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五)
1.A [根据材料“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严禁贩卖鸦片……如有违犯,‘皆必从重惩办’”可知,林则徐认为澳门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鸦片贩子在中国领土犯罪,要受到中国法律的制裁,反映了林则徐具有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故选A项;晚清时期的海防和塞防分别指的是在边疆地区的防务上注重东南的“海防”和西北的“塞防”,材料内容为林则徐针对“鸦片贩子藏身澳门”的处理,与塞防海防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材料事件发生于1839年,此时鸦片战争还没有爆发,中国与列强还没有签订不平等条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在治理国家中要重视人民、以民为本,排除D项。]
2.B [材料“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反映了道光初年以后银贵钱贱现象日益严重,同时,农民需要将钱换成白银交纳赋税,这意味着农民需要更多的铜钱来兑换白银,激化了社会矛盾,故选B项;材料中银贵钱贱的现象主要源于白银大量外流,而不是商品经济发展,排除A项;这一时期列强以商品输出为主,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以资本输出为主,排除C项;材料现象是由白银大量外流导致的,是贸易逆差的产物,“扭转了”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3.B [根据材料“欲图商务流通”“首批自开商埠”可知,清政府自开商埠客观上推动了商业贸易的发展,密切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经济联系,促进了西学在通商口岸的传播,加快了中国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故选B项;“隐杜觊觎”说明清政府自开商埠客观上有利于抵制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排除A项;“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总理衙门的设置标志着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排除D项。]
4.B [根据材料“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韬为早期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说明其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故选B项;王韬为早期维新派,并不践行洋务新政,排除A项;王韬属于早期维新派,并不主张革命,“凝聚革命力量”说法错误,排除C项;民本思想指中国古代的明君、贤臣为维护和巩固其统治而提出的一种统治观,主要表现为重民、贵民、安民、恤民、爱民等,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5.C [根据材料“东南一些地方督抚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不参与朝廷与列强的战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的是“东南互保”。东南互保指中国清朝末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中国南方两江、闽浙、湖广、两广与山东等地区的总督、巡抚,公然违背朝廷的命令,拒绝向外国开战的事件,使清政府中央集权体制受到冲击,说明晚清中央集权崩溃的步伐加速,故选C项;“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南宋时期,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就已经完成,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排除B项;1898年9月下旬,戊戌变法已经失败,而义和团运动兴起于1899年,排除D项。]
6.B [由材料“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可得出,洪仁玕希望通过学习西方来达到强大中国的结果,反映出其具有民族忧患意识,故选B项;洪仁玕主张学习西方,这已经超越了传统农民政权的认知,所以并不能据此体现农民政权的性质,排除A项;中体西用是洋务派在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主张,比题干中《资政新篇》发布的时间1859年要晚,所以洪仁玕的主张并不能体现顺应中体西用潮流,排除C项;洪仁玕只是提出了向西方学习的主张,并未付诸行动,因而不能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曰内阁,曰丞相”可知,吴佩孚在论述府院之争时大篇幅引用了古代内阁、宰相与皇权之间的关系进行类比,体现了当时民主共和仍受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故选D项;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封建帝制,封建君主专制已经不复存在,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政党政治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府院之争指的是总统府与国务院之间的权力斗争,二者都是行政机关,排除C项。]
8.A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奋勇军的做法旨在巩固民主革命的成果,故选A项;B项材料未体现,排除;C、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9.C [根据材料“醉翁之意”“总统”“内阁”“国会”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宋教仁致力于通过政党政治和建立责任内阁来限制袁世凯专制独裁,以实现建立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故选C项;材料并无人民群众的信息,不能得出“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的结论,排除A项;宋教仁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制度,并非推翻封建专制,排除B项;辛亥革命后从制度上已经建立起民主共和国,“再造共和”是段祺瑞的做法,排除D项。]
10.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斗争形式由学生倡导抵制日货到师生组织的罢课游行,再到知识人创办报刊宣传救国思想,斗争空间范围由杭州到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再发展到温州,这些都说明了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故选B项;抵制日货、罢课游行和创办报刊等斗争方式不是在五四运动时期才创新的,排除A项;19世纪末20世纪初,因日本侵略,中国民众掀起抵制日货的活动,“开始出现”说法错误,排除C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19年6月初,上海成为五四运动的中心,材料中提及五四运动在浙江的空间范围扩大化,并非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排除D项。]
