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3章 第3节 第2课时 氨的转化与生成(基础课) 讲义--2026版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第3章 第3节 第2课时 氨的转化与生成(基础课) 讲义--2026版高中化学鲁科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3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科版(2019)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3:58

文档简介

第2课时 氨的转化与生成(基础课)
素养 目标 1.能从物质的类别、氮元素价态的角度,预测氨气、铵盐的性质与转化,掌握氨气、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够根据氨气、铵盐的性质提出探究问题,并会设计实验探究氨气的制法、铵根离子的检验等。
初高 衔接 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 O2:2H2O22H2O+O2↑;CO2:CaCO3+2HCl===CaCl2+CO2↑+H2O;H2:Zn+2HCl===ZnCl2+H2↑。 装置特点:固+液→气 反应不需要加热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水溶性 液化
_______ ________ _______ _____ρ空气 易溶 __________液化
2.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
操作 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撤去玻璃片
现象 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集气瓶内产生大量白烟
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2)氨气的性质
(3)一水合氨的性质
3.用途
(1)工业上:主要应用于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
化学氮肥
(2)生活中:NH3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H3溶于水能导电,因此NH3为电解质。 (  )
(2)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会在中间产生大量的白烟。 (  )
(3)NH3中N元素为-3价,故NH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通常表现还原性。 (  )
二、铵盐
1.物理性质:铵盐通常是白色晶体,__________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
预期 转化 铵盐→氨气(NH3)
实验 装置 及操作
现象 试管中固体__________,试纸变蓝 固体__________,产生__________的气体,试管口有__________生成 试管中__________,试纸变蓝
结论 加热分解产生__________ 加热NH4Cl 分解产生 __________ 加热NH4Cl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 __________
(2)铵盐的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铵盐受热易分解,碳酸氢铵、氯化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与碱反应
铵盐与碱反应产生__________,这是铵盐的通性。铵盐与碱液加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绝大多数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  )
(2)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气体,该气体又能生成固体氯化铵,该过程属于升华。
(  )
(3)所有的铵盐和碱都能用于制备氨气。 (  )
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验满方法
(1)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___________________。
(2)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时____________________。
3.收集方法:__________。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并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  )
(2)实验室中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备氨气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而如果加热固体物质时无水生成,试管口也可以向上倾斜。 (  )
(3)实验室也可用稀氨水与NaOH固体制取氨气。 (  )
喷泉实验
[问题1] 用上图甲装置完成喷泉实验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问题2] 根据实验现象可说明NH3具有哪些性质?
[问题3] 若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NH3的喷泉实验,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液体不能进入烧瓶。不能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操作可形成喷泉?
[问题4] 若利用装置甲均充满气体分别进行NH3和HCl的喷泉实验,液体充满烧瓶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
1.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及装置
(1)原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大的压强差,则打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装置
2.实验成功的关键
(1)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烧瓶和气体必须是干燥的。
(3)氨气充满整个烧瓶。
3.两类常见喷泉的形成实验
(1)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或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SO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
(2)酸性气体(HCl、SO2、NO2、CO2、H2S等)与NaOH溶液也能形成喷泉。
1.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图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而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气体和液体的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2.关于如图进行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烧瓶内是氨气,要产生喷泉,则烧杯中溶液一定呈酸性
B.若乙烧瓶内是二氧化碳,烧杯中是碱溶液,用热毛巾捂热烧瓶片刻即可产生喷泉
C.若丙装置中X为HCl,则烧瓶内可产生白雾
D.若丙装置中X为Cl2,则烧瓶内一定无喷泉产生
铵盐的性质
食品级NH4HCO3常用作膨松剂。如图是食品级NH4HCO3包装袋的一部分。
[问题1]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NH4HCO3可用作膨松剂的原因。包装袋上防潮、怕热的储存注意事项,说明NH4HCO3具有什么性质特点?
[问题2] 农用级NH4HCO3可用作氮肥,但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原因是什么?
