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83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第三单元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单元活动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学 习 目 标 1.观察等高线地形图与对应的景观图,总结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掌握其判读方法。
2.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分析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结合地形图,绘制地形剖面图并归纳地形特征。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1.地形图
(1)概念:按照一定的________、比例关系和________,将真实地形、地貌描绘在平面上的地图。
(2)表达方式:通常用______来表示地形的高低起伏。
(3)作用:反映地面的实际高度、起伏状况,并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投影方法
规定符号
等高线
2.等高线的判读
符号 部位 等高线分布特征
A 鞍部 两侧等高线____,且________
B 山谷 由____向____凸出,海拔较两侧低
C ____ 由____向____凸出,海拔较两侧高
D 陡崖 若干条等高线____在一起
E 缓坡 等高线分布____,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____
F ____ 等高线分布____,单位水平距离内的高差____
闭合
数值相等
低处
高处
山脊
高处
低处
重叠
稀疏
较小
陡坡
密集
较大
微思考 鞍部高度一定比两侧低吗?
提示:不一定。鞍部往往为山脊与山谷交会处,因此如果连接鞍部两侧的山顶,鞍部的高度较低;但如果连接鞍部两侧的山谷,鞍部的高度就是最高的。
二、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
类型 地形特征 等高线特征
沙丘 有凸出的______,各地点之间高差____,有缓坡和陡坡 等高线呈封闭新月形,迎风坡等高线____;背风坡等高线____
小圆弧
很小
稀疏
密集
类型 地形特征 等高线特征
冲积 扇 从扇顶端到扇缘,地势逐渐____,厚度逐渐____,堆积物颗粒由粗变细 等高线呈圆弧形,上密下疏;等高线数值从扇顶端到扇缘逐渐____
峡谷 狭长深窄的山谷,两侧地形坡度十分____,呈“V”形 等高线密集,中间数值__,两侧数值__
降低
减小
减小
陡峭
小
大
三、应用分层设色图分析地貌
1.分层设色地形图
(1)绘制方法:在等高线之间根据不同____填充不同的颜色。
(2)作用:应用分层设色图可以一目了然地感知地表的起伏状况。
高程
2.应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地貌
地貌类型 等高线特征
地面喀斯特地貌 孤峰 等高线环环相套,中间数值大
____ 若干组环环相套的等高线,山间洼地为圆弧形等高线
____
峰丛
峰林
地貌类型 等高线特征
山岭与谷地 山顶等高线闭合,山脊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等高线向高处凸出
黄土高原地貌 “__” 顶部等高线稀疏,边缘等高线密集
“__” 等高线狭长,中间数值大
“__” 等高线似圆形或椭圆形
塬
墚
峁
微思考 站在高处的山顶一定能对底部一览无余吗?
提示:不一定。虽然说“登高望远”,但站在高处向下看,如果山坡上有凸起的山顶、山脊或沿途为凸坡等都会阻挡视线,因此不一定会看到底部景象。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
小明同学乘车去山区考察时,发现山区公路某些路段设置了凸面镜(如右图),以保证司机视线不受地形阻挡。
问题1 (区域认知)你认为凸面镜应设置在山区公路的什么地方?
