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5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5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7.8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5:52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五) 大气圈的组成与结构 大气的受热过程
低层大气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其中氮和氧为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也在改变着大气的成分,进而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据此完成1~2题。
1.大气中含量虽很少,却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的物质是(  )
A.水汽和臭氧
B.水汽和固体杂质
C.氩和氖
D.二氧化碳和臭氧
2.近年来,雾霾天气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空气质量逐渐恶化。雾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  )
A.水汽比重 B.固体杂质含量
C.有害气体成分 D.干洁空气成分
近地面空气对流作用越显著,对流层高度越高。研究发现,受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对流层平均高度发生显著变化。如图示意不同纬度三个气象测站年均温垂直变化。据此完成3~5题。
3.上图所示三个气象测站所在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③②①
4.图中①测站距地面18~30 km区域所在大气层(  )
A.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B.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
C.多云、雾、雨等天气现象
D.大气呈高度电离状态
5.受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全球对流层平均高度变化显著的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对流作用增强
B.气温升高,对流作用减弱
C.气温降低,对流作用减弱
D.气温降低,对流作用增强
鸟巢温室是一种新型温室,采用圆形屋顶设计,上部和侧面设置有多个通风口,解决了温室加温、保温、降温等一系列难题。如图为鸟巢温室景观图。据此完成6~7题。
6.鸟巢温室大棚增温主要得益于(  )
A.增加到达室内的太阳辐射
B.增强室内大气逆辐射
C.减少室内热量的散失
D.减少室内的地面反射
7.鸟巢温室通风口打开频率最高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据报道,当地时间2024年7月7日,意大利西西里岛附近的埃特纳火山喷发,大量的火山喷发物形成蘑菇状云雾在空中飘散。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据此完成8~9题。
8.火山喷发后埃特纳白天温度降低是因为(  )
A.①减弱 B.②增强
C.③增强 D.④增强
9.埃特纳火山喷发后昼夜温差会减小,主要是因为(  )
A.太阳辐射增强 B.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增强 D.大气的削弱作用减弱
气象谚语凝聚了古人认识自然的智慧,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也有明显的地域性。某地理研学团队通过记录我国北方某县天气实况(下表为部分记录摘取),开展气象谚语“久晴大雾雨,久雨大雾晴”验证实践。据此完成10~11题。
月份 前期天气 大雾时间 之后天气
1 1~13日晴 14日早 14日白天降水
1 17~19日晴 20日早 20~22日降水
1~2 1月23~28日晴 1月29日~2月1日 2月3~5日降水
7 26~30日雨 31日早 晴好
10.该谚语中前后两次“雾”的出现分别预示当地大气(  )
A.云层消散 水汽减少
B.水汽增加 云层消散
C.水汽减少 云层增厚
D.云层增厚 水汽增加
11.在当地利用该谚语预测雾后天气,失准率(失去应有水准,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概率)较高的地区最可能是(  )
A.弃耕荒地 B.平原公路
C.居民社区 D.大型水库
12.(14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1为青藏高原少数民族的典型服饰,图2为大气主要受热过程示意图。
(1)图2中字母代表的作用过程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④______。(4分)
(2)说明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具有“不对称”特征的主要原因。(10分)
4 / 4课时分层作业(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B B D B A C B D B B D
12.(1)大气反射/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大气逆辐射 太阳辐射
(2)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温度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形成“不对称”特征是为了穿脱方便,适应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的特点。
1.B 2.B [第1题,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二氧化碳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会使大气增温,但二者对天气变化影响小,A、D错误;水汽和固体杂质在大气中含量很少,但却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对天气变化影响很大,B正确;氩和氖在大气中含量很少,对天气影响小,C错误。第2题,雾霾是指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形成的浑浊现象。水汽比重变化主要影响降水等天气现象,A错误;雾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雾霾出现频率增加是由于人类活动改变了大气组成中的固体杂质含量,B正确;雾霾是烟、尘等杂质,不包含有害气体,C错误;干洁空气是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混合气体,其成分的变化不会导致雾霾出现频率的增加,D错误。]
3.D 4.B 5.A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地面大气温度越高,空气对流作用越显著,对流层高度越高,故低纬度地区对流层高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在对流层中,随海拔的升高,温度逐渐降低。结合图中信息可知,①地对流层高度约为17 km,②地对流层高度约为10 km,③地对流层高度约为9 km。因此,三个气象测站所在纬度由高到低依次为③②①。排除A、B、C,D正确。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测站距离地面18~30 km区域所处的大气层为平流层,平流层气温随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排除A;平流层中臭氧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B正确;云、雾、雨等天气现象出现在对流层,排除C;大气呈电离状态出现在高层大气,排除D。第5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受全球变暖影响,总体气温升高,对流活动增强,因此全球对流层平均高度变化显著,A正确,排除B、C、D。]
6.C 7.B [第6题,鸟巢温室大棚可有效进行保温,是因为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透温室大棚,使大棚内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后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将热量传给棚内的大气,温室大棚阻挡了棚内外大气的热量交换,从而使热量在棚内聚集,减少了室内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C符合题意;温室大棚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反射作用,因此不会增加到达室内的太阳辐射,排除A;温室大棚有可能会增强室内大气逆辐射,但这不是其保温作用的主要方面,排除B;温室大棚对室内的地面反射影响不明显,排除D。故选C。第7题,鸟巢温室通风口打开频率最高的季节是室内气温最高的时间段,故为夏季,B正确,A、C、D错误。]
8.D 9.B [第8题,①代表太阳辐射、②代表地面辐射、③代表大气逆辐射、④代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量的火山喷发物形成的蘑菇状云雾在空中飘散会使得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增强,地面得到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②)减弱,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气温降低,大气逆辐射(③)减弱,对太阳辐射(①)没有影响。D正确,A、B、C错误。第9题,火山喷发后,形成的云雾在空中飘散,云雾可以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会增强大气逆辐射作用(③),导致夜晚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增强,昼夜温差减小;火山喷发对太阳辐射(①)影响不大;火山喷发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④)增强,地面辐射(②)减弱。B正确,A、C、D错误。]
10.B 11.D [第10题,“久晴大雾雨”的意思是久晴时,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少,尽管夜间气温降低,也不会形成雾,如果出现大雾,表明当地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很大程度上回升(或暖湿气流来到,或无风状态下水分子集聚),可能会下雨,因此第一个“雾”预示着当地大气中水汽增加;“久雨大雾晴”是指在久雨之后,大气中有充沛的水汽,但下雨导致空中云层较厚,保温作用增强,昼夜温差小,水汽不易凝结,所以一般不能形成雾,如果清晨出现大雾,一定是由于夜间云层消散,气温迅速下降,所以久雨之后有大雾是出现晴天的预兆,因此第二个“雾”预示着当地云层消散,B正确,A、C、D错误。第11题,大型水库对局部地区的气候有调节作用,相对于弃耕荒地、平原公路、居民社区而言,大型水库周围大气中水汽含量始终较高,所以大型水库地区谚语失准率高,D正确,A、B、C错误。]
12.第(1)题,根据图2可知,①是云层的反射,也就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削弱)作用;②显示由地面射向大气,为地面辐射;③显示由大气射向地面,为大气逆辐射;④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 000多米,地势高,空气稀薄,晴天多,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少,温度高;由于空气稀薄,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温度低,青藏高原昼夜温差大,故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形成“不对称”特征是为了穿脱方便,适应青藏高原早晚温差大的特点。
3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