1.铵盐受热分解不一定产生NH3,如NH4NO3。
2.铵盐与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三种情况
(1)常温、浓溶液:+OH-===NH3↑+H2O。
(2)常温、稀溶液:+OH-===NH3·H2O。
(3)稀溶液、加热:+OH-NH3↑+H2O。
3.检验的答题规范
(1)实验操作:取少许待测液或晶体于小试管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者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
(2)现象、结论:试纸变蓝色(或者冒白烟),说明是铵盐或待测液含有。
1.关于铵盐的叙述:①铵盐易溶于水;②铵盐中氮元素均为-3价;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都只能跟碱反应,不能跟酸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2.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则需选用下列试纸或试剂中的(  )
①蒸馏水 ②NaOH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⑤
3.能把Na2SO4溶液、NH4NO3溶液、KCl溶液、(NH4)2SO4溶液这四种无色溶液区分开的一种试剂是(必要时可加热) (  )
A.Ba(OH)2溶液 B.NaOH溶液
C.NaCl溶液 D.Ba(NO3)2溶液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根据氨气的制备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制氨气时,能用NaOH、KOH代替吗?为什么?
[问题2] 干燥管中的碱石灰是干燥氨气的,能用无水CaCl2、P2O5代替碱石灰作干燥剂吗?
[问题3] 装置中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流程
2.氨气的其他制法
方法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浓 氨水 NH3·H2ONH3↑+H2O
浓氨水+ 固体NaOH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NH3·H2O分解,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放出
浓氨水+ 固体 ,CaO的作用:①吸水后放热促进NH3的放出;②增加溶液中的OH-浓度,减小NH3的溶解度
1.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A.①是氨气的发生装置
B.②是氨气的吸收装置
C.③是氨气的发生装置
D.④是氨气的收集、检验装置
不能用加热氯化铵或碳酸氢铵的方法制取氨气,因为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和氯化氢遇冷又会重新结合生成氯化铵,碳酸氢铵分解会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三套实验装置:
(1)实验装置和所用样品都正确的是______(填“甲”“乙”或“丙”)。
(2)检验试管里是否收集满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装置中肯定收集不到氨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甲”“乙”或“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尾气处理时,下列装置不可以用于处理氨气的是________(填字母)。
(5)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气体中,可溶于水的无色气体是(  )
A.N2   B.NO
C.NO2 D.NH3
2.(2023·黑龙江合格考)合成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问题,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下列关于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氨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B.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C.实验室常用铵盐与强碱反应制取氨
D.氨的水溶液显酸性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检验铵盐中含有的操作是取少量铵盐放入试管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NH3↑+H2O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4.(2023·广东卷)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NH3喷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图1:喷泉实验
B.图2:干燥NH3 
C.图3:收集NH3
D.图4:制备NH3
