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第一部分4 文以化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专题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第一部分4 文以化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专题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43.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2:15

文档简介

专题限时集训(四)
1.B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地区的文化元素在二里头文化中得到了融合,并且这些融合后的文化元素又传播到更广泛的地区,这反映了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不同地区的文化在交流和融合中逐渐走向一体化,故选B项;根据材料“二里头文化的……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发现”可知,南北文化存在联系和相似性,排除A项;材料强调文化之间的相互联系,强调二里头文化在吸收龙山文化某些特点后,再传播到其他地区的过程,不能据此得出阶级的分化,排除C项;“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图所示”可知,孔子乘马车体现了孔子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现状时主张积极有为,而老子骑青牛体现了老子面对现实问题主张无为而治,反映了面对社会现实孔子和老子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但都强调应对现实问题,反映了老子和孔子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故选A项;儒道思想发展到宋朝进行了融合,且产生了理学,“互不兼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儒道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都未被当时统治者采纳,排除C项;儒家与道家初创时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排除D项。]
3.C [由材料“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可知,墨家认为尚贤是解决天下之乱的根本,即选出贤能的行政长官,故选C项;由于墨家与法家代表的阶级不同,所以墨家思想与法家思想的主张不同,排除A项;题干中墨家主张尚贤,而不是主张巩固周天子的地位,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墨子的主张——尚贤,而不是倡导社会阶层间的平等,排除D项。]
4.B [根据题干可知,在嘉峪关、酒泉等西北地区的壁画中发现了“穹庐”“采桑”“腰鼓”等富有地域特色的物品或场景,据此可知,题干所述史实体现出当时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故选B项;“民族交融”指的是不同民族之间互相学习与共同发展,而题干所述及的物品或场景具有鲜明的地域(西北地区)文化特色,看不出“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A项;“采桑”“放鹰狩猎”“牵驼”能够体现西北地区的生产劳动内容,但是并不能体现出“繁盛”特点,排除C项;“腰鼓”属于社会生活的表现,但是并不能体现出“丰富多彩”特点,排除D项。]
5.A [由材料“仁政必自经界始”“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可知,孟子认为施行仁政一定要把土地的界限搞清楚,而井田制本身就是正“经界”,所以孟子意在强调井田制有助于施行“仁政”,故选A项。]
6.D [根据材料“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作行为处世的规范”“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可知,嵇康作为曹魏玄学家,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但同时又主张通过儒家的伦理道德规范社会,反映了嵇康力图重建精神信仰,故选D项;根据材料“秉持志向、立身清远”可知,嵇康强调社会责任,并非逃避现实,排除A项;材料中嵇康强调的是儒家思想,没有涉及佛教和道教的思想,排除B项;“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作行为处世的规范……立身清远”属于传统儒学强调的内容,排除C项。]
7.D [根据材料“儒道兼综”“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可知玄学体现了儒道融合的趋势,玄学还将道家的思辨思维引入儒学伦理中,进一步引发了人们对世间万物的深刻思考,推动了社会哲学的思辨化发展,故选D项;玄学以道家义理解释儒家经典,强调“虚无”“清谈”,不利于实学的发展,排除A项;玄学体现了儒家思想的兼收并蓄和继承创新,是儒学进一步发展的表现,排除B项;“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说明士族门阀政治导致了玄学的兴盛,引发了士人阶层对儒家道德教化的思考,排除C项。]
8.A [根据材料“读者很容易看出他所反对的事物”可知,李贽反对传统,根据材料“不容易看出他所提倡的宗旨”可知,李贽没有创造出系统的理论体系,思想存在片段式的特点,故选A项;“宗旨是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不符合题意,与材料“不容易看出他所提倡的宗旨”相悖,排除B项;“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要求”不符合题意,与该学者认为李贽思想未成体系相悖,排除C项;“并未超越传统理学的理论范畴”不符合史实,李贽猛烈抨击传统儒家思想,对传统理学有所突破,排除D项。]
