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2张PPT)
第二节 土壤
第五章 植被与土壤
1.观察、了解土壤的构成及特点。
2.掌握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3.理解土壤的功能及常见的养护措施。
学习目标
对应学生用书第86页
1.土壤的概念:陆地表层具有一定____,
能够生长____的疏松表层。
2.物质组成:矿物质、______、水分和____。
3.野外观察内容
(1)土壤颜色:如黑土、红壤等是用颜色来命名的。
学习任务一 观察土壤
肥力
植物
有机质
空气
(2)土壤质地
按不同粒级的矿物质在土壤中所占的相对比例,可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①砂土:通气、透水性强,保水、保肥性能弱,易____。
②壤土:蓄水、保肥性能强,是________理想的土壤质地。
③黏土:通气、透水性__,保水、保肥性能好,但质地____,不易耕作。
耕作
农业生产
差
黏重
(3)土壤的剖面构造
①森林土壤剖面
有机层
黑色
矿物质
黏重
碎屑物质
母岩层
②耕作土壤剖面
有机质
保肥保水
自然土
[易错提醒] 土壤中有机质含量越高,肥力不一定越高。有机质含量多少是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此外,养分、水分、空气和热量也是土壤肥力的影响因素。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土壤就是陆地表面的疏松表层。 ( )
②我们到田地中观察到的土壤都是自然土壤。 ( )
③黄土高原的土壤名称是黄土。 ( )
④耕作土壤没有有机层。 ( )
×
×
×
√
土壤剖面是指从地面垂直向下的土壤纵剖面,由一些形态特征各异的、大致呈水平展布的土层所构成。读自然土壤剖面结构示意图(字母序号代表土壤由上向下层数,例如C代表土壤第三层),完成1~2题。
C
D
E
F
1.图中C层是( )
A.腐殖质层 B.淋溶层
C.淀积层 D.母质层
2.图中D层的特点是( )
A.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
B.矿物质淋失,含量较小,颜色较浅
C.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
D.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组成
√
√
1.B 2.C [第1题,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C、D、E、F分别对应后四层即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B正确。第2题,图中D层是淀积层。淀积层由于上层土壤淋失的物质在此沉淀、积累,因此质地黏重、紧实,呈棕色或红棕色,C正确;腐殖质层颜色较深,呈灰黑色或黑色,A错误;淋溶层矿物质淋失,含量较小,颜色较浅,B错误;母质层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组成,D错误。]
耕作层指由长期耕作形成的土壤表层,厚度一般为15~20 cm,养分含量比较丰富,作物根系最为密集。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紧实的土层,长期耕作经常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影响黏粒随水沉积所致。如图示意耕作层、犁底层剖面。据此完成3~4题。
3.与犁底层相比,耕作层颜色较深的主要原因是( )
A.吸收太阳光 B.富含矿物质
C.富含腐殖质 D.富含水分
4.犁底层过厚,会( )
A.阻滞作物根系下伸 B.增强土层的透气性
C.减少肥力流失 D.增强土层的透水性
√
√
3.C 4.A [第3题,犁底层又称亚表土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与犁底层相比,耕作层颜色较深的主要原因是腐殖质含量较高,腐殖质是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呈灰黑色或黑色,C正确;耕作层颜色较深与吸收太阳光关系不大,耕作层与犁底层的矿物质基本一致,水分条件不是影响土壤颜色的主要因素,A、B、D错误。第4题,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较为紧实的土层,长期耕作经常受到犁的挤压和降水影响黏粒随水沉积所致,对耕作土壤来说,具有不太厚的犁底层对保持养分、保存水分还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犁底层过厚、紧实,对物质的转移和能量的传递、作物根系下伸、通气透水都非常不利,A正确,B、D错误;由于阻挡下渗,会加剧肥力流失,C错误。]
1.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学习任务二 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影响
自然因素 成土母质 成土母质是土壤的初始状态,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____和化学性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________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
物理
