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综合测评(二) 从地球圈层看地表环境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传统日光温室多设计成“垂直墙体+坡面透明膜”的结构(图1)。近年来,我国某地(36°48′N,118°42′E)出现了一种“阴阳棚”结构的棚体,即以传统日光温室的垂直墙体为共用墙,建造一个采光面相反的棚体(图2)。据此完成1~3题。
1.“阴阳棚”温室中( )
A.甲棚为阳棚,主要种植菌类
B.甲棚为阴棚,主要种植蔬菜
C.乙棚为阳棚,主要种植蔬菜
D.乙棚为阴棚,主要种植菌类
2.为提高阴阳棚的互利效果,共用墙体上部和下部各留有一个空气通道,且在通道处装有风扇,加速空气流通。据此推断,上下通道气流方向以及作用分别为( )
A.通道1气流向南流,为甲棚降温
B.通道1气流向北流,为乙棚增温
C.通道2气流向南流,为甲棚增温
D.通道2气流向北流,为乙棚降温
3.相比于传统温室,“阴阳棚”温室( )
A.土地利用率低 B.获取光照更多
C.保水能力减弱 D.效益大幅增加
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4~5题。
4.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大气热力环流,则流动方向为( )
A.M→N→O→P→M
B.P→O→M→N→P
C.M→N→P→O→M
D.N→M→O→P→N
5.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A B C D
目前,一些城市的建筑披着植物外衣,座座高楼宛如耸立的“垂直森林”(如图)。人们生活在城市,恰似生活在森林。据此完成6~7题。
6.“垂直森林”建设的主要意义是( )
A.促进城市空气流通
B.增加动物栖息地
C.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D.缓解城市用水紧张
7.城市绿化植物的增加,对当地水循环的主要影响有( )
A.减少蒸发量 B.增加地表径流
C.减少下渗 D.增加地下径流
洋流影响表层海水等温线的分布,下图为海水等温线分布示意图(a>b)。据此完成8~9题。
8.正确表示北半球寒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下列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定会加快海轮航行的速度
B.会扩大冰山漂移空间范围
C.减慢海水对污染物的净化速度
D.有洋流的海域就有大渔场
读孟加拉湾及其周边区域图和孟加拉湾中部沿90°E表层水温随时间分布曲线图,完成10~11题。
10.孟加拉湾表层水温最大值没有出现在盛夏,是因为盛夏( )
A.海水的比热容大,增温慢
B.阴雨天气多,大气削弱作用强
C.陆地淡水注入多,起降温作用
D.太阳高度较小,获得的太阳辐射相对较少
11.下列有关M、N两海域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M海域1月浮游生物密度最大 ②M海域7月浮游生物密度最大 ③N海域7—8月海水盐度较大 ④N海域12月至次年1月海水盐度较高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台风“梅花”给浙江等地造成了严重影响。下图中①②③是水循环的三种类型。据此完成12~13题。
12.台风“梅花”参与的水循环类型( )
A.只有② B.只有③
C.有①和③ D.有②和③
13.从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来看,不属于台风“梅花”直接造成的影响是( )
A.使当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
B.使水循环速度加快
C.不断塑造地表形态
D.促进地区之间能量交换
植被覆盖度是指植被(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是反映植被疏密程度和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指数,也是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如图为 2000—2020年陕西省陕北、关中、陕南三大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陕南与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气候和地形 B.土壤和人口密度
C.地形和土壤 D.气候和人口密度
15.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变暖 B.年降水量增加
C.实施退耕还林 D.耕作制度改革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5分。)
16.(22分)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日光温室可以极大地改变沙漠地区难以生产蔬果的现状。南疆地区早期建成的温室,普遍存在着冬季夜间室内冻害的问题。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的应用,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难题。研究表明,日光温室后墙白天接受的太阳总辐射约占温室接收太阳总辐射的50%~60%,夜间,室内获得的热量中墙面放热量约占1/3,地面放热量约占2/3。此外,土壤夜间放热性能较为稳定,受气候条件影响小。
(1)指出沙漠温室的主要功能。(4分)
(2)简述温室建设厚实后墙的作用。(6分)
(3)解释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能减轻冻害问题的原因。(6分)
(4)电动卷帘可以根据温度高低对玻璃进行择时覆盖。根据沙漠地区的气温变化分析电动卷帘覆盖的时间。(6分)
