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单元综合测评3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单元综合测评3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5:52

文档简介

单元综合测评(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C B A C B B C D A C B D A A C
16.(1)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是夏秋季节降水多,沙丘潮湿,难以被风搬运。冬春多大风,风力搬运作用强。
(2)沙丘长度、宽度、高度减小。原因是树木增大了地面的摩擦,降低了风速,风力减弱,风力的搬运作用也就减弱。
17.(1)(物质来源)山区地表多砾石、泥沙,(动力条件)季节性山洪频发,洪水携带大量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
(2)(气候)地势低,气候较温暖;(水源)水源相对充足;(地形、土壤)地形平坦,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肥力高;(植被)草木茂盛。
(3)(湖沼形成)地势低洼,雨季降水和地下水在此汇集形成湖泊沼泽;(湖沼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位于洪积扇扇缘,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减慢,水流携带的沉积物颗粒小,大量细小颗粒物在湖泊沼泽中沉积;(湖沼物质形成与变化)气候温暖湿润,植被繁茂,大量枯枝落叶在湖沼沉积,并形成黑色腐殖质;气候变干,湖沼逐渐干涸,盐分结晶,形成夹杂盐碱的黑褐色湖沼沉积层。
(4)由湿润趋于干燥,再变湿润。
18.(1)②①④③
(2)生物 成土母质
(3)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夏季高温多雨,植物生长迅速,积累大量有机质;冬季寒冷漫长,微生物活动弱,大量枯枝落叶难以分解,形成深厚的腐殖质层,最终形成有机质含量高的黑土。
(4)优点:砂土成分以砂砾为主,通气、透水性好,易耕作。缺点:大孔隙多,保水、蓄水、保肥性能差,有机质易分解流失。
1.C 2.B [第1题,读图可知,图示区域中部地势较低,汇水范围大,河流流量大,溶蚀强,从而呈现“同时异态”,C正确;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地壳整体隆升,抬升速率没有明显差别,A错误;局地气候类型没有差别,B错误;由材料可知,该地区形成广泛、巨厚的碳酸盐岩,故岩性差别不大,D错误。故选C。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深切割地区可溶性岩体逐步侵蚀殆尽,其可供侵蚀的物质减少,溶蚀速率就会减慢,C、D错误;而浅切割地区由于残留的可溶性物质多,随着时间推移,裂隙扩大,暴露面增加,溶蚀还会加快,但最终随着残留物质减少,溶蚀速率也会减慢;又由于浅切割地区汇水面积有限,其溶蚀速率最大值应低于深切割地区,B正确,A错误。故选B。]
3.A 4.C [第3题,“近一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无明显抬升”,说明地壳相对稳定。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水流侵蚀、切割能力减弱,①对。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深洼地”就保持相对稳定,地表水继续向“深洼地”汇聚,两侧峰丛或峰林逐渐坍塌,沉积作用增强,“深洼地”堆积物增多,②对。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无明显抬升,岩石出露面积小,受外界影响小,岩石崩解、风化作用减弱,岩石溶蚀减弱,垮塌速度变慢,③④错。第4题,利用深洼地貌,进行旅游开发,积极拓展交通,发展公路建设,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发展,A、B不符合题意。七百弄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缺乏,不利于水稻种植,同时扩大水稻种植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符合题意。实行异地扶贫,进行生态移民,有利于保护当地生态环境,D不符合题意。]
5.B 6.B [第5题,从风蚀壁龛的成因中可知,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在这个过程中,很容易混入其他杂质,A错误;风蚀壁龛的形成需经过风化侵蚀,砂岩和花岗岩变薄、中间孔隙较多,质地变得脆弱,B正确;岩壁表面无明显的条状裂隙,其凹坑是外力所致,并非岩石原有,C错误;岩层内部盐溶液顺毛细管流动到表面的过程中,盐液会因表层裸露面增大、孔隙增多而析出,岩石内部盐液较少,D错误。第6题,由材料“风蚀壁龛是风沙在陡峭的岩壁上经磨蚀和吹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可知,其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海拔较低处,风携带的大颗粒砂砾物质较多,磨蚀作用强,故山体海拔较低处凹坑密度较大。]