化学元素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影响
自然因素 气候 气候直接影响土壤的____状况和土壤中物理、化学过程的性质与强度。____和风对土壤形成也有重要影响
生物 是土壤_______的来源,也是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土壤肥力与生物作用密切关联。生物残体形成土壤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形成______,生物可改善成土母质的性状,促进土壤矿物质颗粒团聚
水热
降水
有机质
腐殖质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影响
自然因素 地貌 山区:随着地势的升高,土壤的组成____和理化性质均发生显著的垂直分化;陡峭的山坡:地表疏松物质的____速率较快,不容易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土层较薄;平坦的地方: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容易发育成____的土壤,土层深厚
时间 在适宜的气候条件下,发育的时间越长,土壤就越____
成分
迁移
深厚
成熟
影响因素 对土壤的影响
人类活动 积极影响 人类活动可以培育出一些肥沃、____的耕作土壤,如水稻土
消极影响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土壤____,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高产
退化
2.耕作土壤的形成过程
连一连 将土壤形成的自然因素与其意义连线。
东北地区分布着典型的黑土,人们常说黑土地上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黑土是大自然给予人类的得天独厚的宝藏,是一种性状好、肥力高,非常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世界上仅有三块黑土平原:北美洲的密西西比平原、欧洲的乌克兰平原、亚洲的东北平原。
问题1 (综合思维)黑土肥沃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黑土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肥力高。
问题2 (综合思维)黑土是在什么样的气候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提示:黑土都分布在纬度较高的地区,说明是在冷湿的环境中发育形成的。
问题3 (区域认知)我国南方的湿热地区植被茂密,但发育的土壤反而有机质含量较低,比较贫瘠,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提示:我国南方地区气候湿热,降水较多,淋溶作用强烈,故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低,比较贫瘠。
下图为土壤发育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2.影响土壤孔隙中水分和空气占比的主要因素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地形
3.下列关于成土母质和土壤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
B.成土母质和土壤都含有有机质
C.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矿物质
D.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
√
√
√
1.C 2.B 3.B [第1题,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生物是影响土壤形成和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C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气候和地形对土壤的影响也较大,但不是“最活跃”的因素,A、B、D错误。第2题,气温和降水影响土壤孔隙中水分、空气的占比,因此影响土壤孔隙中水分和空气占比的主要因素是气候,B正确。成土母质主要决定了土壤矿物质成分和养分状况、生物是土壤形成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地形对土壤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但都不是影响土壤孔隙中水分和空气占比的主要因素,A、C、D错误。第3题,成土母质是土壤形成的物质基础,A正确; 成土母质是土壤矿物质的来源,不含有机质,B错误; 成土母质为土壤提供矿物质,C正确;成土母质影响土壤的质地,D正确。]
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新疆绿洲普惠农场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下图示意普惠农场农田土壤有机碳随垦殖年限的变化。据此完成4~5题。
4.农田土壤有机碳主要来自( )
A.矿物质 B.生物体 C.土壤水 D.腐殖质
5.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的原因是开垦后( )