5.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__(填“a”或“b”),并说明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12第2课时 氨的转化与生成(基础课)
素养 目标 1.能从物质的类别、氮元素价态的角度,预测氨气、铵盐的性质与转化,掌握氨气、铵盐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够根据氨气、铵盐的性质提出探究问题,并会设计实验探究氨气的制法、铵根离子的检验等。
初高 衔接 常见气体的制备原理 O2:2H2O22H2O+O2↑;CO2:CaCO3+2HCl===CaCl2+CO2↑+H2O;H2:Zn+2HCl===ZnCl2+H2↑。 装置特点:固+液→气 反应不需要加热
一、氨气
1.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水溶性 液化
无色 刺激性 气态 <ρ空气 易溶 易液化
2.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
实验装置
操作 打开止水夹,并挤压滴管的胶头 撤去玻璃片
现象 烧杯中的溶液由玻璃管进入烧瓶,形成红色喷泉,瓶内液体呈红色 集气瓶内产生大量白烟
结论 氨极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碱性 氨气与氯化氢气体反应生成白色固体
(2)氨气的性质
(3)一水合氨的性质
3.用途
(1)工业上:主要应用于氮肥工业和硝酸工业
化学氮肥
(2)生活中:NH3易液化,常用作制冷剂。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NH3溶于水能导电,因此NH3为电解质。 (×)
(2)蘸有浓氨水和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会在中间产生大量的白烟。 (×)
(3)NH3中N元素为-3价,故NH3在氧化还原反应中通常表现还原性。 (√)
二、铵盐
1.物理性质:铵盐通常是白色晶体,易溶于水。
2.化学性质
(1)实验探究
预期 转化 铵盐→氨气(NH3)
实验 装置 及操作
现象 试管中固体逐渐减少,试纸变蓝 固体逐渐减少,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试管口有白色固体生成 试管中有刺激性气味气体生成,试纸变蓝
结论 加热分解产生NH3 加热NH4Cl 分解产生 NH3 加热NH4Cl和NaOH溶液反应生成 NH3
(2)铵盐的化学性质
①不稳定性:铵盐受热易分解,碳酸氢铵、氯化铵分解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NH4HCO3NH3↑+CO2↑+H2O、NH4ClNH3↑+HCl↑。
②与碱反应
铵盐与碱反应产生氨气,这是铵盐的通性。铵盐与碱液加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NH3↑+H2O。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绝大多数铵盐都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
(2)氯化铵受热分解成气体,该气体又能生成固体氯化铵,该过程属于升华。
(×)
(3)所有的铵盐和碱都能用于制备氨气。 (×)
三、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1.反应原理: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验满方法
(1)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立即变蓝。
(2)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靠近试管口时产生大量白烟。
3.收集方法:向下排空气法。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实验室用NH4Cl和Ca(OH)2制备NH3并不涉及氧化还原反应。 (√)
(2)实验室中用氯化铵和熟石灰制备氨气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而如果加热固体物质时无水生成,试管口也可以向上倾斜。 (×)
(3)实验室也可用稀氨水与NaOH固体制取氨气。 (×)
喷泉实验
[问题1] 用上图甲装置完成喷泉实验的操作方法是什么?
提示:打开止水夹,挤压胶头滴管。
[问题2] 根据实验现象可说明NH3具有哪些性质?
提示:NH3极易溶于水,NH3溶于水后的溶液呈碱性。
[问题3] 若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NH3的喷泉实验,打开止水夹后,烧杯中的液体不能进入烧瓶。不能形成喷泉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操作可形成喷泉?
提示:导管中存在一段空气使NH3与水不能接触,因此不能形成喷泉。可使NH3受热膨胀,排出导管中的空气,使NH3与水接触;或使NH3受冷收缩,使导管中的空气进入烧瓶,水与NH3接触,均可形成喷泉。操作方法:用热毛巾捂住圆底烧瓶底部或在烧瓶底部淋一些冰水。
[问题4] 若利用装置甲均充满气体分别进行NH3和HCl的喷泉实验,液体充满烧瓶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是否相等?
