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单元综合测评1 从宇宙看地球(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单元综合测评1 从宇宙看地球(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5:36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一) 从宇宙看地球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的M天体可能是(  )
A.月球或水星 B.水星或金星
C.金星或木星 D.火星或土星
2.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有(  )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液态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①④
下图是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图。读图,完成3~4题。
3.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辐射的分布规律是(  )
A.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B.由平原向高原递减
C.由高纬向低纬递减
D.由高原向平原递减
4.下列地理现象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的是(  )
A.海底地震的形成 B.岩浆的形成
C.山地的形成 D.煤炭的形成
如图是美国宇航局拍摄的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图像,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读图,完成5~6题。
5.图示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大气层之外
6.图示太阳活动(  )
A.没有活动周期,但可能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
B.地球是太阳系中最先受其影响的行星
C.爆发后8分钟左右引起两极极光产生
D.高峰年会对航空航天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
科研人员在我国华南地区发现了距今4.3亿年的混翅鲎化石。读地质年代示意图,完成7~8题。
7.混翅鲎生活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8.研究混翅鲎化石可以(  )
A.重现前寒武纪海陆格局
B.判断古气候分布规律
C.推测混翅鲎的生存环境
D.促进海洋生物的进化
沈阳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成员利用暑假时间前往辽宁多个城市进行研学旅行活动,研学旅行第一站来到了朝阳鸟化石世界地质公园,这里展示的“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如表为主要地质年代特征。据此完成9~10题。
距今时间 1.4亿年 3.3亿年
植物界 被子 植物 裸子 植物 海生藻类
动物界 哺乳 动物 两栖 动物
地质年代 新生代 中生代 古生代 前寒 武纪
9.“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年代是(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0.新生代第四纪生物史上质的飞跃是由于出现了(  )
A.蓝细菌 B.无脊椎动物
C.裸子植物 D.人类
下图为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回答11~13题。
11.图中甲、乙、丙示意地球的内部圈层,其名称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岩石圈 B.乙位于上地幔
C.丙是地核 D.丙是古登堡面
12.到目前为止,人类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主要通过(  )
A.地质钻探 B.研究地震波
C.地层和化石 D.实验室分析
13.中国地震台网测定,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措果乡附近发生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这时地面上的人、附近不远处的飞鸟和池塘里的鱼,都会感到(  )
A.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摆
B.先左右摇摆,后上下颠簸
C.P(纵)波,上下颠簸
D.S(横)波,左右摇摆
我国某镇利用当地主产的粮食制作粮画,打造粮画小镇。图1是M学校设计的小镇地理位置指示牌,图2是该校设计的四条“行走的思政课”精华路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4~15题。
14.该镇(  )
A.位于北京东南方向
B.地处华北平原
C.粮画原料主要是稻米
D.水路交通便捷
15.图中精华路线甲的里程约为(  )
A.5千米 B.10千米
C.15千米 D.20千米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宜居带是指一颗恒星周围适宜生命存在的理想区域。
(1)太阳系八大行星中,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________和________;从图中可以看出,宜居带行星与太阳________适中,所以温度适宜。(3分)
(2)太阳大气层③是________层,该层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__________,其到达地球高纬度地区上空经常出现绚丽多彩的__________。(3分)
(3)岩石圈范围是指________全部和________的顶部(填写图3中文字)。(2分)
(4)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按照相互关系,将下列字母填在数字横线上,完成下图。(4分)
①______;②______;③______;④______。
a.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
b.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
