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第一部分3 世界史 板块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第一部分3 世界史 板块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6.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2:15

文档简介

板块限时集训(三)
1.A [根据材料“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河神加以处决”可知,《汉谟拉比法典》中虽然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但同时法典还有习惯法中神明审判的相关规定,神明审判的方式是原始的,这表明法典仍然具有原始特性,故选A项;材料体现的是法典的判案方式,调和社会矛盾的作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强调《汉谟拉比法典》具有原始特性,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并未明确界定法官的职责,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11世纪,德意志……意大利……开垦为农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庄园经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经济模式,大量的农田开垦意味着庄园可以提供更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从而满足庄园内部的需求,进一步巩固庄园经济,故选D项;商业是以买卖方式使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大量农田开垦,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并未参与市场流通,与商业发展没有直接关系,排除A项;城市自治是指城市社会自主组织,独立制定法律、规则,不受封建领主或中央政权的束缚,而材料所强调的大量农田开垦与城市自治无直接关系,排除B项;民族国家作为当今世界最基本的国家形态,其概念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晚期,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普遍形成,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场战争虽然唐军战败,但战争过程中双方人员的接触与俘虏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的交流,故选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9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发生一系列人民起义,加速了其衰落,恒罗斯之战并未直接导致两个帝国的衰落,排除A项;唐朝和阿拉伯的战争以唐朝失败而结束,唐朝因安史之乱无力对中亚地区进行管辖,这些地区被阿拉伯帝国控制,“长期动乱”说法错误,排除B项;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并没有因为这场战争而中断,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欧洲白人移民美洲……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欧洲人也将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可知,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交流传播,人口和动物的全球流动也导致了各种疾病的传播,说明新航路开辟使得世界各地的联系加强,逐渐成为一个整体,故选D项;材料并未体现“人文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新航路开辟引起的物种交流,不是殖民扩张,排除B项;“加速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是早期殖民扩张的影响,排除C项。]
5.A [根据材料“关于‘海洋自由’的争论”可知,17世纪,不同国家的观点都是从本国利益和需求出发的,如荷兰主要发展的是海上运输贸易,所以其提出海洋应向所有国家开放,而英国主要是通过占领殖民地和向海外市场销售产品为主,需要殖民地为其提供廉价的劳动力和市场,所以其强调海洋管辖权维护本国的海外贸易,葡萄牙和苏格兰也从各自利益出发提出了“海洋自由论”,本质上是通过争夺海洋权益维护国家利益,故选A项;17世纪荷兰被称为“海上马车夫”,英国尚未建立海上霸权,排除B项;材料只是各国对海洋管理的争论,没有制定国际海洋法规,排除C项;材料中的各国是从本国利益出发,不是增进海洋共同利益,排除D项。]
