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限时集训(七)
1.D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国际形势发生了一定改变,第三世界国家兴起,中国实力发展迅速,同时中苏关系恶化,这推动了我国外交策略逐渐发生变化,同时复杂的国际形势也推动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因此美国对华政策也发生转变,故选D项;“一边倒”是中国在特定国际环境下的外交策略,不是美国调整对华政策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没有成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排除B项;20世纪6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依然对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因此中国没有放弃反美立场,排除C项。]
2.B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注重发展人民体育,毛泽东的号召及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写入教育方针,都反映出新中国体育事业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B项正确;材料未提及新中国体育事业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党和国家对体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没有体现体育事业“走向完善”,排除C项;材料中指出“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写入教育方针”,但没有明确指出该“教育”就是“学校教育”,排除D项。]
3.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相比1955年,1956年江苏省供销社收购的部分产品数量在减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3—1956年我国进行对农业、手工业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因此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手工业的收购量,影响了民生,这为党对国家建设的理性思考提供了依据,故选A项;“制约”说法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直接导致”说法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正确的探索,没有出现冒进主义,C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手工业的情况,没有涉及农业,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4.A [根据材料“在基层……逐步……直接民主”“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两次会议的观点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于基层民主的重视和探索,为进一步探索民主实践方式提供了契机,故选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最早”的说法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基层民主”,不是“全社会直接民主”,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推动全方位外交,承办了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第一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以及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等主场外交活动,体现出中国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故选D项;中非合作论坛是中国和非洲国家之间在南南合作范畴内的集体对话机制,非洲国家不属于发达国家,排除A项;二十国集团中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都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B项;亚太经合组织中美国、加拿大是美洲国家,排除C项。]
6.C [根据材料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定的时间是1992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中国初步确立,2005年“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这说明伴随着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女性更多地参与经济生活,需要确立相应的法律,所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修订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故选C项;保护妇女权益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没有直接关系,且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时间是2001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在1992年就已经制定,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一部法律,不能代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2010年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B项;系统整合了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排除D项。]
7.示例一:
论题: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缩影。(2分)
阐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改革开放,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80年,中央开始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从《深圳特区报》可以看出,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人大胆主动地开展工作,发挥创新精神,大力引进外资、加速罗湖商业区、蛇口工业区的建设,展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饱满热情。
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铺开。走在全国改革开放前列的深圳,既是向国外展示中国成就的窗口,也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窗口,《深圳特区报》的文章《发挥“窗口”作用 建设现代化农业 深圳农业科研中心落成》就是深圳展示改革开放成就的直接反映。
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深圳特区报》表达了深圳人民喜迎中共十四大的期待。深圳在优质政府服务、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加速铁路建设等方面的成就,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生动反映。(8分,阐述以上任意两段时期即各得4分,但必须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综上所述,深圳经济特区的建设是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建设,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突出代表,深圳的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缩影。(2分)
示例二:
论题:《深圳特区报》为中国改革开放提供舆论力量。(2分)
阐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改革开放以来,深圳是中国首批经济特区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大多数人还对改革开放抱有疑虑,不敢迈步前行。《深圳特区报》刊载任仲夷的讲话,表明深圳改革开放的决心和魄力。报纸上关于罗湖商业区建设、蛇口工业区初步奠基、建筑机械展销会成交数额等信息加强了人们的改革开放信心。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深圳持续走在全国前列。1985年《深圳特区报》报道了深圳在改革过程中仍坚持“遵义”经验,有利于稳定改革开放的方向;关于“深圳市民收入逐年增加”的报道,激励了人们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中国改革开放也迎来艰难时刻。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为中共十四大的召开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深圳特区报》报道了邓小平南方谈话,并发表了表达深圳人民喜迎中共十四大的文章,同时,向国人汇报深圳在政府服务、农村发展、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方面的成就,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力量。(8分,阐述以上任意两段时期即各得4分,但必须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综上所述,报刊是宣传的重要媒介,1981年开始试版的《深圳特区报》作为全方位宣传经济特区建设的重要媒介,成为深圳乃至全国推进改革开放的重要舆论阵地。(2分)
1 / 3阶段限时集训(七) 中华文明的再铸与复兴——当今中国
(建议用时:20分钟)
1.(2024·山东济宁二模)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的基点由“战争边缘政策”“大规模报复政策”调整为遏制而不孤立政策。这一调整的大背景是基于中国( )
A.冲破“一边倒”政策的束缚
B.成为第三世界的中坚力量
C.逐渐放弃反美的基本立场
D.重新考量国际战略格局
2.(2024·江西九江模拟)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号召“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并深刻指出“体育是关系六亿人民健康的大事”。1957年,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又把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并写入教育方针。这反映出新中国体育事业( )
A.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B.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执政理念
C.在顶层规划中逐渐走向完善
D.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3.(2024·湖南常德一模) 据江苏省供销社统计,1956年1—9月,全省收购草席127.5万张,与1955年同期相比下降28.85%。1956年1—8月,芦席、蒲包的收购量,与1955年同期相比亦分别下降26.35%、3.58%。雨伞、竹筷、常州篦子等,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这( )
A.为党对国家建设的理性思考提供依据
B.反映了生产关系调整制约经济发展
C.直接导致国家经济建设出现冒进主义
D.体现出农业为工业化发展作出牺牲
4.(2024·广东韶关一模)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强调:“在基层政权和基层社会生活中逐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主。”中共十二大指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各个方面,要发展基层社会生活的群众自治。”这些观点( )
A.为探索民主实践方式提供了契机
B.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C.催生了中国最早的村民自治实践
D.是发展全社会直接民主的重要体现
5.(2024·福建福州一模)下图为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部分主场外交活动坐标轴。据此可知,中国( )
A.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B.深化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
C.加强与亚非国家的团结合作
D.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路
6.(2024·江苏南通一模)下表反映了我国保障妇女权益的立法情况,《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制定和修订( )
1992年4月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初步奠定妇女权益保障的基本框架
2005年8月 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确立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法律地位
A.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供法律保障
B.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C.顺应了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
D.系统整合了长期实践形成的民事法律规范
二、非选择题
7.(2024·广西南宁一模)以下是某些年份《深圳特区报》的部分新闻标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发行时间 新闻标题(部分)
1981年6月6日(试版) 《任仲夷向本报记者谈经济特区 大胆主动开展工作》 《深圳引进外资首季五亿港元 较去年同期增长一半》 《罗湖商业区加速建设首期十大厦陆续动工》 《蛇口工业区初步奠定基础》 《建筑机械展销会成交百六十万元》 《本市超额认购国库券总额已达三百多万元》
1985年1月18日 《国务委员谷牧向人大常委会报告说中央对外开放决策大得人心》 《发挥“窗口”作用 建设现代化农业 深圳农业科研中心落成》 《“遵义”经验仍指导今日中国》 《特区经济迅速发展 市民收入逐年增加 深圳人消费观念正发生变化》 《中建二局一公司创施工新纪录 翠兰楼高层建筑主体四十八小时建成一层》
1992年10月9日 《科技工业园建立群众参与的干部考核 监督机制不称职者免 业绩差的调》 《〈历史的抉择〉将向“十四大”献映以邓小平南巡为主线 展示特区风雨历程》 《深圳边检站制订优质服务措施》 《南山区加快农村城市化步伐》 《盐田港加速疏港铁路建设》
围绕以上材料,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史实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12分)
1 /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