7.C 8.D 9.A [第7题,图示区域悬崖是河流侵蚀的产物。早期,河流流程较短,悬崖Ⅰ所在山脉为当时的分水岭,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Ⅰ;随着河流溯源切穿悬崖Ⅰ,在高原面中下切,形成裂谷式悬崖Ⅲ;当上溯至悬崖Ⅱ所在山脉时,因石英岩岩性坚硬,未蚀通前形成分水岭式悬崖Ⅱ,所以图中悬崖形成的先后次序是悬崖Ⅰ、悬崖Ⅲ、悬崖Ⅱ,故选C。第8题,受流水侵蚀,高原面面积变小,被切割形成诸多孤立山丘,与原来平坦高原相比,地势起伏变大,D正确,A错误;受流水侵蚀,山脉高度会下降,C错误;总体地势降低,形成自东向西倾斜的阶梯地形,B错误。第9题,随着河流持续下切,悬崖Ⅱ的相对高度会增大、长度会加长;当河流切穿悬崖Ⅱ的分水岭后,在风化、侵蚀和崩塌作用下,相对尖耸的悬崖Ⅱ高度会降低,所以分水岭式悬崖Ⅱ的相对高度可能先增后减,故选A。]
10.C 11.B 12.D [第10题,结合材料,读图分析,“倒置耕作”后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逐年增加,因为草地植被根系较浅,而且会季节性枯萎,因此土壤表层有机质不断积累,使有机碳逐年增加,C正确;植被吸收增多会导致土壤中有机碳储量减少,A错误;土质更加疏松会导致土壤的淋溶作用较强,从而加速土壤中有机质的流失,使土壤有机碳储量降低,B、D错误。第11题,读图可知,“倒置耕作”后,15年内表层土有机碳一直保持增加,到15年后几乎不再增加,同时底层土壤的有机碳下降到最低的水平,因此“倒置耕作”最适宜的周期为15年,B正确。第12题,“倒置耕作”需要将底土放置到表土上方,会增加生产成本,①错误;“倒置耕作”后会使表层土壤变得疏松,从而加重土壤的侵蚀,②错误;由材料可知,有机碳储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下降,因此“倒置耕作”可将土壤中的碳储存在地下土壤中,抑制温室气体的排放,③正确;“倒置耕作”会将杂草种子、病菌孢子、害虫卵等埋入深土层,抑制其生长繁育,④正确。]
13.A 14.A 15.C [第13题,读图中的等高线可知,本地区的海拔大多数在200~500米,所以该地的地形以丘陵为主,A正确,C错误。由等高线的高度判断,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坡度较均匀,没有呈三级阶梯状分布,B、D错误。第14题,河流的流向和等高线凸出的方向相反,由此可以判断河流是自东北流向西南,A正确。第15题,从①地看向甲,视线会被西侧海拔在450米以上的山峰阻挡,A错误;乙在陡崖下面,无法看到,B错误;丙在①地下面的山谷中,可以看到,C正确;从①地看向丁,等高线先稀疏后密集,山坡为凸坡,视线会被阻挡,D错误。]
16.第(1)题,读图可知,三处沙丘大小变化为:长度先变长后变短,宽度基本是先变宽后变窄,高度先变高后变低。原因是:3—6月,多西北风,风力搬运作用强,使沙丘变长、变宽,变高。6—9月,多降水,沙丘潮湿,风力小,沙丘移动速度慢,长度和宽度及高度变小。第(2)题,在河流两岸种树,沙丘的长度、宽度、高度均会减小,原因是树木增大了地面的摩擦,降低了风速,风力减弱,风力的搬运作用也就减弱。
17.第(1)题,从沉积物的物质来源和动力条件两方面入手分析。该地位于西北某山地南坡,山区地表多砾石、泥沙,为沉积物提供了物质来源;西北地区气候类型包括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寒气候,整体而言,降水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夏季,易出现季节性山洪,山洪发生时,洪水携带大量砾石、泥沙在山麓地带堆积。第(2)题,主要从自然条件,如地形、气候、水源、土壤、植被等方面分析。从示意图上看,遗址所在处地形相对平坦;从材料“而位于老洪积扇缘端细腻黑褐色湖沼沉积厚度约1 m”可知,遗址所在处沉积物颗粒较细,土壤肥力高;位于南坡(阳坡)且地势低,气候较温暖;该处水源相对充足;在水源附近,植被生长茂盛。第(3)题,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可以通过湖沼形成、湖沼环境演变为陆地环境、湖沼物质形成并沉积形成沉积层来描述。该处位于山区地势低洼处,雨季时,降水和地下水易在此处汇集,形成湖泊沼泽;且该处位于洪积扇扇缘,地势趋于平坦,水流速度变缓,水流携带的沉积物沉积,且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在洪积扇扇缘处沉积物颗粒小,同时大量细小颗粒物在湖泊沼泽中沉积;当时由于该地地势低,气候较温暖,再加上地下水埋藏浅,水源相对充足,气候温暖湿润,使得当地植被繁茂,大量枯枝落叶在湖沼沉积,最后形成黑色腐殖质;随着时间的推移,气候变干,蒸发旺盛,湖沼逐渐干涸,盐分结晶,形成夹杂盐碱的黑褐色湖沼沉积层。第(4)题,结合上述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可知,距今2万年以来该地区气候由湿润趋于干燥;而新洪积扇的出现反映出该地再次湿润,故该地气候由湿润趋于干燥,再变湿润。
