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综合测评(一)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章内容)
一、选择题
下图为运载火箭发射景观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属于天体的有( )
①尚未发射的卫星 ②流星 ③进入预定轨道的卫星 ④太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我国发射的诸多在轨卫星不属于( )
A.地月系 B.太阳系 C.银河系 D.河外星系
√
√
1.B 2.D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尚未发射的卫星属于地球的附属物,流星是指流星体进入地球大气层,并与大气摩擦燃烧所产生的光迹,不是天体,①②错;进入预定轨道的卫星和太阳是存在于宇宙中的物质,是天体,③④对。第2题,我国发射的诸多在轨卫星在绕地球公转,级别由低到高属于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并列关系,所以它们不属于河外星系。]
科幻小说《流浪地球》讲述了在不久的将来太阳即将毁灭,人类开启“流浪地球”计划。该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木星轨道,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泊入比邻星系统到达新家园。根据材料,完成3~5题。
3.“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将发生巨大变化的是( )
A.安全的宇宙环境 B.适中的日地距离
C.适宜的温度条件 D.稳定的太阳光照
4.有人称木星为“地球的盾牌”,保护地球生命。你认为较合理的解释是( )
A.体积、质量巨大,吸引部分可能撞向地球的小天体
B.距离太阳更近,削弱了太阳射向地球的紫外线辐射
C.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构成了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D.公转轨道在地球与小行星带之间,阻挡小行星撞击
√
√
5.地球在流浪过程中依次经过的天体运行轨道是( )
A.水星、金星、火星、木星
B.金星、木星、火星、天王星
C.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D.木星、土星、海王星、天王星
√
3.C 4.A 5.C [第3题,“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的成功实施只是中止了地球的自转,而地球的公转以及轨道未改变,日地距离也没有改变,可知其安全的宇宙环境以及稳定的太阳光照并未改变,但地球如果停止了自转,昼夜更替的周期是一年,处于白昼的半球温度会变得很高,而处于黑夜的半球温度会变得很低,因此“流浪地球”计划第一步成功实施后,适宜的温度条件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4题,木星体积、质量巨大,可吸引部分可能撞上地球的小天体,保护地球不被撞击,被称为“地球的盾牌”,A正确;木星是地外行星,距离太阳较远,B错误;公转方向与地球一致,但这与木星为“地球的盾牌”的关系不大,C错误;公转轨道位于小行星带之外,不能阻挡小行星撞击,D错误。故选A。
第5题,太阳系自内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共8颗行星。地球流浪至比邻星需要远离太阳,自内向外运行,因此要经过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运行轨道,C正确。水星、金星位于地球运行轨道内侧,因此地球在流浪过程中不会经过,A、B错误。地球向外运行首先经过的是火星轨道,其次才是木星轨道,D错误。故选C。]
2022年6月16日,地球上很多区域都可以观赏到“七星连珠”的奇观。下图为太阳系简图。据此完成6~7题。
6.小行星带位于图中的( )
A.丙、丁之间 B.丁、戊之间
C.戊、己之间 D.乙、丙之间
7.人类在丁行星上发现了河流痕迹,但这并不能说明丁适合人类居住,图中能体现的原因最可能是( )
A.运行轨道不固定 B.体积质量都较小
C.温度不适宜人类生存 D.太阳光照不稳定
√
√
6.B 7.C [第6题,太阳系八颗行星按离太阳的远近排列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即丁、戊轨道之间,B正确。第7题,丁行星是火星,具有特定的运行轨道,A错误;其体积质量适中,属于类地行星,B错误;其距离太阳比地球远,表面温度较低,不适宜人类生存,C正确;其太阳光照稳定,D错误。]
我国在2012年开始实施的“夸父计划”,由三颗卫星组成,其中A星设置在距地球150万千米的日地连线上,用来全天候监测太阳活动的发生及其伴生现象。结合所学知识,完成8~10题。
8.卫星可在光球层监测到的太阳活动是( )
A.太阳黑子 B.太阳耀斑 C.日冕 D.日珥
9.太阳活动可能产生的明显影响不包括( )
A.气候异常 B.磁暴现象 C.长波通信中断 D.极光现象
10.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的多少,与下列要素呈正相关的是( )
①海拔 ②地理纬度 ③大气厚度 ④大气透明度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