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盐度和密度是海水的基本性质,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如图示意南美洲大陆南部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分布。
(1)简述甲海域到乙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特点。(4分)
(2)比较甲海域与丙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8分)
(3)乙海域的表层海水密度大于丙海域,就此做出合理解释。(6分)
18.(15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胡杨为落叶阔叶树种,有很强的生命力。我国近年来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种植了上亿棵胡杨树。如图为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单位体积土壤中根系的质量)的垂直分布。
(1)据图描述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7分)
(2)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分析胡杨林地白天温度低于裸地的原因。(8分)
7 / 7单元综合测评(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D B D A A C D A B B D D C A C
16.(1)保温、保湿、防风沙。
(2)后墙位于阳面,吸收太阳辐射多;墙体厚实,蓄热能力强;保温效果好;厚实的墙体较为稳固,利于阻挡(偏北)风沙。
(3)墙面白天吸热多而夜晚放热少;地面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少而夜晚放热多;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将白天墙体获得的热量传递给土壤;夜晚气温很低时土壤也能稳定放热而减少冻害。
(4)冬季夜晚,沙漠气温过低,覆盖可以起到保温作用;夏季白天,气温过高,覆盖可以减轻温室效应(或答降温或答阻止阳光进入)。
17.(1)由甲海域到乙海域表层海水盐度逐渐下降。
(2)甲海域表层海水盐度低于丙海域。原因:丙海域有暖流流经,暖流使海水温度升高,蒸发量大;海水温度高,溶解盐类物质多,盐度高。
(3)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密切,乙海域纬度偏高,水温偏低,海水体积减小,密度增大;丙海域纬度偏低,水温偏高,海水膨胀,密度较小。
18.(1)随深度增大,胡杨林根质量密度垂直分布总体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最大值出现在80~100 cm深度;最小值出现在0~20 cm深度。
(2)与裸地相比,胡杨林地遮挡阳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胡杨林地植被覆盖较好,比热容大,增温幅度小。
1.D 2.B 3.D [第1题,“阴阳棚”中,甲棚位于南侧,该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正午太阳永远在南面,所以甲棚为阳棚,乙棚为阴棚,B、C错误;甲棚为阳棚,光照条件较好,主要种植喜光的蔬菜,A错误;乙棚为阴棚,光照条件相对较差,主要种植喜阴的菌类,D正确。第2题,甲棚为阳棚,光照条件较好,棚内气温较高,气流上升,从通道1进入乙棚,为乙棚增温;乙棚为阴棚,光照条件相对较差,气温较低,空气下沉,气流从通道2进入甲棚,为甲棚降温。故选B。第3题,相比于传统温室,“阴阳棚”温室加大了对原来墙体北侧光照条件相对较差的土地的利用,使土地利用率提高,因地制宜发展对光照需求不同的农作物,增加了农产品种类,使效益大幅增加,A错误,D正确;获取光照主要是甲棚的作用,其多少并没有发生显著变化,B错误;相比于传统温室,“阴阳棚”温室的保水能力并没有减弱,C错误。]
4.A 5.A [第4题,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热力环流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位于N、M上空;M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A正确。第5题,图中显示N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同一角度,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A正确。]
6.C 7.D [第6题,结合材料分析可知,“垂直森林”建设的主要意义是调节城市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而缓解城市用水紧张、增加动物栖息地、促进城市空气流通,都是“垂直森林”可以体现的功能,但不是主要意义,A、B、D错误。第7题,城市绿化植物的增加可以增加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蒸发量,增加水循环量,D正确。]
8.A 9.B [第8题,读图分析,由等温线数值a>b可知,①③位于北半球,②④位于南半球;再根据洋流的流向和海水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一致可以判断,①洋流由高纬流向低纬,表示北半球的寒流。第9题,顺洋流航行可以加快海轮航行的速度,逆洋流航行会减慢海轮航行的速度,A错误;冰山顺洋流漂流,会扩大冰山漂移空间范围,B正确;洋流有利于加快海水对污染物的净化速度,C错误;寒暖流交汇处及上升流海域有利于大渔场的形成,并不是所有洋流流经的海域都会形成大渔场,D错误。]