c.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
d.日地距离适中
17.(22分)能源消费从传统的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是能源利用的必然趋势。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质时期陆地上生长的茂密植被,是煤炭生成最主要的物质来源。堆积的原始植物遗体,由于地壳运动被埋入地下,然后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形成的黑色可燃沉积岩就是煤炭。
材料二 图甲为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单位:MJ/m2·a),图乙为地球表面各纬度的全年和冬、夏半年太阳辐射总量图。
材料三 光伏电站是利用太阳能电池半导体材料的光伏效应,将太阳光辐射能直接转换为电能的一种新型发电系统。光伏发电站设计与建设需综合考虑日照条件、土地和建筑条件、安装和运输条件等因素。
(1)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________;地球上两次重要成煤时期是________和________,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2)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________(按波长分)区,其相对于常规能源的主要优点是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3)如材料二图乙所示,与冬半年相比,夏半年太阳辐射量随着纬度增高而减少的幅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分)
(4)新疆地区虽然纬度较高,但却是我国光伏电站建设的理想地之一。请简要说明新疆地区建设光伏电站的有利自然条件。(8分)
18.(21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地球圈层结构包括外部圈层和内部圈层,在地表附近,各个圈层相互渗透,存在物质和能量交换。图1为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图2为地球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
(1)根据图1中地震波变化,推测C所在圈层的物质形态不可能是__________(填“固态”或“液态”或“气态”),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分)
(2)图2中的①②对应的地球圈层名称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2分)
材料二 下图为地球生命演化和大气中O2含量变化示意图。
(3)图中的地质年代甲为________代,恐龙繁盛的地质年代为__________代。(2分)
(4)据图推测大气中O2含量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分)
8 / 8单元综合测评(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C A D B D B C C D B B C B D
16.(1)地球 火星 距离
(2)日冕 太阳风 极光
(3)甲、乙 丙
(4)b d a c
17.(1)太阳能 古生代(后期) 中生代 全球变暖
(2)可见光 可再生 无污染 青藏高原
(3)小 夏半年纬度较高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小,但白昼更长,日照时间长
(4)新疆地区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能资源丰富;新疆地区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建设光伏电站占用耕地少。
18.(1)固态 横波消失
(2)水圈 岩石圈
(3)古生 中生
(4)生物的出现
1.B 2.C [第1题,M天体围绕太阳运行,公转轨道位于地球公转轨道以内,故M天体可能是水星或金星,B正确;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木星和土星位于地球的公转轨道以外,A、C、D错误。第2题,天体M无生命存在的主要原因有距日较近,表面温度高,没有适宜的温度和液态的水,也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①③正确,C正确。天体M有坚硬的地表,如果M是金星,体积和质量与地球相差不是很大,②④错误,A、B、D错误。]
3.A 4.D [第3题,读图可知,到达地球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总量是随着纬度的升高而逐渐减少的,即由低纬向高纬递减,A正确,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地形相关信息,B、D错误。第4题,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并积累的太阳能,因此矿物燃料的形成与太阳辐射密切相关,D正确;海底地震的形成是地球内部板块运动造成的,与太阳辐射无关,A错误;岩浆的形成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B错误;山地是地壳运动形成的,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C错误。]
5.B 6.D [第5题,读图可知,图示太阳活动是日珥,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B正确。第6题,日珥“寿命”仅有几分钟到几十分钟,时间较为短暂,A错误;太阳系八颗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最近的最先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B错误;日地距离大约为1.5亿千米,太阳活动喷射的带电粒子8分钟左右无法到达地球,C错误;太阳活动剧烈爆发,大量速度达800千米/秒的带电粒子喷射到太空,对航空航天活动产生灾害性的影响,D正确。]
7.B 8.C [第7题,读材料可知,混翅鲎出现在距今4.3亿年,由图可知,距今5.41~2.52亿年是古生代,因此可以判断混翅鲎生活的地质年代是古生代,B正确,排除A、C、D。第8题,研究混翅鲎化石可以推测其生存的环境,C正确;化石是生物的遗体或遗迹,研究混翅鲎化石不能重现海陆变化的格局,也不能由此判断古气候分布规律,A、B错误;研究混翅鲎化石能够确定地层的时代和顺序,但不能促进海洋生物的进化,D错误。]