6.A [由“美……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可知,这一画家认为美是人自我的感觉,这是人性解放的表现,故选A项;题干中只有“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大自然的合法女儿”中有关于科学的信息,但这并不能表达画家的全部主张,所以B项属于以偏概全,排除;“自觉信仰”并不等于“信仰自由”,且信仰自由的说法也不能涵盖题干中的“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大自然的合法女儿”这一说法,所以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题干体现的是人性对美的感受,属于感性的范畴,不能据此得出理性觉醒的结论,排除D项。]
7.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几十年间,新闻政策经历了多次大幅度的变动,从无限制的出版自由到严格管制,再到有限度的自由并伴有政府干预,这些政策的频繁变动直接体现了法国社会的不稳定和政治权力的更迭,从大革命爆发到拿破仑的统治,再到波旁王朝的复辟,每一次政治变革都伴随着新闻政策的调整,故选A项;工业化确实推动了出版业的发展,但在这一时期,工业化并不是影响新闻政策变动的主要因素,排除B项;公民素质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复杂且多方面的过程,与新闻政策变动并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启蒙精神是一种追求自由、理性、科学、平等和人权的思想,题目信息主要涉及新闻政策的变动,与启蒙精神无关,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1563年……对劳资关系进行家长式管控”“19世纪上半叶……以协商、谈判方式自行化解冲突”及所学知识可知,19世纪上半叶,英国工业革命完成,经济发展迅速,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社会结构发生变化,所以英国政府调整劳资关系,调解与仲裁制兴起,故选B项;启蒙思想是17、18世纪在欧洲形成的一种反对封建统治和天主教会的思想解放运动,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劳资关系的改善是英国政府调整劳资关系的结果,不是原因,排除C项;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是1689年《权利法案》的发表,完善是通过工业革命后一系列议会改革,不是政府调整劳资关系的原因,排除D项。]
9.A [材料“由协会各支部选派代表组成的全协会工人代表大会”“宣布工人阶级共同的愿望”“任命协会的总委员会”等信息说明1864年时,各国工人阶级力量壮大到了一定程度,才有了国际联合,国际工人协会在这一基础上成立,故选A项;题目主旨是工人阶级的联合,与资产阶级政党是否走向衰落没有必然关联,二者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兴起于列强殖民扩张的初期,C项与题干时间和题目主旨均不符,排除;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成立的时候,无产阶级革命的条件尚未成熟,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10.C [根据题干“秘鲁将66年的铁路管理权交给债权人”“东部林区的大片土地被租让给英国”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世纪末,秘鲁为偿还英国借贷,不仅将铁路管理权交给英国人,而且还将一大部分本国自然资源租给英国,这表明秘鲁的经济主权受到严重冲击,故选C项;题干强调的是秘鲁经济主权被侵占与掠夺,而不是其“重视国际金融信誉”,排除A项;题干述及的是英国与秘鲁,并不涉及西班牙,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并没有放弃门罗主义,并且题干也未述及有关美国的信息,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1918年”“西方文化……没落”“猛烈批判欧洲中心论”可知,一战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的物质和精神损害,使得人们对西方文明深感失望,即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故选B项;“欧洲衰落已成社会共识”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未强调史学研究,排除C项;破旧立新指破除旧的,建立新的,而材料未体现“立新”,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1918年,苏联刚刚经历了一场革命,经济处于混乱状态,国家收购的农产品数量相对较低。随着内战的结束和经济的逐渐恢复,国家收购量开始增加。到了1928年,苏联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但同时也需要确保农产品的供应,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化的需求。到了1937年,苏联已经完成了两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农业集体化也造成了农产品的紧张。国家收购量的显著增加是为了支持工业化进程,确保城市和工业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供应。这一时期,苏联的经济政策明显倾向于牺牲农业来支持工业发展。因此,从表中的数据可以推知,苏俄(联)的经济政策服务于国家战略,特别是在支持工业化进程和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故选B项。]