提示:相等。液体充满烧瓶,气体的物质的量相等,实验后溶液体积相等,所以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相等。
1.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及装置
(1)原理:气体在液体中溶解度很大,在短时间内产生足够大的压强差,则打开止水夹后,大气压将烧杯内的液体压入烧瓶中,在尖嘴导管口形成喷泉。
(2)装置
2.实验成功的关键
(1)装置的气密性良好。
(2)烧瓶和气体必须是干燥的。
(3)氨气充满整个烧瓶。
3.两类常见喷泉的形成实验
(1)极易溶于水的气体或易溶于水的气体(NH3、HCl、SO2等)与水可形成喷泉。
(2)酸性气体(HCl、SO2、NO2、CO2、H2S等)与NaOH溶液也能形成喷泉。
1.喷泉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如图是化学教材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而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气体和液体的组合中不可能形成喷泉的是(  )
A.HCl和H2O   B.O2和H2O
C.NH3和H2O D.CO2和NaOH溶液
B [若能形成喷泉,则烧瓶中的气体必须在液体中易溶或与液体反应,使烧瓶中压强减小。O2在H2O中不易溶,也不发生反应,不可能形成喷泉。]
2.关于如图进行的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若甲烧瓶内是氨气,要产生喷泉,则烧杯中溶液一定呈酸性
B.若乙烧瓶内是二氧化碳,烧杯中是碱溶液,用热毛巾捂热烧瓶片刻即可产生喷泉
C.若丙装置中X为HCl,则烧瓶内可产生白雾
D.若丙装置中X为Cl2,则烧瓶内一定无喷泉产生
B [因氨气极易溶于水,故烧杯中可以是水,水呈中性,A错误;通过捂热烧瓶,使CO2受热膨胀,排出导管中的空气,使碱溶液与CO2反应,导致烧瓶内压强减小,引发喷泉,B正确;NH3+HCl===NH4Cl,产生的是白烟而非白雾,C错误;发生反应:8NH3+3Cl2===6NH4Cl+N2,生成固体NH4Cl,气体体积减小,烧瓶内可能产生喷泉,D错误。]
铵盐的性质
食品级NH4HCO3常用作膨松剂。如图是食品级NH4HCO3包装袋的一部分。
[问题1] 用化学方程式解释NH4HCO3可用作膨松剂的原因。包装袋上防潮、怕热的储存注意事项,说明NH4HCO3具有什么性质特点?
提示:NH4HCO3NH3↑+H2O+CO2↑。说明NH4HCO3易溶于水,受热易分解。
[问题2] 农用级NH4HCO3可用作氮肥,但不能与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原因是什么?
提示:铵盐能与碱反应生成NH3,降低肥效。
1.铵盐受热分解不一定产生NH3,如NH4NO3。
2.铵盐与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的三种情况
(1)常温、浓溶液:+OH-===NH3↑+H2O。
(2)常温、稀溶液:+OH-===NH3·H2O。
(3)稀溶液、加热:+OH-NH3↑+H2O。
3.检验的答题规范
(1)实验操作:取少许待测液或晶体于小试管中,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微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或者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放在试管口。
(2)现象、结论:试纸变蓝色(或者冒白烟),说明是铵盐或待测液含有。
1.关于铵盐的叙述:①铵盐易溶于水;②铵盐中氮元素均为-3价;③铵盐受热易分解;④铵盐都只能跟碱反应,不能跟酸反应;⑤铵态氮肥不宜跟碱性物质如草木灰混合施用。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⑤
C.③④⑤ D.①②④
B [②和④中只注意了铵盐中的,忽略了铵盐中的酸根离子。铵盐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不一定均为-3价,如NH4NO3中N的化合价既有-3价又有+5价;NH4HCO3等弱酸形成的铵盐也能与强酸反应。]
2.为了检验某固体物质中是否含有,则需选用下列试纸或试剂中的(  )
①蒸馏水 ②NaOH溶液 ③红色石蕊试纸 ④蓝色石蕊试纸 ⑤稀硫酸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⑤
B [固体溶于NaOH溶液后加热,若该物质中含有,则发生反应:+OH-NH3↑+H2O,NH3能用湿润(用到蒸馏水)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故选B项。]
3.能把Na2SO4溶液、NH4NO3溶液、KCl溶液、(NH4)2SO4溶液这四种无色溶液区分开的一种试剂是(必要时可加热) (  )
A.Ba(OH)2溶液 B.NaOH溶液
C.NaCl溶液 D.Ba(NO3)2溶液
A [Na2SO4溶液与Ba(OH)2溶液反应有白色沉淀产生,NH4NO3溶液、(NH4)2SO4溶液分别与Ba(OH)2溶液混合加热,前者有氨气放出,后者既有氨气放出,又产生白色沉淀,由此可鉴别出Na2SO4溶液、NH4NO3溶液和(NH4)2SO4溶液,则剩余的一种为KCl溶液,A项正确。]
氨气的实验室制法
根据氨气的制备装置,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 制氨气时,能用NaOH、KOH代替吗?为什么?
