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第一部分3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第一部分3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 阶段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94.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2:15

文档简介

阶段限时集训(三)
1.D [根据材料“学书者……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因此出现材料中的现象,故选D项;材料不是强调书法艺术本身的成熟,排除A项;北宋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贵族政治衰弱,排除B项;材料中的书法现象受当时政治氛围与治国政策的影响,与经济原因无关,排除C项。]
2.D [根据材料“官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差遣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宋代采取分化事权的方法,但这也增加了宋朝的官僚队伍,进而加剧了政府的财政危机,故选D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分化事权的方式,不利于提高行政效率,排除A项;这一制度设计有利于防范官吏擅权,“防止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分化事权强化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没有涉及对文官、武官的态度,与“文人治国”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
3.D [根据材料“修改了投壶规则”“中正,道之根底也”可知,司马光对投壶规则进行了修改,将儒家的“中正”思想渗入投壶活动,这体现出当时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渗透,故选D项;“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了司马光对投壶规则的修改,投壶活动并不属于道德教化,“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司马光对投壶规则的修改,不能得出“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的结论,排除C项。]
4.A [由材料“全面观察、了解所要绘制的自然物象”“穷尽广大、穷尽细微之处”可知,画家不仅仅是在客观记录自然物象,更在尽力全面观察并了解所描绘的对象,包括对广大景观和微小细节的关注,使得作品更加细腻和丰富,体现出程朱理学格物致知的方法论,故选A项;经世致用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B项;以形写神强调画家在反映客观现实时,不仅只追求外在形象的逼真,还应追求内在精神本质的表现,与材料“将物理层面的观物引申到精神层面的察己”不符,排除C项;世俗画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而材料强调的是山水画,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加封孔子”“以国字译《孝经》”可知,元武宗尊孔崇儒,这是对汉文化的吸收与借鉴,有利于促进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交融,C项正确;秦朝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排除A项;元朝是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王朝,并未完全放弃少数民族的文化,且中原文明包含多方面内容,尊孔崇儒不等于推广中原文明,排除B项;“民族隔阂得以消除”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B [根据材料“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政府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租佃制盛行且发达,农民阶级与私人地主的矛盾在实践上就成为最直接、最现实的矛盾,因此在这种矛盾中爆发的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所以宋代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故选B项;北宋初年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确实起到有效预防内部动乱的作用,但材料是从经济制度和社会矛盾的角度来说明的,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养兵募兵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虽然提到赋役制,但不是说赋役减轻,重点是国家不再直接剥削农民,而是向地主征税,地主直接剥削农民,排除D项。]
7.示例:
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繁荣发展,宋代各民族政权之间经济往来频繁,为妆具的发展提供坚实物质基础。原材料充足使妆具发展具有制作材料的保障。漆器与金银细工手工艺及装饰技艺的发展为宋元妆具的发展提供技术条件。宋元妆具类别呈现出不断完备与多样的发展趋势,材质趋向统一。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宋元时期金银材料、漆材料与漆制作中心集中于南方地区,带动了南方地区漆木金银妆具的发展。宋元时期妆具继承了唐末五代的特征。妆具的器型南北之间、各民族之间相互借鉴,体现了宋元时期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互相交融的特征。(7分)
宋元妆具的演变是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及民族交融的影响,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和统一性。(2分)
1 / 2阶段限时集训(三) 中华文明的嬗变与高峰——辽宋夏金元时期
(建议用时:2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淄博三模)“趋时贵书”为北宋前期书坛上普遍存在的现象。学书者直接取法今人,效仿考官或朝廷权臣的书法,形成了诸如“院体”“台阁体”“馆阁体”之类的书法现象。这一现象的出现缘于(  )
A.书法艺术成熟 B.贵族政治发展
C.商品经济繁荣 D.崇文抑武国策
2.(2024·湖南九校联盟联考)宋朝实行官职差遣制度,官只表示官阶俸禄品级,并不执掌实权;职是加官虚衔,属名誉称号;只有差遣才取得实权,负责具体事务。这一制度设计(  )
A.有效提高了行政效率
B.防止了官吏擅长之权
C.适应文人治国的需要
D.加剧了政府财政危机
3.(2024·河北唐山模拟)投壶活动,兴起于先秦,集礼仪、娱乐、体育于一体(如图所示),在宋代盛行全国。司马光专门修改了投壶规则并强调了修改的初衷:“投壶者不使之过,亦不使之不及,所以为中也;不使之偏波流散,所以为正也;中正,道之根底也。”这反映出当时(  )
 
A.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B.注重道德教化手段的革新
C.国家文化体育政策开明
D.政治理念在社会领域渗透
4.(2024·海南海口一模)范宽所作《溪山行旅图》是北宋山水画的典范。画家用散点透视等手法,全面观察、了解所要绘制的自然物象,做到了穷尽广大、穷尽细微之处。画家不只客观记录山水,更将物理层面的观物引申到精神层面的察己,将自己的主观精神融合其中。这种创作体现了(  )
A.程朱理学的方法论
B.儒家经世致用的理念
C.以形写神的艺术风格
D.生活气息浓厚的特色
5.(2024·江西鹰潭模拟)至大元年(1308年),元武宗加封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并以祭祀社稷的太牢之礼祭祀曲阜孔庙。他还曾令中书右丞以国字译《孝经》,并“命中书省刻板模印,诸王而下皆赐之”。这些做法(  )
A.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局面
B.旨在积极推广中原的先进文明
C.推动了民族间文化的交流交融
D.促使汉蒙间民族隔阂得以消除
6.(2024·湖南娄底期末)有学者指出,两宋时期,由封建国家通过赋役制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变为私人地主直接剥削广大农民。农民起义一般只反地主不反朝廷,造成了宋朝没有形成全国范围的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这反映了宋代(  )
A.强化集权有效预防了内部动乱
B.租佃制的实施影响了社会矛盾
C.养兵募兵政策稳定了社会治安
D.政府轻徭薄赋缓和了阶级对立
二、非选择题
7.(2024·北京房山区调研)“宋元妆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9分)
材料一 宋代垦田面积约7.5亿亩,矿冶业、制瓷业、金银细工等手工业与商品生产都有发展。北宋金矿矿点由4州发展至24州,银矿矿点由17州发展至68州。宋元时期金银矿藏开发继续扩大并逐渐转移至南方地区,如福建路、江南西路与两浙路银产量均很高。金银锤揲工艺发展,出现了造型复杂以及立体凸纹装饰的金银器。这一时期,北方地区不同民族之间进行榷场贸易。农、牧并存的经济模式逐渐形成。
材料二 北宋墓葬出土的妆具有妆奁、镜盒、剪刀、梳、罐、镜及粉盒,南宋妆具类别又新增镜箱,元代墓葬出土的妆具包括收纳置放、梳理及修整、调脂、照容等各类用具,且均为银质。宋元墓葬出土的盒类与奁类妆具造型,与唐末五代时期墓葬出土的妆具相似。目前出土的宋元漆木金银妆具数量南方地区占81.7%,北方地区占18.3%。金代墓葬出土的银带饰,用银链将银剪、银盒与荷叶银盖罐等合为一副饰件,其中荷叶银盖罐是宋代银妆具的器型。元代汉族墓葬也出土了类似的器物。
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宋元妆具”进行简要分析。(9分)
1 / 3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