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分析土壤形成的原因
在热带地区,原始森林向农业用地转换已成为影响土壤质量的重要干扰形式。下图为北半球热带某山地不同海拔土壤表层(0~20 cm)和次表层(20~40 cm)有机质分布。据此完成1~2题。
1.砖红壤带表层和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小,主要是因为砖红壤带( )
A.土壤利用强度大 B.有机质分解慢
C.植被覆盖率低 D.淋溶作用强烈
2.该山地不同海拔土壤有机质分布表明( )
A.高海拔地区表层水土流失严重
B.次表层植被根系数量多于表层
C.高海拔地区森林植被较为原始
D.降水对土壤有机质分布影响小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3~4题。
3.南方低山丘陵区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东北平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B.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植被生长量小于东北地区
D.气温较东北高,微生物分解作用强
4.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 )
A.地质 B.生物
C.岩石 D.成土母质
某地理学习小组到郊区进行土壤的野外观测,在观测报告中绘制了土壤肥力影响因素示意图(下图)。据此完成5~6题。
5.据图可知土壤肥力的高低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其中( )
A.①为时间 B.①为地貌
C.②为腐殖质 D.②为成土母质
6.同学们发现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颗粒物存在明显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砾质土—壤土—砂土—黏土
B.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
C.黏土—壤土—砂土—砾质土
D.黏土—砂土—壤土—砾质土
土壤是由固相(矿物质、有机质)、液相(土壤水或溶液)和气相(土壤空气)三相物质组成的,土壤容重是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体积土壤烘干后的重量与同容积水重量的比值。土壤容重与土壤质地、压实状况、土壤颗粒密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各种土壤管理措施有关。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据此完成7~8题。
7.土壤容重越大( )
A.有机质含量越低
B.土壤孔隙度越高
C.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轻
D.越利于作物生长
8.下列措施不能降低土壤容重的是( )
A.引水灌溉 B.秸秆还田
C.深耕土地 D.红壤掺沙
草毡层是由土壤物质与植物根系交缠而成的毡状表土层,主要分布在高寒和极地地区。青藏高原上的草毡层,虽然厚度不大,但坚韧且富有弹性,是维护青藏高原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下图示意青藏高原某地草毡层景观。据此完成9~10题。
9.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风力搬运输入的粉尘物质增加将( )
A.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
B.降低土壤的持水能力
C.加快下覆基岩风化破碎
D.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
10.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 )
①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 ②冻土融化速率减缓 ③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 ④地表侵蚀强度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1.(16分)(2023·山东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白浆化棕壤是指在土壤表层以下存在白浆层的棕壤,白浆层底部常见坚硬的铁锰结核层。白浆化棕壤分布区地下水位较低,年降水量800~950 mm,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目前,白浆化棕壤大部分被辟为农田,以种植花生、地瓜、冬小麦为主,是低产土壤之一。下图示意白浆化棕壤的剖面构型及各土层主要理化性质。
(1)分析白浆化棕壤“上砂下黏”的剖面构型在不同季节对土壤水分的影响。(6分)
(2)针对白浆化棕壤低产的原因,江苏北部某地农民在长期生产实践过程中,摸索出了一种改良及合理利用白浆化棕壤的农田工程措施——丰产沟(下图)。说明丰产沟如何克服白浆化棕壤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10分)
4 / 4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1 2 3 4 5 6 7 8 9 10
A C D B D B A A D C
11.(1)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稀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
