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5 模块综合测评 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5 模块综合测评 课件--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5: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70张PPT)
复习任务群一
现代文阅读Ⅰ
把握共性之“新” 打通应考之“脉”
第1课时 反应热 焓变(基础课)
模块综合测评
一、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月球运动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会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如果月球身后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就会发生日食现象。北京时间2023年4月20日,地球上出现了日偏食现象。
右图为某天文爱好者在观测过程中拍摄的一
幅日偏食照片。据此完成1~2题。
1.月球属于(  )
A.恒星 B.行星
C.卫星 D.星云
2.照片中拍摄到的亮面是太阳的(  )
A.内部 B.光球层
C.色球层 D.日冕层


2025年6月25日15时17分四川省宜宾市珙县(28.41°N,104.83°E)发生4.5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此次地震的震源最可能位于(  )
A.Ⅰ圈层 B.Ⅱ圈层
C.Ⅲ圈层 D.Ⅳ圈层
4.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Ⅰ圈层的根本热源是地面辐射
B.Ⅱ圈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C.Ⅲ圈层空间分布不连续不规则
D.Ⅳ圈层物质呈液态,密度非常大


下图为某正常地层剖面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化石形成的地质年代正确的是(  )
A.大型哺乳动物化石—中生代
B.恐龙化石—前寒武纪
C.甲化石—新生代
D.三叶虫化石—古生代

6.图中甲化石的名称及其所处时代地球的演化特点是(  )
A.藻类化石—重要的铁矿形成时期
B.鱼类等脊椎动物化石—盘古大陆轮廓初现
C.鸟类化石—被子植物繁荣
D.小型哺乳动物化石—剧烈的地壳运动

2023年1月9日,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起飞,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实现中国航天2023年发射开门红。图1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图2为某日9时浓雾笼罩下的旧金山。据此完成7~9题。
7.运载火箭发射过程中所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  )
A.升高—降低—升高—降低
B.降低—升高—降低—升高
C.升高—不变—降低—升高
D.降低—不变—升高—降低

8.卫星在运行期间面临的威胁可能有(  )
①强烈的太阳黑子 ②高能带电粒子流 ③耀斑爆发影响 ④强紫外线辐射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该日,旧金山浓雾笼罩的时段内(  )
A.大气中水汽含量较低
B.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
C.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
D.大气能见度较高

7.B 8.C 9.C [第7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大气层自下而上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长征七号A运载火箭在进入预定轨道前经过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然后经过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到达高层大气后气温随高度升高先升后降,所以运载火箭在进入预定轨道前经历的气温变化可能是降低—升高—降低—升高。故选B。
第8题,高能带电粒子流、耀斑爆发会影响无线电通信,对卫星运行构成威胁,②③正确;太阳黑子是指太阳的光球层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暗黑斑点,强烈的太阳黑子往往和地球降水有关,对卫星运行影响较小,①错误;强紫外线辐射对卫星运行影响较小,④错误。故选C。
第9题,浓雾笼罩的时段内大气中水汽含量较高,A错误,C正确;浓雾笼罩的时段内大气能见度低,大气中水汽含量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B、D错误。]
吃水深度是指船舶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通常船只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下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据此完成10~11题。
10.关于图中①②③三条曲线的含义,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①-温度 ②—密度 ③—盐度
B.①—温度 ②—盐度 ③—密度
C.①—密度 ②—温度 ③—盐度
D.①—密度 ②—盐度 ③—温度

11.若一艘考察船由60°S向60°N航行,据图推测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10.C 11.D [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世界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递减,读图可知,②为温度;由海水盐度由副热带海域向赤道和两极逐渐降低可知,③为盐度;纬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大,所以①为密度。故选C。
第11题,读图可知,由60°S向60°N海水密度总体先减小、后增大。通常船只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若一艘考察船由60°S向60°N航行,据图推测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先增大、后减小,D正确。]
2022年 1 月,汤加火山喷发,多个卫星捕捉到火山喷发的瞬间:海面大面积“炸开”,巨大波纹向外迅速扩散,火山灰直冲云霄。据此完成12~13题。
12.汤加火山喷发的岩浆来自(  )
A.岩石圈 B.地壳
C.软流层 D.地核