13.B [由材料可知,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主要表现在联合国安全理事会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这使得在重大事务的决策上,大国能够发挥决定性作用。这种特权使得联合国在处理重大国际争端和冲突时,能够更迅速、更有效地采取行动,具有更大的实效性,故选B项;虽然“大国一致”原则具有一定的强权色彩,但材料并未提到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依赖大国的强权特征,排除A项;尽管联合国机制对国际联盟机制进行了改进和创新,但这并未明确反映在材料中,不能得出“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中并没有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适用范围情况,不能得出“大打折扣”的结论,排除D项。]
14.C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初期,为了适应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需要,美国启动了宣扬美国精神与价值观的海外图书馆项目,主要目的是与苏联争夺亚非拉中间地带,即争夺对外战略空间,故选C项;美国发展海外图书馆项目是出于与苏联冷战的需要,而非支持落后国家文化事业,排除A项;美苏冷战对抗的中心始终在欧洲,并未发生转移,排除B项;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逐渐形成,尚未出现政治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15.D [根据表格内容可知,美国跨国公司在选择欧洲货币市场上的银行时,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银行的信誉和在美国时的关系。其中,“在美国时的关系”这一因素占据了较大的比重,特别是在选择欧洲债券的领头承购人和发行人时,这一因素的比重分别高达81%和82%。这说明金融资本国际化具有竞争优势,因为那些在美国已经建立良好关系的银行在欧洲市场上更受美国跨国公司的青睐,故选D项;该调查报告只涉及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货币市场上选择银行时的考虑因素,并未提到关于国际贸易存在冷战色彩的信息,也没有提及大国之间的对抗方式有新的变化,排除A、C两项;材料并未提及“跨国公司推动区域集团化发展”,排除B项。]
16.C [根据图示内容分析可知,国家支出和财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较高,这反映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运行中强化了国家的作用,即国家干预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故选C项;图示内容并未直接反映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滞胀,这是对图示的过度解读,排除A项;虽然国家干预可能与社会矛盾有一定关联,但图示内容并未直接体现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排除B项;图示时间范围涵盖了1970—2010年,而两极格局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与图示主旨不符,且图示并未体现世界多极化趋势,排除D项。]
17.变化:接受态度方面,从受到鄙视和拒绝食用到广泛接纳成为重要食物来源;用途方面,从观赏植物或药物到重要的粮食作物;传播路径方面,由西向东逐步推广;推动力量方面,从民间到政府。(4分)
原因:马铃薯产量较高,能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新航路开辟后,通过殖民活动,马铃薯被带到欧洲;多国政府力量进行积极推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人口增长的压力;严重饥荒的压力。(6分)
18.(1)标准:政治制度变革;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性质。(6分)
(2)示例一:文化与思想的创新: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不仅推动了欧洲文化的繁荣,还对全球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些事件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塑造了现代社会的精神面貌。
