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第一部分8 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第一部分8 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2:15

文档简介

阶段限时集训(八) 农业文明的多元面貌——从史前时代到中古时期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广州二模)乌鲁克是苏美尔地区的一个城市,在该城市的神殿废墟中出土了一个公元前3200—前3000年的大理石花瓶。花瓶瓶身的图案从下到上依次是:象征水的波浪线、大麦麦穗和椰枣、绵羊、端着器物的男子队伍、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由此可推知,当时的乌鲁克(  )
A.受到了古希腊文明的影响
B.民众生活富足
C.具备了早期城市国家特征
D.官僚体系完善
2.(2024·湖南邵阳二模)印度河流域文明兴起于公元前3千纪,其城市的卫城区有谷仓、寺庙,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在随葬品中,有金玉珠宝,也有泥土和贝壳制品;在出土的人物雕像中,有系着镶有宝石的束发飘带的祭司,也有戴着表现卑贱屈辱项圈的男人。这反映出当时的印度(  )
A.率先进入了人类文明时代
B.城市规划的水平领先世界
C.实行政教合一的社会制度
D.处于层次分明的阶级社会
3.(2024·湖南永州一模)有学者认为,1077年在法国的康布雷建立的公社,是历史上最早的也是最知名的一个城市公社,穷人、工匠等投入斗争,“公社在全城欣喜若狂的气氛中宣誓成立”。此后,在法国北部的大多数城市,陆续建立了公社组织。这些公社组织的出现(  )
A.说明无产阶级尝试建立国家政权
B.动摇了封建领主的专制统治地位
C.客观上为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
D.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自治运动
4.(2024·山东济宁二模)14世纪以后的中世纪西欧农村,以往农民向领主缴纳的人头税改成了直接税,须上缴给国王。1439年,法国国王查理七世发布国王令,规定除了贵族所属领地的年贡及征集军队之需,贵族不得征收人头税等税项。这些变化旨在(  )
A.打击割据势力
B.营造良好经济发展环境
C.加强中央集权
D.增强国家实力对抗教皇
5.(2024·湖南常德一模)随着土壤肥力的耗尽,玛雅人不断迁移驻地,他们的城市是举行仪式的中心,而不是要塞、居住地或行政首都。城市中建立了巨大的石头建筑,这些建筑物是巨大的金字塔庙宇和公共住宅,它们完全靠石制工具制成,用雕塑加以装饰,这些雕塑被列为世界伟大的艺术之一。由此可知(  )
A.玛雅城市经济功能十分突出
B.古埃及文化深刻影响玛雅文明
C.玛雅人实行极端的神权统治
D.巨型建筑补偿原始农业的不足
二、非选择题
6.(2024·山西临汾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 早期大多数罗马人一日三餐相当简单。他们甚至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准备早餐,不吃早餐的罗马人屡见不鲜。肉在罗马人的餐桌上是比较奢侈的东西。这时民众的主要饮料同样是水,有时人们也会喝葡萄酒,但是通常会掺上几倍的水。烹调器具大部分是用粗陶所制。罗马家庭没有专门的厨房、餐厅,就餐时坐在桌子旁,伴有祭祀神的仪式。
共和国末期,罗马在地中海地区扩张,被征服的行省向罗马缴纳赋税,罗马也深受被征服地区的文化影响。水果的种类增多,东方来的柑橘也成了他们常吃的水果之一;随着农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肉成了罗马人的普遍食物;面包的种类增加了,还特别讲究烘焙技巧;他们根据参加宴会宾客数量的不等设置规格大小不一的餐厅,餐厅中不仅那些摆设器具极其讲究,就连墙壁都绘有各种壁画或是镶嵌各种好看的图案;私人宴会、宗教宴会、节日宴会等各种宴会频繁举行,而且宴会中主人都极其讲究排场,就连吃饭的姿势也由原来的坐着变成斜躺着,享受完美食后有酒宴,整个宴会还有娱乐活动助兴。
——摘编自田丽霞《试论共和末年罗马人饮食文化与社会现状的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罗马饮食文化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罗马共和国末期饮食文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9分)
1 / 3阶段限时集训(八)
1.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波浪线象征水,这与农业生产有关;绵羊的出现说明乌鲁克城市存在牲畜养殖,这是乌鲁克城市国家形成的又一经济基础;端着器物的男子队伍反映了乌鲁克城市的手工业发展,这是乌鲁克城市国家形成的又一重要经济基础;丰收女神伊南娜和男祭司的出现,说明乌鲁克城市存在宗教信仰。综上,乌鲁克出土的花瓶的图案展现了乌鲁克城市的农业生产、牲畜养殖、手工业发展、宗教信仰等早期城市国家特征,故选C项;材料内容未涉及古希腊文明等相关内容,无法得出A项结论,排除;仅凭材料中花瓶瓶身图案的描绘,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富足,B项具有片面性,排除;材料未涉及官僚体系,“完善”更没有依据,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居民区的房屋有的庭院宽敞,有的十分矮小”“有系着镶有宝石……屈辱项圈的男人”可知,古代印度无论是在城市生活、随葬品还是人物雕像方面,贫富分化都很明显,而祭司和戴着表现卑贱屈辱项圈的男人反映了当时阶层分化明显,体现了当时的印度处于层次分明的阶级社会,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对比信息,不能得出其比其他地区更早进入人类文明时代,排除A项;材料中仅体现了印度的城市规划,不能看出其比其他地区的城市规划水平更高,排除B项;材料“寺庙”“祭司”等表明宗教对当时的印度影响很大,但并未体现宗教与政治的结合,无从得出“政教合一”,排除C项。]
3.D [根据材料可知,通过城市公社,穷人、工匠等被组织在一起进行斗争,这强化了城市各阶层的联合,有利于市民力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城市自治,故选D项;“无产阶级尝试建立国家政权”与材料时间、内容不符,排除A项;公社组织在当时并未动摇法国封建领主专制统治地位,排除B项;客观上为民族国家发展奠定基础的是中世纪晚期王权的兴起,排除C项。]
4.C 5.D 
6.(1)变化:整体风格由艰苦、朴素、节俭变为享乐、讲究、奢侈;饮食种类由简单变得丰富;厨房及器具由简陋变为精致、讲究排场;就餐仪式由简单到复杂。(每点2分,任答三点6分)
(2)主要原因:对外征服战争掠夺了大量的财富;行省制的实施带来了税收的增加;丝绸之路的畅通,东西方贸易的往来,丰富了食品的种类;罗马农业经济的发展;东方和希腊文化的传入。(每点3分,任答三点9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