提示:应设置在山区公路经过的山脊地貌处。
问题2 (综合思维)下图表示山区地形,请你选择设置凸面镜的地点并说明原因。
提示:甲地。甲、乙两地均位于公路山脊转弯处,视线易受阻挡,但乙地位于弯道内侧,司机无法通过凸面镜看到对面的来车;甲位于弯道的外侧,凸面镜面对着公路两侧的方向,两个来向的车都可以通过凸面镜看到对方。
1.等高线的基本特征
(1)同线等高。同一条等高线上的各点海拔相等,并以海平面作为0 m。
(2)一般来说,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两条相邻等高线之间的高度差。例如,三条相邻等高线的海拔分别为500 m、600 m、700 m,则等高距为100 m。
(3)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无论等高线怎样迂回曲折,它最终是闭合的,但由于受到图幅限制,在一幅图上等高线不一定全部闭合。
(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但在垂直壁立的峭壁陡崖,等高线可能重叠。
(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陡缓。等高线密集的地方表示陡坡,稀疏的地方表示缓坡,间隔相近的地方表示均匀坡。
(6)两对等高线凸侧互相对称处为山岳的鞍部,也叫山的垭口。
(7)示坡线表示降坡的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称为降坡线。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地、山峰 闭合曲线外低内高 四周低中部高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外侧,坡度向外侧降低
盆地、洼地 闭合曲线外高内低 四周高中部低 示坡线画在等高线内侧,坡度向内侧降低
2.不同地形的等高线特征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地形特征 说明
山脊、山脊线 等高线凸向低处,山脊连线 从山顶到山麓凸起高耸的部分 山脊线也叫分水线
山谷、山谷线 等高线凸向高处,山谷连线 山脊之间低洼部分 山谷线也叫集水线
地形 表示方法 示意图 地形特征 说明
鞍部 一对山脊等高线组成 相邻两个山顶之间呈马鞍形 鞍部是山谷线最高处,山脊线最低处
峭壁陡崖 多条等高线会合,重叠在一处 近于垂直的山坡,称峭壁;峭壁上部突出处,称陡崖(或悬崖)
3.等高线地形图中的计算方法
(1)两点或陡崖的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
①陡崖的相对高度为:(n-1)d≤H<(n+1)d
其中n为陡崖处重叠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②两点的相对高度:
A.确定两点的海拔范围
B.确定最大可能值和最小可能值
若两点都不在等高线上,则可用公式:
(n-1)d其中n为两点间的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
(2)局部小范围闭合等高线:处在数值不同的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闭合区域,其内部高度判断规律是“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如下图A点的海拔低于10 m,B点的海拔高于20 m。
1.某地规划的铁路穿过一冲积扇。下图为某地地形及规划铁路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用给定图例符号标出陡崖位置,并写出判断理由。
(2)描述图中冲积扇的主要地貌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从物质来源、动力机制等角度简析冲积扇的形成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地貌角度,分析图中冲积扇区域建设铁路面临的不利条件。
呈扇状;扇顶高,扇缘低(中间
高,两侧低);扇面发育沟谷,地势起伏较大,沉积物颗粒大小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
上游有丰富
的碎屑物质,提供物质来源;河流流出山口后,流速变缓,泥沙大量堆积;扇面受流水侵蚀,形成沟谷;存在较宽的地形平台,利于沉积物堆积
[解析] 第(1)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图中中间山峰的北侧有等高线重合(重叠),说明该处有陡崖分布,根据图示信息选择合适的图例,标在图中的对应位置,如下图所示:
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呈现扇形地貌;冲积扇地势呈现由扇顶到扇缘逐渐降低的趋势;根据图示信息可知,该冲积扇上有多条河谷存在,地势起伏较大;沉积物颗粒大小由扇顶到扇缘逐渐变细。当河流流经山区,流速较快,搬运能力较强,上游有大量的碎屑物质,河流携带大量泥沙,为冲积扇提供物质来源;当河流流出山口,河流流速降低,携带的泥沙沉积下来,形成冲积扇地貌;当地河流较多,冲积扇遭受流水侵蚀,形成大量河谷;冲积扇形成较宽的平台地貌,为河流沉积提供良好的沉积环境。
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冲积扇有多条河谷发育,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施工;当地有河流流经,地处山区,有山洪暴发的可能,影响铁路安全;冲积扇沉积物较松散,影响铁路的路基安全。
[答案] (1)
理由:等高线重叠(重合)。
(3)地势起伏较大,不利于施工;存在山洪风险,威胁铁路安全;地基物质松散,不利于建设。
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特殊地貌
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
问题1 (综合思维)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是哪种类型?
