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第一部分6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探索——民国时期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第一部分6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探索——民国时期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02.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2:15

文档简介

阶段限时集训(六) 中华文明的曲折与探索——民国时期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广州二模)1921年8月,中国共产党在北京、汉口、长沙、广州、济南等地,先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分部,其主要工作是: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这一做法旨在(  )
A.提高民众的文化水平
B.巩固新文化运动的成果
C.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
D.推动国民革命的发展
2.(2024·山西太原二模)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出现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主要服务于外商。1936年,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他们不仅创办了《立信月报》等专业刊物,刊发大量文章,还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一类的书籍。近代会计业的发展(  )
A.导致半殖民地程度加深
B.推动了大众传媒的创新
C.保障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适应了经济转型的需要
3.(2024·安徽合肥二模)1937—1940年陕甘宁边区经济收入中,外部援助占相当比重。但到1943年,仅晋绥、北岳、胶东、太行、太岳、皖中六区就扩大耕地600万亩以上,边区许多部队粮食、经费实现全部自给。这主要得益于(  )
A.大生产运动的开展
B.土地革命的深入进行
C.“三三制”的施行
D.抗战相持阶段的到来
4.(2024·安徽黄山一模)1920年冬,李大钊派张国焘、邓中夏等到北京长辛店筹办劳动补习学校,次年初学校正式成立,听课的是工人及其子弟。教员在向工人传授知识的过程中,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工人们称劳动补习学校为“工友之家”。该学校的创办(  )
A.意在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
B.适应了工业革命发展需要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响应了中共一大中心任务
5.(2024·广东揭阳二模)1942年,宿迁抗日民主政权“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建立区乡人民代表会议制,积极筹备召开参议会,改选县政府”。1943年,该县根据“三三制”原则,普遍实行民选。这些举措(  )
A.促进了根据地的基层治理
B.扩大了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
C.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
D.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6.(2024·河北邢台二模)下表为山西榆社县各阶级土地占有情况。表中数据的变化可用来解释(  )
地主 富农 中农 贫农 雇工 赤贫
抗战前 人口(人) 1 928 5 554 17 890 19 234 2 283 6 495
土地(亩) 69 696.6 94 102 99 307.8 57 831 2 743.7 4 677.38
1946年8月 人口(人) 1 235 4 397 33 105 11 857 1 057 1 943
土地(亩) 12 316.3 34 703.2 165 422.2 44 777.3 3 311.1 3 950.47
A.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任重而道远
B.《中国土地法大纲》得到落实
C.乡村社会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D.解放战争胜利的深层次原因
二、非选择题
7.(2024·广东江门一模)恰当地使用史料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侵华日军中尉尾岛芳美在其手写的作战日记中,记载了在百团大战的某场战斗中八路军与侵华日军交战的情况:
“(1940年8月21日凌晨0时)传来了左侧消息:敌军向石太线(即正太铁路)发动了大规模袭击……井陉附近铁道被敌人爆破,石门到榆次间的铁道运输被中断。”
“(凌晨0时30分)阳泉前方的铁路被敌人爆破,列车不能正常前行,只能在原地等待。”
“(凌晨1时30分)听到了运输途中发生了事故……枪声从近处传来。敌人突然从阳泉车站四周袭来。”
——整编自《史料解读:一个日军中尉日记中的百团大战》
材料二 百团大战是抗战时期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向日军发起的大规模战役,其特点主要有:1、突袭作战;2、以破坏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为主要目的;3、战斗取得了较大战果。
——整编自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材料三 《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创办的机关大报,报中刊发了大量抗战宣传版画,以下为其中的一部分:
 
——摘自魏长健《刀锋上的火焰——重庆时期〈新华日报〉抗战木刻版画辑录与研究》
(1)材料一能否为材料二的观点提供佐证?请说明理由。(要求:引用材料一的信息进行具体的分析说明)(4分)
(2)某同学以“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为主题开展研究性学习,请分析材料三对论证这一主题的史料价值。(8分)
1 / 4阶段限时集训(六)
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设立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创办各种形式的工人学校,创办一批工人阅读的刊物,其目的是启发工人的政治觉悟,推动工人运动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中针对的是工人阶级,而非广大民众,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而材料描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排除B项;国民革命开始于1924年,排除D项。]
2.D [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会计机构在上海等城市的租界内出现,主要服务于外商。到了1936年,会计师业务在中国逐渐兴盛,会计师们不仅创办了专业刊物如《立信月报》,还发表了大量文章,出版了税法解释及纳税指南等书籍,这些都为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普及现代会计知识发挥了重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会计的需求日益增长。现代会计体系能够提供更加准确和透明的财务信息,帮助企业进行科学管理,吸引投资,以及遵守日益复杂的税法规定。因此,近代会计业的发展适应了经济转型的需要,故选D项;近代会计业的发展是我国经济领域进步的表现,并没有导致半殖民地程度加深,排除A项;虽然会计师业务逐渐兴盛后创办了《立信月报》,但报刊属于传统媒介,不属于创新,排除B项;近代会计业的发展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但“保障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
3.A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抗战进程的推进,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开垦大量土地,粮食产量大增,故选A项;材料描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排除B项;“三三制”是边区政府在政权建设上的内容,排除C项;武汉、广州陷落后,抗战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长辛店劳动补习学校“经常宣讲‘劳工神圣’的道理”,说明其向工人阶级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故选C项;“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不符合题意,应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排除A项;“工业革命”不符合史实,应为“民族民主革命”,排除B项;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5.A [根据材料“‘废除保甲制,实行村组制……改选县政府’……普遍实行民选”可知,这些举措注重基层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促进了抗日根据地的基层治理,故选A项;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是工人阶级,排除B项;“废除了农村的封建制度”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无法得出“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的结论,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主、富农的人口数和占有土地的数量都大幅减少,而贫农和雇工的人数减少,占有土地的数量增加,这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推动解放战争的胜利,故选D项;土地革命指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击地主、分配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满足农民土地要求的革命,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1947年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根据材料中显示的各阶级可以看出乡村社会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只是土地分配发生了变化,贫农等经济地位得到改善,排除C项。]
7.(1)可以。理由:材料一的日记属于第一手文献史料,可以从侵华日军的角度反映百团大战的战况,对佐证百团大战的特点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能准确指出材料一的性质和作用,2分;仅回答“可以”,但不能从史料的性质和来源的角度进行准确分析,给1分)
其中,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向石太线、井陉附近铁道等交通线发动袭击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以进攻交通运输线为主要目标的特点。
材料一所记载的八路军发动袭击的时间是凌晨和“突然……袭来”的信息,有助于佐证材料二中八路军突袭作战的特点。
材料一所记载的铁路运输中断、列车不能正常前行等信息,可用于佐证材料二中百团大战取得较大战果的特点。(任意答对一个方面得2分。其中能正确提炼材料一的信息给1分,能正确指出可佐证的特点给1分)
(2)分析:材料三的宣传画来自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战立场及其为抗战所做的工作,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能通过版画的出处指出其所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抗战立场,2分)
其中图1可用于佐证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支持与维护;图2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开展游击作战,战略上配合了正面战场的作战;图3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坚持全面抗战路线,在敌后根据地进行民主政权的建设,团结妇女以及社会各阶层,共同为抗战作出贡献。(能准确指出图片所对应的史实并进行适当的叙述,2分,答对三个方面给6分)
1 /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