示例二:国际关系的变革:两次世界大战不仅改变了国际力量的对比,还推动了国际体系的重建和全球治理的发展。这些事件对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至今仍然影响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示例三:社会结构的变革:奴隶制度的废除、妇女权益的提升等,都是社会结构变革的重要体现。这些事件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公平,为人类的共同发展奠定了基础。(8分,角度3分,说明5分,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亦可)
19.(1)变化:贸易中心转移;贸易范围扩大;商业经营方式变化。(每点2分,共6分)
(2)因素:奥斯曼帝国威胁到传统贸易路线;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工业革命,交通工具的变革;世界市场的形成。(每点2分,共8分)
20.(1)变化:由互补到竞争。(2分)
原因:南北战争实现了美国国内市场的统一,为其发展和迅速崛起奠定了基础;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的发展缓慢下来,而美国迅速成长为工业强国,两国在国际市场上展开激烈竞争。(4分,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给分)
(2)影响:削弱了英国的世界霸权;增强了美国的国际影响力;影响了一战前后的国际秩序。(6分)
历史结论:大国关系影响国际格局;国家利益影响对外政策;综合国力决定国际地位。(2分,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给分)
1 / 6板块限时集训(三) 世界史
(建议用时:7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江苏泰、连高三联考)
《汉谟拉比法典》中出现了专职法律事务的官员——推事。但法典第2条却规定“无故以符咒蛊惑他人时,受蛊人应至圣河,投入河中”。由河神加以处决,是因为时人相信神喜欢正直无罪者,对于侵犯神明及邪恶的人则深恶痛绝。由此可知,该法典(  )
A.仍然具有原始特性 B.注重调和社会矛盾
C.体现商品经济发展 D.明确界定法官职责
2.(2024·湖南常德二模)11世纪,德意志威塞尔、易北河、奥得河等地的最低地区,意大利的伦巴底等地大片的森林、沼泽地和低湿地被大量开垦为农田。这一现象(  )
A.促进了商业发展 B.推动了城市自治
C.形成了民族国家 D.巩固了庄园经济
3.(2024·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公元751年,唐与大食(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了恒罗斯(位于哈萨克斯坦境内)之战,双方动用庞大兵力苦战数月,唐军由名将高仙芝率领,尽管作战表现出色,但最终因补给线被切断而战败,这场战争给当时的中亚乃至世界带来的深远影响,表现在(  )
A.造成了东西两个帝国的衰落
B.给中亚地区带来了长期动乱
C.促进了东西技术和人员交流
D.中断了丝绸之路的贸易进程
4.(2024·福建厦门模拟)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白人移民美洲,将欧洲大陆的牲畜、水果引入美洲,美洲特产流向世界各地。同时,欧洲人也将天花、麻疹等疾病的病原体带入美洲和大洋洲。这深刻地反映出(  )
A.人文自然环境的不断变化
B.殖民侵略扩张的残酷
C.加速欧洲征服世界的进程
D.世界各地联系的加强
5.(2024·山东烟台二模)17世纪欧洲出现了关于“海洋自由”的争论,下表是当时学者的主要观点。这反映出当时(  )
国家 学者 观点
荷兰 格劳秀斯 海洋不可占领,应向所有国家开放
英国 塞尔登 沿海国有权占领其周围的海洋,英国及其历代君王应永享对其周边海域的排他性主权和管辖权
葡萄牙 弗莱塔 保留海洋人类共有属性与地位的同时,应将部分航行与捕鱼权让渡给部分国家
苏格兰 威尔伍德 在远离各国陆地且不受海岸限制的大洋上,应实行航行自由,但近海海域不能与大洋相提并论
A.欧洲国家争夺海洋权益
B.英国海上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C.国际海洋法规不断完善
D.增进海洋共同利益成为共识
6.(2024·山东济南三模)西欧某一画家提出:“美,是一种聆听,来自内心,来自人对现实世界的切身感受。美,是一种自觉信仰,不屈服于任何居坐高大教堂中的红衣主教”“绘画实际上是科学与大自然的合法女儿”。这一言论凸显了(  )
A.人性的解放 B.科学的运用
C.信仰的自由 D.理性的觉醒
7.(2024·辽宁丹东二模)下面是1789—1830年法国新闻政策变动表。
时间 新闻政策
1789—1794年 前期施行无限制的出版自由;后期取缔所有反对派报刊
1794—1799年 放松新闻管制,但需书报检查并征收印花税
1799—1814年 取缔大量报纸,仅保留4家官报;加强书报检查;恢复出版许可制度
1814—1830年 施行有限度的新闻自由,恢复报刊审查,利用政府津贴收买报纸
这反映了当时法国(  )
A.社会与权力结构动荡
B.工业化助推出版业发展
C.公民的素质不断提升
D.启蒙精神日益深入人心
8.(2024·山东潍坊二模)1563年,英国政府颁布《劳工法令》,对劳资关系进行家长式管控。19世纪上半叶,政府鼓励劳资双方以自由契约来确定雇佣条件,以协商、谈判方式自行化解冲突,促进了调解与仲裁制的兴起。这一调整源于(  )
A.启蒙思想的影响
B.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变化
C.劳资关系的改善