提示:隔坡梯田。
问题2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什么?试说明理由。
提示:水土保持效果好。理由:反坡梯田中的“反坡”坡向与整个斜坡的坡向相反,不利于水流顺坡向下,更有利于水土的保持。
项目 示意图 等高线图(单位:m) 等高线特征
新月形沙丘 等高线形似新月,凹坡密集,凸坡稀疏
1.利用等高线地形图判读地形类型
项目 示意图 等高线图(单位:m) 等高线特征
梯田 海拔较低,等高线疏密相间,相对高度较小
项目 示意图 等高线图(单位:m) 等高线特征
锥状火山 等高线呈环状,海拔由四周向中心增大,中心处海拔又降低
项目 示意图 等高线图(单位:m) 等高线特征
岱崮山 等高线由中心向四周递减,先密集后稀疏,中心附近有陡崖
项目 示意图 等高线图(单位:m) 等高线特征
地上河 等高线与河堤平行,高差小,河堤高于两侧
2.地形剖面图
(1)绘制步骤
第一步:确定剖面线。在等高线图上画出一条剖面线(如下图中的AB)。
第二步:建坐标。纵坐标表示高度,横坐标表示水平距离。
第三步:描点。将剖面线与等高线的所有交点(或仅描关键点,如最高点、最低点)按其水平距离和高程转绘到坐标图中。
第四步:连线。用光滑曲线将各点顺次连接,注意相邻两点间的升降趋势(如下图中8′、9′两点高度相同,两者之间为河谷,地势较低)。AB间的剖面图如下:
(2)判读技巧
判读地形剖面图,主要抓住以下“三看”。
[特别提醒] 利用地形剖面图解决通视问题
对于等高线地形图中的通视情况,可先作简单判定,然后再画剖面图证明。如下图所示:
(1)根据坡度陡缓情况判断。如果是上陡坡下缓坡(凹坡),则可以通视;如果是上缓坡下陡坡(凸坡),则无法通视。(如图1和图2所示)
(2)是否穿越沟谷。如果穿越沟谷,由于后半部分地势会升高,即使地势再降低,也会因为地形阻挡而无法通视。(如图3所示)
2.读岱崮地貌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选项中,对岱崮地貌形态描述最为准确的是( )
A.顶平、身缓、麓陡
B.丘谷相间,连绵起伏
C.顶部平坦,周围峭壁如削,峭壁下坡度由陡到缓
D.四周高,中间低
(2)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 )
A.30 m B.50 m
C.70 m D.90 m
√
√
(3)图中甲地在乙地的( )
A.正西方 B.东北方
C.西北方 D.西南方
√
(1)C (2)B (3)D [第(1)题,由等高线地形图可知,该地貌中心(顶部)平坦,周围等高线较密集,坡度大,峭壁如削,再往外,等高线由密到疏,坡度由陡到缓。
第(2)题,根据等高线数值分析,可知陡崖为5条等高线重叠,等高距为10 m,故陡崖的相对高度可能是50 m。
第(3)题,根据图中指向标判断,甲地在乙地的西南方。]
必备知识
1.山谷部位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海拔较两侧低,多发育河流,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凸出方向相反。
2.鞍部两侧等高线闭合,且数值相等。
3.陡崖部位若干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
4.沙丘地貌各地点之间高差很小,缓坡为迎风坡。
5.冲积扇等高线呈圆弧形,数值从扇顶端到扇缘逐渐减小。
必备知识
6.峡谷等高线密集,中间数值小,两侧大。
7.峰丛→峰林→孤峰,等高线环环相套,中间数值大。
8.岭谷相间地貌等高线数值较大,曲折较大,凸凹相间分布。
9.黄土塬顶部平坦,呈台状;墚是呈长条状的黄土山岗;峁是呈馒头状的黄土丘陵。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认识等高线地形图
下图为某地貌区三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貌的演化过程是( )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2.③地的地表特征为( )
A.暗河交错,别有洞天
B.笋柱相间,多姿多彩
C.墚峁交织,千沟万壑
D.奇峰林立,崎岖不平
√
√
1.D 2.D [第1题,根据三图的地理位置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结合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②③两地海拔较高,且地势起伏较大,可知三地位于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南方地区降水多,流水作用显著,受流水侵蚀(溶蚀)、搬运等作用影响,高海拔地区地势会逐渐变低,由此可知,该地貌的演化过程为②③①,D正确。
第2题,暗河、笋柱(石笋、石柱)等属于地下地貌,A、B错误。“墚峁交织,千沟万壑”是黄土高原的地表形态,该地位于南方地区,不可能是黄土高原,C错误。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③地地表崎岖不平,多奇峰林立,故D正确。]
题组2 应用等高线地形图分析地貌
等高线地形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的地貌特征,如图为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据此完成3~4题。
3.图中两条400 m等高线之间部分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脊 B.陡崖
C.断块山脉 D.峡谷