10.B 11.D [第10题,海水的比热容大,增温慢,海水水温最大值一般出现在8月,仍在夏季,A错误;孟加拉湾夏季降水多,由于阴雨天气多,大气削弱作用强,到达海面的太阳辐射少,因此水温最大值并没有出现在夏季,B正确;夏季陆地增温快于海洋,陆地淡水温度高于海洋,淡水注入多,并不会对海水起降温作用,C错误;夏季太阳高度较大,D错误。第11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月为北半球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该区域受东北季风影响,为向岸风;而7月太阳直射北半球,该区域受西南季风影响,为离岸风,受离岸风影响,该海域形成局部涌升流,海水底层的营养物质被带到表层,有利于浮游生物的大量繁殖。所以1月M海域浮游生物密度最小,7月则最大,①错误,②正确;在外海或大洋,影响盐度的因素主要有降水、蒸发等,在近岸地区盐度则主要受河川径流的影响,孟加拉湾为热带季风气候,7—8月为雨季,降水多,且沿岸岛屿有淡水河流注入,所以海水盐度在夏季低,在冬季则较高,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故选D。]
12.D 13.C [第12题,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为陆地内循环,②为海陆间循环,③为海上内循环,台风由海洋向陆地登陆,参与了海上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有②和③,D正确。第13题,台风“梅花”带来的降水使当地淡水资源得到补充、加快了水循环的速度、促进了地区之间的能量交换,A、B、D不符合题意。而台风“梅花”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需要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等间接塑造地表形态,C符合题意。]
14.A 15.C [第14题,陕西省北部为低矮高原,地势起伏小,气候干旱,植被覆盖度低;陕南地区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江谷地,为我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交界处,加之山地垂直差异大,植被覆盖度高。因此陕南与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气候和地形,而与土壤和人口密度关系不大,A正确,B、C、D错误。第15题,读图可知,陕北地区虽然植被覆盖度较低,但是增长速度最快。这主要是因为陕北地区生态脆弱,环境恶劣,该地区进行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等生态修复工程,生态环境不断改善,植被覆盖度增长,C正确;全球气候变暖过程十分缓慢,年降水量也变化较小,不是陕北地区植被覆盖度变化的主要原因,A、B错误;耕作制度与热量条件相关,一般不会发生明显变化,D错误。]
16.第(1)题,沙漠温室夜晚的时候会减少地面辐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白天的时候可以削弱太阳辐射,减少水分的蒸发;温室阻挡风沙,也可以减少当地风沙对农业的影响。第(2)题,据图可知,后墙正好位于阳面,因此可以利用太阳辐射,提升温室的温度;墙体本身比较厚实,因此可以作为温室的蓄能建筑,有助于调节温室夜晚的气温;当地位于西北地区,风沙较大,墙体厚实有助于阻挡风沙。第(3)题,受沙漠地区热力性质的影响,当地昼夜温差较大,而墙面白天吸热多,夜晚放热少;地面白天获得太阳辐射少而夜晚放热多;水幕集热—地暖加温系统将白天墙体获得的热量传递给土壤;夜晚气温很低时土壤也能稳定放热而减少冻害。第(4)题,夏季的时候,太阳辐射较强,温度过高,因此需要将卷帘覆盖降低气温;冬季夜晚气温过低,因此需要将卷帘覆盖,减少地面辐射散失,加强保温作用。
17.第(1)题,由图可知,甲海域到乙海域表层海水盐度逐渐下降。第(2)题,由图可知,甲海域的盐度低于丙海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海域附近有暖流流经,增温增湿,温度较高,蒸发较强,且海水温度高,溶解盐类物质多,盐度较高;而甲海域附近有寒流流经,温度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第(3)题,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密切,一般温度越高,密度越小;由图可知,乙海域相比丙海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水温偏低,海水体积减小,密度增大;而丙海域纬度低,气温高,水温偏高,海水膨胀,密度较小。
18.本题以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图为情境,设置2小题,涉及土壤对植物的影响及大气受热过程等知识,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的学科素养。第(1)题,胡杨林根质量密度的垂直分布特征需结合图示折线的变化来划分正确的阶段,同时需描述总体的特征以及对极值的判定。读图可知,0~40 cm土壤深度内根质量密度呈增加趋势;在40~80 cm土壤深度内随深度的增加而略微减少,基本保持不变;而在80~100 cm范围内根质量密度急剧增加,出现1个高峰值;在100 cm以下根质量密度迅速下降。在0~20 cm深度出现最小值,在80~100 cm深度出现最大值,总体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第(2)题,由所学知识可知,胡杨林地植被覆盖率高,比热容大于裸地,白天胡杨林地吸热升温慢;同时,对比裸地,胡杨林地植被覆盖率高,遮挡了阳光,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升温慢,放出的地面辐射少,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大气升温慢,气温低。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