D.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9.(2024·福建泉州模拟)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规定:“每年召开由协会各支部选派代表组成的全协会工人代表大会。代表大会宣布工人阶级共同的愿望,采取使国际协会顺利进行活动的必要办法,并任命协会的总委员会。”这可以用来说明(  )
A.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
B.资产阶级政党走向衰落
C.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
D.无产阶级革命条件成熟
10.(2024·东北三省四市二模)1889年,英国债权人代表与秘鲁总统签订合同:秘鲁将66年的铁路管理权交给债权人,以抵偿大部分外债;每年偿还其余外债本金8万英镑,为期33年。为了不再偿还利息,东部林区的大片土地被租让给英国。这表明(  )
A.拉美国家重视国际金融信誉
B.英国与西班牙殖民争夺激烈
C.秘鲁经济主权受到严重冲击
D.美国实际上放弃了门罗主义
11.(2024·安徽淮北一模)1918年,德国史学家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指出,西方文化已渡过创造阶段,未来只能是……没落;同时代的英国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猛烈批判欧洲中心论。这两部著作均引起普遍关注。这折射出(  )
A.欧洲衰落已成社会共识
B.一战引发欧洲精神危机
C.西方史学研究遭遇瓶颈
D.战后欧洲文化破旧立新
12.(2024·吉林长春模拟)据下表推知,苏俄(联)(  )
苏俄(联)主要农产品的国家收购量(单位:万吨)
种类 1918 1922 1928 1937
谷物 180 690 1 080 3 190
籽棉 12 7 79 258
制糖用甜菜 320 180 940 2 140
向日葵 17 20 110 110
亚麻纤维 0.0003 7.4 17.3 27.6
土豆 42 20 110 700
A.经济政策具有连续性
B.经济政策服务于国家战略
C.斯大林体制积重难返
D.农产品与市场的紧密联系
13.(2024·广东华南师大附中模拟)国际联盟大会和其行政院职权有所重叠,而联合国安理会只管和平的维护,且联合国大会不得涉及安理会正在审议的事务。有学者指出:“联合国与国际联盟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的宪章承认大国享有特权。”这说明联合国集体安全机制(  )
A.带有浓厚的强权特征
B.具有更大的实效性
C.兼有继承与创新特点
D.适用范围大打折扣
14.(2024·山东泰安模拟)从1952年起,美国政府年均投入600万美元用于海外图书馆项目,在亚非拉国家设立的图书馆中收藏着大量介绍美国历史文化、民主制度、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图书、期刊、小册子等,这些图书馆免费向当地社会各阶层读者开放。美国此举意在(  )
A.支持落后国家文化事业
B.转移冷战对抗的中心
C.积极争夺对外战略空间
D.应对政治多极化挑战
15.(2024·河北秦皇岛二模)下表是1981年荷兰《银行和金融杂志》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统计了美国跨国公司在欧洲货币市场上选择银行时的考虑因素(单位:%)。这可用于说明(  )
选择的种类
选择时的考虑因素 选择欧洲债券的领头承购人 选择欧洲债券的发行人 选择欧洲信贷的领头银行
信誉 66 50 58
在美国时的关系 81 82 68
注:“在美国时的关系”指设有欧洲分行的美国银行或在美设有分行的欧洲银行,曾为该公司在美国本土提供银行服务。
A.国际贸易渗透出冷战色彩
B.跨国公司推动区域集团化发展
C.大国对抗方式发生新变化
D.金融资本国际化具有竞争优势
16.(2024·河北衡水中学三模)下面是1970—2010年西方七国(G7)国家支出和财税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百分比示意图。据图示内容可知(  )
A.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陷入经济滞胀
B.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越来越尖锐
C.国家干预是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
D.两极格局瓦解推进了世界多极化趋势
二、非选择题
17.(2024·北京西城区二模)马铃薯与欧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材料 与马铃薯初相识的很长一段时间(近150年),欧洲人都对它抱着疑虑和鄙视的态度,更多只是作为观赏植物或药物种植。爱尔兰算是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再没有其他任何植物能在这么狭小的一块耕地之上,喂养如此众多的底层贫穷的爱尔兰人。
18世纪以来,由于人口扩张,工业化吸引越来越多人口进入城市,马铃薯在英格兰农工阶级的日用饮食地位愈显重要。相比之下,欧陆农民对马铃薯的态度似乎较为迟疑,法兰西人、日耳曼人在英格兰人之后,也开始从事它的栽种。法国药剂师巴曼提耶对马铃薯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路易十六及其王后也采取积极举措进行宣传。普鲁士腓特烈大帝为此颁布了血腥的“马铃薯种植法令”。尤其是每逢饥荒过后,马铃薯的生产就冲刺上扬。到19世纪初,马铃薯早已成为欧洲人民不可或缺的粮食了。此时,东欧的斯拉夫民族也衷心接纳了这个植物。