9.C 10.D [第9题,根据材料可知,“中华龙鸟”化石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带羽毛的恐龙化石,恐龙主要生活在中生代时期,所以“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C正确,A、B、D错误。第10题,蓝细菌和无脊椎动物最早出现在元古宙时期,A、B错误;裸子植物最早出现在古生代,C错误;人类出现在新生代的第四纪,是生物史上质的飞跃,D正确。]
11.B 12.B 13.C [第1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甲位于莫霍面以上,故其为地壳,A错误;乙与丙的界面位于100 km附近,故该界面为软流层顶部,由此可知,乙属于上地幔的一部分,B正确;丙也属于上地幔,C、D错误。故选B。第12题,由于人类目前的钻探技术只能钻探到地下浅层,人类对地球内部结构的研究主要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传播速度的变化来判断,B正确,A错误;地层和化石可以研究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但地层和化石的研究也主要集中在地下浅层,故与题意不符,C错误;实验室分析需要试验对象,地球内部尤其是地核,人类难以深入,无法取得试验对象,故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B。第13题,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液、气三态中传播,其传播速度快于横波,因而三者都会感到纵波(P波),上下颠簸,但飞鸟和池塘里的鱼无法感受到横波(S波),故C正确。]
14.B 15.D [第14题,北京的地理坐标大致为(40°N,116°E),图中显示该镇的地理坐标为(36°32′50″N,115°13′13″E),对比经纬度可知,该镇位于北京西南方向,A错误;结合当地经纬度位置可以判断,该镇位于华北平原,B正确;该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盛产小麦,因此粮画原料主要是小麦,C错误;读图可知,当地交通方式主要是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水运不便利,D错误。第15题,图中精华路线甲是从学校至八义士抗日殉国处,根据图中线段比例尺进行估算,图上一个单位线段代表实际距离5千米,图中精华路线甲大约有4个单位线段,由此可以计算出精华路线甲的里程约为20千米,D符合题意,排除A、B、C。]
16.第(1)题,太阳系八大行星距太阳由近及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图中显示,位于宜居带的行星是第三颗和第四颗行星,即地球和火星;从图中可以看出,宜居带行星与太阳距离适中,获取的太阳辐射能量适中,所以表面温度适宜。第(2)题,太阳大气层由里向外依次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图中显示,太阳大气层③是最外的一层,应为日冕层。日冕层的太阳活动类型主要是太阳风,其到达地球后,受到地球磁场影响,向极地地区运动,在高纬度地区与高层大气碰撞,出现绚丽多彩的极光。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莫霍面之上的甲、乙为地壳,莫霍面之下的丙为地幔;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球内部圈层,其范围是指地壳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在图中包括甲、乙全部和丙的顶部。第(4)题,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天体。根据图中地理事物的相互关系判断,图中①表示地球的宇宙环境条件之一,应为比较稳定的太阳光照,即b;图中②表示地球存在生命的自身特点之一,使得地球具有适宜的温度,因此应为日地距离适中,即d;图中③表示由自转和公转的周期适中引起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因此应为地表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幅度不大,即a;图中④表示由体积和质量适中引起的生命存在的条件,应为有适合生物呼吸的氧气,即c。
17.第(1)题,地球上的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后期)和中生代是地球上煤炭形成的两次重要时期。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引发的全球性环境问题是全球变暖。第(2)题,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可见光区,约占50%,与常规能源相比,太阳能清洁、无污染,可再生。我国太阳辐射总量分布最丰富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由于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加上该地晴天多,云量少,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第(3)题,根据材料和图示信息可知,夏半年较高纬度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较小,但白昼时间更长,日照时间较长,补足了部分地区因正午太阳高度小导致的热量差异,因此夏半年太阳辐射量随着纬度增高而减少的幅度较小。第(4)题,新疆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降水少,晴天多,太阳辐射强,太阳能资源丰富;且新疆地区植被稀少,荒漠面积广大,可利用土地多,为太阳能资源的开发提供充足的土地。
18.第(1)题,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在C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明显减小,说明C处不可能是固态。第(2)题,图中①向③供水,同时又能向②进行渗透,说明①是水圈;③需要供水,且能提供氧气,则是生物圈;④能降水,说明是大气圈;②接受降水和渗透,是岩石圈。第(3)题,读图可知,甲位于前寒武纪之后,图中显示该时期蕨类植物发展,应该是古生代。中生代主要动物是爬行动物,恐龙繁盛,哺乳类和鸟类开始出现。第(4)题,图中表示O2的曲线在“后生生物出现及发展”这一时间段增长趋势变陡,证明生物的出现使大气中O2的含量骤然增加。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