8.A 9.C 10.D [第8题,太阳大气层从里向外依次分为光球层、色球层和日冕层。光球层上太阳活动类型是太阳黑子,色球层上太阳活动类型是太阳耀斑和日珥,日冕层上太阳活动类型是太阳风。A正确,B、C、D错误。
第9题,研究表明,太阳活动与地球上的气候异常、自然灾害有关,A不符合题目要求;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得地球上出现“磁暴”现象,B不符合题目要求;太阳活动发射出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干扰甚至中断,而不是长波,C符合题目要求;太阳活动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会产生极光现象,D不符合题目要求。故选C。
第10题,海拔越高,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途经的路程越短,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故海拔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呈正相关,①符合题目要求;地理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太阳辐射在穿过大气层时途经的路程长,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故地理纬度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呈负相关,②不符合题目要求;大气厚度越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少,故大气厚度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呈负相关,③不符合题目要求;大气透明度越高,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多,故大气透明度与地面获得太阳辐射能呈正相关,④符合题目要求。故选D。]
2023年5月,全球规模最大、性能最强的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在四川稻城主体收工。它能实时监测太阳“打喷嚏”,即对太阳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地球进行高精度成像观测,并对空间大气进行预警。据此完成11~12题。
11.稻城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建成后,可实时监测的主要太阳活动是( )
A.光球层的黑子 B.色球层的耀斑
C.光球层的太阳风 D.日冕层的日珥
12.该望远镜对空间大气预警主要是为了( )
A.预报极光观赏时间 B.避免民航遭遇雷击
C.调整地面磁场方向 D.应对短波通信障碍
√
√
11.B 12.D [第1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耀斑表现为以太阳射电爆发和高能粒子喷发等方式放出辐射能,和材料中“它能实时监测太阳‘打喷嚏’,即对太阳抛射的高能带电粒子进入地球进行高精度成像观测”所述一致,B正确,A错误;太阳风出现在日冕层,日珥出现在色球层,C、D错误。第1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阳耀斑爆发时会扰乱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需要提前预警,D正确;灾害性大气状况需要预警,极光观赏不属于预警范围,A错误;雷雨天气与太阳活动无关,B错误;地面磁场方向不能调整,C错误。故选D。]
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早白垩纪。中华龙鸟化石,发现于我国辽宁省西部含有火山灰的湖泊沉积形成的页岩中,该岩层还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如图为中华龙鸟化石图片。据此完成13~15题。
13.中华龙鸟所处的地质时期为( )
A.前寒武纪 B.古生代 C.中生代 D.新生代
14.根据中华龙鸟化石推测当时辽宁省西部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为( )
A.温暖湿润 B.寒冷干燥 C.寒冷湿润 D.炎热干燥
15.中华龙鸟出现的地质时期主要事件为( )
A.三叶虫繁盛 B.被子植物繁盛
C.联合古陆解体 D.爬行动物盛行
√
√
√
13.C 14.A 15.D [第13题,根据材料可知,中华龙鸟生存于距今1.4亿年的早白垩纪,白垩纪属于中生代,C正确。第14题,根据材料可知,由于该岩层中含有丰富的各类动植物化石,说明当时的环境温暖湿润,适合动植物生存,推测中华龙鸟生活的环境特征可能是温暖湿润,A正确;寒冷干燥、寒冷湿润、炎热干燥均不利于动植物生存,B、C、D错误。第15题,中华龙鸟所处的地质时期为中生代。三叶虫繁盛出现在古生代,A错误;被子植物繁盛为新生代,B错误;联合古陆解体出现在新生代,C错误;中生代爬行动物繁盛,D正确。]
2023年8月23日18时19分,经地震部门预警,在辽宁省大连市普兰店区唐家房街道李沟村(39.42°N,122.20°E)发生4.6级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当地震感强烈,建筑物有明显晃动,部分道路人行横道方砖开裂。如图为某同学绘制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图。根据材料,完成16~18题。
