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4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第二节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学 习 目 标 1.运用视频、景观图等方式,识别风成地貌的主要类型。
2.结合材料,分析风成地貌的形成与分布以及风成地貌分布区的环境特征。
3.结合材料,理解风成地貌分布区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风成地貌
1.概念:指____对地表物质的侵蚀、搬运、____所形成的各种地貌。我国风成地貌主要分布在____地区。
2.成因:气候____、全年降水量40毫米左右,年蒸发量超过 2 400 毫米,太阳辐射__,昼夜温差__,物理风化____。
风力
堆积
西北
干旱
强
大
强烈
二、从敦煌“魔鬼城”说风蚀地貌
1.敦煌概况:地处________西端,位于甘肃与青海、新疆的交界处,气候干旱,____地貌非常典型。
2.主要的风蚀地貌
(1)成因:____对岩石、沉积物____而形成。
(2)特点:“顶平、身陡”。
(3)主要类型:______、风蚀柱、________、风蚀雅丹、风蚀城堡等。
河西走廊
风成
风力
侵蚀
风蚀垄
风蚀蘑菇
连一连 将风蚀地貌与对应的地貌特点相连。
三、从鸣沙山看风积地貌
1.鸣沙山概况:位于敦煌市____,分布着多种形态的____。
2.沙丘成因:干旱地区风力吹扬的松散沙粒____而成。
3.主要沙丘类型
(1)纵向沙垄:______呈____状延伸的沙丘。
(2)金字塔形沙丘:形似金字塔状。
(3)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较__,背风坡较__。
南郊
沙丘
堆积
顺风向
长条
缓
陡
微思考 沿新月形沙丘迎风坡而上,经顶部至背风坡下部,沿途沙粒粒径大小有何变化?
提示:从迎风坡至沙丘顶部沙粒粒径逐渐减小;沙丘顶部至背风坡下部沙粒粒径逐渐增大。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现泛指干旱地区一种风蚀地貌,河湖相土状沉积物所形成的地面,经风化作用、间歇性流水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相间排列的风蚀土墩和风蚀凹地(沟槽)地貌组合。如图为两种常见的雅丹地貌示意图。
问题1 (综合思维)推测平顶山状雅丹地貌顶部平坦的主要原因。
提示:平顶山状雅丹顶部平坦是由早期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
问题2 (综合思维)鲸背状雅丹地貌多出现在常年高速大风的地方,分析两侧坡度差异的成因。
提示:高速大风的长期吹拂,导致迎风坡的岩石侵蚀比较严重,逐渐形成了陡峭的地形,另一侧位于背风坡,侵蚀作用较弱,因此坡度相对和缓。
1.影响风蚀作用的因素
因素 作用
风 风速越大,持续时间越长,风蚀强度越大。降水、湿度、温度等因素都直接影响风蚀强度
土壤 干燥而松散的砂土、砂壤土和失去结构的黏土最易受风蚀
植被 植被可增加地面粗糙度,削减贴近地面的风沙流速度,减小风力吹蚀和搬运的能力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垄 高起的风蚀土墩,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导风向平行
2.风蚀地貌的类型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柱 垂直裂隙发育的岩石,孤立的石柱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蘑菇 突起的孤立岩石,上部宽大、下部窄小(“头大、身小”),呈蘑菇状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雅丹 垄槽相间,垄脊高度和长度不一,走向与主导风向一致,是多种风蚀地貌的组合
地貌类型 地貌特征 图示
风蚀城堡 形似城堡,呈现许多层状墩台,墩台的顶部较平坦
风蚀壁龛 岩壁遭受风蚀后,表面形成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呈现蜂窝状
3.风蚀蘑菇形成的因素和过程
(1)风蚀蘑菇的形成因素
①强大的风力:动力条件是风蚀蘑菇形成的关键因素,风力强劲,可以吹起岩石的碎屑和沙石。
②丰富的沙源:沙漠地区或多沙的河谷、湖岸、海岸。
③风向多变:如果风向不变,只会在迎风面形成中间小、两头大的情况,只有风向多变才会形成风蚀蘑菇。
(2)风蚀蘑菇的形成过程
①风蚀蘑菇是由风蚀柱演变成的。风蚀柱主要发育在垂直节理发育的基岩地区,经过长期的风蚀,形成孤立的柱状岩石,故称风蚀柱。
②接近地表的气流中含沙量较多,磨蚀力强;距离地面越高,风中含有的沙子越少,磨蚀作用弱,风蚀柱常被侵蚀成顶部大、基部小、形似蘑菇的岩石,称风蚀蘑菇。
4.雅丹地貌的形成条件
岩性条件 是雅丹形成和发育的基础,雅丹可以在不同硬度和不同时代的岩石上形成和发育
环境条件 绝大多数雅丹分布在极端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于50 mm、植被稀少的平原地区风蚀作用强烈;或分布于较为湿润的洼地,盐类风化作用、地下水作用强烈的地区
动力条件 雅丹地貌形成的关键因素,包括风力和水力等方面,其中风力作用是主要外动力
1.(2023·浙江1月卷)新疆东部某雅丹地貌分布区,环境恶劣,被视为“畏途”。某同学随科考人员在该地研学旅行时,拍摄了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照片(如图所示)。
据此完成(1)~(2)题。
(1)岩壁上“小蘑菇”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沉积 搬运 B.搬运 风化
C.风化 侵蚀 D.侵蚀 沉积
(2)该雅丹地貌分布区被视为“畏途”的主要原因是( )