9.C [根据材料“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可知《汉书》通过贬低陈涉、项羽等,更加突出汉代统治者的正统地位和至高权威,体现了史书编撰为封建统治服务的政治化功能,故选C项;秦朝郡县制的设立标志着贵族政治已经被官僚政治取代,而且陈涉、项羽属于农民起义领袖,不属于贵族政治,排除A项;《汉书》贬低陈涉、项羽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并非完全出于编者的个人思想境界,排除B项;体例的调整只涉及编写顺序和呈现方式的变化,不会对具体内容作出修改,排除D项。]
10.A [根据材料可知,不同的人对颜真卿楷书有不同的评价,李煜的批评和欧阳修的赞赏,体现了社会环境的变迁对人们评价的影响,故选A项;材料只是反映出不同时代对书法的不同标准和取向,并未涉及传统史观对人们评价的影响,排除B项;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对颜真卿的赞赏,反映的是对书法艺术灵动和刚劲的追求,并不能体现书法艺术的提高,排除C项;虽然对颜真卿书法的批评和赞赏来自不同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但材料并没有涉及通过综合使用多重史料进行评价,排除D项。]
11.C [根据材料“《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可知,《九章算术》对“方田”“衰分”等的记载和讨论与地方官员时常面对的一些实际问题相关,体现了当时的科技发展适应了地方官员管理地方的需要,故选C项;《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并非官府日记,无法看出“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排除A项;《九章算术》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有助于推广数学教育,但材料强调《九章算术》有助于解决地方官员的实际问题,并不涉及数学教育,排除B项;《九章算术》成书于东汉时期,东汉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但《九章算术》是数学著作,并未对土地兼并问题进行记载,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以前,篆书和隶书是主要的书写形式,它们的特点是结构严谨、笔画规范,体现了秦汉时期对秩序和规范的强调。到了魏晋时期,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一时期,草书和行书开始流行,它们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严谨书写形式,展现了一种更加自由、流畅、个性化的书写风格。草书是一种快速书写的字体,它的笔画简化、结构自由,具有很强的个性和动态美;行书则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既有草书的流畅,又有楷书的规范,是一种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的书体,故选B项。]
13.B [根据材料“礼、乐为一类,培养行为举止和道德情操;书、数为一类,注重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射’‘御’为一类,注重身体健康”可知,先秦时期的教育不但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操,还教给人们运用知识的能力,且还关注人们的身体健康,可见当时的教育非常关注人的全面发展,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如何与人相处之道,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平民是否在社会中占据主体地位,排除C项;材料中只是就教育内容进行分类,并没有排出先后顺序,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新罗使用唐代年号……同汉族习俗一样”可知,新罗文化深受唐文化影响,这说明唐文化具有辐射力;根据材料“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及第可以做官”可知,唐朝允许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这说明唐文化具有包容性,故选C项;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没有与之前的朝代对比,不能得出“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的结论,排除A项;唐朝的繁荣昌盛具有多方面表现,如经济发达、政治开明、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等,仅通过材料信息不能说明“唐朝的繁荣昌盛”,排除B项;新罗文化受唐文化影响,唐朝允许朝鲜半岛留学生参加科举考试并做官,这些都属于文化交流的表现,材料没有中国和朝鲜半岛关系的相关描述,“中朝关系较和睦”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5.B [两宋时期江西书院数量众多,而且白鹭洲书院更是在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一届科举考试中出了状元文天祥和40名进士,这说明当时江西地区的思想较为活跃,推动了文教的兴盛,B项正确;南宋时期,江浙地区是经济重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江西地区的文教事业和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文化教育水平领先全国”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内容与科举制并无关系,排除D项。]
16.C [根据材料“受西洋透视法影响……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画家奥村政信绘制出浮世绘作品《唐人馆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乾隆时期,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受西洋透视法影响,销往日本,影响了日本的浮世绘作品,表明文明交流助推艺术发展,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中国当时实行闭关自守政策,不是中外互动中心,排除;材料强调的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对于艺术的推动作用,不涉及中国的创作热情,排除B项;明治维新是在19世纪60年代,排除D项。]
