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6 第四章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6 第四章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第二节 地貌的观察
第四章 地貌
1.通过野外观察、调查等方式,了解地貌观察的顺序,能够在野外选择观察点进行地貌观察。
2.了解地貌观察的内容,描述所观察地貌的特征。
学习目标
对应学生用书第72页
1.地貌形态与规模
(1)形态:千姿百态——各种地貌混杂在一起。
(2)规模:大小不等——较大的地貌往往由______的地貌组合而成。
学习任务一 地貌观察的顺序
次一级
2.观察描述
(1)选址:选择____比较广阔地方。
(2)顺序——从____到微观、从面到点。
(3)手段:利用____图、____影像等辅助观察。
视野
宏观
地形
遥感
连一连 将地貌类型与具体地貌名称连线。
某地理研学小组前往某地进行地理考察。下面为该研学小组所拍摄的一幅照片。
问题1 (综合思维)你认为此幅照片的拍摄者所在的拍摄位置有何特点?
提示:拍摄点位置海拔较高,视野较开阔。
问题2 (地理实践力)观察照片内容,分别说出甲、乙、丙处的地貌特点?
提示:甲为山地,属于宏观地貌;乙为谷地,属于次一级地貌,其特征为“V”形,两侧陡,深且窄;丙为冲积扇,属于更小的地貌,其地貌特征为呈扇形,沉积物由谷口向外由粗变细。
观察地貌时,应选择最佳的观察地点并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观察。下图为延安宝塔山及其附近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①大桥 ②延安宝塔 ③延安宾馆 ④沿河道路
1.图示区域中最佳的观察地点是(  )
A.大桥 B.延安宝塔  
C.延安宾馆 D.沿河道路
2.在最佳地点向四周望去,可判断该地规模较大的地貌为(  )
A.河流地貌 B.风沙地貌  
C.黄土地貌 D.冰川地貌


1.B 2.C [第1题,本题考查地貌的观察。观察地貌时应选择地势较高且四周没有遮挡物的地方。读图可知,延安宝塔位于山顶,地势高、视野开阔,应为该区域最佳的观察地点,B正确。第2题,本题考查地貌的观察。图中虽有河流流经,但河流地貌并不是该地区大规模的地貌类型,A错误;风沙地貌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地区,冰川地貌主要分布在高山或两极地区,B、D错误;延安地处黄土高原,该地区大规模的地貌为黄土地貌,C正确。]
1.高度
学习任务二 地貌观察的内容
高度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概念 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即海拔 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的绝对高度
(海拔)之差
高度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图示 图中甲地的海拔为1 500米,乙地的海拔为500米,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1 000米
高度 绝对高度 相对高度
作用 是划分高原、山地和平原等地貌的主要依据 能够反映地面的________
数据来源 通过查找____或借助仪器获得 可通过计算获得
起伏状况
地图
2.坡度
(1)地表的各种形态都是由坡和近似水平的面组成。坡的形态多种多样,主要观察坡度和坡向。
项目 内容
坡度 坡度大小一般用坡度角或者________和________的比值来表示

垂直距离
水平距离
项目 影响
坡度 坡度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巨大。例如,坡地耕作容易引发水土流失,特别是在坡度大于15°的坡地上种植,一旦遇到暴雨,土壤侵蚀极为严重。又如,受机车牵引动力的限制,铁路线的最大坡度一般不超过2.5%~3%。京张铁路设计“人”字形线路,就是通过延长路程,降低线路的坡度
项目 内容 影响
坡向 观察坡向时应重点关注阳坡和阴坡、迎风坡和背风坡 不同的坡向,光照、降水等条件存在差异,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
(2)高度和坡度组合:可以反映地貌的____特征。
3.其他观察内容:地貌的形状、面积、________状况以及地面起伏状况和________。
形态
空间分布
破碎程度
教材思考 1.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多少?
提示:甲、乙两地之间的相对高度是6.4 m。
2.图示区域内最大的相对高度约为多少?
提示:约为95 m。
黄土高原是地球上分布最集中且面积最大的黄土区,总面积约64万平方千米。暑假期间,小李老师带领学生到黄土高原进行研学活动。图1是黄土高原某处的景观图,图2是同学们绘制的黄土高原某地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图1
图2
问题1 (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判断图中b、c两坡的坡度大小,并分析怎样开发利用这两处山坡?
提示:b地坡度大于c地。b坡应植树种草,防止水土流失;c坡可以开垦梯田,种植农作物。
问题2 (人地协调观)探讨甲、乙、丙三地中何地适合建窑洞?并说明理由。
提示:甲地。丙地朝向北方,冬季寒冷,不适宜建窑洞;乙地位于谷地,夏季雨水在此汇集,易遭受水淹,不适宜建窑洞;甲地朝南,冬季太阳辐射多,又避开冬季风,较为温暖,地势较高,不宜遭受水淹和流水侵蚀,最适宜建窑洞。
读下图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
1.B地和D地的相对高度有可能是(  )
A.180米 B.260米  
C.350米 D.420米
2.图中村庄位于(  )
A.盆地   B.山地   C.丘陵   D.平原
3.A地所在地形部位是(  )
A.山脊   B.鞍部   C.陡崖   D.山谷



