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自然灾害的成因
等熵面是气象学中描述大气热力状态的平面,等熵面遇冷上弯,遇热下弯,自由大气沿着等熵面运动。如图示意夏季青藏高原等熵面及气流运动状况。某些年份图示气流反方向运动时,给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和青藏高原西部的巴基斯坦等地都带来了严重灾害。据此完成1~2题。
1.夏季,青藏高原等熵面向下弯曲,主要是因为高原大气( )
A.对地面保温作用强 B.离地面热源较近
C.对太阳辐射削弱强 D.吸收地面辐射少
2.某些年份的夏季图示气流反方向运动,可能加剧长江中下游地区的( )
A.梅雨天气 B.伏旱天气
C.冻雨灾害 D.洪涝灾害
风暴潮是强风或气压骤变对海面作用引起海水堆积,使海面异常升高的现象。可分为由台风引起的台风风暴潮和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两类。风暴潮影响的范围一般为数十米至上千米,持续时间从几小时到上百小时不等。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关于我国风暴潮发生的时空特征推测,正确的是( )
A.夏秋季节发生概率小
B.河口地区发生概率小
C.农历月初发生概率大
D.平直海岸发生概率大
4.下列关于风暴潮带来的影响和防范应对措施,正确的是( )
A.淹没房屋——远离海岸建房
B.冲毁堤岸——建设防护林带
C.影响交通——建设地下交通
D.海水入侵——经常疏通河道
正常年份,冬季我国南方地区受冷空气影响的强度较北方地区弱,但在一定的环流背景下也会造成急剧降温和极端低温事件,并伴有雨雪、大风等恶劣天气。下图示意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多年各月累计不同等级冷空气出现次数。据此完成5~6题。
5.1—3月,三水区各等级冷空气出现次数( )
A.寒潮逐渐减少
B.强冷空气持续减少
C.中等强度冷空气逐渐增加
D.弱冷空气先减后增
6.与该地弱冷空气出现次数最多关联性最大的是( )
A.高大山脉阻挡 B.受海洋影响显著
C.平原面积狭小 D.距冷空气源地近
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24年1月1日15时10分,在日本本州岛西岸近海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30千米。据此完成7~8题。
7.此次地震易引发的海洋灾害是( )
A.海啸 B.海浪
C.赤潮 D.风暴潮
8.为减轻地震造成的损失,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 )
A.震级 B.震中距
C.烈度 D.震源深度
9.(13分)滞洪区是为了抵御洪水而划定的地区,在洪水期来临时蓄水以保证干流河堤的安全。如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我国滞洪区集中分布地区A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流域,C是________流域,B、D在黄河和长江的________地区。(3分)
(2)简要分析A地区滞洪区较为集中的原因。(4分)
(3)D地区需要划定滞洪区的自然原因是什么?(2分)
(4)我国滞洪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原因是什么?(4分)
3 / 3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1 2 3 4 5 6 7 8
B B C B A A A C
9.(1)海河 淮河 中下游
(2)自然原因:7、8月降水集中,多暴雨,海河水系呈扇形,加之泥沙多,淤积严重,地势平坦,导致下游排水不畅,极易出现洪涝灾害。社会原因:这里人口稠密,城市集中,工农业发达。
(3)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形成了“地上悬河”,河道曲折,排水不畅,堤坝容易漫溃。
(4)西部多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少,且人口稀少;西部多山地,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
1.B 2.B [第1题,夏季,青藏高原等熵面向下弯曲,说明高原面上的气温高于同纬度同海拔自由大气温度,即青藏高原在夏季为热源,高原面上形成热低压。这是由于青藏高原海拔高,高原近地面大气离地面直接热源更近,能够吸收的地面辐射多,B正确,D错误。青藏高原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A、C错误。故选B。第2题,夏季,长江中下游地区易发生伏旱。青藏高原在夏季为热源,等熵面向下弯曲,图示气流若反方向运动,自由大气沿着等熵面运动,使青藏高原东侧气流以下沉为主,导致位于青藏高原东侧的长江中下游地区炎热干燥,干旱程度加剧。B正确,A、C、D错误,故选B。]
3.C 4.B [第3题,温带气旋多发生在春秋季节,台风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夏秋季节我国盛行东南季风,有利于沿岸地区海水堆积,夏秋季节风暴潮发生概率大,A错误;喇叭形河口和曲折河岸有利于海水堆积,河口处河水与海水交汇,有利于海水堆高,B、D错误;农历每月月末、月初和十五前后,天文大潮如果叠加风暴,利于风暴潮形成,C正确;故选C。第4题,风暴潮带来的风浪对沿岸地区影响大,可能会冲毁堤岸等,但影响时间只有几小时到几天,范围一般为数十米至上千米,最有效的防范应对措施是修建防护林和防波堤、加强监测和预报、建立应急机制,减少风暴潮发生时的人员伤害和财产损失,B正确;远离海岸建房、建设地下交通不切实际,A、C错误;疏浚河道对于缓解海水入侵的作用较小,D错误。故选B。]
5.A 6.A [第5题,读图可知,三水区1月寒潮次数最多,3月最少,即1—3月逐渐减少,A正确;1—3月,三水区强冷空气次数持续增多,B错误;1—3月,三水区中等强度冷空气先减少后增多,C错误;1—3月,三水区弱冷空气逐渐减少,D错误。故选A。第6题,结合材料可知,三水区位于广东省佛山市,属于我国南方地区,在影响该地的冷空气中,弱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最多,最主要的原因是该地距离冬季风源地远,加上众多高大山脉的阻挡,导致冷空气到达三水区时,势力已经大大削弱,A正确,D错误;受海洋影响显著和平原面积狭小与该地区受弱冷空气出现次数最多的关联性不大,B、C错误。故选A。]
7.A 8.C [第7题,海底地震发生后,引起海水扰动,传导至海面引起海水水位上升,称之为海啸,此次地震发生在海底,可能引发海啸,A对;海浪主要是由风力吹拂海面引起的,B错;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C错;风暴潮是剧烈的大气扰动,如强风和气压骤变(通常指台风和温带气旋等灾害性天气系统)导致海水异常升降,使受其影响的海区潮位大大地超过平常潮位的现象,与海底地震无关,D错。第8题,烈度是指某一地区的地面和各类建筑物遭受一次地震影响的强弱程度,在制定建筑物抗震设防标准时,应主要考虑地震的烈度,C对;震级、震中距、震源深度在地震发生前无法预测,A、B、D错。]
9.第(1)题,由图可知,A所在的流域为海河流域;C为淮河流域;B位于黄河下游地区,D是长江的中游河段。故B、D主要位于两河的中下游地区。第(2)题,A地区为海河流域,地势平坦,泥沙淤积严重,排水不畅,易出现洪涝灾害;该流域7、8月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这里人口密集,城市众多,工农业发达,出于保护的需要,所以划定为滞洪区。第(3)题,D地区为长江三峡以下的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缓慢,是地上悬河,堤坝易漫溃,需划定为滞洪区。第(4)题,我国西部地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洪涝灾害少;人口少,洪水危害性小;西部多山地,河谷较深,不易发生洪灾。
2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