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6 大气的运动(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6 大气的运动(含答案)--高中地理鲁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37.7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鲁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5:52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六) 大气的运动
冬季时,教室门一开,前排的同学先感觉到腿冷。结合学习的知识,完成1~2题。
1.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温度:②>③>④>①
B.②地阴雨天气,③地晴朗天气
C.气压:③>②>①>④
D.②地垂直方向大气下沉
2.教室的门刚打开时,空气流动的情况是(  )
A       B
C       D
山东省栖霞市素有“胶东屋脊”之称,面积约1 793 km2,主要地形为丘陵、山地,具有“六山一水三分田”的特点。Q村庄受大气环流背景风的影响较小,常常在夜晚出现降水。下图示意山东省栖霞市某山区Q村庄附近某时刻等压面。据此完成3~5题。
3.图中(  )
①等压面一般出现在夜晚 ②等压面一般出现在白天 ③此时风由Q村庄吹向P地 ④此时风由P地吹向Q村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此时,a季风对Q村庄山谷风的影响是(  )
A.增强山风 B.增强谷风
C.减弱山风 D.减弱谷风
5.Q村庄常常在夜晚出现降水的原因是(  )
A.山顶海拔高,山谷海拔低导致空气对流
B.盆地中心冷空气下沉,暖空气沿山坡上升
C.在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谷底,谷底的暖空气被迫抬升
下图为某区域的风向图。据此完成6~8题。
6.图中①表示________,与等压线________(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平行
B.地转偏向力 平行
C.摩擦力 斜交
D.水平气压梯度力 垂直
7.图中②③④分别代表(  )
A.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B.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C.风向 地转偏向力 摩擦力
D.地转偏向力 风向 摩擦力
8.该图表示________半球近地面的风向图,此时的风向为________风(  )
A.南 西北 B.北 东南
C.南 东南 D.北 东北
2024年6月某日,华北平原甲乡村的小明观察到操场上的五星红旗明显向东北方向飘扬。下图示意该日甲乡村附近等压线分布。据此完成9~11题。
9.图中(  )
A.等压线数值a小于b
B.甲乡村气压值大于b
C.低压中心在甲乡村正南方
D.等压距为b—a
10.下列选项中,甲乡村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11.若当日夜晚甲乡村处风力增大,可推断a、b两条等压线最可能(  )
①差值减小 ②差值增大
③距离减小 ④距离增大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当空气经过较暖的下垫面时,底部的大气增温形成比周边温度高的“热泡”,并不断向上运动,这是一切对流现象的基础。“热泡”超过凝结高度就会形成云层,海面上的云层在夜间常常会发生强烈对流,形成雷雨天气。如图为甲地下垫面附近“热泡”上升运动示意图。据此完成12~13题。
12.若甲地上空1 000 m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则符合图示“热泡”运动的等压线分布是(  )
 
A         B
 
C         D
13.造成夜间海面上云层强烈对流的原因有(  )
①云底接受海面辐射,降温慢 ②云顶辐射长波辐射,冷却剧烈 ③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慢 ④云顶水汽蒸发较多,冷却剧烈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俄罗斯的伊尔库茨克市位于贝加尔湖的西南沿岸,当地发达的旅游业带动了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加。贝加尔湖冬季结冰,湖区周边白雪皑皑。下图示意伊尔库茨克市位置及贝加尔湖区周边等高线。
(1)补全伊尔库茨克市与贝加尔湖间的热力环流图。(4分)
(2)随着伊尔库茨克市城市建设的发展,推测沿岸地区湖风和陆风强度的变化。(4分)
(3)利用热力环流的原理说明贝加尔湖区周边冬季湖陆风较弱的原因。(4分)
15.(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焚风是出现在山脉背风坡,由山地引发的一种局部范围内的空气运动形式,它是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而变得干热的一种地方性风。太行山东坡的焚风对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有明显的增温效应。下图示意某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
(1)指出太行山东坡暖脊的空间分布特征。(4分)
(2)推测图示太行山暖脊可能出现的季节,并说明判断依据。(4分)
(3)分析太行山暖脊的形成原因。(4分)
(4)研究发现,夜间焚风强度明显高于白天,对此作出合理解释。(4分)
6 / 6课时分层作业(六)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D C B A D D C C B D C D A
14.(1)如下图所示:
(2)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热岛效应将增强,市区气温总体升高,白天区域间温差增大,湖风增强;夜晚区域间的温差减小,陆风减弱。
(3)纬度高,冬季湖区气温低,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湖泊与陆地之间温差较小;湖陆之间水平气压梯度力小,风力弱。
15.(1)南北狭长分布;平行于太行山走向(或呈东北—西南走向);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等温线向北凸出。
(2)冬季。太行山气温低于0 ℃。
(3)冬季,来自较高纬度的冷空气移经太行山区时,一部分在山脉西侧受阻挡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增温明显,形成暖脊。
(4)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辐射冷却快,气流沿山坡下沉,形成山风,与焚风风向一致,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1.D 2.C [第1题,由图可知,地面热力原因形成的气压一般为热低压、冷高压,且同一地点地面的气温、气压均高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等压面向上凸为高压,故温度:③>②>④>①,气压:②>③>④>①,A、C错误。②地气流下沉,为晴朗天气,③地气流上升,为阴雨天气,D正确,B错误。第2题,材料显示为冬季,教室的门刚打开时,门外气温低,气压高,教室内气温高,气压低,地面空气由外流向内,所以前排的同学先感觉到腿冷,而在教室上部,空气由内流向外。C正确,A、B、D错误。]
