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4 第四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4 第四章 第一节 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课件--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8.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19: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3张PPT)
第1课时 喀斯特地貌与河流地貌
第四章 地貌
第一节 常见地貌类型
1.结合图文资料,识别常见的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类型,描述其景观特点、形成过程。
2.结合区域的地理特征,认识喀斯特地貌或河流地貌的表现形式及特征。
3.实地考察地貌,分析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和河流地貌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学习目标
对应学生用书第65页
1.喀斯特地貌的形成:______岩石在适当条件下,溶于水并被带走,或重新____,从而在地表和地下形成形态各异的地貌。
学习任务一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
沉淀
2.喀斯特作用的基本条件
喀斯特作用的进行主要取决于岩石的可溶性和水的溶蚀能力,岩石的可溶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大,喀斯特作用越强烈。喀斯特作用的深入程度则主要受岩石的透水性和水的流动性影响。具体影响因素如下表所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的可溶性 岩石成分,如石灰岩、白云岩 岩石的可溶性强,喀斯特作用强;反之则弱
岩石的透水性 空隙、裂隙大,透水性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水的溶蚀能力 水体成分 二氧化碳含量多,溶蚀能力强 水中所含二氧化碳、有机酸、无机酸数量越多,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有机酸含量多,溶蚀能力强
无机酸含量多,溶蚀能力强
影响喀斯特作用的因素 对喀斯特作用的影响
水的溶蚀能力 水的流动性 大气降水多,流动性强 水的流动性越强,水的溶蚀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地面坡度大,流动性强
岩石裂隙大,流动性强
裂隙连通性好,流动性强
3.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广西、____、云南等地最为典型,分布最为广泛。
4.主要喀斯特地貌及特征
位置 类型 特征
地表喀斯特地貌 溶沟 长条形或网格状,地面________
洼地 底部____
峰丛、峰林 呈__状耸立
地下喀斯特地貌 ____ 长短不一,常呈层状分布
贵州
高低不平
平坦

溶洞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喀斯特地貌在我国各地广泛分布。 (  )
②喀斯特地貌发育典型地区是云贵高原。 (  )
③热带地区喀斯特地貌发育比温带地区典型。 (  )
④岩石的可溶性是喀斯特地貌发育最基本的条件。 (  )
×



阅读教材P67图4.2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变示意及教材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喀斯特地貌分布比较典型地区的地质演化历史过程是什么?
提示:地质历史上是浅海环境,沉积了巨厚的石灰岩层,后经历了地壳抬升运动,上升为陆地,经流水的溶蚀而形成。
问题2 (综合思维)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沟是如何形成的?
提示:地表水沿岩石表面和裂隙流动的过程中,对岩石不断进行溶蚀、侵蚀而形成。
问题3 (地理实践力)结合图示填出地表喀斯特地貌景观的演变过程。
提示:
桂林山水甲天下,其具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特点,被称为“四绝”。据此完成1~3题。
1.该山地地貌为(  )
A.石芽   B.石笋    C.峰林    D.孤峰
2.该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溶蚀 B.海浪侵蚀  C.流水沉积  D.冰川侵蚀
3.古诗词中对该地景观描述正确的是(  )
A.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B.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C.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 D.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C 2.A 3.A [第1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地群山连绵,为峰林地貌,C正确。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桂林山水为喀斯特地貌,因流水溶蚀形成,A正确。第3题,“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与图示相符,A正确;“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沙漠环境,以风力地貌为主,B错误;“河声入峡急,地势出关低”为流水侵蚀形成的峡谷地貌,C错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描述了泰山,为断层,D错误。故选A。]
崆山白云洞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4A级景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境内,距北京约400 km。崆山白云洞是全球同纬度最大的溶洞,洞内四季恒温17℃,充满了琳琅满目、色彩斑斓的石钟乳、石笋、石幔、石帘、石瀑布、石帘花等碳酸岩景观。下图为崆山白云洞内局部景观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图示②地貌景观进一步发育,最终形成(  )
A.石笋   B.石钟乳   C.石幔   D.石柱
5.形成图示①地貌景观的岩石(  )
A.遇水可溶性较差 B.在我国贵州分布面积较少
C.受温度变化影响,易沉淀 D.与峰林地貌岩石类型不同