11.B [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中提到农会在初步运动时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这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时,意识到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农民运动时,采取了将革命道路探索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策略。这种做法既考虑到农民的宗法社会心理,又顺应了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有助于减少革命的阻力,增加农民对革命的支持,故选B项。]
12.C [根据材料“国民党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竞相高举‘革命’大旗,且均以‘革命党’自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后,国民党、中国共产党等竞相高举“革命”大旗,且均以“革命党”自居,体现了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深入,故选C项;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中国革命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标志着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排除A项;材料“国民党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全民革命”强调的是革命话语为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与青年党认同,而不是广大民众认同,排除B项;材料不能反映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重要地位”可知,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并在乡村权力构成中占重要地位,这说明苏维埃注重保护妇女的权益,故选B项;根据妇女占“大会代表总数的25%”并不能得出女性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的结论,排除A项;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形成于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C项;国民革命发生在1924—192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5年华北事变发生,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并在瓦窑堡会议后,适时调整统一战线策略,将“抗日反蒋”的方针改为“逼蒋抗日”,这说明民族危机的加深助推了国共走向合作,故选C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于1937年9月,标志是国民党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宣言,与题干时间和主旨均不符,排除A项;1935年,全国抗战尚未达成社会共识,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所述表明中国共产党把民族利益放在了阶级利益之上,体现出国共两党间的共同利益是抗日,而不是强调二者间的利益冲突,排除D项。]
15.C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于1931年以来就通过各种方式呼吁抵抗日本侵略,中国共产党始终强调抗日的重要性,无论是揭露日本侵略的野心,还是呼吁国共合作共同抗日,都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决心,故选C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国共两党的根本矛盾没有“消弭”,排除A项;材料主要说的是中国共产党对抵抗日本侵略的态度,而非国民党对抵抗日本侵略的态度,排除B项;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是在全国抗战时期,排除D项。]
16.C [临汾战役历时72天(1948年3月7日—5月17日),当时正处于战略进攻时期,晋冀鲁豫解放军攻打临汾,目的是端掉国民党军在晋南的据点,从而配合了中原地区和西北战场的解放军作战,故选C项;临汾战役属于阵地战的典型案例,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排除B项;1948年人民解放军早已进入国统区作战,所以临汾战役属于内线作战,而不是外线作战,排除D项。]
17.(1)关于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存在许多不同的说法;敌对势力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党史工作者有责任考证历史真相;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使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中共党史一些重大问题。(5分)
(2)史料类型:口述史料,采访中共一大代表刘仁静,部分当事人的回忆;文献史料,日记、档案和报纸杂志资料等。(4分)
辨析考证方法:论从史出、多源互证的方法。(2分)
示例一:邵维正在发现中共一大召开日期存在不同说法的问题后,广泛搜集日记、报刊等资料,访问刘仁静等当事人,追踪中共一大代表行程,还利用可以借助的间接事件,将苏联移交的档案资料、当时的报纸、口述史料等进行多源互证、综合分析,最终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日期为1921年7月23日。(3分)
示例二:邵维正把从日记原件、当时报纸杂志等文献史料中获取的信息,与参加中共一大的北京代表刘仁静的口述史料相比照,确定了中共一大的召开时间不是1921年7月1日;通过查阅当时的报刊,如《上海生活报》《申报》的报道,与共产国际保存的文件相互印证,确定了中共一大在上海最后的会期是7月30日。经过多源互证、综合分析,最终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日期为1921年7月23日。(3分)
18.示例:
论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实现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2分)