17.(1)《世本》《荀子·成相》《史记》是二手史料,沿袭了“天乙”说;甲骨文卜辞是一手史料,卜辞中有“大乙”而无“天乙”;“天”“大”二字字形相近,容易混淆;商代初年的命名习惯。(必须答出前面两点中的其中一点才可以得满分4分,前面两点每点2分,后面两点每点1分)
(2)通过提高老子地位,巩固统治(凸显道家思想的地位,提升皇权威望);强化政权的正统性(合法性);通过提升道教地位,抑制佛教的发展。(4分)
(3)特点:利用西方学说解释《史记》(东西方思想相融合);借助《史记》宣传近代化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4分)
因素:史料掌握的丰富程度;时代的需要(政治需要的考量;经济发展状况);史学研究方法;学者的立场。(2分)
18.示例一:
标题:从“格物致知”到“致良知”——宋明理学内涵的丰富。(2分)
论述:北宋,儒家思想吸纳了佛道思想,发展成为理学。理学认为“理”是自然界和社会的根本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提出“格物致知”。从南宋后期起,理学受到官方尊崇。明朝中期,程朱理学僵化,逐渐失去以之寻求圣贤学问的精神。王守仁主张以心学更新理学,提出以“致良知”为核心的理论。心学强调主观能动性,以自己的内心为原则,隐含一定的平等和叛逆色彩。(8分)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儒学主流,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对我国政治生活、文化教育和社会教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2分)
示例二:
标题:从“雅”到“俗”——魏晋至明清文学艺术表现主体的转移。(2分)
论述:魏晋至唐,随着士人群体的兴起和统治阶层的推动,文学艺术崇尚“雅”,适应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喜好。例如顾恺之《女史箴图》等宫廷绘画,柳公权、颜真卿等书法艺术。宋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壮大,社会娱乐活动丰富,文化知识进一步普及,市民文艺繁荣。例如宋代宋词、风俗画的兴起,元代元曲、杂剧的流行,明清通俗小说的繁盛等。(8分)
从魏晋隋唐至宋元明清文学艺术表现主体从“雅”向“俗”发生了明显的转移。文学艺术反映了历史的脉动、社会的喜好和时代的风貌,蕴含丰富的文化价值,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分)
1 / 5专题限时集训(四) 文以化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交流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广州一模)考古发现,二里头陶质酒礼器中的鬶、盉与爵都是以大汶口——山东龙山文化的鬶为原型创造出来的,玉璋等礼器也源自山东龙山文化。这些二里头文化的陶盉、爵等礼器,后来在长江流域、黄河上游等地皆有发现,玉璋也见于四川盆地、红河三角洲等地。这说明(  )
A.南北经济存在差异
B.中华文明由多元走向一体
C.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D.二里头周边贸易网络发达
2.(2024·黑龙江牡丹江一模)《易经》中《乾卦》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为马”,马象征孜孜不倦、奋力进取;《坤卦》云:“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牛”,牛象征无为而治、厚德载物。因此,儒道两家学派创始人在后世的艺术形象常如图所示。从中说明这两派学说初创时(  )
 
A.针对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B.两者互相矛盾互不兼容
C.均为当时统治者所采纳
D.迎合新兴地主阶级需求
3.(2024·江西南昌二模)《墨子·尚同上》:“天下之所以乱者,生于无政长,是故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天子之所是,皆是之;天子之所非,皆非之。……天下之百姓,皆上同于天子。”这可以推知,墨家(  )
A.与法家思想主张相同
B.主张巩固周天子的地位
C.认为尚贤是为政之本
D.倡导社会阶层间的平等
4.(2024·安徽合肥模拟)在魏晋时期,嘉峪关3号墓壁画中有许多穹庐(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图,嘉峪关5、6号墓中有表现生产劳动内容的壁画,如采桑、放鹰狩猎、牵驼等;酒泉丁家闸5号墓宴居行乐图中出现了属于龟兹乐器的腰鼓,西沟墓壁画中有送行图。这体现了当时(  )
A.民族交融的高度发展 B.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C.繁盛的少数民族经济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5.(2024·江苏扬州模拟)《孟子》载:“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孟子意在强调井田制(  )
A.有助于施行“仁政” B.因统治腐败遭到破坏
C.已不合时宜应废除 D.有效维护了分封制度
6.(2024·江苏南通二模)曹魏玄学家嵇康认为司马氏集团虚伪礼法,主张“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他也曾将三代圣王以及孔子的言行当作行为处世的规范,还告诫儿子要秉持志向、立身清远,甚至慎言、戒酒。这反映出他(  )
A.逃避现实的思想倾向 B.调和佛教、道教理论
C.克服传统儒学的局限 D.力图重建精神信仰
7.(2024·河北邯郸一模)魏晋时期的玄学家在多方面论证了道家“自然”与儒家“名教”的一致,他们主张“儒道兼综”,孔子依然是最高“圣人”。玄学还提出或着重关注的有无、本末、动静、自然与名教等具有思辨性质的概念范畴。这表明魏晋(  )
A.士人阶层主张崇实尚学
B.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C.门阀政治制约思想解放
D.玄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