4.D 5.C [第4题,②地貌景观是石笋,其顶部石钟乳,若进一步发育,石笋向上发育,石钟乳向下发育,最终连在一起形成石柱,D正确,A、B错误;石幔仅是石钟乳进一步发育在溶洞顶部连在一起形成的景观,C错误。第5题,形成图示①地貌景观的岩石是可溶性岩石,遇水可溶性较好,A错误;该地理景观是喀斯特地貌中的溶洞景观,而喀斯特地貌在我国贵州分布较多,B错误;该可溶性岩石以化学溶蚀作用为主,受温度变化影响,易沉淀,C正确;峰林地貌一般也属于喀斯特地貌,其岩石与溶洞的岩石类型相同,D错误。]
1.“V”形河谷
(1)位置:山区。
(2)成因:水流不断____河谷岩石,使河谷两岸岩石崩解。
(3)地貌特点:河谷深度大,岸壁较陡,谷底____,
河床底部起伏不平,常见巨大石块和卵石。
学习任务二 河流地貌
侵蚀
狭窄
2.冲积平原
(1)位置:__________地区。
(2)成因: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大
量堆积而成。
(3)地貌特点
①山前部分坡度较__,沉积物颗粒____。
②主体部分坡度____,沉积物颗粒____,湖沼较多。
③接近河口部分,坡度____,沉积物颗粒____。
河流中下游

较粗
较缓
较细
很缓
很细
3.河曲与牛轭湖
(1)位置:河流________________地区。
(2)牛轭湖的形成过程
①河流摆动形成弯曲;②河水侵蚀凹岸,河曲不断发展;③河流自动裁弯取直,河水从取直部位流走;④废弃的弯道形成牛轭湖。
中下游,地势低平
4.三角洲
(1)位置:河口段。
(2)成因:在河流入海或入湖处,泥沙淤积而成。
(3)地貌特点
①平面形态近似三角形。
②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变细。
③形态多种多样,有的呈鸟嘴状,有的呈鸟趾状,有的呈扇形。
[拓展延伸] 河谷地貌及形成过程
河谷是由沟谷发育而成的,不同发育阶段河流侵蚀作用的主要方式与河谷形态不同,如下图所示: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冲积平原是由河流挟带的大量泥沙堆积而成的。 (  )
②所有河流都有三角洲。 (  )
③三角洲形态多种多样。 (  )
④在地势陡峭的地区经常会看到河曲和牛轭湖。 (  )

×

×
“年轻”的黄河三角洲
黄河三角洲是以黄河入海处的河道为中心的巨大扇形地。每年,黄河水将超过亿吨的泥沙不断从黄土高原搬运到入海口。这些泥沙不断把海岸线向前推进(下图),也为我国每年新增几十平方千米的“年轻”土地。
在这里,沿河道向海边走,土地越来越年轻,人类活动的痕迹越来越少。望不到边的芦苇荡里,有无数的河湾和水塘。每年,数百万只候鸟把这里作为迁徙的“中继站”。
黄河三角洲海岸线的变迁
问题1 (区域认知)为什么黄河三角洲能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
提示:①黄河流经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带来丰富的泥沙;②渤海湾潮差小,潮汐搬运作用弱;③入海口海滨地区地势平坦,水深较浅。
问题2 (综合思维)归纳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有哪些?
提示:河流输沙量、入海口潮差、入海处水下地势状况。
问题3 (综合思维)形成三角洲的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的分布有何特征?
提示: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逐渐变细。
河流流经地势平缓地区,在河流弯曲地方洪水期河水冲断河曲颈,使河曲与河道分离,形成牛轭湖。下图为牛轭湖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牛轭湖一般形成在河流故道的(  )
A.左岸   B.右岸   C.凸岸   D.凹岸
2.牛轭湖形成的地区(  )
A.植被较稀少 B.蒸发量较大  
C.地势较为平坦 D.土壤肥力较低
3.牛轭湖形成后,面积会逐渐缩小直至消亡,在自然状态下牛轭湖的消亡是因为(  )
A.湖水大量流出 B.湖水蒸发下渗  
C.上游水流汇入 D.人类过度用水