①改变了土壤理化性状 ②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 ③实施了秸秆还田措施 ④土壤中二氧化碳增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
4.B 5.A [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有机碳是通过微生物作用所形成的腐殖质、动植物残体和微生物体的合称”可知,土壤有机碳主要源于动植物、微生物等生物体,B正确;有机碳与矿物质、土壤水无关,A、C错误;腐殖质是有机碳的一部分,不能说是有机碳的来源,D错误。第5题,新疆绿洲处于干旱荒漠区,未开垦地受水资源等条件限制,生物积累少,有机碳初始值低;开垦后土壤水分等条件得到改善,进而改变了土壤理化性状,随着垦殖年限的增长,地上地下生物量增多,增加了土壤有机碳含量,①②正确;未开垦地开垦为农田后,增加了化肥和有机肥投入,且实施秸秆还田措施,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③正确;二氧化碳是无机物,土壤中二氧化碳含量多少与有机碳无关,④错误,故A正确。]
1.土壤的功能
(1)土壤与其所在的环境之间有着活跃的物质和能量交换,是联系______和______的关键环节。
(2)土壤为________提供了扎根立足的条件,改变了地理环境。
(3)土壤具有重要的____、____功能。
(4)土壤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人类种植农
作物是以土壤为________的;是人类可以利
用的珍贵的________。
学习任务三 土壤的功能和养护
有机界
无机界
植物生长
蓄水
保水
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
2.土壤的养护
(1)对不能满足耕作需要的土壤,人们就会设法对其进行改良或改造。
(2)对优良的土壤要注重____结合,以保持土壤持续提供________的能力。
[特别提醒]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对土壤造成消极的影响,导致土壤退化,如肥力下降、水土流失、盐渍化、荒漠化、土壤污染等。
种养
高效肥力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几乎没有作用。 ( )
②土壤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关键环节。 ( )
③土壤对于自然环境和人类意义重大,人类应该合理利用。 ( )
×
√
√
我国黄淮河平原盐碱地的综合治理
山东禹城北丘洼曾经是土壤盐碱化严重的地区,盐碱化土壤占耕地总面积的91%,这里旱涝频繁。旱季,蒸发强烈,盐分随水沿土壤孔隙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大量盐分便在土壤表层积累。雨季,土壤表层的盐分被雨水淋洗。因此,这里的土壤具有春秋季返盐、夏季淋盐、冬季盐分相对稳定的特征。自1986年开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在此建立综合试验站,对盐碱地进行综合治理(下图),实现粮食高产。
问题1 (综合思维)黄淮海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的自然原因及人为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自然原因:地势低洼,频繁的旱涝灾害; 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的灌溉措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蒸发旺盛使得土壤中的盐分向地表积聚;沿海地区过度开采地下水,引起海水倒灌,导致土壤盐碱化。
问题2 (人地协调观)盐碱地的综合治理措施有哪些?
提示:①引淡淋盐:引淡水灌溉,降低作物土壤根区含盐量,使土体脱盐;②井灌井排:抽取盐水补充淡水,使咸水淡化;③覆盖:选择适当覆盖物,抑制蒸发返盐,控制耕作层盐分含量;④农业生物措施:营造防护林带,果、椿、棉间作等,巩固水盐调节效果。
为追求高效益,我国北方某蔬菜大棚长期连作,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大棚内的土壤逐年退化。下图示意该大棚内不同连作年限的土壤酸碱度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连作8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 )
A.土壤有机质减少 B.土壤盐碱化
C.土壤酸化 D.土壤沙化
2.为减缓大棚内土壤退化速度,可采取的简单可行的措施是( )
A.增施速效肥料 B.及时深耕土壤
C.适量掺沙改造 D.采用滴灌技术
√
√
1.C 2.B [第1题,读图可知,连作8年时,大棚内表层(0~20cm深度)土壤的pH值减小为6.6左右,土壤呈酸性,故连作8年时,大棚内表层土壤退化的主要表现为土壤酸化,C正确;土壤有机质含量、盐碱化和沙化程度无法判断,A、B、D错误。故选C。第2题,读图可知,连作使大棚内表层土壤呈酸性,而深层土壤pH值变化不大,故可采取及时深耕土壤的措施以调节土壤酸碱度,减缓大棚内土壤表层退化速度,B正确;A、C、D措施对调节土壤酸碱度作用不大,且不如深耕土壤简单,A、C、D错误。]