8.(2024·重庆一模)某学者指出:李贽的言论,读者很容易看出他所反对的事物,但不容易看出他所提倡的宗旨。该学者意在强调李贽的思想(  )
A.有反传统性强系统性不足特征
B.宗旨是否定传统伦理道德标准
C.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时代要求
D.并未超越传统理学的理论范畴
9.(2024·山东泰安一模)班固在《汉书·叙传》中指责《史记》将汉史“编于百王之末,侧于秦、项之列”,所以他将《高帝纪》作为开篇,陈涉、项羽分别由世家、本纪降为传。史学编撰的这一变化反映出(  )
A.贵族政治遭到史家的封杀
B.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巨大
C.史学的政治功能日益扩大
D.官修史书体例发生了变革
10.(2024·湖北武汉调研)颜真卿楷书因迥异于晋唐楷书传统而遭到非议,李煜即有“有楷法而无佳处”“得羲之之筋而失于粗鲁”的批评;而欧阳修主持编撰的《新唐书》写道:“真卿立朝正色,刚而有礼……善正、草书,笔力遒婉,世宝传之。”对颜真卿楷书不同的评价体现了(  )
A.社会环境的变迁 B.传统史观的影响
C.书法艺术的提高 D.多重史料的应用
11.(2024·广东茂名一模)《九章算术》记载了不少基层官员面临的实际问题,包括“方田”讲田亩面积计算;“衰分”讨论按比例分配赋税与徭役;“商功”解决筑城、开渠等土木工程所遇到的各种体积计算问题;等等。这反映出汉代(  )
A.基层官员的日常公务繁重
B.注重数学教育
C.科技适应国家治理的需要
D.土地兼并严重
12.(2024·安徽合肥二模)魏晋以前,不论是篆书还是隶书,都写得工工整整。到了魏晋时期,草书、行书盛行,打破了严谨的书写形式,变得优美而灵动。这一现象(  )
A.表明书法开始成为一种艺术
B.反映出审美观念的变化
C.得益于统治政策的相对宽松
D.满足了市民的精神需求
13.(2024·河北石家庄三模)先秦时期,作为教育内容的“六艺”,可分为三类:礼、乐为一类,培养行为举止和道德情操;书、数为一类,注重获取知识并能够运用于日常生活;“射”“御”为一类,注重身体健康。据此可知,当时的教育(  )
A.突出人际关系的和谐
B.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C.肯定平民的主体地位
D.强调德育的先导性
14.(2024·广东茂名一模)新罗使用唐代年号,采用唐朝历法,汉字是官方文字,男女服装、婚丧嫁娶同汉族习俗一样。朝鲜半岛的留学生可以参加唐朝的科举考试,及第可以做官。这说明当时(  )
A.对外政策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B.唐朝的繁荣昌盛
C.唐文化兼具包容性和辐射力
D.中朝关系较和睦
15.(2024·江西宜春二模)两宋时期,江西书院数量居全国之首,远多于同时期的浙江。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豫章书院四大书院闻名于世,其中白鹭洲书院更是在南宋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一届科举考试中出了状元文天祥和40名进士。由此可知,宋朝时江西(  )
A.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心
B.思想活跃推动文教兴盛
C.文化教育水平领先全国
D.科举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16.(2024·四川遂宁三模)清乾隆时期,受西洋透视法影响,桃花坞“姑苏版”年画年产数万张,远销日本、东南亚。受姑苏版年画透视法启发,日本江户时期浮世绘画家奥村政信绘制出浮世绘作品《唐人馆图》。由此可以证明(  )
A.江南是中外互动的中心
B.西学东渐激发创作热情
C.文明交流助推艺术发展
D.明治维新效仿中国文化
二、非选择题
17.(2024·福建厦门调研)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汤(商王)名天乙,见于《世本》及《荀子·成相》篇,而《史记》仍之。卜辞有大乙,无天乙。罗参事谓天乙为大乙之讹。观于大戊,卜辞亦作天戊。卜辞之大邑商,《周书·多士》作天邑商。盖天、大二字形近,故互讹也。且商初叶诸帝,如大丁,如大甲,如大庚,如大戊,皆冠以大字,则汤自当称大乙。
——摘自王国维《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
材料二 司马迁《史记》中列传的最初排序是《伯夷列传》《管晏列传》《老子韩非列传》。唐代张守节《史记正义》记载,开元二十三年奉皇帝的旨意,将“老子、庄子”一篇升为列传之首,放在伯夷之前。清代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唐尊老子为玄元皇帝,开元二十三年敕升于《史记·列传》之首,处伯夷上。予昔藏宋刻《史记》有四,而开元本亦其一焉。”
——摘编自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
材料三 西人言富国学者,以农矿工商分为四门。农者地面之物也;矿者地中之物也;工者取地面地中之物而制成致用也;商者以制成致用之物流通于天下也。四者相需,缺一不可。与《史记》之言,若合符节。
——摘自梁启超《〈史记·货殖列传〉今义》
(1)根据材料一,简析王国维认为商汤当称“大乙”而非“天乙”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唐朝修改《史记》中列传排序的目的。(4分)
(3)根据材料指出梁启超研究《史记》的特点,并概述影响学者研究《史记》的因素。(6分)
18.(2024·安徽合肥二模)中华文明不断创新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勇于挑战、不断超越的进取精神。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唐宋书学核心理论的嬗变
第一节 从“不朽盛事”到“乐心余事”——唐宋书法价值观的改变
第二节 从自然之“象”到我心之“意”——书法艺术表现主体的转移
第三节 从“书必有法”到“放笔一戏”——唐宋书学创作理论的巨变
第四节 从风神气骨到意、韵、趣——唐宋书学审美倾向的丰富
第五节 从“性情”到“道德”——唐宋书学批评理论的演进
——摘编自郑晓华《古典书学浅探》
请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某一内容,参照材料中节标题的格式拟定一个标题,并运用具体史实加以论述。(要求:标题适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12分)
1 / 6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