1.D 2.C 3.B [第1题,牛轭湖形成于河曲处,在河曲弯曲处凹岸不断遭受侵蚀,变得更加弯曲,最终河流裁弯取直形成牛轭湖,D正确,C错误;牛轭湖形成于河流的凹岸,凹岸有可能在左岸,有可能在右岸,A、B错误。
第2题,牛轭湖多形成于河流中下游地势平坦地区,河流多河曲发育,以侧蚀为主,C正确;河流中下游植被较丰富,A错误;从材料中不能判断牛轭湖所在地区蒸发量大小以及土壤肥力高低,B、D错误。
第3题,由于地势平坦,在自然状态下湖水不可能大量流出,A错误;牛轭湖形成后,与原河道脱离,不受上游河道影响,C错误;人类过度用水不属于自然原因,D错误;牛轭湖是弯曲河流发生自然裁弯取直后的遗留河道,原河道的进出口发生泥沙淤积,经历若干年后变成封闭的浅水湖泊,由于长期的湖水蒸发和下渗及植被发育覆盖,牛轭湖面积逐渐缩小,直至消亡,B正确。]
4.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
A.河漫滩 B.冲积扇  
C.河口三角洲 D.冲积平原
5.图乙景观形成的外力作用主要是(  )
A.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沉积




读我国两地区地貌景观图,完成4~5题。
4.B 5.B [第4题,读图可知,甲处位于山前,河流挟带物质流出山口,流速减慢,搬运能力下降,在出山口处堆积形成冲积扇,B正确;河漫滩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河口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处,冲积平原位于河道两侧,A、C、D错误。第5题,读图可知,乙处为河口三角洲,因地势平坦,再加上海水的顶托,河流流速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入海口处堆积下来,形成三角洲,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堆积作用,B正确;与流水侵蚀、风力侵蚀、风力沉积无关,A、C、D错误。故选B。]
读图,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十四)
1.图片所示景观为(  )
A.桂林山水 B.长江三峡  
C.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D.九寨沟风光
2.该地貌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
A.流水的搬运作用 B.流水的堆积作用
C.风力的侵蚀作用 D.流水的溶蚀和沉积作用


1.A 2.D [第1题,根据景观图,可直接判断,该景观所示为桂林山水,A正确。第2题,桂林山水景观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是在流水的溶蚀和沉积作用下形成的,D正确。]
“深洼地”又称峰丛洼地,是喀斯特地区的典型地貌。七百弄为岩溶平原,位于云贵高原东南边缘,是我国“深洼地”集中分布地区之一。下图示意七百弄“深洼地”剖面及形成过程。据此完成3~4题。
3.近一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无明显抬升,这导致“深洼地”(  )
①流水侵蚀、切割能力减弱 ②流水汇聚,沉积物增多 ③岩石崩解、风化作用增强 ④岩石溶蚀,加速垮塌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下列措施与七百弄地区可持续发展无关的是(  )
A.利用深洼地貌,进行旅游开发  
B.积极拓展交通,发展公路建设
C.扩大水稻种植,实现粮食自给  
D.建立地质公园,进行生态移民


3.A 4.C [第3题,“近一万年以来,七百弄地区地壳无明显抬升”,说明地壳运动相对稳定。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水流下渗、侵蚀能力减弱,①正确。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深洼地”就保持相对稳定,地表水继续向“深洼地”汇聚,两侧峰丛或峰林逐渐坍塌,沉积作用增强,洼地堆积物增多,②正确。地壳运动相对稳定,无明显抬升,岩石出露面积小,受外界影响小,岩石崩解、风化作用弱,岩石溶蚀减弱,垮塌速度变慢,③④错误。第4题,利用深洼地貌,进行旅游开发,积极拓展交通,发展公路建设,有利于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七百弄地区为喀斯特地貌区,地表水易下渗,地表水缺乏,不利于水稻种植,同时扩大水稻种植会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不利于可持续发展,C符合题目要求。]
云南石林位于昆明石林彝族自治县境内,昆明石林以石多似林而闻名,景区范围大,景点众多,石林以喀斯特景观为主,以“雄、奇、险、秀、幽、奥、旷”著称,具有世界上最奇特的喀斯特地貌。如图示意云南石林景观。读图,完成第5题。
5.石林作为喀斯特地貌的一种特殊形式,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  )
A.溶沟阶段 B.洼地阶段
C.峰丛阶段 D.孤峰阶段