犁底层是位于耕作层以下紧实的土层,它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深耕具有翻土、松土、混土、碎土的作用,能破坏犁底层结构。东北平原的黑土表层疏松,底层黏重,腐殖质层较厚,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据此完成3~4题。
3.东北某地农民采用免耕方式,将秸秆碾碎还田,覆盖地表。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有利于( )
①增加土壤水分 ②提高土壤透气性 ③增加土壤有机质 ④增加土壤矿物质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
4.西北绿洲灌溉农业区不进行深耕的主要原因是( )
A.风力强劲,风沙易侵蚀表土
B.人力耕作,不能产生犁底层
C.劳动力短缺,深耕成本过高
D.降水较少,难以形成犁底层
√
3.A 4.A [第3题,免耕是指不翻动表土,并在土壤表面留下足以保护土壤的作物残茬的耕作方式,碎秸秆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③正确;免耕不翻动地表土,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碎秸秆可截留地表水,提高地表水下渗率,①正确;免耕不翻动地表土,不会提高土壤透气性,②错误;土壤矿物质主要是成土母质提供的,免耕对其影响不大,④错误。综上可知,①③正确,故选A。第4题,西北绿洲灌溉农业区气候干旱,风力大,不进行深耕可减少风沙对地表土壤的侵蚀,A正确;人力耕作也会产生犁底层,B错误;西北绿洲灌溉农业区农田耕作基本实现机械化,不需要过多劳动力,C错误;犁底层是在犁的长期挤压和降水时黏粒随水沉积作用下形成的,虽然西北地区降水少,但灌溉同样也会使黏粒随水向下沉积,D错误。故选A。]
读土壤剖面示意图,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1.关于土壤剖面各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为淀积层 B.②为淋溶层
C.③为母质层 D.④为腐殖质层
2.④层( )
A.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 B.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
C.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 D.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
√
1.B 2.B [第1题,完整的自然土壤剖面自上而下依次是有机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母岩层,故图中①为腐殖质层、②为淋溶层、③为淀积层、④为母质层。故选B。第2题,由上题可知,④为母质层。腐殖质积累,颜色较深的是腐殖质层,A错误;母质层主要是疏松的风化碎屑物质,B正确;矿物质淋失,颜色较浅的是淋溶层,C错误;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的是有机层,D错误。]
下图为小尺度范围各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图中①至⑤分别代表了自然环境的大气、生物、地质、地形、水文要素。完成3~5题。
3.直接影响土壤水热状况的是( )
A.成土母质 B.气候 C.生物 D.人类活动
4.在土壤形成过程中,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5.图示区域( )
A.土壤肥力与生物活动密切相关
B.山坡上土壤厚度一般大于河谷
C.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植被
D.林地土壤有机质一般高于草地
√
√
√
3.B 4.C 5.A [第3题,成土母质是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的初始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并不决定水热状况,A错误;气候的直接影响指土壤与大气之间进行的水分和热量交换,B正确;生物影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C错误;人类活动主要影响土壤类型,D错误。第4题,在土壤形成过程中,地质③、地形④变化较小,是比较稳定的影响因素,水文⑤、生物②、大气①是比较活跃的影响因素,③④正确,故选C。第5题,生物在土壤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影响着土壤有机质含量,两者密切相关,A正确;山坡土壤易被侵蚀搬运,土壤厚度较薄,B错误;土壤的矿物养分主要来自成土母质或基岩,C错误;草地根系密集,利于有机质富集,有机质高于林地,D错误。]
下图为各种成土因素作用示意图。读图,回答6~8题。
6.下列关于气候与土壤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少
B.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较快
C.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较多
D.在常年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微生物分解作用较慢
√
7.陡峭的山坡上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其原因是( )
