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限时集训(二) 中华文明的发展与繁荣——魏晋至隋唐时期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惠州一模)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并不以印度造像中毕钵罗树为原型,而是以被视为得道长生的灵芝为原型。这反映了当时( )
A.佛道相互融合的趋势
B.佛教渐趋本土化的现象
C.佛教得到官方的支持
D.雕塑技术取得重大进步
2.(2024·江苏南通模拟)安东都护府是唐朝设在东北边疆的军政管理机构。下面是部分安东都护情况表,据此推断,安东都护府( )
都护 之前经历 起用原因
薛仁贵 平民 征战东北
高侃 中小地主 能征善战
泉男生 高句丽贵族 征战东北、担任边州长官
屈突诠 望族勋贵 能征善战
A.实现了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
B.有利于边疆的开放和丝路畅通
C.满足多政权并立下的统治需求
D.采用征抚相济的手段管理边疆
3.(2024·广东东莞模拟)西晋创立了直诉制度,即在京师朝堂外设置登闻鼓,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这一制度被南北朝沿用,北魏太武帝及南朝梁武帝时,都曾发生过击鼓鸣冤的事件。直诉制度的建立( )
A.推动了律令儒家化进程
B.打击了世家大族的特权
C.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监督
D.改善了基层治理的成效
4.(2024·安徽皖江名校联考)唐初,中书省有草拟诏书之权,于是政事堂的权力逐渐偏重于主拟诏书的中书令身上,后来政事堂也迁到了中书省,其地位已在尚书、门下之上。从唐玄宗开元年间开始,中书令和侍中开始兼任尚书省的长官。材料所述变化从本质上说明当时( )
A.君相关系的紧张
B.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君主集权的强化
D.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
5.(2024·广东湛江一模)据考古资料显示,仅在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与窖藏中,发现的波斯银币就有三批、三十余枚。《南史·吴平侯景传》称“广州边海,旧饶,外国舶……岁十余至”。《南齐书·东南夷传》也称广州“商舶远届,委输南州,故交广富实”。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
A.海外贸易占据主导 B.江南经济得到开发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经济结构发生变动
6.(2024·安徽黄山二模)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 )
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
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
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
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
二、非选择题
7.(2024·河南洛阳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开元年间(713—741年),北方经济发展到达唐代的顶峰,而南方的经济也出现了崛起势头。至天宝年间(742—756年),江南人口增长率高于同期的北方,农业发展需要的人口数初步具备。当时江南兴修的水利工程数量并不少于同时期的北方,尤其是几条海塘的修筑,使海塘内的土地免遭咸潮的侵蚀,大量的土地被开垦,并被用来种植庄稼。江南的农业生产达到较高水准,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明州及十个新县的设置,江南的开发从内陆走向沿海,开发的大体格局在唐玄宗时已经定型。江南部分州县修筑城墙,城区范围不断扩大,人口也不断增加。江南的丝绸和金属铸造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摘编自张剑光《开天盛世时期江南经济的发展水平》
材料二 明朝中后期,江南经济出现了不少新变化。以苏、松地区为例,农家的经济收益越来越仰赖于不供自己消费的棉花及其纺织品。“邑之民业,首藉棉布”“家之租庸、服食、器用、交际、养生、送死之费,胥从此出”。嘉、湖地区和苏州南部在蚕桑业、丝织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其产量、品种增加,而且产地日趋扩大。棉作、蚕桑逐渐有了压倒稻作的倾向,使得棉花、蚕桑的丰歉,成为不少农家生计的决定性因素。由于棉作、蚕桑受市场的制约与日俱增,市镇上即有商人经纪此事。他们并无牙帖牙税负担,确可操纵市价,早晚迥别。棉户、蚕户消费的粮食中部分是从市镇购得的。当地市镇商人从两湖、四川等地购买粮食,运回销售。随着乡居地主纷纷向城居地主的转化,出现了“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田中事田主一切不问,皆佃农任之”的现象。
——摘编自樊树志《明代江南农业经济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开元至天宝年间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与唐开元至天宝年间相比,明中晚期江南经济发展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8分)
1 / 3阶段限时集训(二)
1.B [依据材料可知,魏晋时期,佛教造像中的菩提树以灵芝为原型,说明佛教适应了中国文化的氛围,反映了当时佛教渐趋本土化的现象,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佛道相互融合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官方态度及雕塑技术水平,排除C、D两项。]
2.D [根据材料“征战东北”“能征善战”“担任边州长官”“贵族”等信息可知,安东都护府既任用少数民族贵族担任长官,也任用能征善战的将军,这体现出唐朝采用征抚相济的手段管理边疆,D项正确;“边疆和内地治理一体化”是指边疆与内地实行同一管理制度,排除A项;丝路的起点是长安,途经地区是西北,与“东北边疆”不符,排除B项;唐朝是大一统的王朝,“多政权并立”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
3.C [根据材料“有重大冤屈者可以击鼓鸣冤,直诉中央”可知,直诉制度是某些案情重大和冤抑莫伸者,可超出一般受诉官司和申诉程序之范围,直接向最高统治者陈诉的制度,直诉制度对于纠正冤假错案,惩治贪官污吏,发挥着积极作用,对地方官员有一定的威慑作用,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加强了对司法活动监督,故选C项;律令儒家化是指按照儒家经典来解释法律,直诉制度是一种诉讼制度,没有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直诉制度诉讼的对象,排除B项;直诉制度是诉讼制度,不是基层治理制度,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中枢机构的调整体现了三省一体化的趋势,旨在加强皇权,故选C项;“紧张”不符合史实,应为“调整”,排除A项;“地方”不符合史实,应为“中央”,排除B项;“国家行政权力的分散”不符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国家决策权力的变化相悖,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可知,广东的魏晋南北朝墓葬和窖藏发现了大量波斯银币,《南史·吴平侯景传》《南齐书·东南夷传》均记载了广州海外贸易的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这促进了广东地区海外贸易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只涉及广东地区的对外贸易情况,没有与国内贸易的对比,不能得出当时“海外贸易占据主导”的结论,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仍然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变动,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察举制是西汉时期兴起的选官制度,通过地方考察推荐为官,高门子弟凭借着良好的文化素养和父祖的荫资,就可以轻易获得清显之职,随着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在选官过程中就偏向脱离地方逐渐中央化的士人,被推荐到中央的士子更具优势,引起了高门子弟对秀才的趋之若鹜,故选D项;“垄断”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高门才子对于选官制度的态度变化,未明确选拔的标准,排除B项;根据材料“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可知,社会阶层流动仍然存在,排除C项。]
7.(1)表现:人口快速增加;农业得到发展;大举兴修水利工程;垦田面积扩大;南方地方行政区划的调整;城区面积的增加;粮食被大量运往北方;工商业繁荣,形成地方性优势产业。(6分,任答三点即可)
(2)不同之处:棉作、植桑养蚕压倒稻作;农业商品化趋势明显;商业资本渗入农业经济;工商业市镇涌现,市镇经济繁荣;租佃关系得到发展,土地经营权与所有权呈现分离趋势。(3分,任答三点即可)
原因:农业发展和工商业经济繁荣;国家统一;水陆交通发展;长途贩运贸易得到发展;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赋役改革,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放松;大量高产作物的传入,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5分)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