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限时集训(五) 中华文明的变革与转型——晚清时期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福建泉州三模)
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投入兵力情况(部分)
战役名称 清军 英军 结果
广州之战(1841年5月) 1万余名 战舰10艘,2 395人 清军战败
厦门之战(1841年8月) 5 000余名 战舰10艘,2 519人
镇海之战(1841年10月) 5 000余名 战舰7艘,2 293人
上表反映了清军( )
A.建制落后 B.军费不足
C.驻防分散 D.纪律松懈
2.(2024·河北唐山二模)梁启超曾说:“吾二十年前所著《戊戌政变记》,后之作清史者记戊戌事,谁不认为可贵之史料?然谓所记悉为信史,吾已不敢自承。何则?感情作用所支配,不免将真迹放大也。”据此可以认定,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 )
A.可以还原戊戌政变的历史真实
B.能对戊戌政变形成正确认识
C.是研究戊戌政变的第一手史料
D.有意隐瞒戊戌政变客观事实
3.(2024·福建漳州高三三模)1842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先后两次增订刊行。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这体现出( )
A.中体西用的变革策略
B.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
C.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
D.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
4.(2024·河北邢台二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用以筹措赔款。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有官员上书提出,“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且“耗物力于无形之中”,中国应铸造自己的“英镑”和“先令”。这一观点提出的原因是( )
A.币制差异加剧了债务危机
B.通货膨胀导致国家财富流失
C.清朝的贸易逆差不断增加
D.列强资本输出威胁民族工业
5.(2024·河北衡中同卷调研)晚清时人指出:“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人心激愤久矣。”义和团在山东兴起后,“所至之处,人多赢粮景从。父兄莫可拴束,妻子不能阻挽”。这说明( )
A.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
B.国人民族意识的迸发
C.列强侵华手段的变化
D.扶清灭洋的积极影响
6.(2024·广东深圳二模)1865年,李鸿章奏请设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时指出“洋机器于耕织、刷印、陶埴诸器皆能制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1873年,沈葆桢改变福建船政局的经营方针,主张“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这反映了他们( )
A.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目的
B.关注军事和经济的联动
C.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
D.产生了实业救国的思想
二、非选择题
7.(2024·北京朝阳区一模)格致书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一 1876年,上海格致书院创办,以使“中国便于考究西国格致之学(注:指近代科学)”。书院创立新式考课制度,题目登载于《申报》,应试者邮寄课卷,由书院评定等级、发放奖金,并择优刊发。1886年至1894年,命题者有北洋大臣李鸿章、南洋大臣刘坤一、津海关道盛宣怀、招商局总办郑观应等17人。应征士子来自江苏、浙江、广东等十省,累计获奖2 090人次,刊出优秀文章345篇,正所谓“四方风动,群彦云起”。
材料二 格致书院考课命题分类统计表(1886—1894年)
考课命题类别 题数
格致类:格致概说、格致分支学科(天文、物理、化学、医学、测量等) 24
语文 2
教育与人才 13
富强治术:工业、轮船铁路、商贸利权、邮政、农产水利、社会福利 33
军事防务:边防、海军 7
政治:国际形势、议院 8
其他:刑律、捐输、教务 5
材料三 1889年李鸿章为格致书院命制考题如下:印度近来讲求茶利,不遗余力……印商近以华茶掺和印茶,冀畅销路,始则华多而印少,继则华少而印多,中国茶利后此必渐为所夺。能预筹防弊之方欤?