A.地表疏松物质的迁移速度快 B.地表疏松物质的侵蚀速率较慢
C.光热条件差 D.水分条件差
8.下列地区中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的是( )
A.气候湿热、草类茂盛的地区 B.气候湿热的热带森林地区
C.气候相对寒冷的草原地区 D.气候相对寒冷的森林地区
√
√
6.B 7.A 8.C [第6题,在寒冷的气候条件下,土壤的有机质分解较慢,有机质含量较多;常年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化学分解作用和微生物分解作用都较快,有机质易分解。第7题,陡峭的山坡上地表疏松物质易被侵蚀、搬运,难以发育成深厚的土壤。第8题,气候湿热地区淋溶作用强,有机质的分解较快。气候冷湿地区微生物分解缓慢,利于有机质的积累;草类茂盛且根系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有机质。]
下表示意吉林公主岭和湖南祁阳两地土壤的基本数据。据此完成9~10题。
地点 有机质含量/(g·kg-1) 氮含量/(g·kg-1) 磷含量/(g·kg-1) 钾含量/(g·kg-1) pH值
公主岭 22.8 1.40 1.39 22.1 7.6
祁阳 13.6 1.07 1.07 22.1 5.7
9.与祁阳相比,公主岭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主要原因是( )
A.气温低,有机质分解速度慢
B.土壤矿物质含量高
C.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枯枝落叶多
D.降水多,土壤风化和淋溶作用强
10.两地进行土壤改良和养护的正确做法是( )
A.公主岭—全面退耕还草
B.公主岭—补充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祁阳—土壤中掺入沙子,增加透气性
D.祁阳—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
√
√
9.A 10.C [第9题,公主岭纬度高、气温低,生物循环慢,微生物分解有机质速度慢,土壤有机质含量多,A正确;公主岭土壤矿物质含量比祁阳高,但矿物质含量多少与有机质含量关系不大,排除B;公主岭是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以落叶阔叶林为主,枯枝落叶多,排除C;公主岭降水少,土壤风化和淋溶作用弱,排除D。第10题,公主岭位于东北地区,全面退耕还草不符合实际,A错误;公主岭土壤呈碱性,不宜补充熟石灰,B错误;祁阳土壤属于红壤,土质黏重,掺入沙子,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C正确;盐碱地的改良方法是引淡水灌溉,抑制蒸发返盐,祁阳是酸性土壤,不适宜,D错误。]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土壤是地理环境的一个要素,其形成和发展受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图Ⅰ为森林土壤剖面图,图Ⅱ为草原土壤剖面图,图Ⅲ为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
(1)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在完整土壤分层中都具有的土壤层是________层和________层。
(2)不同的土壤质地存在差异。决定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
A.成土母质 B.气候
C.植物 D.地形
(3)分析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中腐殖质层的成因及影响其厚度的因素。
[解析] 第(1)题,草原土壤剖面图由三部分组成,分别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森林土壤剖面图由五部分组成,分别为枯枝落叶层、腐殖质层、淋溶层、淀积层、母质层。枯枝落叶层并非土壤层,故对照完整土壤分层示意图可以看到,森林土壤和草原土壤共同具有的土壤层是腐殖质层和淋溶层。
第(2)题,成土母质的化学成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中的化学元素和养分,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A正确,故选A。
第(3)题,腐殖质层位于枯枝落叶层的下方,植物的大量枯枝落叶及动物的遗体落在地表后,逐渐腐化,部分枯枝落叶、遗体被微生物分解,分解后所组成的物质为腐殖质层。影响腐殖质层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数量,其数量越多腐殖质的沉积数量越多。微生物的活跃程度,气温高的地区微生物活跃程度高,分解速度快,腐殖质沉积数量少;气温低的地区微生物活跃程度低,分解速度慢,腐殖质沉积数量多。降水量多少,降水量多的地区,其淋溶强度大,地表冲刷能力强,腐殖质沉积数量少;降水少的地区,其地表的淋溶强度弱,腐殖质沉积数量多。坡度大小,坡度小的地区易沉积,坡度大的地区易流失。人类活动,受人类不合理的耕作及开发影响,腐殖质层可能会被破坏。
[答案] (1)腐殖质 淋溶
(2)A
(3)成因:枯枝落叶和动物的遗体被微生物分解。
