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第一部分4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第一部分4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2:15

文档简介

阶段限时集训(四)
1.B [根据材料“‘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可知,“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但明朝中后期,内阁票拟权力受司礼监的制约,说明行政运行程序失范,故选B项;明太祖已经废除宰相,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宦官对内阁的制约,但不能体现宦官专权不断加剧,排除C项;内阁票拟权力虽然受司礼监的制约,但仍具有票拟权,不能说明内阁成为虚职机构,排除D项。]
2.D [根据材料“不符合儒家人伦日用的常识与理性……经济行为”“古代圣王……到自己的国家来”可知,黄宗羲借助古代圣王之口表明所谓的“抑末”,针对的是违反儒家道德理性主义的经济观与消费观,而对于真正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工商业则是要大力鼓励的,意在强调发展工商业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故选D项;材料虽然提到儒家人伦和理性,但主旨不是站在维护理学纲常的角度,而是站在符合儒家伦理道德的消费观和经济观角度,排除A项;材料中黄宗羲对“崇本抑末”之道进行了重新解释,反映了对工商业的重视,其目的不是否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提到了一些不符合儒家人伦道德的消费行为,但侧重点不是痛斥市民阶层的道德沦丧,排除C项。]
3.B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清纲常伦理强化,法律儒家化进一步发展,材料中官府判词“七旬之姑谁依,六尺之孤何托”说明官府批示不准的理由是养老抚幼的家庭伦理,是在维护儒家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故选B项;根据材料“张沈氏……投牒官府”可知,清朝法律允许妇女在一定情况下改嫁,排除A项;根据材料“张沈氏……投牒官府”可知,这是张沈氏以法律手段主动请求而非官府介入,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官府批示不准并出示判词,表明官府行为合理合法,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中期的科学著作中,西方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来华传教士的科研成果被大量介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之际,随着西学东渐的兴起,西方的学术思想逐渐向中国传播,西方的科技人物及成果引发关注,A项正确;清朝中期,政府依然奉行闭关自守政策,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西方一些自然科学知识,不是整个西方文化,排除C项;经世致用强调学以致用,材料未涉及对西方科技的运用,排除D项。]
5.B [根据材料“各地纷纷使用铜钱”“被迫解除禁钱行用令”“白银又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明朝货币的需求量会有所增加,会比较注重货币价值的稳定,所以宝钞贬值使得各地复用铜钱,以及白银货币化的趋势都反映了明朝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明朝使用的货币不断变动,并且明朝白银并没有确定法定地位,所以明朝货币体系并不完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民间交易”,与“对外贸易”无关,排除C项;明朝后期(17世纪),南方手工业领域才出现自由雇佣劳动(资本主义萌芽),题干时间段还没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纺织工场和制茶场的工人数量众多,表明当时已经有了较为明显的分工合作,生产效率有所提高,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市场需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促使手工业生产向规模化和集中化方向发展。总的来说,道光时代广州附近的纺织工场和制茶场的兴盛,说明中国社会孕育着新的生产方式,故选D项;道光时代,即1821—1850年,而洋务运动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明朝中后期开始,中国手工业领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缓慢,“已经比较普及”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海外市场,“广阔”更没有依据,且与道光时代的史实不符,排除C项。]