提示:不能用NaOH、KOH代替,原因是NaOH、KOH具有吸湿性,易结块,不利于产生氨气,在加热条件下还会严重腐蚀试管。
[问题2] 干燥管中的碱石灰是干燥氨气的,能用无水CaCl2、P2O5代替碱石灰作干燥剂吗?
提示:不能,CaCl2能和NH3反应生成CaCl2·8NH3,P2O5为酸性干燥剂,也能和NH3反应。
[问题3] 装置中试管口塞一小团棉花的作用是什么?
提示:棉花团的一个作用是减缓氨气和空气发生对流,使收集的NH3更纯,另一个作用是浸有的水或稀硫酸可吸收多余的NH3,防止NH3污染空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流程
2.氨气的其他制法
方法 化学方程式(或原理) 气体发生装置
加热浓 氨水 NH3·H2ONH3↑+H2O
浓氨水+ 固体 NaOH NaOH溶于水放热,促使NH3·H2O分解,且OH-浓度的增大有利于NH3的放出
浓氨水+ 固体 ,CaO的作用:①吸水后放热促进NH3的放出;②增加溶液中的OH-浓度,减小NH3的溶解度
1.实验室制取少量干燥的氨气涉及下列装置,其中正确的是(  )
A.①是氨气的发生装置
B.②是氨气的吸收装置
C.③是氨气的发生装置
D.④是氨气的收集、检验装置
C [A项,在①装置的试管口处又生成NH4Cl,无法制得NH3,错误;B项,用②装置作为NH3的吸收装置,会发生倒吸,错误;D项,利用④装置收集NH3时,应将导管伸到试管底部并在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错误。]
不能用加热氯化铵或碳酸氢铵的方法制取氨气,因为氯化铵分解生成氨气和氯化氢,氨气和氯化氢遇冷又会重新结合生成氯化铵,碳酸氢铵分解会生成氨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为了在实验室制取干燥的氨气,甲、乙、丙三位同学分别设计了如图所示三套实验装置:
(1)实验装置和所用样品都正确的是______(填“甲”“乙”或“丙”)。
(2)检验试管里是否收集满氨气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装置中肯定收集不到氨气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甲”“乙”或“丙”),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尾气处理时,下列装置不可以用于处理氨气的是________(填字母)。
(5)氨的催化氧化是工业制硝酸的基础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丙 (2)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若试纸变蓝,则证明氨气已收集满(或用玻璃棒 蘸取浓盐酸放在试管口,若产生白烟,则证明氨气已收集满) (3)乙 2NH3+H2SO4===(NH4)2SO4(或NH3+H2SO4===NH4HSO4) (4)C (5)4NH3+5O24NO+6H2O
1.下列气体中,可溶于水的无色气体是(  )
A.N2   B.NO
C.NO2 D.NH3
D [N2、NO难溶于水,NO2为红棕色气体,均不符合要求。]
2.(2023·黑龙江合格考)合成氨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地球上因粮食不足而导致的饥饿问题,是化学和技术对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巨大贡献。下列关于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氨是一种极易溶于水的气体
B.液氨可用作制冷剂
C.实验室常用铵盐与强碱反应制取氨
D.氨的水溶液显酸性
D [氨极易溶于水,常温、常压下,1体积水可以溶解约700体积氨,A正确;液氨汽化时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温度急剧下降,因此,液氨可以作制冷剂,B正确;实验室常用铵盐与强碱反应制取氨,C正确;氨溶于水得到一水合氨,一水合氨电离得到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溶液呈碱性,D错误。]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所有铵盐受热均可以分解,产物均有NH3
B.检验铵盐中含有的操作是取少量铵盐放入试管中,加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C.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共热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OH-NH3↑+H2O
D.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升华法分离
C [铵盐受热易分解,但不一定产生氨气,如NH4NO3在400 ℃以上分解生成N2、NO2和H2O,A错误;检验时,取少量铵盐放入试管中,应加入浓氢氧化钠溶液共热,将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B错误;NH4Cl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共热时,会发生反应产生氨气和水,离子方程式为+OH-NH3↑+H2O,C正确;氯化铵受热分解为氨气和氯化氢,发生化学变化,氯化钠受热不分解,NH4Cl和NaCl的固体混合物可用加热法分离,不是升华法,D错误。]