1.C 2.D 3.C [第1题,读图可知,B地海拔为400~500米,D地海拔为100米,两地的相对高度为300~400米,350米介于300~400米之间,C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图中村庄位于海拔100米以下地区,地面平坦开阔,为平原,D正确;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山地海拔一般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丘陵一般海拔在500米以下,起伏和缓,A、B、C错误。第3题,读图可知,A处多条等高线重叠在一起,为陡崖,C正确;山脊是等高线向低处凸出,山谷是等高线向高处凸出,鞍部是在两座山峰的低洼处,A、B、D错误。]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我国某地进行科学考察时绘制的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4.观察图示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中甲处地貌类型为(  )
A.陡崖   B.鞍部   
C.山脊   D.山谷


4.B 5.B [第4题,观察区域地貌全景时,宜选择在海拔较高、视野较开阔的地方,山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全景。观察图示区域地貌时,乙地为最高地点,故应选择该地为观察地点能看到整个区域,B正确;甲地在鞍部,两侧有山顶阻挡视线,丙丁两地地势太低,都不能观察到整个区域的地貌,故A、C、D错误。所以本题选B。第5题,图中甲处位于两个山峰之间,为鞍部,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某观察者观察某地地貌时绘制的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十六)
1.图中①②③④四点中,最适合观察图中地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关于地貌观察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貌观察的顺序是从微观到宏观,从点到面
B.观察者描述地貌时,按照从小到大,从低级地貌到高级地貌
C.某地的绝对高度一定大于相对高度
D.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


1.B 2.D [第1题,观察地貌时,最适宜选在高处且视野广阔的地方。图中②处最高且视野辽阔,B正确。①处位置较低,A错误。③处位于低洼的山谷处,不易观察,C错误。④处位于平原,最不适宜观察地貌,D错误。故选B。第2题,观察地貌的顺序是从宏观到微观,从面到点,A错误。观察者描述地貌要按照从大到小,从高级地貌到低级地貌的顺序,B错误。绝对高度不一定大于相对高度,比如相对于海平面以下的地方,相对高度更大,C错误。相对高度大、坡度大的地貌,一般较陡,D正确。故选D。]
下面为黄土地貌景观图。读图,回答3~5题。
3.甲、乙、丙所示黄土地貌名称分别为(  )
A.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 B.黄土梁、黄土塬、黄土峁
C.黄土峁、黄土塬、黄土梁 D.黄土梁、黄土峁、黄土塬

4.下面有关图中乙所示地貌景观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顶部平坦的高原面 B.长条形的黄土高地
C.孤立的黄土丘 D.坡度陡峻的黄土坝
5.图中甲、乙、丙地貌形成的共同原因是(  )
A.风力侵蚀 B.风力沉积
C.流水侵蚀 D.流水沉积


3.A 4.B 5.C [黄土塬为顶面平坦宽阔的黄土高地,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梁为长条形的黄土高地;黄土峁为沟谷分割的穹状或馒头状黄土丘。三者都是流水侵蚀作用的结果。]
我国北方某校地理小组开展“观察家乡的地貌”活动。在此过程中,某同学通过手机App获取了观察点1的海拔。图1为观察区等高线示意图,图2为观察点1的海拔。据此完成6~7题。
6.高度是地貌观察的重要内容。图中观察点1和观察点2的相对高度是(  )
A.152米   B.142米   C.132米   D.122米
7.比较甲、乙两地坡度和光照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B.甲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C.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好 D.乙地坡度大,光照条件差