7.(1)理念:康熙关心灾区民众疾苦,减免赋税,发放钱粮,体现了民本思想;康熙召集臣僚反思官员德行,体现了统治者重视吏治、以德治国的思想;康熙到天坛祈祷体现了统治者敬天保民、天人感应的思想。(6分)
(2)特点:统治者反应迅速,行政效率高;政府与民间赈灾相结合;赈灾方式的多样化;带有迷信色彩。(6分,任答三点即可)意义:康熙的赈灾举措有助于缓解灾情,维护社会稳定,增进政权认同,促进改善吏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对后世的赈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4分)
1 / 2阶段限时集训(四) 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迟滞——明朝至清朝前期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湖北十堰调研)“票拟”是明代内阁的基本职权。明朝中后期,皇帝或司礼监秉笔太监对奏章批示后,奏章被送至内阁,或由宦官口述,内阁按既定格式成文,而后司礼监朱笔照抄,六科签发,即“红本到阁,内阁票拟”。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  )
A.宰相权力日益萎缩 B.行政运行程序失范
C.宦官专权不断加剧 D.内阁成为虚职机构
2.(2024·湖南娄底模拟)黄宗羲指出,古代圣王所说的“崇本抑末”之道只是针对一些不符合儒家人伦日用的常识与理性而言的消费方式及其经济行为。对于工商“切于民用”者,古代圣王不仅不加以抑制,而且设法使他们到自己的国家来。在此,黄宗羲意在(  )
A.维护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
B.否定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
C.痛斥市民阶层的道德沦丧
D.强调发展工商业的重要性
3.(2024·河南信阳一模)康熙年间,一妇女张沈氏嫁人两年不到而守寡,以婆婆凶悍而自己贫苦无依为由两次投牒官府请求再嫁,官吏于成龙批示不准,并在判词中严加斥责,“试问七旬之姑谁依,六尺之孤何托?刁顽无耻,痛恨何如,所请仍旧属不准”。这反映出(  )
A.清代法律不允许寡妇改嫁
B.政府用法律维护纲常礼法
C.清政府介入民间家庭纠纷
D.官员不谙世事和颟顸断案
4.(2024·河南新乡三模)清朝中期的科学家阮元在其编撰的《畴人传》中,不仅辑录了275位中国优秀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历法家等的资料和主要研究成果,还对41位西洋天文学家、数学家和来华传教士的科研成果进行了详细介绍。这主要缘于(  )
A.西学东渐的强烈冲击 B.闭关自守政策的废除
C.异域文化的强势崛起 D.经世致用学说的影响
5.(2024·安徽师大附中二模)明初先后禁止民间白银、铜钱用于交易,逐步建立起单一的纸钞体制。但随着宝钞的贬值并迅速崩溃,各地纷纷使用铜钱,明政府被迫解除禁钱行用令。到16世纪晚期,白银又逐渐成为主要的流通货币。这反映了明朝(  )
A.货币体系的完善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对外贸易的萎缩 D.原始资本的积累
6.(2024·山西太原二模)据统计,道光时代,广州附近有2 500个纺织工场,工人约五万,平均一个工场约20人;又有一个制茶场,有男女工、童工500人。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推动了近代企业发展
B.雇佣劳动在当时已经比较普及
C.中国丝绸茶叶的海外市场广阔
D.中国社会孕育着新的生产方式
二、非选择题
7.(2024·山东潍坊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6分)
材料 康熙赈灾
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师东部地区发生了一场特大地震,给京畿地区造成了严重的损失。
◆当日,康熙谕大学士,“地震倾倒民居,朕心悯念,至于穷苦兵丁,出征在外,房屋毁坏,妻子露处,无力修葺,更堪悯恻。可敕该部、行令八旗都统、副都统、参领,亲行详察,毋致遗漏……两邻十家户,有互相存恤之义,可协助修理。如官绅富民愿捐资为贫民修理房屋者,该管官酌量奖励。其令都察院五城御史遵行”。
◆当日,康熙召集臣僚曰,“兹者地震之变……盖由朕躬不德,敷治未均,用人行政,多未允符,内外臣工,不能精白乃心,恪尽职掌,或罔上行私,或贪纵无忌,或因循推诿,或恣肆虐民,是非颠倒,措置乖方,大臣不法,小臣不廉,上干天和,召兹灾告”。
◆九月十三日,康熙谕礼部,“前以地震示警,朕恐惧修省,夙夜靡宁,已经遣官虔告郊坛,乃精诚未达。迄今时复震动未已,朕心益用悚惕。兹当虔诚斋戒,躬诣天坛,亲行祈祷,尔部即择期具仪来奏特御”。九月十八日,“上以地震,率诸王文武官员,诣天坛祈祷”。
◆十二月初六日,康熙“免直隶顺天等府属五十七州县卫本年分水旱等灾额赋有差。又发仓库银米,赈济饥民”。
——摘编自田帅保《清康熙十八年(1679)三河-平谷地震及赈灾研究》
(1)提取材料信息,说明康熙赈灾所体现的治理理念。(6分)
(2)概括康熙赈灾措施的特点,并分析其意义。(10分)
1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