补充资料:
中印茶叶出口英国对比图(单位:万两)
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当地大规模茶园逐渐兴起。提及华茶渐衰的原因,时人“或谓厘税太巨,成本较重者;或谓均自由种植,生产漫无节制、栽培方法墨守成规者;或谓资本不足、制法失于讲究者”。
(1)阅读材料,结合格致书院“新式考课”的特点,分析其历史价值。(6分)
(2)阅读材料三和补充资料,置身于1889年的特定时空,假如你是一位参与格致书院考课的士子,将如何应答李鸿章的考题?(要求:符合时空限定,理解问题准确,多角度分析、论述,逻辑清晰)(9分)
1 / 4阶段限时集训(五)
1.A [根据表格信息可知,即使清军在部队数量上超过英军,但每次战役都以失败告终,这说明清军的数量虽然众多,但以海战为主的战役,清军没有现代化的战舰,反映出清军建制落后,故选A项;根据材料“中英双方投入兵力情况”可知,表中没有中英双方军费的数据,无法得出清军军费不足,排除B项;根据表格信息可知,清军的数量均超过英军,因此不能得出“驻防分散”的结论,排除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军的战败原因之一是纪律松懈,但兵力的数量不能直接说明清军纪律松懈,排除D项。]
2.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梁启超是戊戌政变的亲历者,《戊戌政变记》由梁启超所著,是研究戊戌政变的第一手史料,故选C项;梁启超明确提出他在《戊戌政变记》的编撰过程中,由于感情的作用,有部分内容将真实情况放大,不能全然代表历史真实,排除A项;梁启超没有摒除自己的情绪参与,也就可能影响了对事件的客观认识,排除B项;虽然《戊戌政变记》的部分内容中存在感情因素,但并不能表明梁启超有意隐瞒戊戌政变的客观事实,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清朝形成了天朝上国的自大心理;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的兴趣;因此,魏源介绍西方的《海国图志》不受欢迎,而记录本朝军事的《圣武记》却广受欢迎,这体现了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故选B项;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是中体西用,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不是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排除C项;“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与材料中《海国图志》无人问津相悖,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面对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借款一项,吃亏尤巨而久”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多次大量举借英镑、法郎等外债,但由于国际银价下跌的趋势,中国归还的借款实际上增多,导致中国的债务危机加剧,故选A项;材料说的是币制差异导致中国债务危机的加剧,而非通货膨胀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原因是“国际银价下跌”,不是贸易逆差,排除C项;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列强加紧向中国进行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进一步瓦解了自然经济,商品市场和劳动力市场扩大,排除D项。]
5.B [材料“人心激愤久矣……赢粮景从”反映的是列强侵略使得民族危机加深,引起了人民的不满,义和团运动兴起后,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支持,说明民族危机激发了国人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体现了民间力量对列强侵略的反抗意识,没有体现清政府的态度,无法得出“朝廷对反侵略的默许”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晚清时人……‘人心激愤久矣’”体现了国人对列强的态度,没有体现列强侵华的手段及其变化,排除C项;根据材料“天下强邻虎视中土,已成积弱之形”可知,列强侵略激起了国人的反帝要求,即“灭洋”,没有体现“扶清”,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洋机器……有裨民生日用,原不专为军火而设”“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可知,洋务派在大力发展军事工业的同时,还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体现了军事和经济的联动关系,故选B项;根据材料“有裨民生日用”“广闾阎(指平民)之生计,节国家之度支”可知,洋务派考虑的是国内民生和节约国家财政支出,未涉及洋务企业抵制外国资本入侵的信息,排除A项;洋务运动时期的民用企业采用官督商办的经营方式,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洋务派并未产生实业救国的思想,排除D项。]
7.(1)高官及有识之士参与命题阅卷、有奖征文和借助新式媒体等形式创新,有利于知识分子参与社会公共事务,为政府提供施政参考,适应了洋务运动富国强兵的时代需求。命题以洋务和近代科学为主,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性,促使知识分子从传统的科举桎梏中解放出来,关注于国家民族命运。考课的参与度高,影响范围广,促进了教育改革和西学传播,是一次洋务运动的社会动员,也为维新变法和清末新政作了准备。优秀课卷的刊发出版,为研究晚清社会和近代思想史留下了珍贵的文献史料。(6分)
(2)一是自身方面,提高中国茶叶出口经营管理水平;提高茶农生产技艺水平;减轻茶农赋税;政府补贴鼓励生产创新。 二是从外贸出口方面来说,扩大出口力度和范围;打开国际销路;做好中国茶叶宣传。三是从国际法方面来说,利用国际法,处理好印度茶叶掺假问题。(9分,其他言之有理即可)
1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