C [地面喀斯特地貌景观演化过程是:溶沟→洼地→峰丛→峰林→孤峰→残丘。由此可见,云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形成过程的峰丛阶段,峰丛进一步向深处溶蚀、演化,形成石林,C项正确。溶沟阶段、洼地阶段是初始阶段,峰丛还没有形成;孤峰是岩溶区孤立的石灰岩山峰,不是峰丛。]
下图为某河流不同河段河床横断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7题。
6.A河段河流地貌表现为“V”形谷,
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该河段(  )
A.地势落差大,河流侵蚀作用强
B.受风力侵蚀作用明显
C.河床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
D.降雨集中,地表径流带来泥沙堆积

7.关于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分布,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在B—C河段,容易形成曲流
B.在B—C河段,越靠近上游,堆积物的颗粒越小
C.河流中下游都会形成冲积平原
D.冲积扇形成在干支流交汇处

6.A 7.A [第6题,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地势起伏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快,河流侵蚀作用强,A正确;河谷形态与风力作用关系不大,B错误;无法根据图中信息和所学知识得出A河段的土质情况,C错误;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河流以侵蚀作用为主,河流堆积作用较弱,D错误。排除B、C、D,故选A。第7题,B-C河段为河流中下游,地势平缓,河流流速相对减慢,容易形成曲流,A正确;越靠近上游,河流流速越快,挟带泥沙的能力越强,堆积物的颗粒越大,B错误;河流冲积平原由河流挟带的泥沙堆积而成,如果河流挟带的泥沙少,便不易形成冲积平原,C错误;冲积扇多位于河流出山口处,D错误。排除B、C、D,故选A。]
石家庄位于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部的滹沱河冲积扇上。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山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挟带的泥沙砾石便铺散沉积下来。读图,完成8~10题。
8.图中A到B的表面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砾石—粉砂—黏土
C.砾石—黏土—粉砂 D.粉砂—砾石—黏土
9.随滹沱河上游农业的发展,冲积扇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其原因可能是(  )
A.水土流失严重 B.降水强度减小  
C.河流流速减弱 D.土壤颗粒变大
10.滹沱河冲积扇为石家庄城市建设带来的有利条件是(  )
A.河运便利 B.地势平坦  
C.远离水源 D.洪涝频繁



8.B 9.A 10.B [第8题,由材料“当河流流出山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挟带的泥沙砾石便铺散沉积下来”可知,出山口处河流流速骤减,大的砾石先沉积,随着流速进一步减慢,更小的粉砂、黏土依次沉积。由A到B海拔逐渐降低,冲积扇堆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小,颗粒按照粒径大小,由大到小依次是砾石、粉砂、黏土,排除A、C、D。
第9题,冲积扇的成因是流水沉积。形成速度、规模与河流含沙量、降水强度、土壤性质关系密切。滹沱河流域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滹沱河上游农业生产规模扩大,人口激增,过度垦殖、过度樵采现象普遍,植被遭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冲积扇的增长速度加快,A正确;降水强度减小,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小,冲积扇的增长速度减慢,B错误;河流流速减弱,河流搬运能力减弱,有利于泥沙沉积,河流含沙量减小,冲积扇的增长速度也减慢,C错误;滹沱河上游农业的发展,不会使土壤颗粒变大,D错误。
第10题,滹沱河位于山前冲积扇,水量较小,河道不定,不利于航运,A错误;洪涝频繁不是为石家庄城市建设带来的有利条件,D错误;离河流较近,农业灌溉便利,C错误;冲积扇地形平坦,便于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B正确。]
1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喀斯特地貌是一种独特的地貌,下面两幅图为喀斯特景观图。
(1)图1中所示的是喀斯特溶蚀地貌类型中的________,图2中天窗主要是流水________(侵蚀、沉积)作用下形成。
(2)我国西南地区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十分广泛的地区之一,其主要原因是该地区分布有大量的________岩,并且气温________,降水总量________,具备了适宜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岩石和气候条件。
(3)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深远,其地表破碎,地形崎岖,________不便;但地貌景观丰富独特,适合发展________。
[解析] 第(1)题,读图可以看出该喀斯特溶蚀地貌特点:高耸林立的石灰岩山峰,山坡陡峭,相对高度可超过100米,远望如林,由此判断是峰林,它是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第(2)题,喀斯特地貌在我国云贵高原地区广泛分布。其原因是该地区有大量的石灰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地表水和地下水溶蚀形成。第(3)题,喀斯特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比较大,由于地表破碎,地形崎岖,因此交通建设难度大,地表交通线路少,交通不便,但喀斯特地貌形成了独特的地貌景观,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
[答案] (1)峰林 侵蚀 (2)石灰 较高 大 (3)交通 旅游业
天坑是四周岩壁峭立,深度和宽度较大的地表陷坑,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典型代表。下图为湖南省某位高中生在进行研学活动时绘制的天坑形成的四个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形成天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海浪作用
13.能正确表示天坑形成先后顺序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丙→丁
C.丁→乙→丙→甲 D.丙→丁→乙→甲