阐释: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共二大就第一次提出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1924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实现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国民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独立领导中国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正确革命道路;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积极组织抗击日本侵略,与国民党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成为全国抗战的中流砥柱,领导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取得了近代以来抗击侵略的第一次伟大胜利,开辟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美蒋反动派的“独裁、内战”阴谋,中国共产党在争取民主、和平斗争遇挫后,领导人民进行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真正实现了人民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胜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伟大事件之一。(10分)
(“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1 / 5专题限时集训(五) 救亡图存——中国近代的内忧外患与抗争探索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北京海淀区一模)虎门销烟后,针对鸦片贩子藏身澳门,林则徐发布严禁贩卖鸦片的告示,“无论澳门铺户以及出海商船,并住澳之西洋夷人”如有违犯,“皆必从重惩办”,并强调“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1839年9月还亲自巡视澳门,“华民扶老携幼,夹道欢呼”。这反映出林则徐(  )
A.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
B.塞防海防并重的思想
C.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D.认为治国应以民为本
2.(2024·山东淄博一模)1858年,湖南巡抚骆秉章谓:“道光初年,每银一两尚止易钱一千三四百文,自后渐次增长至二千文,近更增至二千三四百文。农民以钱易银,完纳钱漕。”这一现象(  )
A.缘于商品经济发展 B.激化了社会矛盾
C.便于列强资本输出 D.扭转了贸易逆差
3.(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1898年,总理衙门奏请添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等为通商口岸。光绪帝上谕:“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岳州、三都澳、秦皇岛遂成为清末首批自开商埠。该举措(  )
A.服务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
B.推动了传统城市的近代化转型
C.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D.体现了中国外交近代化的开始
4.(2024·山东威海模拟)1874年,王韬以“强中以攘外,诹远以师长,变法以自强”为宗旨创办《循环日报》,宣传“天下之治,以民为先”“与众民共政事,并治天下”等主张。这表明王韬(  )
A.立足国际视角践行洋务新政
B.已经认识到政治变革的重要性
C.借助舆论宣传凝聚革命力量
D.仍未突破传统民本思想的束缚
5.(2024·北京房山区模拟)义和团运动兴起后,1900年6月,英国策动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各国驻沪领事商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清廷向十一国宣战后,东南一些地方督抚和各参战国达成协议,不参与朝廷与列强的战争。材料说明,晚清时期(  )
A.湘淮系官僚集团开始崛起
B.中国南北方发展趋于平衡
C.中央集权崩溃的步伐加速
D.利用义和团抵制变法运动
6.(2024·天津和平区二模)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讲到学习西方时呼吁“扩充其制,精巧其技,因时制宜,度势行法”,倡言“乘此有为之日,奋为中地倡”“与番人并雄”。这一主张(  )
A.体现农民政权性质
B.反映出民族忧患意识
C.顺应中体西用潮流
D.推进中国近代化进程
7.(2024·湖南师大附中一模)吴佩孚于1918年致电段祺瑞,阐述自己对府院之争的看法,下面是电文的部分内容。据此可知,当时(  )
查民国约法,宣战媾和许大总统以特权,未闻以此种特权许内阁也。况内阁即昔日之宰辅。宰辅者,世运之隆替,国统之枢纽也。曰内阁,曰丞相,名殊意一。其责任,宰辅朝野上下之权衡,以辅左右出入之政也……掌天下安危、操邦国存亡,实责任在宰辅一人……殊不知宰辅总百官之政,元首之口舌也。一旦喉关固闭,言路弗通,则国情无所达。
A.封建君主专制仍在继续
B.军阀势力阻碍政党政治发展
C.行政与立法的关系紧张
D.民主共和仍受封建思想束缚
8.(2024·湘豫名校诊断考试)武昌起义后建立的奋勇军,巡防武昌,保卫鄂城,制定了暂定规条,并编刊《劝军白话》,设统领、总参谋官各一员,设炮队二队、马队一排,机关枪队二排,工程队一队,侦探队若干,马炮工编制与军政府编制相同,饷章照军政府定制,官兵战斗时,每日另给银洋一元。这一做法旨在(  )
A.巩固民主革命的成果
B.谋求全国统一大业的完成
C.废除清王朝军事体制
D.完善近代化军队基本建制
9.(2024·广东深圳一模)1913年2月28日,《新闻报》刊载漫画《醉翁之意》,亭中正在饮酒的人物是宋教仁。该漫画意在说明宋教仁(  )
A.缺乏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B.把推翻封建专制作为目标
C.以议会斗争追求政治抱负
D.争取再造共和的坚定决心
10.(2024·广东茂名二模)1919年5月9日杭州之江大学建立“劝用国货会”,抵制日货。12日起,杭州、永嘉、乐清、瑞安等处师生陆续发表宣言、组织罢课游行。6月初,一些温州知识人创办《救国讲演周刊》,以利当地的“救国”宣传。这说明(  )
A.爱国救亡运动有所创新
B.五四运动的影响逐渐扩大
C.抵制日货运动开始出现
D.长三角成为五四运动中心
11.(2024·安徽蚌埠模拟)1925年中共四大通过的《对于农民运动之议决案》提出:农会在初步运动时须注意不可过于违背农村中宗法社会心理。此后,许多地方的共产党人在宗族内部完成最初的农民发动组织工作。这反映了当时中国共产党(  )
A.试图彻底铲除农村封建势力
B.将革命道路探索与传统相结合
C.发动农民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D.立足于农村地区开展土地革命
12.(2024·河北邢台一模)清末以来持续十余年之久的“革命”与“改良”之争因辛亥革命而告终。国民党的“国民革命”、中国共产党的“阶级革命”与青年党的“全民革命”几乎同时发起,竞相高举“革命”大旗,且均以“革命党”自居。这一现象表明(  )
A.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形成