16.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
A.莫霍界面之上 B.莫霍界面之下
C.下地幔 D.外核
17.图中阴影所示位置是( )
A.地壳 B.软流层 C.岩石圈 D.地幔
18.下列关于莫霍界面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是地壳与水圈的分界面 B.该界面以上为岩石圈
C.在地下平均2 900千米处 D.纵波和横波均能通过
√
√
√
16.A 17.B 18.D [第16题,根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8千米,震源位于地壳(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33千米),在莫霍界面之上,A正确;莫霍界面之下到古登堡界面为地幔,古登堡界面以下为地核,B、C、D错误。故选A。第17题,读图可知,图中阴影所示位置位于莫霍界面以下,下地幔之上,应该是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软流层之上的上地幔顶部加上地壳共同构成岩石圈,B正确,A、C、D错误。故选B。第18题,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A错误;该界面以上为地壳,B错误;在地下平均2 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C错误;纵波和横波均能通过,D正确。故选D。]
以麒麟虾为代表的云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距今已有5.3亿年历史。麒麟虾在地质历史时期中存在时间很短。据此完成19~20题。
19.麒麟虾生活在( )
A.寒武纪 B.二叠纪 C.侏罗纪 D.第四纪
20.研究化石,可以( )
①确定地球的年龄 ②了解地球生命历史 ③还原地貌形成过程 ④推测古地理环境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
√
19.A 20.D [第19题,由于以麒麟虾为代表的云南澄江古生物化石群,距今已有5.3亿年历史,根据地质年代表示意图中信息,可以判断出麒麟虾生活在寒武纪,A正确,B、C、D错误。第20题,研究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生命历史,但不能准确确定地球的年龄,①错误,②正确;生物化石可以反映当时的古地理环境特征,但沉积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也可能不含有化石,所以研究化石可以推测古地理环境,但不能还原地貌形成过程,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地质作用有关,③错误,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
二、综合题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几十年来,各国新一轮的空间竞赛正向深空拓展,人类正在不断深入探索太阳系内的八颗行星(如图所示),被称为袖珍地球的火星也成为新一轮空间竞争的焦点。
地球与火星相关性质对比
行星
距太阳/
万千米
质量
(地球=1)
体积
(地球=1)
平均温
度/℃
公转
周期
自转
周期
地球
14 960
1.00
1.00
15
1年
23时
56分
火星
22 794
0.11
0.15
-55
1.9年
24时
37分
材料二 火星的日间温度能达到20 ℃,而其夜间温度却低至-80 ℃。另外,火星大气层稀薄,大量辐射弥散在星球上空,氧气含量极低,还不及1%。在某电影中,主人公在火星的地面上挖坑种植土豆,他使用人类粪便为土豆施肥,并且借助火箭燃料获得液态水。
(1)图中,小行星位于E________和F________之间。图中最低一级天体系统—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________(填字母)。
(2)对图中八颗行星特征描述正确的是________(双项选择题)
A.水星与地球的距离较远,是远日行星
B.木星和土星体积、质量最大,属于巨行星
C.金星和火星与地球相邻,为类地行星
D.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近,温度最高
(3)按运动特征,八颗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另外,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______性,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具有________性。
(4)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人类目前不适宜生存在火星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据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火星距离太阳比木星近,故E为火星,F为木星)。地月系的中心天体是地球,八颗行星中,地球距离太阳第三近,故在图中,地球为D。
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颗行星中,水星与地球的距离较近,不是远日行星,A错误;木星和土星体积、质量最大,属于巨行星,B正确;金星和火星与地球相邻,为类地行星,C正确;天王星和海王星距离太阳最远,温度较低,D错误。