3.B 4.A 5.D [第3题,读图可知,山谷等压线向下弯曲,为低压,垂直方向应为上升气流,一般出现在夜晚,①正确,②错误;夜晚吹山风,P地位于山顶,Q村庄位于山谷,风从P地吹向Q村庄,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B正确,A、C、D错误。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吹山风,排除B、D;读图可知,Q村庄位于a季风的背风坡,季风越过山地后下沉,与山风方向一致,会增强山风,A正确,C错误。第5题,Q村庄位于山谷地区,受山谷风热力环流影响,夜晚吹山风,冷空气沿山坡下沉谷底,谷底的暖空气被迫抬升,气流在抬升过程中水汽冷却凝结形成降水,D正确;Q村庄没有位于山顶,A错误;盆地中心冷空气下沉,暖空气沿山坡上升一般出现在白天,B错误;在对流层,一般而言,正常情况下白天和夜间都是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C错误。]
6.D 7.C 8.C [第6题,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①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D正确,A、B、C错误。第7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是风向,风向与水平气压梯度力之间呈一夹角,③与风向是垂直的关系,因此③是地转偏向力,④与风向相反,因此④是摩擦力。第8题,由图可知,该区域的地转偏向力是向左偏转,因此该图表示的是南半球近地面的风向,结合图中方向指示可知,此时的风向为东南风,C正确,A、B、D错误。]
9.B 10.D 11.C [第9题,风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操场上的五星红旗明显向东北方向飘扬说明南北方向上气压表现为南高北低,因此等压线数值a大于b,等压距为a—b,甲乡村气压值介于a和b之间,大于b,A、D错误,B正确;低压中心在甲乡村北方,C错误。第10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等压线数值a大于b,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甲乡村水平气压梯度力指向正确的是D,A、B、C错误。第11题,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因此若当日夜晚甲乡村处风力增大,可推断a、b两条等压线的差值增大,或距离减小,②③正确,①④错误。即C正确,A、B、D错误。]
12.D 13.A [第12题,甲地附近上空有两个“热泡”,甲地上空1 000 m以下受到相同气压系统控制,说明甲地的风向既要满足热泡1时的西北风,又要满足热泡2时的偏西风。根据图示的等压线数值大小关系可知,图A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是由东北指向西南,为偏东风,A错误。图B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南指向北,为东南风,B错误。图C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东南指向西北,为偏南风,C错误。图D中甲地气压梯度力方向由西北指向东南,为西北风(偏西风),在热泡2位置时远离地面,在下垫面摩擦力较小的情况下,为偏西风,D正确。第13题,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热量来源是地面辐射,云层底部更接近地面辐射,受海面辐射的影响,降温慢,①正确;云顶远离地面,大气的长波辐射散热快,冷却剧烈,②正确;云底向下垫面辐射,降温快,③错误;云顶海拔高,气温低,水汽不易蒸发,④错误。故选A。]
14.第(1)题,由图可知,此时是白天,因湖陆热力性质差异,湖泊升温慢,气温偏低,气流下沉,伊尔库茨克市升温快,气温偏高,气流上升,在近地面湖泊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风由湖泊吹向陆地,高空湖泊上空形成低压,陆地上空形成高压,高空风由陆地吹向湖泊,形成热力环流。第(2)题,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储热量增加,城市热岛效应将增强,市区气温总体升高。白天市区升温快,湖区升温慢,市区气温升高会使区域间温差增大,湖风增强;夜晚湖区降温慢,市区气温升高会使得区域间的温差减小,陆风减弱。第(3)题,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近地面冷热不均,冬季湖陆风较弱的原因是近地面冷热差异减小。读图可知,贝加尔湖周边地区纬度高,冬季湖区气温低于0 ℃,湖面封冻,湖泊周围陆地被冰雪覆盖,湖泊与陆地之间下垫面热力差异减小,温差减小,湖陆之间气压差减小,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风力弱。
15.第(1)题,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高低分布、整体走向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该月太行山东坡地形暖脊等温线数值南高北低,并且呈东北—西南走向,太行山也呈东北—西南走向,故其暖脊走向大致与太行山平行,等温线向北凸出,大致呈南北狭长分布。第(2)题,太行山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平均气温高于20 ℃,冬季寒冷干燥,平均气温低于0 ℃,图中太行山等温线低于0 ℃,故应为冬季。第(3)题,暖脊是指从高温区中延伸出来的较狭长区域,说明暖脊气温较高。根据气温分布可知,该月是冬季,太行山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西北风的影响,西北风先到达太行山西侧,一部分受山脉阻挡,在山脉西侧堆积。另一部分受山地抬升作用,沿着山脉爬升到达山顶,翻越山顶到达东侧背风坡,然后在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下沉形成焚风,下沉气流给太行山东坡及山前平原地区增温,所以太行山东侧气温明显高于西侧,形成暖脊。第(4)题,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高于白天,主要与山风、谷风有关系。夜间,太行山东坡坡面无遮挡,热量快速散失,辐射冷却较快,坡地气温低、气压高,山谷气温高、气压低,气流沿山坡下沉至山谷,形成山风,此时山风风向与焚风风向一致,双风同向,焚风随之加强。白天,太行山东坡受太阳照射,获得太阳辐射多,坡地增温快,坡地气温高、气压低,气流从山谷沿山坡上升,此时谷风风向与焚风风向相反,双风相异,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所以冬季太行山东坡夜间焚风强度明显大于白天。
4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