18.第(1)题,土壤形成过程:在温度变化、水、大气及生物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原地发生破坏作用,即风化作用,使得岩石破碎,即②,然后形成结构疏松的风化物,这些风化物即为成土母质,即①;在气候与生物的长期作用下,成土母质逐渐转变成可生长植物的土壤,遗留在土壤中的生物残体,经过微生物的生物化学作用形成腐殖质层,即④;经过淋溶作用形成淋溶层,土壤物质沉淀、积累,形成淀积层,即③。因此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为②①④③。第(2)题,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也就是决定性因素。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第(3)题,东北地区地处温带季风气候区,植被类型以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夏季雨热同期,利于植被生长,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有机质积累量大;雨季较短,雨水对腐殖质的淋溶作用较弱;冬季较长,寒冷干燥,枯枝落叶多;再加上微生物活动弱,枯枝落叶分解缓慢,腐殖质积累较多,有机质含量高,形成肥沃的黑土。第(4)题,黏土的主要特点是土质黏重,通透性差,因此与黏土相比,砂土成分以砂砾为主,颗粒较大,土壤的通透性良好,质地疏松,通风、透水性较好,故耕作方便。砂土缺点:砂土的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养分易流失,致使养分贫乏;土壤孔隙度大,保水、蓄水、保肥效果差。
5 / 5单元综合测评(三) 从圈层作用看地貌与土壤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三叠纪时期,奉节地区形成巨厚、广泛的碳酸盐岩沉积,第四纪快速的构造隆升使得奉节地区峰丛洼地等喀斯特地貌发育。下图所示剖面地壳整体隆升,喀斯特地貌同时发育,但分化出浅切割峰丛洼地、深切割峰丛洼地两类区域。据此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所示剖面喀斯特地貌呈现“同时异态”的主导因素是(  )
A.抬升速率  B.气候分异
C.汇水范围 D.岩性差异
2.如保持地壳抬升的趋势不变,未来浅切割地区和深切割地区的溶蚀速率最符合(  )
A           B
C           D
“深洼地”又称峰丛洼地,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七百弄为岩溶平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深洼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如图示意七百弄“深洼地”剖面及形成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近一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无明显抬升,这导致“深洼地”(  )
①流水侵蚀、切割能力减弱 ②流水汇聚,堆积物增多 ③岩石崩解、风化作用增强 ④岩石溶蚀,加速垮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措施与七百弄地区可持续发展无关的是(  )
A.利用深洼地貌,进行旅游开发
B.积极拓展交通,发展公路建设
C.扩大水稻种植,实现粮食自给
D.实行异地扶贫,进行生态移民
风蚀壁龛(如下图)是风沙在陡峭的岩壁上经磨蚀和吹蚀形成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凹坑,多呈蜂窝状,其成因主要是阳光晒热岩壁,岩石内部矿物的体积发生不同程度的膨胀,产生热力差别风化,加之岩石受热时,其内部的盐溶液顺毛细管上升到近表面的细孔中结晶,撑胀岩石,使其发生崩解。风蚀壁龛一般在砂岩和花岗岩较低海拔处发育最好。据此完成5~6题。
5.形成风蚀壁龛的砂岩和花岗岩(  )
A.成分单一,无其他杂质
B.质地变得脆弱
C.布满条状裂隙
D.内部富含盐液
6.山体海拔较低处凹坑密度较大的主要原因是(  )
A.多生物风化 B.磨蚀作用强
C.水流速度快 D.流水速度慢
西高止山区某地由两列与海岸线平行的山脉组成,河流自东向西入海。在某一条河流上共有两处与河流流向垂直的分水岭式悬崖和一段沿河流两岸发育的裂谷式悬崖(下图)。河流的溯源侵蚀对该区域地表形态的演化具有显著影响,高温多雨的气候是其背后重要的驱动力。据此完成7~9题。
7.图中悬崖形成的先后次序是(  )
A.悬崖Ⅰ、悬崖Ⅱ、悬崖Ⅲ
B.悬崖Ⅱ、悬崖Ⅰ、悬崖Ⅲ
C.悬崖Ⅰ、悬崖Ⅲ、悬崖Ⅱ