6.B 7.D [第6题,读图可知,该等高线地形图的等高距是20米,由图文信息可知,观察点1海拔为162米,等高线地形图显示,观察点2海拔为20米,因此观察点1和观察点2之间的相对高度应为162-20=142米,B正确,排除A、C、D。故选B。第7题,等高线地形图中,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坡度越缓。读图可以看出,与乙地相比,甲地等高线较为稀疏,坡度更小,A、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当地位于我国北方地区,一年中正午太阳都位于正南方,结合图中指向标判断,甲地是南坡,为阳坡,光照条件好,乙地是北坡,为阴坡,光照条件较差,D正确,C错误。故选D。]
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某研学小组前往山东济南的馒头山开展地貌与植被考察。该地区地貌景观独特,植被类型多样,有落叶阔叶林、低矮灌木、针叶林等。研学小组通过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图1),确定合适的观察点位与角度,并绘制了馒头山景观素描(图2)。
(1)归纳该地区的主要地形特征。
(2)描述馒头山地貌景观的主要特征。
(3)据图判断,在馒头山最高处俯瞰丁处,两点间是否可见?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该地区海拔大多在200~500米之间,地形以丘陵为主;中部和西南部等高线较为密集,故中部和西南部地势较高,坡度较陡;而北部、南部、东部和西北部等高线较为稀疏,其地势较为低平。第(2)题,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可知,图中等高距为40米,馒头山海拔为340~380米,故馒头山山体高度较低;山顶处等高线稀疏,说明山顶较为平坦;根据图2可知,从山顶向山麓方向,坡度先较陡而后较缓。第(3)题,据图可知,馒头山顶和丁处之间无高海拔地形遮挡,故两点间可通视。
[答案] (1)以丘陵为主;中部、西南部地势较高、坡度较陡,北部、南部、东部和西北部相对低平。
(2)山体高度较低;山顶较平坦,由山顶向山麓整体先陡后缓。
(3)可通视(可见)。
下图为某山区等高线地形图,某校地理研学小组计划沿图中虚线进行地貌考察。据此完成9~10题。
9.考察线路没有经过的地貌是(  )
A.山脊   B.山顶   C.山谷   D.鞍部
10.图中无法看到甲村的观测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A 10.A [第9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考察线路经过山顶、山谷、鞍部,但没有经过山脊,A正确。第10题,根据图中信息,①地与甲村之间被④山脊阻挡,无法看到甲村,A正确,②③④观测点与甲之间都没有障碍物,可以观测到甲村,B、C、D错误。]
两位摩托车骑手想近距离观察沙丘地貌,正在直奔沙丘而去(图1)。图2为该处沙丘的等高线图。读图,完成11~12题。
11.观察地貌状态,判断骑手现在正在前往的方向大致是(  )
A.北   B.南   C.西   D.东
12.站在丁地能看见的地点是(  )
A.甲   B.乙   C.丙   D.都看不见


11.C 12.A [第11题,读图2可知,沙丘的凸坡大致向北延伸,图1中骑手前进方向大致与沙丘凸坡延伸方向垂直,凸坡方向在骑手的右侧,即右侧大致为北,由此推断,前进方向大致向西,C正确,A、B、D错误。故选C。第12题,读图2可知,丁与甲之间等高线分布较均匀,属于较平的斜坡,没有地形阻挡视线,站在丁地可看见甲地,A符合题意,排除D;图中丁地与乙地、丙地之间有沙丘顶部阻挡视线,站在丁地不能看见乙地和丙地,排除B、C。故选A。]
13.下图是30°N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2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
(2)判断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类型并分析其成因。
(3)分析图示地区2012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的影响。
[解析] 第(1)题,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谷呈槽形。第(2)题,C处位于河谷谷口,典型地貌为冲积扇。第(3)题,分析两图可知,耕地面积增加,林地面积减少,这种变化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答案] (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形。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槽形。
(2)冲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冲积扇。
(3)变化:林地减少,耕地增加。影响: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