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颗行星的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即都是自西向东运动。另外,绕日公转的轨道形状具有近圆性,绕日公转轨道平面具有共面性。
第(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存在生命的条件即生命起源需要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适宜的温度和液态水三个基本条件,据此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进行分析,与地球相比,火星的质量和体积小,引力小,致使大气层薄,且氧气含量极低,还不及1%,即氧气缺乏;火星位于地球轨道以外,离太阳距离较远,气温较低,且昼夜温差大,不利于生物的生存;火星地面缺乏液态水,而由液态水组成的原始海洋,是生命起源的摇篮;火星上土壤缺乏肥力;火星大气层稀薄,对宇宙辐射的削弱作用弱,致使火星表面宇宙辐射强。
[答案] (1)火星 木星 D
(2)BC
(3)近圆 共面
(4)大气稀薄(密度低),缺少氧气;平均温度较低(昼夜温差大);缺少液态水;土壤缺乏肥力;宇宙辐射强。
2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青海省位于中国的西部,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深居亚欧大陆腹地。全省87%以上的土地海拔在3 000 m以上,是中国大陆太阳辐射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建设特大型太阳能电站的优越条件。研究发现,青海省春季太阳总辐射量比秋季多。如图为青海省年太阳总辐射量等值线分布图(单位:MJ/m2)。
(1)指出青海省年太阳总辐射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相比于化石燃料,太阳能有哪些缺点。
(3)请列举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三个实例。
[解析] 第(1)题,根据数值的分布可知,青海省的年太阳总辐射量地区分布不平衡,差别大,总体由西北向东南递减;其中西北部附近为高值区,西宁附近为低值区。第(2)题,相比于化石燃料,太阳能属于可再生能源,但具有分散性、不稳定性,不易收集,往往需要相当大的采光集热面才能满足其使用要求;太阳能容易受天气影响,能量难以集中和利用;太阳能利用技术水平要求高、投资高。第(3)题,太阳能在生产、生活中应用的实例有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发电站、太阳能取暖、温室大棚等。
[答案] (1)分布不均匀;西北多,东南少;冷湖附近为高值区,西宁附近为低值区。
(2)相比于化石燃料,太阳能的缺点:分散性、不稳定性;能量难以集中和利用;太阳能利用技术要求高、投资高。
(3)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光伏电站;太阳能供暖房;温室大棚等。
2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地球演化的过程中,曾出现过两次生物大灭绝事件,分别发生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末和6 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恐龙的灭绝就发生在最后一次。下图为地球演化简图。
(1)指出科学家划分地质年代的依据。
(2)按照时间顺序列举前寒武纪划分的阶段。
(3)推测地球演化过程中导致生物大灭绝的可能原因。
[解析] 第(1)题,科学家用放射性同位素测量岩石的年龄,通过岩石年龄来划分地质年代。还可以根据地层顺序划分,含有相同化石的地层,它们处于同一时代,不同时代的地层所含的化石不同,以此判断地层的年龄。还可以根据生物演化阶段进行划分。
第(2)题,前寒武纪一般划分为三个阶段,被拆分成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三个时代。冥古宙是太古宙之前的一个宙,开始于地球形成之初,结束于38亿年前;以25亿年左右为界,距今大于25亿年,称太古宙,距今小于25亿年,称元古宙。
第(3)题,小行星撞击地球并发生爆炸,大量尘埃颗粒弥漫天空,阻挡阳光射向地面,绿色植物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火山爆发说:该假说认为因为火山的爆发,大量二氧化碳喷出,会造成地球急剧的温室效应,使得动植物死亡;而且,火山喷发使得盐素大量释出,臭氧层破裂,有害的紫外线照射地球表面,造成生物灭亡。造成地球地质历史时期物种灭绝的原因有很多,如气候的变化、大陆的漂移等,极端气候的出现,会改变地表生物生存环境;大陆的漂移,地壳剧烈移动,导致地球环境发生剧变。
[答案] (1)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
(2)冥古宙、太古宙、元古宙。
(3)陨石或者小行星撞击地球,引发强烈爆炸,给生物带来致命的影响;火山喷发,改变地貌和大气成分,引发生物大灭绝;地壳剧烈移动,致使海陆环境变化;极端气候(冰期或间冰期)出现,改变地表生物生存环境。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