B.革命话语为广大民众认同
C.救亡图存的探索不断深入
D.阶级矛盾为社会主要矛盾
13.(2024·江西九江二模)中央苏区的妇女拥有与男子同等的参政权利,在乡村权力构成中也占重要地位。1934年初,妇女代表占中华苏维埃中央苏区城乡苏维埃代表大会代表总数的25%。这表明(  )
A.女性是社会治理的主要力量
B.苏维埃注重保护妇女的权益
C.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得到巩固
D.国民革命推动中国女性解放
14.(2024·黑龙江大庆三模)1935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瓦窑堡会议后,中国共产党适时调整统一战线策略,将“抗日反蒋”的方针改为“逼蒋抗日”。这说明(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B.全国抗战已达成社会共识
C.民族危机助推国共走向合作
D.国共两党间的根本利益冲突
15.(2024·广东茂名二模)如表为中国共产党的部分抗战文件,这主要说明(  )
时间 文件 主要内容
1931年9月20日 《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 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和国民政府“不抵抗”政策的严重危害
1935年8月1日 《八一宣言》 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红军愿意与之携手抗日救国,呼吁全体同胞总动员共同抗日
1936年12月19日 《中央关于西安事变及我们的任务的指示》 积极斡旋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争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A.国共两党根本矛盾已经消弭
B.国民党对日本侵略实行消极政策
C.中国共产党坚定抗战的决心
D.日本帝国主义企图迅速灭亡中国
16.(2024·山西临汾一模)临汾战役纪念馆是为纪念临汾战役中牺牲的烈士们而建造的。临汾战役历时72天(1948年3月7日—5月17日),晋冀鲁豫军区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等部队,在徐向前统一指挥下共毙伤俘国民党军约2.5万人,攻克国民党在晋南苦心经营的战略要塞,摧毁大小碉堡400余座。该战役(  )
A.是人民解放军运动战的典例
B.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C.配合了中原和西北战场作战
D.人民解放军是外线作战
二、非选择题
17.(2024·北京石景山调研)中共一大召开日期考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改革开放后,思想解放使学者们开始重新研究中国共产党党史的一些重大问题。1978年,学者邵维正在参与编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长编》的过程中,发现中共一大在召开日期、出席人数等方面,竟然存在25种不同的说法。在海外的中国共产党党史论著中对此也早有议论,有的反动分子还以此攻击中国共产党。邵维正在日记里写道:“理论战线上的同志,特别是党史工作者,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弄清党的历史事实,把真相告诉人民大众,回应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攻击。”
材料二 邵维正对日期的考证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从代表行踪入手证明中共一大不是7月1日召开的。通过查阅日记原件、当时报纸杂志等大量史料,并多次探访在世的北京代表刘仁静,中共一大代表的行踪大体得到确认:1921年7月1日在上海的中共一大代表只有5人,不足半数;所有代表到齐的时间为7月20日之后。
第二个阶段:综合分析,初步锁定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他获得了一份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移交过来的档案,该档案原件存于共产国际,据文件内容可以确定三点:开会时间接近“23日”或“24日”;在上海的会期为8天;由于“侦探闯会”,后来会址转移。
第三个阶段:连环印证,最终确定中共一大召开的日期。中共一大曾因受到法国巡捕的侵扰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邵维正从1921年8月2日的《上海生活报》上找到了相关报道,据此,他断定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这与共产国际所保存的档案文件记载的时间不谋而合。此外,一些代表曾回忆,巡捕走的第二天凌晨,与会代表陈公博所住的大东旅馆发生了一起谋杀案。邵维正也找到了1921年《申报》的相关报道,显示谋杀案时间为7月31日,进一步证明了法国巡捕侵扰的时间是7月30日。以上虽然是几个间接证据,但这些证据足以判断中共一大在上海最后的会期为7月30日。再向前推移8天,中共一大开幕是7月23日。
至此,中共一大召开日期的考证完满结束。
——摘编自李步前《邵维正对中共一大的历史考证》
(1)根据材料一,概述邵维正考证中共一大召开日期的背景。(5分)
(2)根据材料二,举例说明邵维正考证过程使用的史料类型及辨析考证的方法。(9分)
18.(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调研)阅读材料,完成要求。(12分)
材料 7月1日,总是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95年前,十几个热血青年庄严地举起他们的右拳,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划动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红船”。正如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那样,中国共产党登上历史舞台,“深刻改变了近代以后中华民族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深刻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深刻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95年来,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筚路蓝缕,开拓前进,不懈奋斗,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的历史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中流砥柱。
——摘编自金民卿《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流砥柱》
根据材料信息,围绕“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命运”,自拟一个具体论题,并结合所学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阐释有理有据)(12分)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