4.图中310 m等高线相邻的灰色部分最可能是( )
①崩塌堆积物 ②突出小基岩 ③河中的沙洲 ④低矮的山丘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3.D 4.A [第3题,两条400 m等高线之间地势落差大,且呈带状分布,为典型峡谷地形。
第4题,图中灰色部分等高线向海拔较低的地区凸出,应该为地势较高的地形,但高度不大,且靠近陡崖,有可能是崩塌堆积物,也有可能是陡崖上突出的小基岩。]
题组3 应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地貌
下图为某地区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该地区的地形类型主要为( )
A.平原、洼地 B.丘陵、山地
C.高原、丘陵 D.高原、盆地
6.该地区位于( )
A.亚洲 B.北美洲
C.非洲 D.欧洲
√
√
5.B 6.A [第5题,该图可知,该区域海拔很大一部分大于
500 m,一部分小于500 m,相对高差大于200 m,地势起伏较大,应为丘陵、山地地形,与平原、洼地、高原地形特征不符,B符合题意。
第6题,读图可知,该地经度在110°E~115°E附近,纬度大约在25°N,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位于亚洲。]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87活动
1.提示:结合第87页“知识窗”相关知识和等高线的判读方法,在图3-5-13中指出塬、墚、峁等地貌的位置。
2.提示:根据图3-5-13中的塬、墚、峁的位置,可以概括其分布特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点是坡度大、植被稀少的区域。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学用地形图探究地貌特征
江苏省某学校的地理研学小组外出研学,研学回来后,小明同学绘制了一幅图,图中①②③④表示某区域地形类型中的山脊和山谷,点a、b、c对应的海拔分别为500 m、400 m、300 m。读图,完成1~2题。
1.①②③④可能发育河流且流速较慢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如果图中P点外围闭合曲线的数值是400 m,则P点对应景观素描图中的位置可能是( )
A.⑤ B.⑥
C.⑦ D.⑧
√
√
1.A 2.C [第1题,首先将图中点a、b、c分别用线连起来,即为该区域等高线,然后根据等高线弯曲方向可知,②④处等高线向低处弯曲,为山脊,不可能发育河流,B、D错误;①③处等高线向高处弯曲,为山谷,可能发育河流,①处等高线分布更稀疏,河流流速较慢,A正确,C错误。
第2题,结合上题所给区域等高线图,根据图中P点外围闭合曲线的位置分析可知,图中闭合曲线位于300 m和400 m等高线之间。若闭合曲线的数值为400 m,根据闭合曲线“大于大的,小于小的”规律,判断出P点是山坡上的小丘,对应景观图中⑦处,C正确。]
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期在郊外从Q地出发沿Q→M→P→Q线路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完成3~4题。
3.考察队员对考察线路各路段的描述,可信的是( )
A.Q到M段一直上坡,M到P段一直下坡
B.Q到M段,沿山脊向东北前行
C.P到Q段,沿阴凉的山间溪流边前行
D.M到P段,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威胁
4.在营地M处不易观察到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
√
3.D 4.A [第3题,Q到M段是一直上坡,M到P段前一段是下坡,最后一小段是上坡,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Q到M段是先沿着山谷,再沿着山脊,B错误。P到Q段不是山谷,没有河流,C错误。M到P段经过山谷,可能会遇到泥石流,D正确。
第4题,M处到a点是凸坡,不易观察。b、c、d在山谷,容易观察,故选A。]
下图为我国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m)。读图,完成5~7题。
5.该等高线地形图所表示的景观是( )
A.小溪 B.平原
C.沙滩 D.梯田
√
6.该景观最有可能位于我国的( )
A.青藏高原 B.江南丘陵
C.黄土高原 D.四川盆地
7.能够直观地表示某一地段上起伏和坡度陡缓的地图是( )
A.等高线地形图 B.平面图
C.分层设色地形图 D.地形剖面图
√
√
5.D 6.B 7.D [第5题,根据图中的等高线分布特征可判断图示景观为梯田。
第6题,梯田主要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区,故判断其最可能分布于我国的江南丘陵。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海拔较高,与图中等高线不符;四川盆地位于我国第二级阶梯,周围山地海拔高,内部地形平坦,与图中等高线不符。
第7题,等高线地形图是通过数值变化来反映地势的起伏变化,不够直观;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它最能直观地表示地面沿某一方向地势起伏和坡度陡缓;分层设色地形图通过不同的颜色来反映地表起伏状况,不够直观;而平面图不能反映地势的高低和坡度陡缓。因此,D正确。]