13.实时监测火山灰飘移情况,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遥感
B.地理信息系统
C.数字地球
D.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12.C 13.A [第12题,岩浆来自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选C。
第13题,通过遥感图像可以实时监测火山灰的飘移情况。故选A。]

在亚欧大陆与美洲大陆北部,有一条横贯东西、面积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因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而被称为“绿色荒漠”,但却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是全球重要的生物碳库之一。据此完成14~15题。
14.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  )
A.光照 B.热量
C.水分 D.土壤
15.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的主要原因是(  )
A.生长季较长 B.有机物积累多
C.土壤肥力高 D.物种多样性高


14.B 15.B [第14题,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原因是其生态系统结构简单。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因此适合分布的物种较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因此导致亚寒带针叶林带成为“绿色荒漠”的主要因素是热量。故选B。
第15题,亚寒带针叶林位于亚寒带地区,纬度高,热量条件差,生长季较短,A错误;因温度低,微生物活性弱,有机质分解速度慢,土壤有机物积累多,因此亚寒带针叶林碳储量较高,B正确;土壤肥力高是碳储量高的结果,而不是其原因,C错误;亚寒带针叶林生态系统结构简单,物种多样性不高,D错误。]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离地面越远,气温越低,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就是逆温。右图示意某地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变化。据此完成16~17题。
16.图示大气逆温层的出现,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大气保温作用弱
B.下层东北风较上层西南风温度低
C.雨雪天气复杂多变
D.近地面大气运动活跃
17.图中易出现雾霾现象的大气层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B 17.A [第16题,近地面吹东北风,气温在0 ℃以下,高空为西南风,气温在0 ℃以上,形成大气逆温层,B正确。
第17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甲大气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形成逆温,抑制了气流的上升运动,不利于近地面的大气污染物扩散,易形成雾霾天气,A正确;乙、丙、丁三层大气温度都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旺盛,有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不易出现雾霾现象,B、C、D错误。]
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它所流经之地,形成了许多波澜壮阔的自然景观。图1中a、b、c分别为黄河干支流上三处典型地貌景观图,图2为a处河段单侧河岸规律分布的优势植被种群带状空间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18~20题。
18.a、b、c代表的地貌类型名称分别是(  )
A.曲流、峡谷、河口三角洲
B.曲流、峡谷、冲积扇
C.U形谷、河漫滩、河口三角洲
D.U形谷、冲积扇、河漫滩

19.①②③代表的优势植被种群类型依次为(  )
A.草本、灌木、湿生
B.湿生、草本、灌木
C.灌木、草本、湿生
D.灌木、湿生、草本

20.下列关于a处河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岸为凹岸,水流速度慢
B.甲岸为凸岸,宜建挖砂场
C.乙岸为凹岸,可建深水港
D.乙岸为凸岸,河床坡度缓

18.A 19.C 20.D [第18题,读图1可知,a处地势较平坦,河道弯曲为曲流景观;b处河谷深而狭窄,河谷两岸较陡,为峡谷地貌;c处地势低平,为河口三角洲地貌。故选A。
第19题,湿生植被应生长在地势较低、有可能被洪水淹没的区域;草本植被可能生长在较少被丰水期河水淹没,但地下水位较高的区域;灌木耐旱不耐涝,应分布在海拔相对较高的区域;①②③代表的优势植被种群类型依次为灌木、草本、湿生。故选C。
第20题,读图2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岸为凹岸,是侵蚀岸,水流速度快,河床较陡,可建深水港,A、B错误;乙岸为凸岸,是堆积岸,河床坡度缓,宜建挖砂场,C错误,D正确。]
下图示意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21~22题。
21. 我国喀斯特地貌的集中分布区位于(  )
A.东南丘陵 B.东北平原
C.塔里木盆地 D.云贵高原
22.该地貌发育成熟后,当地(  )
A.降水稀少 B.土层深厚
C.地表水缺乏 D.岩石坚硬