影响厚度的因素:枯枝落叶的数量;气温高低对微生物活跃程度的影响;降水量所形成的淋溶强度;坡度大小和人类活动。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含水率数据。据此完成12~13题。
12.夏秋季节有机质含量低于冬春季节,说明该地( )
A.植被为温带荒漠带
B.夏秋季节气温高,分解快
C.夏秋季节降水量大
D.冬春季节正处于植被落叶期
13.有关土壤肥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
B.土壤水分的多少对土壤肥力没有影响
C.肥力较高的土壤,其矿物元素含量更高
D.高温多雨地区不可能出现高肥力土壤
√
√
12.B 13.A [第12题,夏秋季节气温高,微生物活动活跃,加速了有机质的分解,导致夏秋季节有机质含量低于冬春季节,B正确;该地区土壤含水率和有机质含量较高,不可能是温带荒漠带,A错误;夏秋季节降水量大不是影响夏秋季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于冬春季节的主要因素,C错误;虽然植被落叶有利于为土壤补充有机质,使土壤有机质增加,但根据材料信息不能得出当地冬春季节植被是否落叶,D错误。故选B。
第13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有机质含量是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标志,A正确;土壤中的水分对土壤中微生物的生存具有一定影响,会影响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所以会影响土壤肥力,B错误;肥力较高的土壤,矿物元素含量不一定高,有可能其有机质含量更高,C错误;高温多雨的地区,也可以经过人类改造形成肥力较高的土壤,如水稻土,D错误。故选A。]
土壤的淋溶作用指土壤中的可溶性物质随下渗水流向下淋洗转移的过程。下表示意某土壤剖面的四项营养元素指标。据此完成14~15题。
深度/ cm N/(mg·kg-1) P/(mg·kg-1) Na/(mg·kg-1) Mg/(mg·kg-1)
0 128 340 30 10
20 91 265 45 10
50 84 283 56 8
14.淋溶程度最高的元素是( )
A.N B.P C.Na D.Mg
15.土壤淋溶作用的增强可能会导致( )
A.地下水位降低 B.土壤肥力下降
C.土壤盐碱化增强 D.土壤荒漠化降低
√
√
14.C 15.B [第14题,表中各元素随深度的增加都在变化,其中N元素、P元素、Mg元素的表层含量比深层更大,说明淋溶程度不大;只有Na元素由表层至深层含量增加,说明由表层通过淋溶作用转移到深层的程度高,C正确。第15题,该地淋溶作用增强,说明地表水增加,由于长时间水分下渗,表层营养物质被淋洗,土壤肥力下降,B正确;湿润地区,淋溶作用显著,地表水下渗,地下水位上升,A错误;土壤盐碱化是土壤中可溶性盐分不断向土壤表层积聚而形成的,与淋溶关系不大,C错误;该地地表水增加,淋溶作用显著,致使土壤肥力下降,并不会减弱土壤荒漠化,D错误。]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草原土壤指草原、湿草原和森林草原植被下形成的富含有机质的暗色土壤,广泛分布于温带、暖温带以及热带地区的大陆内部,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13%,其主要成土过程有腐殖质累积过程和钙化过程。在我国,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下图为我国草原土壤分层图,自上而下分布有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
(1)指出我国草原土壤主要分布的省区。
(2)分析草原土壤的形成过程。
(3)推测草原开垦后,草原土壤有机质的变化情况。
[解析] 第(1)题,由材料“在我国,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长城以北、贺兰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可知,小兴安岭和长白山以西的省份有黑龙江、吉林、辽宁等;长城以北的省份有内蒙古等;贺兰山以东的省份有宁夏和陕西等。
第(2)题,由材料可知,草原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有腐殖质累积过程和钙化过程。腐殖质累积过程与草原植被有关,草原的凋落物为草原土壤提供腐殖质,腐殖质不断累积,形成表层的灰土层;雨季,土壤中的硅、铝、铁、钙等化学元素在淋溶作用下形成淋溶层;硅、铝、铁、钙等化学元素由淋溶层向下移动,在下部淀积形成富铁土和铁铝土。最终形成的草原土壤由上到下是灰土、淋溶土、富铁土、铁铝土。
第(3)题,土壤有机质来自腐殖质,而腐殖质主要来自植被的凋落物。草原土壤的有机质主要来自草类植被的凋落物,随着草原开垦,天然草类植被急剧减少,草原土壤有机质来源随之减少,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变得更贫瘠。
[答案] (1)我国草原土壤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陕西、宁夏等省份。
(2)草原的凋落物为草原土壤提供腐殖质,腐殖质不断累积,形成灰土层;在雨季随雨水淋溶,灰土层之下形成淋溶层;硅、铝、铁、钙等化学元素在淋溶作用下,由淋溶层向下移动,在下部淀积形成富铁土和铁铝土。
(3)草原开垦后,天然草类植被急剧减少;植被减少造成土壤有机质来源减少,有机质含量不断下降,土壤肥力下降,土壤变得更贫瘠。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