①空气稀薄 ②风沙强劲 ③气候极度干旱 ④滑坡分布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1)C (2)B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布满“小蘑菇”的残丘岩壁位于新疆的雅丹地貌区。新疆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昼夜温差较大,风力较大,风化作用强烈,风蚀作用显著,风化、侵蚀使岩壁上形成大量的“小蘑菇”,C正确。
第(2)题,“畏途”,即险恶可怕的道路,该雅丹地貌区被视为“畏途”说明该地环境恶劣。该雅丹地貌区位于新疆东部,海拔不是特别高,空气并不稀薄,①错误;该地形成雅丹地貌,说明风力较大,风沙强劲,②正确;该地降水较少,气候极度干旱,滑坡等地质灾害较少,③正确,④错误。故选B。]
风积地貌
新月形沙丘因形状如新月而得名。它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很多个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形成沙丘链,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
问题1 (综合思维)判断图中沙丘的迎风坡和背风坡,并在图中用箭头标注风向。
提示:根据新月形沙丘的迎风坡缓,背风坡陡。画图略。
问题2 (地理实践力)某中学地理研学团队到我国西北地区进行研学时,发现了由很多新月形沙丘连在一起的沙丘链。我国西北地区的沙丘链大多朝什么方向延伸?
提示:沙丘链的延伸方向与盛行风向大致垂直,故我国西北地区沙丘链多朝东北—西南方向延伸。
1.沙丘的形成条件
沙丘的发育和形成受风力、风向、地面形态、水分、植被及沙源供应等条件的影响。
(1)风力、风向:风力决定着沙丘的移动速度,风向决定着沙丘的移动方向。一般沙丘的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
(2)地面起伏:山岭是风沙流运行的障碍,其地势起伏大,易在其迎风坡堆积大量沙粒,形成巨大的沙丘。
(3)地表物质(沙源供应):沙粒供应量的多少影响着沙丘发育的规模。如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沙丘都比较低矮,原因是其边缘地区的地表细沙、中沙较稀少;沙漠内部的沙丘都比较高大,这是因为其内部地区的地表细沙、中沙较丰富。
(4)水分与植被:水分、植被条件越好,越不利于沙丘发育。
2.沙丘的移动规律及影响
(1)规律:迎风坡的沙粒在风力吹动下,不断越过沙丘顶部并向下滑落,导致沙粒不断移动,沙丘向风吹去的方向缓慢推移,形成流动沙丘。
(2)影响:沙粒和沙丘可侵入农田和牧场,掩埋房屋、公路和铁路,给人们生产、生活和交通带来很大的危害,沙丘的移动会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
(3)防治措施:大力采取防沙、治沙措施,削弱风速,固定沙丘,遏制风沙流的发生,保护绿洲。
3.沙丘的分布
分布 干旱地区 湿润地区
类型 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 河滨或湖滨、海滨沙丘
过程 风力受阻挡,风速减慢,沙粒堆积,缺少植被固定的沙丘会形成流动沙丘 枯水期,河床沙源裸露,在定向风吹拂下,受阻形成沙丘
影响 掩埋道路、村庄,侵吞农田和牧场 —
4.根据沙丘形状和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
(1)根据沙丘形状判断风向
(2)根据沉积物颗粒大小判断风向,沉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
2.下图(线为等高线,单位:m)表示一种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地表形态。读图,回答(1)~(2)题。
(1)图示地区的盛行风向是( )
A.东北风 B.西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该类地貌在我国可能广泛分布的地区是( )
A.东北地区 B.东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
√
(1)B (2)C [第(1)题,对于风积地貌来讲,背风坡往往坡度较陡且向内凹,而迎风坡往往坡度较缓,如向外伸出的舌形;对于等高线图来讲,等高线密集处坡度较陡,等高线稀疏处坡度较缓。由此判断,图示地区的风应从左侧向右侧吹,根据图上指向标所示方向可知该地盛行风向为西北风。
第(2)题,图中所示地貌是风积地貌(沙丘)。该地貌主要分布在气候干旱、风力较大的地区。我国西北内陆地区远离海洋,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植被稀疏,沙漠、戈壁广布,所以该地貌在我国西北地区分布广泛。]
必备知识
1.风成地貌包括风蚀地貌和风积地貌,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如我国西北地区。
2.典型的风蚀地貌有风蚀垄、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雅丹等。
3.典型的风积地貌有沙丘、沙垄等。
4.垄槽相间的称为风蚀雅丹,风蚀蘑菇有“头大、身小”的特点,新月形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风蚀地貌
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图1示意新疆罗布泊地区雅丹地貌分布,图2示意②观测点雅丹地貌的空间形态及分布。据此完成1~3题。
1.推测该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西北风 B.东北风
C.东南风 D.西南风
2.图1中①②③三个观测点开始发育雅丹地貌的先后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①③ D.③②①
√
√
3.研究发现,河流在罗布泊②观测点雅丹地貌形成过程中有较大影响,其影响包括( )
A.河流堆积扩大雅丹地貌总体面积
B.河流堆积减小雅丹地貌相对高度
C.河流侵蚀削低雅丹地貌单体顶部
D.河流侵蚀拓宽雅丹地貌单体范围
√
