸出,同时形成CaCO3沉淀,C正确,排除B;泉水出露的短时间内,水温不会迅速变化,并且泉水温度下降不利于CaCO3沉淀的形成,排除D。
第4题,牛奶泉能够预测天气,是因为在乙地出现降水前,牛奶泉已经形成了,因此最先出现降水的应该是甲地。甲地地表径流下渗,使地下暗河水位上升、水压增大,当乙地泉水出露时,大气压强变化明显,水中CO2溶解度变小,出现CaCO3沉淀,形成牛奶泉。牛奶泉形成一段时间后,雨带推移到乙地。B正确。]
下图示意某地貌的发育过程。据此完成5~7题。
5.该地貌(  )
①为喀斯特沉积地貌 ②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 ③为喀斯特溶蚀地貌 ④可溶性岩石以玄武岩为主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图中没有体现的地貌是(  )
A.溶洞 B.洼地
C.峰丛 D.峰林
7.图示地貌的演变顺序是(  )
A.c→b→e→f→a→d
B.c→e→b→f→a→d
C.c→e→b→f→d→a
D.c→b→a→d→e→f


5.C 6.A 7.B [第5题,读图可知,该地貌是喀斯特地貌,其形成必备条件:一是可溶性岩石以石灰岩为主,二是流水溶蚀形成。因此②③符合题意,C正确。
第6题,读图可知,图中没有显示出喀斯特地貌地下发育的溶洞,A符合题意。
第7题,其形成过程首先是大气降水在平坦的石灰岩表面溶蚀出溶沟,溶沟进一步加深加宽形成溶蚀洼地,溶沟相互交错,将岩石分割形成基座相连的峰丛,之后溶沟加深切割,分开峰丛相连的基座,形成峰林,最后大量山峰被溶蚀变矮甚至消失,剩余孤峰进一步被溶蚀形成残丘。因此演变顺序是c→e→b→f→a→d,B正确。]
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例如洞壁)进行碳酸钙沉积,边石坝的生长发育程度可反映洞内古环境水文迁移状况。下图为贵州丹寨金瓜洞某一边石坝形成示意图。据此完成8~9题。
8.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  )
A.残丘 B.石林
C.石钟乳 D.角峰
9.下列关于图中边石坝的形成条件,说法错误的是(  )
A.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
B.空气中高CO2含量促进其形成
C.池水的补给以滴水为主
D.池水排泄主要是靠径流外泄


8.C 9.D [第8题,边石坝是在水池内水沿着固定边界进行碳酸钙沉积,属于流水沉积地貌。图中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随着溶解于水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石钟乳。所以最可能与图中边石坝伴生的地貌是石钟乳,C正确。
第9题,图中含有碳酸氢钙的水滴在下滴过程中砸向洞壁,沿洞壁向池中流动补给池水,沿洞壁流动的水在流动过程中,水中的二氧化碳析出,促使碳酸钙沉积,形成边石坝,所以空气中高CO2含量也促进其形成,而池水的水位基本稳定,可避免水位变化大对洞壁边石坝沉积处的侵蚀,促进了边石坝的形成,A、B、C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边石坝的形成与池水排泄方式关系不大,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土壤中的CO2溶于水后可溶蚀石灰岩,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动力,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中的CO2浓度有较大差异。下图中①②③④分别代表某喀斯特地貌区人工草坡、无
植被耕地、天然草坡、柏树林等植被条件下
土壤中CO2浓度的垂直变化情况。据此完成
10~11题。
10.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  )
A.开垦大量土地为耕地
B.积极营造人工草坡
C.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
D.大力保护天然草坡
11.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最终产生的环境问题可能是(  )
A.土地红漠化 B.土地荒漠化
C.土地盐碱化 D.石质荒漠化


10.C 11.D [第10题,据图可知,在土壤深度相同的情况下,柏树林植被的土壤中CO2浓度最小,因此为减少对石灰岩的溶蚀,当地最适宜采取的措施是努力保护和营造柏树林,C正确;在土壤深度相同的情况下,人工草坡、无植被耕地、天然草坡的CO2浓度都比柏树林的浓度大,A、B、D错误。
第11题,该地为喀斯特地貌,如果当地植被破坏严重,造成地表裸露,再加上山区土层薄,暴雨冲刷强,水土流失严重,岩石逐渐裸露,导致出现石质荒漠化现象,D正确;土地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A错误;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B错误;土地盐碱化主要是由人类不合理灌溉导致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温暖湿润的地区,不易出现土地盐碱化,C错误。]
12.(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州水城天生桥(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成)景区位于六盘水的干河流域,境内喀斯特地貌广泛发育。水城天生桥为世界最高的可行驶汽车的公路天生桥,是河道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下图为贵州水城天生
桥景观图。
(1)说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4分)
(2)图示景观形成过程的正确排序是____________(填序号)。(4分)
①洞穴向下方和两侧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
②洞穴顶部坍塌,残留的洞穴顶部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
③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
④流水不断对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地下岩溶洞穴发育
(3)简述喀斯特地貌广布对当地的影响。(10分)
③④①②
[解析] 第(1)题,喀斯特地貌是喀斯特作用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地貌类型。喀斯特作用的本质是含有二氧化碳的水对可溶性岩石的溶蚀和淀积作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条件包括岩石具有透水性和可溶性;水具有溶蚀能力且流动性好。
第(2)题,由材料信息“水城天生桥(由瀑流沿山谷裂隙冲蚀而成)”“水城天生桥为世界最高的可行驶汽车的公路天生桥,是河道洞穴坍塌后残留洞段”可知,首先是该地区地表水沿裂隙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暗河;随着流水的增多,流水不断对可溶性的石灰岩进行溶蚀和侵蚀,便在地下发育了岩溶洞穴;随着洞穴向下方和两侧不断扩大,形成了深切的峡谷状洞穴通道;后来在重力作用影响下,洞穴顶部发生坍塌,残留的洞穴顶部则成为天生桥的桥面,洞穴空洞部分变成桥洞,因此正确的顺序是③④①②。
第(3)题,喀斯特地貌广布对当地的影响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有利影响主要体现在:天生桥之类的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对外地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有利于当地发展旅游业,促进经济发展。不利影响包括:喀斯特地貌广布,地表崎岖不平,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不利于进行交通建设;交通不便,严重影响当地与外界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导致区域闭塞;岩层稳定性很差,不利于进行水利工程建设,能源开发受限;地表崎岖,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薄,不利于发展农业;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容易下渗,导致地表水资源短缺,影响生产生活;地表崎岖不平,水的流动性强,易造成水土流失;水土流失后,易出现石漠化现象;该地区生态一旦遭到破坏,很难恢复,生态环境非常脆弱。
[答案] (1)岩石具有透水性和可溶性;水具有溶蚀能力且流动性好。
(3)有利影响:喀斯特地貌景观独特,是良好的旅游资源,有利于发展旅游业。
不利影响:地表崎岖,地质条件复杂,不利于交通建设;交通不便,不利于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岩层不稳定,不利于水利工程建设;耕地面积小且分散,土层薄,不利于发展农业;岩石裂隙发育,地表水资源短缺;保水性差,易造成水土流失;岩石裸露,易出现石漠化现象;生态环境脆弱。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