4.(2023·广东卷)1827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进行了NH3喷泉实验。在此启发下,兴趣小组利用以下装置,进行如下实验。其中,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是(  )
A.图1:喷泉实验
B.图2:干燥NH3 
C.图3:收集NH3
D.图4:制备NH3
B [NH3极易溶于水,溶于水后圆底烧瓶内压强减小,从而产生喷泉,A可达到预期目的;P2O5为酸性氧化物,NH3具有碱性,两者可以发生反应,故不可以用P2O5干燥NH3,B不能达到预期目的;NH3的密度比空气小,可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C可达到预期目的;CaO与浓氨水混合后与水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促使NH3挥发,可用此装置制备NH3,D可达到预期目的。]
5.某化学实验小组同学利用以下实验装置制取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已略去)。请回答:
(1)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装置B收集氨气时,应选择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__(填“a”或“b”),并说明选择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打开装置B中的止水夹c,若观察到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NH4Cl+Ca(OH)2CaCl2+2NH3↑+2H2O (2)a 氨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3)极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后的溶液呈碱性
数智分层作业(二十一) 氨的转化与生成
(选择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试卷共50分)
1.关于氨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液氨是纯净物
B.NH3的催化氧化可用于制取硝酸  
C.氨易溶于水
D.实验室常用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
D [液氨即液态的氨,只含有氨一种物质,所以为纯净物,A正确;NH3催化氧化可生成NO,NO氧化生成NO2,NO2与水反应生成硝酸,B正确;氨易溶于水,C正确;氨气是碱性气体,能够使石蕊溶液变蓝,因此实验室常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D错误。]
2.下列关于氨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氨水是无色透明的纯净物
B.向氨水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C.氨水的主要成分受热不分解
D.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浓硫酸有白烟产生
B [氨水是氨气的水溶液,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氨水中存在+OH-,溶液显碱性,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故B正确;氨水中的主要成分不稳定,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2O,故C错误;浓硫酸是难挥发性酸,靠近浓氨水时不会产生白烟,故D错误。]
3.下列现象不能用于检验NH3的是(  )
A.气体遇浓盐酸产生白烟
B.气体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
C.将气体通入酚酞溶液中,溶液变红色
D.蘸有浓硫酸的玻璃棒靠近气体
D [NH3与浓盐酸挥发出的HCl发生反应NH3+HCl===NH4Cl,会产生白烟,A项能检验NH3;NH3与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呈弱碱性,能使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B项、C项能检验NH3;浓硫酸不具有挥发性,D项不能用于检验NH3。]
4.如图是喷泉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烧瓶中的溶液呈红色
B.该实验说明氨气可电离产生OH-
C.该实验说明氨气易溶于水
D.形成喷泉的原因是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
B [挤压胶头滴管,少量水进入烧瓶,NH3易溶于水,引起烧瓶内气体压强迅速下降,烧瓶内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在大气压作用下,烧杯中酚酞溶液被倒吸入烧瓶中形成喷泉,C、D项均正确;NH3溶于水时,会与水反应生成NH3·H2O,NH3·H2O部分电离生成和OH-而使溶液呈碱性,则烧瓶中溶液呈红色,NH3不会发生电离,A项正确,B项错误。]
5.实验室可以按如图所示的装置干燥、收集气体M,多余的气体可用水吸收,则M是(  )
A.NH3        B.NO
C.Cl2 D.NO2