21.D 22.C [第21题,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广、面积大,集中分布在云贵高原地区,D正确。
第22题,降水与大气环流密切相关,与地貌无关,A错误;喀斯特地貌区洞穴系统比较发育,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土层变薄,B错误;喀斯特地貌多溶洞,地表水渗漏严重,而且多暗河,地表水缺乏,C正确;喀斯特地貌区岩石为可溶性岩石,D错误。]
一次自然灾害之后,有人这样描述:大雨之后,肆虐的水流冲入翻腾汹涌的河流,轰轰隆隆地拍打着河堤,瞬间撕开一个口子,排山倒海一样冲向农田……据此完成23~25题。
23.文中描述的自然灾害是(  )
A.滑坡 B.泥石流
C.洪灾 D.地面沉降

24.该灾害发生时,合理的自救方式是(  )
A.逃到高处
B.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
C.立刻返回家中
D.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

25.为快速和全面了解灾区的情况并制定减灾预案,应使用(  )
A.遥感技术
B.全球定位系统
C.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D.地理信息系统

23.C 24.A 25.D [第23题,根据“大雨之后,肆虐的水流冲入翻腾汹涌的河流,轰轰隆隆地拍打着河堤”可知,该自然灾害应该是洪灾。故选C。
第24题,洪灾发生时合理的自救方式是逃到高处,A正确;向沟谷两侧迅速躲避是泥石流发生时的自救方式,B错误;立刻返回家中在灾害自救中是不可取的,C错误;躲在沟谷中的大树上可能失去后期的逃跑自救机会,D错误。
第25题,遥感技术主要是能够快速识别灾区的受灾范围,并为灾情统计、灾害救援提供支持,A错误;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防灾减灾中广泛应用,精准定位是其主要功能,B、C错误;地理信息系统利用遥感和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提供的地理数据,能够快速确定受灾范围及灾情状况,并制定减灾预案等,D正确。]
二、综合题(共4小题,共50分。)
26.(11分)下图1为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在探究对流层中“热力环流原理”过程中所绘制的示意图,1 000 米为高空,下图2为北半球某区域近地面等压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图1中甲、乙、丙、丁四点,气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气温由低到高排列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图1中的热力环流状况如果出现在深秋时节,从大气的热力作用的角度分析,则甲、乙中易出现大雾天气的是________,并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乙、甲、丁、丙
丙、丁、乙、甲

乙地气温低,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形成大雾
(3)图2中A、B、C、D四处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的是__________处,其中C处风向为_________。(2分)
(4)图2中A、D两处相比,________处风速较大,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B、C
东南
A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5)图2中①地多________天气,②地多________天气,①②两地气温日较差较大的是__________。(3分)
阴雨
晴朗

[解析] 第(1)题,由图1可知,丁地与丙地在同一高度,丁处等压面向高空低压方向凸出,气压较高,丙处等压面向低空高压方向凸出,气压较低,因此丁处气压大于丙处,说明甲处空气受热上升,在丁处形成高空高压,在甲处形成地面低压;丙处气压低,说明乙处遇冷空气下沉,在乙处形成地面高压,在丙处形成高空低压。因此甲、乙、丙、丁四点的气压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乙、甲、丁、丙;甲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乙处空气遇冷下沉,甲处气温高于乙处,近地面附近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故甲、乙气温高于丁、丙,丁、丙在甲、乙上空同一海拔,根据气温垂直递减率可知,丁处气温高于丙处,故气温由低到高的排序是丙、丁、乙、甲。
第(2)题,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形成的。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处气温较低,在深秋,乙处近地面水汽容易凝结,形成大雾。
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低压中心,②为高压中心,而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北半球的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所以图中①附近的B符合当地风向,而A垂直于等压线,未发生偏转;②为高压中心,风应由②吹向四周,且受到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右偏转,C符合当地风向,而D由低压吹向高压,不符合规律。因此B、C风向处箭头能正确表示当地风向。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规律可知,C处风向是东南风。
第(4)题,同一幅等压线分布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速越大。读图可知,与D处相比,A处等压线更密集,因此A处风速较大。
第(5)题,①地为低压中心,受低压中心控制,气流上升易产生阴雨天气;②地为高压中心,受高压中心控制,气流下沉,天气晴朗;天气晴朗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气温低。故②地气温日较差较大。
27.(12分)某中学开展“云游黄河”探究性学习。下图为黄河流域图。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探究一:黄河之水真的不“复回”吗?
(1)“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描述的水循环环节为____________等。自然界的水循环时刻都在进行着,“奔流到海”的黄河水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环节实现“复回”。(3分)
地表径流
蒸发
水汽输送(降水等)
探究二:如何描述黄河流域地貌景观特点?
下图为黄河流域甲、乙两地景观图。
(2)甲地河道弯曲,呈“S”形,地势起伏__________;乙地景观特点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2分)
A.河岸陡峭 B.山河相间
C.地形平坦 D.河谷宽且深