12.A 13.C [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天坑是四周岩壁峭立,深度和宽度较大的地表陷坑,是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典型代表。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在流水侵蚀和溶蚀作用下形成的,A正确。第1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天坑的形成最初的形态是比较小的凹陷,后来由于流水溶蚀作用的不断增强,凹坑逐渐变大,最终塌陷,故顺序为丁→乙→丙→甲,C正确。]
青海湖北岸发育有许多冲积扇,沙柳河(落差1 500米、长度105.8千米、流域面积1 442平方千米)和泉吉河(落差1 108米、长度65千米、流域面积567平方千米)形成的冲积扇最典型。下图示意青海湖北岸冲积扇分布。据此完成14~15题。
14.由M到N沉积物平均粒径的变化趋势是(  )
A    B     C    D
15.与泉吉河相比,沙柳河冲积扇面积大的原因是(  )
A.植被覆盖率低,碎屑物质多 B.流域面积广,搬运能力较弱
C.河流径流量大,挟带泥沙多 D.年降水量丰富,河流汛期长


14.A 15.C [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冲积扇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物随着流水来到河流的出山口处,随着地势变缓、水流流速减慢,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由图可知M地势高、N地势低,由M到N沉积物平均粒径由大变小,故选A。第15题,据材料可知,与泉吉河相比,沙柳河流域面积广,河流径流量大,落差大,对地表的侵蚀能力强,挟带沉积物多,冲积扇面积大,B错误,C正确;沙柳河与泉吉河所处流域植被和气候差异较小,河流汛期长短差别也较小,A、D错误。]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地貌指河流作用于地球表面所形成的各种侵蚀、堆积形态的总称。包括沟谷、侵蚀平原等河流侵蚀地貌和冲积平原、三角洲等河流堆积地貌。研究河流地貌,掌握河流的演变过程,预测河流的变化趋势,对水利、交通、工农业生产和城镇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图1为河流流域地貌示意图,图2为某地貌景观图。
图1       图2
(1)描述从①地到③地地表所受外力作用的变化。
(2)说出③处容易形成的地貌名称及成因。
(3)指出图2景观地貌在图1中的位置(数字序号),并描述该地貌的形态和从扇顶到扇缘地貌特点的变化。
[解析] 第(1)题,①地位于河流上游,②地位于河流中游,③地位于河流入海口,从①地到③地由于地势逐渐平缓,河流侵蚀作用逐渐减弱,堆积作用逐渐增强。第(2)题,③处位于河流入海口,容易形成三角洲地貌。成因:地势平缓,河流堆积作用增强,泥沙沉积;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减缓,加快泥沙沉积,最终形成三角洲。第(3)题,①。形态:呈扇形。变化:地势从扇顶到扇缘逐渐降低;沉积物颗粒逐渐变小;沉积物分选性越来越好;磨圆度越来越好。
[答案] (1)从①地到③地流水的侵蚀搬运作用减弱,沉积作用增强。
(2)三角洲。成因:河流入海口处地形平缓;加上海水顶托作用,河流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形成三角洲。
(3)①。形态:呈扇形。变化:从扇顶到扇缘地势越来越低;沉积物颗粒变小;沉积物磨圆度越来越好;沉积物分选性越来越好。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