A [气体可用碱石灰干燥,C、D错误;能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B错误;用防倒吸装置吸收尾气,说明此气体在水中溶解度非常大,A正确。]
6.实验室用如图装置制备并收集少量氨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试管中的试剂可以是NH4Cl固体
B.用蘸取少量NaOH溶液的棉花团可以吸收多余的氨气
C.在b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可检验氨气是否收集满
D.可以用该装置制备并收集少量氧气
C [NH4Cl固体受热分解生成NH3和HCl,二者在试管口遇冷又重新生成NH4Cl固体,不能用于制备NH3,A项错误;NH3是碱性气体,不能用NaOH溶液吸收,可用棉花蘸取稀硫酸吸收氨气,B项错误;红色石蕊试纸用于定性检验碱性物质,故在b试管口放置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可检验NH3是否收集满,若试纸变蓝,则收集满,C项正确;该装置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气体,由于O2的密度大于空气,要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O2,D项错误。]
7.下列各项是实验室制取氨的装置和选用的试剂,其中错误的是(  )
A         B
C         D
A [A项,氯化铵固体受热分解产生氨和氯化氢气体,但二者遇冷会重新生成氯化铵,且该过程还可能出现堵塞导管的现象;故符合题意。]
8.如图所示是某同学鉴别NH4HCO3、NH4Cl、KCl三种化肥的过程,其中试剂甲和乙分别可能是(  )
A.甲:Ca(OH)2 乙:稀盐酸
B.甲:水 乙:NaOH溶液
C.甲:NaOH溶液 乙:水
D.甲:稀盐酸 乙:NaCl溶液
A [NH4HCO3和NH4Cl能与碱反应产生NH3,所以试剂甲不可能是H2O或稀盐酸,排除B、D;NH4HCO3、NH4Cl中只有NH4HCO3能与稀盐酸反应产生气泡(CO2),故A符合题意。]
9.“封管实验”具有简易、方便、节约、绿色等优点,关于如图所示三个“封管实验”(夹持装置未画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加热时,①中上部汇集了NH4Cl固体
B.加热时,②中溶液变红,冷却后又变为无色
C.加热时,③中溶液红色褪去,冷却后溶液变红,体现SO2的漂白性
D.三个“封管实验”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
A [加热时,①中上部汇集了NH4Cl固体,是由于氯化铵不稳定,受热易分解,分解生成的NH3与HCl遇冷重新反应生成氯化铵,A项正确;加热时氨气逸出,②中溶液为无色,冷却后氨气溶解,溶液又变为红色,B项错误;SO2具有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受热品红溶液恢复原色,所以加热时,③中溶液变红,冷却后又变为无色,C项错误;三个实验中的化学反应都不是氧化还原反应,D项错误。]
10.(9分)在下列物质转化中,A是一种正盐,D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6,E是酸,当X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当X是强酸时,A、B、C、D、E均含同一种元素;当X是强碱时,A、B、C、D、E均含另外同一种元素。请回答:
(1)A是______(填化学式,后同),Y是________,Z________。(3分)
(2)当X是强酸时,E是________(填化学式),写出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当X是强碱时,E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化学式),写出B生成C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答案] (1)(NH4)2S O2 H2O (2)H2SO4 2H2S+3O22SO2+2H2O (3)HNO3 4NH3+5O24NO+6H2O
11.(14分)已知氨可以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得到氮气和金属铜,用如下示意图中的装置可以实现该反应(夹持装置略)。
回答下列问题:
(1)A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2)B中加入的物质是_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3)实验时在C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实验时在D中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中收集到的液体物质是____________,检验该物质的方法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答案] (1)固体NH4Cl和Ca(OH)2 2NH4Cl+Ca(OH)2CaCl2+2NH3↑+2H2O(其他合理答案也可以) (2)碱石灰(或CaO) 除去NH3中的水蒸气 (3)黑色粉末逐渐变为红色 2NH3+3CuON2+3H2O+3Cu (4)出现无色液体 氨水 用玻璃棒蘸取无色液体,滴在红色石蕊试纸上,试纸变蓝;取少量无色液体,加入无水硫酸铜,无水硫酸铜变蓝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