AD
(3)列举两项河流地貌景观的描述角度。(3分)
探究三:为什么黄河被称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黄河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提供了灌溉之利和沃野良田。
(4)举例说明黄河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4分)
[解析]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是指黄河水自高海拔地区奔流而来,后东流入海,所以描述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奔流到海”的黄河水可通过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水循环环节实现“复回”。
第(2)题,甲地河曲地势起伏小。乙地景观是峡谷,两岸陡峭,河谷宽且深,地势起伏大,A、D正确,C错误,此处并没有山河相间的地貌特点,B错误。
第(3)题,主要从形态、规模、海拔、坡度等角度描述。如冲积扇,形态如扇形,规模一般较大,海拔较低,呈现中部凸出的弧形。
第(4)题,黄河为人类生产提供灌溉水源;黄河灌溉的泥沙塑造了大片土壤肥沃的平原;黄河为人类提供便利的航运条件;丰富的水资源能为人类提供电能等。
[答案] (3)形态、规模、海拔、坡度等。
(4)黄河为人类生产提供灌溉水源;黄河灌溉的泥沙塑造了大片土壤肥沃的平原;黄河为人类提供便利的航运条件;丰富的水资源能为人类提供电能等。
28.(15分)北京某中学地理小组进行了校园植被调查,并填写了校园植被调查记录单。下图显示了调查的部分植被的原产地和拍摄的景观照片。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校园植被调查记录单
2023年11月23日 多云微风
整体情况:校园本地树种占70%以上,也有变叶木、女贞、云杉等外地树种。
植物名称 变叶木 女贞 云杉
拍摄照片
调查随笔 位于办公楼内一层,叶片大,植物高度约40 cm,楼内温度为18 ℃ 位于办公楼南侧,约1 m高的灌木,叶片厚厚的 位于校园后花园北侧,长在有点坡度的地区,叶片呈针状
植物名称 变叶木 女贞 云杉
查阅资料 可达2 m,不耐寒,喜高温、湿润和阳光充足的环境 可达25 m,产于中国,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 可达45 m,耐阴、耐寒、喜欢凉爽湿润的气候和排水良好的土壤
(1)请为变叶木、女贞和云杉找到它们的家乡,分别为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城市名称)(3分)
(2)该校园本地树种占70%以上,请说出这一现象的原因。(6分)
为了丰富调查的植被种类,地理小组成员搜集到了以前在乌拉特后旗、和田旅游时拍摄到的植被景观照片。
海口
武汉
伊春
本地树种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成活率高;维护费用相对较低;更容易为校园生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
(3)乌拉特后旗、和田的典型植被类型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致北京、乌拉特后旗、和田三地植被类型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单项选择)(3分)
A.从东到西降水增多
B.从东到西降水减少
C.从东到西气温升高
D.从东到西地形增高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B
地理小组调查植被时发现,校园内禁喷农药,大多数落叶堆积在树下,以落叶为肥。还发现小路采用碎石铺设,方便雨水下渗,滋养了土地。
(4)说明材料中提到的措施对校园土壤形成和发育的影响。(3分)
丰富的落叶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禁喷农药利于微生物将有机质转化成腐殖质;碎石铺路利于雨水下渗,使得土壤肥力增强。