(2)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时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1.A 2.C [第1题,材料中提出,该山地位于热带,因此该山地山麓土壤为砖红壤。山麓地带受人类活动影响大,原始森林向农业用地转换,人为翻耕可促进表层和次表层土壤有机质的交换,使表层、次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小,A正确;有机质分解速度、植被覆盖率、淋溶作用等对表层、次表层有机质含量差异影响较小,B、C、D错误。第2题,读图可知,随着海拔上升,土壤有机质含量上升,因此高海拔地区植被覆盖率较高,表层水土流失不严重,A错误;图中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大于次表层,因此表层植被根系数量多于次表层,B错误;高海拔地区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说明植被覆盖率较高,受人类活动影响小,植被较为原始,C正确;高海拔地区降水较多,植被覆盖率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说明降水对土壤有机质分布影响较大,D错误。]
3.D 4.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气温密切相关,相比于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东北平原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D正确。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的残体,其含量的高低主要看这些残体积累量的大小,与成土母质关系不大,地形也不是主要影响因素,A、B错误。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热条件更好,植被生长量更大,C错误。第4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土壤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植物、动物以及微生物等的残体,因此影响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主导因素除了气候外,还有生物量,B正确。与地质、岩石和成土母质等关系不大,A、C、D错误。]
5.D 6.B [第5题,土壤肥力主要来源于岩石风化形成的成土母质中的矿物质和生物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的有机质,由图可知,①为有机质(腐殖质),②为成土母质,D正确。第6题,土壤根据质地不同,从粗到细可以分为砂土、壤土、黏土,而砾质土应该是由颗粒更大的砾石构成的,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土壤主要随着流水搬运向下运动,而流水的搬运具有分选性,山上流速大,越往下流速越小,搬运的颗粒物也越小,因此土壤颗粒物从山顶到低平洼地变化的顺序应该是砾质土—砂土—壤土—黏土,B正确。]
7.A 8.A [第7题,根据材料可知,土壤容重越大,有机质含量越低,土壤孔隙度越低,单位体积土壤干重越重,越不利于作物生长,A正确,B、C、D错误。第8题,据材料可知,有机质含量高、疏松多孔的土壤容重小,土壤发育良好。秸秆还田和深耕土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红壤掺沙能够增加土壤孔隙,均可以降低土壤容重,B、C、D不符合题意。引水灌溉使得土壤质地紧实,会提高土壤容重,A符合题意。]
9.D 10.C [第9题,结合材料“与基岩风化物为成土母质的土壤不同,这里草毡层中的细土物质以风力搬运输入的外源粉尘为主”可知,粉尘物质主要是来自外部的沉积物颗粒,填充在植物根系交错之间,可以增强表土层的持水能力,B错误;有机物质积累与地表植被有关,与粉尘物质无关,A错误;表层覆盖物的增加有助于减少对基岩的风化作用,C错误;外源的沉积物颗粒可以增加青藏高原上草毡层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有助于耕作土壤形成,D正确。第10题,如果青藏高原某区域草毡层遭到破坏,会导致当地植被总量减少,草地初级生产力降低,①正确;草毡层遭到破坏,地表裸露,地表受风力侵蚀作用强度增加,直接接受太阳辐射,冻土融化速率加快,②错误,④正确;高原冻土中存在一些被封存的温室气体,随着冻土融化速率加快,温室气体排放量将增加,③错误。故选C。]
11.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砂壤含砂粒多,黏粒少,粒间多为大孔隙,土壤通透性良好,蓄水保水抗旱能力差。黏土黏粒多,土壤透水通气性差,排水不良。该地降水总量多,但季节分配不均匀,降水主要集中于6—9月。因此雨季降水多,下层黏土不利于水分下渗,导致土壤水分含量过高;旱季降水少,上部砂土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含水量过低。第(2)题,读图可知,该农田工程措施为挖沟培垄。在垄背种植春种秋收的花生或地瓜,在沟底种植秋种夏初收的冬小麦。花生或地瓜的生长期降水多,丰产沟通过挖沟培垄,加高了垄的高度,改善了土壤的排水条件,夏季降水多的时节土壤不会过湿,利于花生、地瓜等春种秋收的作物生长;冬小麦生长期雨季还未来临,农作物面临缺水问题,沟底变深,利于获得地下水补给,提高了土壤水分含量,利于旱季越冬作物(如冬小麦)的生长。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