1.B 2.A 3.B [第1题,雅丹地貌通常是指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和冲积平原,经风化、流水冲蚀和风蚀作用形成的土墩和沟槽,表现为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相间分布的地貌组合。读图可知,罗布泊地区长条形土墩呈东北—西南向延伸,并且西北和东南侧有山地阻挡风力,因此排除西北风和东南风,A、C错误;雅丹单体受风力侵蚀形成,迎风坡遭受风力侵蚀,坡度陡,背风坡坡度缓,即雅丹单体最高点靠近迎风坡;图中显示雅丹单体最高点靠近东北侧,说明该地区主导风向是东北风,B正确,D错误。
第2题,由材料可知,雅丹地貌是发育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沉积岩或沉积物上的风蚀地貌。罗布泊地区的沉积物主要是由西侧河流携带泥沙沉积形成的,读图可知,罗布泊最大湖面范围未覆盖①观测点,后来西侧河流来水量减少,导致罗布泊面积逐渐变小,向西萎缩。因此,①观测点最先出露地表受到风蚀,然后是②观测点,而③观测点离缩小的罗布泊最近,最后出露被风蚀,最终形成雅丹地貌,A正确。
第3题,读图可知,②观测点的位置最靠西,离河流最近,因此河流带来泥沙形成的堆积物会使该地地势逐渐升高,从而减小了该地雅丹地貌的相对高度,故B正确。]
题组2 风积地貌
灌草丛沙堆发育的增长期称为风影沙丘(风沙迁移到风影区)。不同植被形成的风影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不同。图1为我国西北地区某灌木形成的风影沙丘,图2示意该灌木植株高度与沙丘体积的相关性。据此完成4~6题。
4.该地主导风向最可能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5.风影沙丘( )
A.体积与植株高度呈负相关
B.长度与植株高度成反比
C.高度受灌丛叶片大小影响大
D.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
√
√
6.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 )
A.风蚀作用不断加强 B.荒漠扩张速度加快
C.风积地貌趋于稳定 D.大气降水显著增加
√
4.D 5.D 6.C [第4题,结合材料和图示可知,风影沙丘应该位于植被的背风侧,图中沙丘位于植被的西南方,故该地的主导风向最可能是东北风。故选D。
第5题,读图可知,风影沙丘体积与植株高度呈正相关;根据材料及图示无法判断风影沙丘长度与植株高度的关系,也无法判断其高度与灌丛叶片大小的关系;风影沙丘宽度受灌丛迎风面积影响大,当灌丛迎风面积较大时,风影沙丘宽度较大。故选D。
第6题,植被具有固定沙丘的作用,随着风影沙丘数量的增加,当地风积地貌趋于稳定;风蚀作用减弱,荒漠扩张速度减缓,大气降水不会显著增加。故选C。]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69活动(上)
提示:通过上网或查阅书籍、材料归纳即可。
教材P69活动(下)
1.提示:根据沙丘的迎风坡较缓、背风坡较陡,推测当地主要风向为向右。
2.提示:下滑线路应选在背风坡一侧,因为背风坡坡度较陡,游客乘坐滑板可以自然下滑。但是为了安全,应避免在坡度太陡的地方滑下,防止因速度太快而发生危险。
教材P70活动
提示:根据图3-2-4可知,图a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图b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柱,图c为风力堆积形成的新月形沙丘。据此可自行完成表3-2-1。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地层中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下图示意乌尔禾“魔鬼城”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乌尔禾“魔鬼城”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上升—沉积物堆积—风力侵蚀
B.风力侵蚀—沉积物堆积—地壳上升
C.沉积物堆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D.沉积物堆积—风力侵蚀—地壳上升
2.乌尔禾“魔鬼城”所属地貌是(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冰川地貌
√
√
1.C 2.A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魔鬼城”地层中有砂岩,砂岩为沉积岩,是沉积物堆积形成的,之后地壳抬升,该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魔鬼城”,所以其形成过程是沉积物堆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C正确。
第2题,乌尔禾“魔鬼城”受风力侵蚀作用影响,形成雅丹地貌,A正确。]
读“蘑菇沙漠”图,完成3~4题。
3.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4.“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
√
3.A 4.D [第3题,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A正确;流水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三角洲和冲积平原等,B错误;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C错误;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锥,D错误。
第4题,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地区分布广泛,D正确。]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不断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风蚀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6.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