图甲是某区域等高线略图,图中公路(虚线)向偏北方向逐渐上升,桥梁下方河流水位为314 m。图乙是盘山公路常用的凸面镜,用于视线受阻的情况下观察对向车辆。据此完成8~9题。
8.图中阴影区域的坡度大小,由东南向西北( )
A.一直增大 B.一直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9.图中有必要设置凸面镜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
8.B 9.B [第8题,图中①处与其西北方向的阴影区域都位于310 m和320 m两条等高线之间,同时可看出阴影区域由东南向西北方向这两条等高线间距越来越大,根据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小,可知沿该方向坡度逐渐减小,B正确。
第9题,图中②西侧距离山脊较近,因此公路会急转弯,视线会受到阻挡,凸面镜应设置在②处,①③④处观察对向车辆的视线均不受阻挡,B正确。]
长城是我国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关城是长城防御建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至关重要。“登高望烽火,谁谓塞尘飞。”烽火台是古代用于点燃烟火传递消息的设
施。右图为某地长城景区等高线地形图。
据此完成10~11题。
10.关城选址在图示位置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形平缓,方便施工
B.山体阻挡,利于防守
C.邻近道路,生活便利
D.交通要道,容易发现
11.下列四地,不能眺望到烽火台的地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
√
10.B 11.C [第10题,读图可知,关城位于山地鞍部位置,地势起伏大,地形险要,只有一条沿着山谷通行的道路,两侧是高大的山地。关城选址主要考虑其防御功能,利用高大的地形为屏障,利于军事防守,B正确。
第11题,由图可知,①地位于鞍部,海拔较低,烽火台位于山脊,海拔较高,①地与烽火台之间是凹形坡,①地能看到烽火台;②地位于750~800米之间,烽火台位于650~700米之间,②地与烽火台之间没有高地阻碍视线,能通视;③地与烽火台之间有山脊遮挡,不能通视;④地位于山脊的高海拔处,烽火台位于山脊的低海拔处,山脊等高线上密下疏,为凹坡,可以通视,故选C。]
12.(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约64万km2。暑假期间某中学地理研学团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图1是黄土高原某处的景观图,图2是该研学团队绘制的黄土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
(1)研学团队成员在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时,应设计怎样的观察顺序?(4分)
(2)分析图2中b、c坡坡度大小,并指出两坡在开发利用方向上有何不同?(4分)
(3)探讨甲、乙、丙三处哪一处适合建窑洞?(6分)
[解析] 第(1)题,地貌观察的顺序:先观察视野内大的地貌;再观察和描述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河岸、陡崖等更小的地貌特征。在观察黄土高原的地貌特征时,先观察视野内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状况,读图可知,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再观察、描述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等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黄土沟谷等更小的地貌。
第(2)题,读图可知,b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不适宜发展种植业,容易造成水土流失,应实行封坡育林育草;c坡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可以修筑梯田,既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又有利于水土保持。
第(3)题,主要观察三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读图可知,丙处与甲处相比,丙处位于阳坡,甲处位于阴坡,丙处采光条件好;同时,丙处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冬季较温暖。丙处与乙处相比,丙处位于山脊,海拔较高,不易积水,乙处位于山谷,海拔较低,易积水。由以上分析可得,丙处适合建窑洞。
[答案] (1)先观察视野内黄土高原整体地貌状况,再观察、描述黄土塬、黄土墚、黄土峁等次一级地貌,最后描述黄土沟谷等更小的地貌。
(2)b坡等高线密集,坡度大,应实行封坡育林育草;c坡等高线稀疏,坡度小,可修筑梯田加以利用。
(3)主要观察三地的高度、坡度和坡向,可知丙处与甲处相比,丙处位于阳坡,采光条件好,且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丙处与乙处相比,丙处位于山脊,海拔较高,不易积水。所以,丙处适合建窑洞。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