概括16—19世纪马铃薯在欧洲传播过程中体现的变化。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马铃薯得以在欧洲传播的原因。(10分)
18.(2024·安徽蚌埠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在近百年的全球化浪潮中,有五次剧变深刻改变了人类历史与文明的进程和方向(如下表)。
剧变 原因
英国:《大宪章》与有限政府的起源 《大宪章》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王在法下”准则,是后来英国君主立宪的基础。1688年光荣革命及次年颁布的《权利法案》,使英国最终确立了君主立宪体制,并在大英帝国的全球扩张中,将这一政治理念传播至全球
美国:制宪会议与英国传统的集大成者 1787年美国宪法是洛克思想、三权分立思想等一系列启蒙思想集大成的完美典范,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法国:大革命与现代世界的重塑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与同时期的英国工业革命并称“双元革命”,分别在政治与经济上深刻塑造了现代世界
欧洲:工业革命与人类进程的飞跃 发端于英国的工业革命,以及后续扩散至整个欧洲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再至近百年来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人类仅仅用了不到三百年的时间,便超过了过去人类史发展成果的总和
苏联:苏维埃革命与世界格局的重塑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政权。20世纪苏维埃历史的影响不仅在于当下的国际力量分野,还有可能更大地爆发于将来
——摘编自[英]丹·琼斯《权力之笼:1215年〈大宪章〉诞生始末与800年传世神话》等
(1)根据材料,指出划分“剧变”的标准有哪些?(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史实说明除上述角度外还有什么标准划分“剧变”。(8分,要求:任写一个标准,史论结合)
19.(2024·江西鹰潭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16—19世纪商业贸易一览表
时间 事件或现象
16世纪以后 威尼斯、热那亚等商业城市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被里斯本、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城市先后取代
1531年 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卫普开业
1694年 经英国国王特许,英格兰银行创立
17世纪前后 英国和荷兰分别成立东印度公司,荷兰和法国分别成立西印度公司
1852年 世界第一家百货公司在法国巴黎开业
——根据《选择性必修2·世界市场与商业贸易》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近代商业贸易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推动近代商业贸易格局演变的因素。(8分)
20.(2024·湖北武汉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从棉花贸易的主要供给者——美国来看,棉花、小麦和烟草出口在1820—1860年占美国全部出口的70%以上,其中多为棉花,其棉花产量大部分用于出口,在整个19世纪出口占产量比重稳定保持在60%以上。从棉花贸易的需求者——英国来看,英国的棉花消费量远超过其他国家,1890年前甚至远超过欧洲大陆整体的棉花消费量;1820年英国进口美棉占其棉花进口的74.7%,1880年为72.36%。
——摘编自孙泽生《贸易媒介与资源性商品定价》
材料二
年度 英对美进出口贸易额占比(单位:%) 美对英进出口贸易额占比(单位:%)
占英国总出口额 占英国总进口额 占美国总出口额 占美国总进口额
1860 16.2 21.3 49.4 38.3
1890 12.1 23.0 50.2 23.0
1910 7.2 17.4 28.1 17.0
——整理自黄正柏、梁军《从冲突到和解:近代英美关系考察》
材料三 1898年美西战争之后,美国力量的迅速崛起使欧洲国家中产生了“美国威胁论”。19世纪末英国开始了从美洲战略撤退的进程,20世纪初期英国多次在英美外交纠纷中主动向美国让步。处于崛起过程中的美国虽然也曾卷入战争,但更多的是回避与列强迎头相撞,特别是对当时的霸权国家英国,美国一边表现出友好的一面,一边把实现本国的利益摆在首位。正是这种应对英国的策略,使美国增强了国际影响,并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走向全球舞台的中心,成为世界大国。
——摘编自李维永《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初美国崛起过程中对英政策分析》
(1)根据材料一、二,归纳英美贸易关系的显著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初美国对英政策产生的影响,并从大国关系的角度总结历史结论。(8分)
4 / 9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