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第一部分12 现代文明的探索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第一部分12 现代文明的探索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3.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2:15

文档简介

阶段限时集训(十二) 现代文明的探索拓展——二战后的当今世界(1945年至今)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江西鹰潭二模)安哥拉内战是冷战期间美苏在非洲的一次集中较量,它表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欧洲、中东等核心地带趋于平静,但“缓和”的表象掩盖不了“冲突”的实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美苏在边缘地带的争夺激烈
B.非洲是美苏冷战的重点区域
C.冷战推动了非洲国家的独立
D.冷战均衡态势已被彻底打破
2.(2024·安徽黄山二模)1968年,美国开始实行黄金双价制,一种是只有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在美国政府同意的情况下,用美元按统一黄金官价向储备银行兑换黄金;另一种是根据供求关系来调节的自由市场黄金价格。这一做法(  )
A.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系
B.导致了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局面
C.体现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提升
D.旨在谋求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控制
3.(2024·辽宁抚顺一模)《苏联兴亡史纲》中描绘了“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城乡建立起了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全民性的免费医疗、免费教育和退休养老制度;缩短了劳动时间,延长了妇女产前、产后的假期;特别是基本上保持着全民就业”。这表明(  )
A.苏联社会福利世界领先
B.苏联模式为福利制度提供保障
C.苏联综合国力不断提高
D.勃列日涅夫改革取得显著成效
4.(2024·河南五市二模)苏联漫画家库克雷尼克塞在1954年的作品《片面的经济》,在我国一度被用来说明苏联模式的弊端,然而经考证人物形象及其身体上的文字,以及1952年苏共十九大报告,判断此图意在讽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军事化。对此图认识的变化最能说明(  )
A.一手史料的可信度最高
B.历史解释应置于当时历史情境中
C.冷战影响艺术家的创作
D.对史料的解读应取决于作者身份
5.(2024·河南许昌模拟)下表为1945—2020年联合国的发展概况。该表内容可用于佐证(  )
阶段 时间 概况
第一阶段 1945—1990年 本应成为战后世界“主角”的联合国,却成为冷战的“配角”,联合国的作用被弱化和边缘化
第二阶段 1990—2010年 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数量不断增加。尽管联合国的作用上升,但其权威却不断受到挑战
第三阶段 2010—2020年 联合国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同样突出,联合国改革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A.合作共赢成了时代的潮流
B.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C.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D.第三世界国家的异军突起
二、非选择题
6.(2024·河南驻马店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下表所示为某学者在论述“20世纪国际格局演变”历史过程时,所拟定的子目标题。
20世纪初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动摇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欧洲世界中心地位的终结
两极格局的形成
两极格局孕育的多极化趋势
冷战后“一超多强”的多极化趋势
——据徐蓝《20世纪国际格局的演变——一种宏观论述》整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对20世纪以来的国际格局演变进行分期,并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分期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2分)
3 / 3阶段限时集训(十二)
1.A [根据题干可知,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欧洲、中东等核心地带趋于平静,但是安哥拉内战是冷战期间美苏在非洲的一次集中较量,这表明美苏在边缘地带的争夺日益激烈,故选A项;欧洲才是美苏冷战的重点区域,而不是“非洲”,排除B项;题干述及的是“安哥拉内战”,而不是“非洲国家的独立”,并且,推动非洲国家独立的主要因素是“二战”,而不是“冷战”,排除C项;题干仅是述及安哥拉内战是“冷战期间美苏在非洲的一次集中较量”,并不能扩大为“冷战均衡态势已被彻底打破”,排除D项。]
2.A [在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世界主要的储备货币和交易媒介。然而,美国不断增加的财政赤字和越战开支导致黄金储备大量流失。黄金双价制的实施,是为了缓解美元与黄金之间的紧张关系,同时也是为了维护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稳定性。然而,黄金双价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美元危机,反而加剧了体系的内在矛盾,因此,这一做法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难以维持,故选A项;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各国货币贬值,物价飞涨,出现了“滞胀”现象,并不是由“黄金双价制”所导致,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体现了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削弱而不是提升,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美国为应对黄金储备大量流失,美元与黄金之间关系紧张所采取的措施,与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无关,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苏联城乡建立起当时世界上一流的社会福利和保障体系,结合苏联模式的史实可知,这一时期的计划经济体制能够为苏联福利制度提供保障,故选B项;材料并无苏联福利制度与其他国家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苏联社会福利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苏联福利制度的情况,并不能由此得出苏联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结论,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项;勃列日涅夫改革并未从根本上突破苏联模式,最终以失败告终,排除D项。]
4.B 5.B
6.示例:
角度:国际力量中心的变迁。(2分)
分期:第一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前期,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第二阶段,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美苏两大力量中心对峙的国际格局。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国际格局向多中心共同主导转变的过渡阶段。(2分)
阐述: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除美国、日本等少数强国外,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集中于欧洲,近代欧洲形成的外交关系准则和国际法体系被世界广泛接受。20世纪上半叶,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欧洲国家的力量,美国通过大发战争财成为超级大国,苏联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日益崛起,并在二战中赢得了强大的政治影响力。二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立,逐渐将世界推向两极对峙的格局。随着欧洲经济的恢复和一体化的推进,日本崛起为世界经济大国,第三世界崛起,不结盟运动发展,多个力量中心冲击着由超级大国主导的国际格局。1991年苏联解体后,国际局势暂时呈现“一超多强”局面,多极力量的成长总体上快于美国“单极”力量的增长,国际格局处于新旧交替的过渡状态。(8分)
(“示例”仅供参考,如果学生从大国利益追求的变化、重大历史事件的影响、国际组织和国际法的发展等角度划分阶段,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1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