D.悬崖Ⅱ、悬崖Ⅲ、悬崖Ⅰ
8.流水侵蚀导致该区域(  )
A.高原面积变大 B.地势西高东低
C.山脉高度变高 D.地势起伏变大
9.若河流侵蚀持续进行,分水岭式悬崖Ⅱ的相对高度可能(  )
A.先增后减 B.先减后增
C.持续增大 D.持续减小
土壤储存的碳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关键作用。草地的有机碳(土壤有机质中所含的碳素)储量从土壤表层向下迅速递减。新西兰某牧场推行“倒置耕作”种植牧草,将15~30 cm的底土放置在0~15 cm的表土上方。如图示意“倒置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分布的影响。据此完成10~12题。
10.新西兰某牧场“倒置耕作”后0~5年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的原因是(  )
A.植被吸收增多 B.土质更加疏松
C.生物质积累增多 D.淋溶作用较强
11.该牧场实施“倒置耕作”的最适宜的周期为(  )
A.10年 B.15年
C.20年 D.25年
12.该牧场推行“倒置耕作”有利于(  )
①降低生产成本 ②减轻土壤侵蚀 
③减排温室气体 ④抑制杂草生长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完成13~15题。
13.图示区域(  )
A.以丘陵地形为主
B.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C.以平原地形为主
D.地势呈三级阶梯
14.图中河流流向是(  )
A.东北流向西南 B.自东向西
C.西北流向东南 D.自南向北
15.图中①地可见的居民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55分。)
16.(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河流上游区域年降水量为398.7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冬春季盛行西北风,河漫滩上有沙丘发育,多处沙丘相互连接成链条状(下图)。某科研团队选取部分沙丘进行动态测量,研究沙丘大小变化。下表为三处沙丘的测量数据。
沙丘编号 测量时间 长度/m 宽度/m 高度/m
① 3月 52.2 18.2 1.6
6月 53.8 18.5 1.8
9月 53.2 15.9 1.4
② 3月 80.0 14.7 2.3
6月 80.1 15.6 2.8
9月 53.2 13.4 1.5
③ 3月 52.1 13.2 3.1
6月 54.3 14.0 3.5
9月 49.3 15.6 2.8
(1)说出3—9月三处沙丘大小变化的共同特征,并分析原因。(8分)
(2)有人建议在河流两岸进行植被修复,推测修复后沙丘大小变化趋势并说明理由。(8分)
17.(2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我国内陆绿洲地区人类活动遗址众多,这些遗址可为气候变化研究提供相关依据。我国某考古团队在西北某山地南坡发掘出古人类生活遗址(如下图)。小明是该考古队的成员,同时也是某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的学生。通过研究,小明发现在距今2万~1万年期间,此处沉积了厚达5 m的洪积物,形成了老洪积扇;而位于老洪积扇缘端细腻黑褐色湖沼沉积厚度约1 m,大致形成于距今1万~0.9万年期间,且中部夹杂盐碱结晶层;距今3 500年前后,古人类选择在此生活,并留下了大量放牧牛羊、谷物种植的遗迹。之后,该遗址被新的洪积物掩盖埋藏。
(1)分析老洪积扇厚度大的主要原因。(4分)
(2)根据古人类生活留下的遗迹,判断距今3 500年前后该地带适合人类生活繁衍的主要地理条件。(8分)
(3)描述图中湖沼沉积层的主要形成过程。(8分)
(4)推测距今2万年以来该地区气候的干湿变化。(6分)
18.(13分)土壤是环境各要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下图为土壤形成过程的不同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土壤形成的先后顺序是________。(2分)
(2)影响土壤发育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是____________,对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起决定作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3)从气候角度分析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土壤特征的成因。(4分)
(4)土壤质地不同,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同,指出与黏土相比,砂土的优缺点。(5分)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