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2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12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81.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5:52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走进敦煌风成地貌的世界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的佳木河下游,地层中间夹着砂岩和泥板岩。下图示意乌尔禾“魔鬼城”景观。据此完成1~2题。
1.乌尔禾“魔鬼城”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上升—沉积物堆积—风力侵蚀
B.风力侵蚀—沉积物堆积—地壳上升
C.沉积物堆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
D.沉积物堆积—风力侵蚀—地壳上升
2.乌尔禾“魔鬼城”所属地貌是(  )
A.雅丹地貌 B.丹霞地貌
C.喀斯特地貌 D.冰川地貌
读“蘑菇沙漠”图,完成3~4题。
3.形成“蘑菇沙漠”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流水沉积
C.岩层挤压 D.火山喷发
4.“蘑菇沙漠”最可能分布的地区是(  )
A.湿润地区 B.半湿润地区
C.平原地区 D.荒漠地区
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该地区风蚀坑规模不断扩大、沙丘高度不断增加。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风蚀的形态,推测该地盛行 (  )
A.偏东风 B.偏南风
C.偏西风 D.偏北风
6.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  )
A.风速快 B.植被多
C.坡度缓 D.降水多
抛物线状沙丘是常年在单向风或近似单向风的作用下形成的一种风积地貌。沙角指向上风向,轮廓呈抛物线状。如图为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某抛物线形沙丘示意图。据此完成7~8题。
7.图示地区的主导风向是(  )
A.东南风 B.西北风
C.西南风 D.东北风
8.该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  )
A.甲、乙 B.丙、丁
C.甲、丁 D.乙、丙
以下等高线示意图(比例尺1∶760)反映我国某地区一种地貌的形成过程。据此完成9~10题。
9.现在该地貌的外部形态最接近于(  )
A.圆锥 B.洼地
C.蘑菇状 D.柱状
10.图中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是(  )
A.岩浆活动 B.变质作用
C.海浪侵蚀 D.风力侵蚀
11.(20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风蚀坑的演化分为两个阶段:阶段Ⅰ的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风蚀坑以水平生长为主,长轴渐长;阶段Ⅱ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的风速较小,致使风蚀坑深度加深、积沙体加高,以竖向生长为主。风蚀坑发育到一定阶段演化速度会衰减,无法持续扩大。下图示意风蚀坑演化两个阶段的剖面状况。
(1)简述阶段Ⅰ利于风蚀坑水平生长的条件。(6分)
(2)推测阶段Ⅱ坑底—丘顶、丘顶—背风坡脚的沙粒粒径变化情况,并说明理由。(8分)
(3)分析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持续扩大的原因。(6分)
3 / 3课时分层作业(十二)
1 2 3 4 5 6 7 8 9 10
C A A D C B B D C D
11.(1)风蚀坑出口处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积沙体高度有限,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
(2)从坑底到丘顶沙粒粒径变小,从丘顶到背风坡脚沙粒粒径变大。理由:坑底长期遭受风蚀,小颗粒沙粒侵蚀殆尽,残留大颗粒沙粒;从积沙体前到丘顶,风速减小,搬运能力减弱;从丘顶到背风坡脚,重力作用导致大颗粒沙粒向下滑落。
(3)松散的地表物质深度有限;随着风蚀坑的加深,侧壁后退,坍塌物向坑底运移、堆积;随着积沙体增高,到达丘顶的风速越来越弱,堆积至此的沙粒越来越少。
1.C 2.A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该“魔鬼城”地层中有砂岩,砂岩为沉积岩,是沉积物堆积形成的,之后地壳抬升,该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风力侵蚀作用强,形成“魔鬼城”,所以其形成过程是沉积物堆积—地壳上升—风力侵蚀,C正确。第2题,乌尔禾“魔鬼城”受风力侵蚀作用影响,形成雅丹地貌,A正确。]
3.A 4.D [第3题,图示景观为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风蚀蘑菇,A正确;流水沉积形成流水堆积地貌,主要有冲积扇、三角洲和冲积平原等,B错误;岩层挤压易形成褶皱、断层等地质构造,C错误;火山喷发可能会形成火山锥,D错误。第4题,风力侵蚀地貌在干旱和半干旱的荒漠地区分布广泛,D正确。]
5.C 6.B [第5题,读图可知,风蚀坑分布在沙丘西侧,迎风坡一侧风力侵蚀能力强,推测该地盛行偏西风,背风坡一侧侵蚀弱,应以沉积为主,不会形成风蚀坑。第6题,图示沙丘高度不断增加是因为沙丘比风蚀坑植被多,能够减弱风速,利于沙尘沉积。]
7.B 8.D [ 第7题,抛物线状沙丘主要是移动沙丘或沙垄受不连续的植物灌丛阻挡而形成,抛物线状沙丘的沙角指向上风向,根据抛物线形态,结合指向标可知,该地常年盛行西北风,B正确。第8题,抛物线状沙丘中以堆积作用为主的部位是背风面,图中的乙、丙在沙脊线前方,是背风面,以堆积作用为主。甲、丁在迎风面,以侵蚀作用为主,D正确。]
9.C 10.D [第9题,读图可知,10 000年前,该地貌随着海拔的升高,等高线圈变小,说明其形态类似“馒头状”;经过10 000年的变化到现在,最低位置海拔1 000米处变化不大,最高位置1 006米处,范围有所缩小,变化最大的是1 002米处,范围缩小只保留中心处,1 004米的范围缩小一半。说明该地貌中部明显变细,类似“蘑菇状”,C正确。第10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蘑菇状的地貌形态多为风力侵蚀形成的风蚀蘑菇,D正确。]
11.第(1)题,由材料和图可知,阶段Ⅰ,风蚀坑水平生长的条件与风速最大处密切相关,最高风速出现在风蚀坑出口处,强风侵蚀能力强,导致沟谷宽度增加;风蚀坑是指松散或裸露的沙质地表经风蚀而形成的凹地,地表组成物质疏松,易被外力侵蚀;在风蚀坑的下风向伴随积沙体的发育,积沙体高度有限,减弱风速不明显,对宽度增加的阻碍弱。第(2)题,风的侵蚀搬运能力与风速大小密切相关,风速越大,侵蚀搬运能力越强,小颗粒沙粒质量小,先被搬运。阶段Ⅱ坑体中部至积沙体前的风速最大,积沙体顶部(丘顶)的风速较小,从坑底—丘顶风速逐渐变小,以风力侵蚀为主,大颗粒沙粒留下,小颗粒沙粒被搬运,故沙粒粒径由大变小;丘顶—背风坡脚,以风力沉积为主,由于重力作用大颗粒沉积在丘底,小颗粒沙粒沉积在丘顶,故从丘顶—背风坡脚,沙粒粒径由小变大。第(3)题,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继续扩大的原因,一个是风蚀坑无法变大,另一个是积沙体无法变大,从而说明风蚀坑—积沙体规模无法继续扩大。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