[解析] 第(1)题,变叶木不耐寒,喜高温、湿润,在图中城市中,海口的纬度最低,热量充足,为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气候湿润,所以推测变叶木的家乡为海口;由材料可知,女贞广泛分布于长江流域,它的家乡应为武汉;云杉耐阴、耐寒,在图中城市中,伊春的纬度最高,太阳高度角较小,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气温较低,所以推测云杉的家乡为伊春。
第(2)题,城市植被在树种的选择上多为本地树种的原因可以从成活率、维护费用、生态系统等方面进行分析。从成活率来看,本地树种更能适应本地的气候环境,成活率高;从维护费用来看,本地树种完全适应本地的气候和环境,生长良好,维护费用相对较低;从生态系统来看,本地树种能完全适应当地的气候、环境,并且能和当地的其他植物、微生物等和谐共生,更容易为本地生物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形成良好的生态系统,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所以该校园本地树种所占比例高。
第(3)题,乌拉特后旗、和田都位于西北地区,由于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形成温带大陆性气候,由拍摄到的植被景观照片可知,乌拉特后旗植被类型以温带草原为主,和田植被类型以温带荒漠为主。从北京到乌拉特后旗再到和田,植被类型从温带森林到温带草原再到温带荒漠,气候逐渐变干,结合图示信息可知,从北京到和田,距海越来越远,海洋水汽逐渐减少,降水逐渐减少,故选B。
第(4)题,落叶堆积在树下,经过微生物分解发酵可为土壤提供有机质;禁喷农药利于微生物将有机质转化成腐殖质;碎石铺路使大部分雨水能够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对地表的侵蚀,使得土壤肥力增强。
29.(12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滑坡不仅可以直接对桥梁、道路、房屋、农田等造成危害,还能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随着堰塞湖的不断发展,会造成诸多危害,因此需要对堰塞湖的发展动态进行实时监测。下图示意我国南方地区某堰塞湖的形成过程。
(1)推测滑坡发生时图示滑坡体的滑动方向,并说明判断理由。(4分)
(2)指出该堰塞湖形成、发展过程中带来的主要危害。(4分)
(3)指出可有效监测堰塞湖发展动态的地理信息技术,并提出防治堰塞湖溃坝的措施。(4分)
[解析] 第(1)题,滑坡通常指斜坡上的土层或岩层,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读图可知,滑坡体西北侧等高线密集,地形起伏大,坡度大,是一个大斜坡,而东南侧等高线稀疏,地形较平坦,因此可以判断滑坡体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
第(2)题,堰塞湖形成时,大量蓄水,堰塞湖面积迅速扩大,淹没了湖区村镇;堰塞湖的堵塞物也会受到冲刷、侵蚀而溶解、崩塌,一旦堵塞物被破坏,湖水便漫溢而出,倾泻而下,形成洪灾,极其危险。
第(3)题,遥感技术可以实时监测面状地理事物,监测堰塞湖面积变化,随时预警;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在获得遥感数据的基础上,绘制区域地图,模拟预测堰塞湖溃决时遭受危害的地区,预测造成的损失;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监测滑坡体微小移动,实时监测,一旦堰塞湖开始溃决,及时报告预警,疏散人群。防治堰塞湖溃坝的措施可从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和撤离居民等方面回答。
[答案] (1)自西北向东南方向滑动。理由:西北侧等高线密集,坡度大。
(2)淹没了湖区村镇;堰塞湖的堵塞物一旦被破坏,可能会形成洪灾,极其危险。
(3)遥感技术实时监测堰塞湖面积变化;地理信息系统绘制区域地图;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监测滑坡体微小移动。
防治措施:加强监测预报;及时疏通河道(在堰塞湖堤坝上开挖泄洪槽);及时疏散和撤离居民。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