√
5.C 6.B [第5题,读图可知,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以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
第6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能够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
抛物线状沙丘是常年在单向风或近似单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沙角指向上风向,轮廓呈抛物线状。如图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8.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
√
7.B 8.D [第7题,抛物线状沙丘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抛物线状沙丘的沙角指向上风向,根据抛物线形态,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B正确。
第8题,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背风面,图中的乙、丙在沙脊线前方,是背风面,以堆积作用为主。甲、丁在迎风面,以侵蚀作用为主,D正确。]
以下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9~10题。
9.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 )
A.圆锥 B.洼地
C.蘑菇状 D.柱状
10.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
√
9.C 10.D [第9题,读图可知,10 000年前,该地貌随着海拔的升高,等高线圈变小,说明其形态类似“馒头状”;经过10 000年的变化到现在,最低位置海拔1 000米处变化不大,最高位置
1 006米处,范围有所缩小,变化最大的是1 002米处,范围缩小只保留中心处,1 004米的范围缩小一半。说明该地貌中部明显变细,类似“蘑菇状”,C正确。
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蘑菇状的地貌形态多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D正确。]
11.(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风蚀坑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的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风蚀坑以水平生长为主,长轴渐长;阶段Ⅱ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致使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风蚀坑发育到一定阶段演化速度会衰减,无法持续扩大。下图示意风蚀坑演化两个阶段的剖面状况。
(1)简述阶段Ⅰ利于风蚀坑水平生长的条件。(6分)
(2)推测阶段Ⅱ坑底—丘顶、丘顶—背风坡脚的沙粒粒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8分)
(3)分析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持续扩大的原因。(6分)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和图可知,阶段Ⅰ,风蚀坑水平生长的条件与风速最大处密切相关,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积沙体高度有限,减弱风速不明显,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
第(2)题,风的侵蚀搬运能力与风速大小密切相关,风速越大,侵蚀搬运能力越强,小颗粒沙粒质量小,先被搬运。阶段Ⅱ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丘顶)的风速较小,从坑底—丘顶风速逐渐变小,以风力侵蚀为主,大颗粒沙粒留下,小颗粒沙粒被搬运,故沙粒粒径由大变小;丘顶—背风坡脚,以风力沉积为主,由于重力作用大颗粒沉积在丘底,小颗粒沙粒沉积在丘顶,故从丘顶—背风坡脚,沙粒粒径由小变大。
第(3)题,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继续扩大的原因,一个是风蚀坑无法变大,另一个是积沙体无法变大,从而说明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继续扩大。
[答案] (1)风蚀坑出口处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积沙体高度有限,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
(2)从坑底到丘顶沙粒粒径变小,从丘顶到背风坡脚沙粒粒径变大。理由: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沙粒侵蚀殆尽,残留大颗粒沙粒;从积沙体前到丘顶,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从丘顶到背风坡脚,重力作用导致大颗粒沙粒向下滑落。
(3)松散的地表物质深度有限;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随着积沙体增高,到达丘顶的风速越来越弱,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