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六)
1.A [根据材料“依《奏定学堂章程》要求”“文实分科后实科同样设有‘读经讲经’课程”“严命学生行儒门故事,朝夕拜孔”可知,当时长沙府中学堂在改革后,教育制度带有新旧并存色彩,A项正确;“近代教育日渐普及”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无法体现仍以传统儒家思想为主要教学内容,且文实分科后,儒家内容比重应该降低,排除C项;“新式人才得到培养”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
2.B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湖湘地区科举试题涉及对民权内容的考查,说明当时民族危机加深,各阶级探索救亡之路,倡导民权是救亡道路之一,反映出挽救危机的时代诉求,B项正确;当时科举考试试题以传统儒家文化和国内政治社会问题为主,排除A项;“新式教育取得了成效”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材料内容反映民主意识而非民族意识,排除D项。]
3.B [1930—1931年鄂豫皖苏区政府的税收政策明显照顾人数众多的贫雇农和红军烈士家属,其目的主要是调动苏区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故选B项;材料所述为税收政策而不是土地政策,排除A项;建立统一的苏区革命政府不是鄂豫皖苏区政府税收政策的目的,排除C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国共两党代表的不同阶级的矛盾,排除D项。]
4.C [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由1913年关注政党内阁问题到1924年转而强调学习俄国完全以党治国,表明其反思了早期政党政治受挫的原因,故选C项;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故排除;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故排除。]
5.A [根据“对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地名、碑碣、匾联等”“分别予以禁止、撤除、更改或封存”可知,材料所述规定的目的是落实民族平等,推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发展,即提升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故选A项;材料未涉及少数民族的文化,无法得出B项结论,排除;“消除”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新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排除D项。]
6.C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体现了中国在国际争端中倡导和平解决的一贯立场;亚非会议上的“求同存异”方针,更是体现了中国尊重各国根据自身国情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以及通过对话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理念。亚非会议通过的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是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在国际舞台上的重要体现。综上可知,中国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上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故选C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放弃了”说法错误,排除A项;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标志着美国孤立中国政策的破产,排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是新时代中国外交的特点,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不符,排除D项。]
7.D [根据材料可知,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从而缓和了中东局势,说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为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故选D项;沙特和伊朗不属于中国的周边国家,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沙伊之间恢复外交关系,未涉及两国经济的合作,排除B项;沙特和伊朗不属于发达国家,排除C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规范商标的注册,这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C项正确;这一时期市场经济正逐渐退场,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三大改造之间没有直接关系,不能促进三大改造的顺利展开,排除B项;这一做法是政府在规范经济的运行,而非强化干预,排除D项。]
9.D [根据材料“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 181 375人”“参加选举的有17 331 664人……共选出代表352 129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实现了大多数人参与选举,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现象,即践行了人民民主原则,故选D项;“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法治建设深入人心,排除B项;基层民主是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
10.C [由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七条为这一改革战略的实施提供了法制保障,这体现了法治建设保障经济改革方向,C项正确;2010年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排除A项;21世纪初,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D项与史实、题意皆不符,排除。]
11.D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制定的各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合并和编纂,这表明其系统整合了现有的民事法律法规,D项正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于2010年底,与题干中“2020年”不符,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之前法律的修改、合并和编纂,而非全面继承,排除B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形式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的是宪法,排除C项。]
12.A [根据题干“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可知,公务员的选拔方式比较科学和严格,有利于选拔出具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这有利于提高公务员队伍的素质,A项正确;“保证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的选拔方式和原则,与“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公务员的选拔方式和原则,与“党管干部的原则”无关,排除D项。]
13.(1)特点:代表来自各行各业,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体现新民主主义特色。(2分)
实践意义: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选举积累经验。(4分)
(2)人大代表选举具有时代性。
论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大代表的选举,与国家发展战略密切相关。(1分)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需要突出工人阶级的重要地位,因此工人阶级在代表中占比较高。民主党派与知识分子占比较高,体现国家战略上发挥各阶级的积极性,去建设国家以及建设社会主义。(2分)
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制度逐步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因此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企业家占比较高,工人农民占比有所下降。改革开放后,民主制度不断完善,基层民主有所发展,第九届代表中基层干部有一定比例。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金融、法律等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有所上升。(4分)
综上所述,从第一届按身份对人大代表进行分类,到第九届按照职业进行分类,反映了人大代表的选举适应了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分)
14.(1)主要内容:实行考试权独立;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分离。(4分,任答两点即可)
背景:西方现代文官制度的影响;辛亥革命后民主政治的逐步确立;西方三权分立思想的影响。(4分,任答两点即可)
(2)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公务员选拔任用体系,有利于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有利于国家机构的正常运作;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但突出党性,为一党专政提供了方便之门。(6分)
1 / 4专题限时集训(六) 探索求变——中国近现代政治制度与社会治理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湖南长沙模拟)光绪三十年,长沙知府颜钟骥依《奏定学堂章程》要求,在府城内黄泥街开设中学,称“长沙府中学堂”。1909年,长沙府中学堂在文实分科后实科同样设有“读经讲经”课程,首任监督彭清藜固守旧式教育风格,严命学生行儒门故事,朝夕拜孔。这表明当时( )
A.教育制度带有新旧并存色彩
B.近代教育日渐普及
C.传统儒家思想仍为主要内容
D.新式人才得到培养
2.(2024·吉林白山模拟)《湘报》曾刊登了1897—1898年湖湘地区科举试题,如济阳县试题为“伸民权可以尊君权说”“罢谏官设议院”;宝庆府试题为“光武禁奴林肯禁黑奴论”;永州府试题为“君主民主君民共主说”;等等。这反映了( )
A.科举考试以西学为主
B.挽救危机的时代诉求
C.新式教育取得了成效
D.晚清民族意识的觉醒
3.1930年9月17日,鄂豫边特委发布征税文件,其中规定“对雇农绝对不征收”“对贫农也绝对不征收”。1931年8月10日,鄂豫皖苏区政府公布了《粮食收集储藏暂行条例》,规定“牺牲了之红色战士家庭概不收集”。这些规定旨在( )
A.贯彻土地革命的基本精神
B.调动苏区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
C.建立统一的苏区革命政府
D.应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的急剧变化
4.(2024·辽宁名校联盟联考)1913年年初在国民党选举获胜后,孙中山指出:“本党今即得占优胜地位,第一应研究者,即为政党内阁问题。”但在1924年1月的《关于组织国民政府案之说明》中,孙中山又强调:“俄国完全以党治国,比英、美、法之政党,握权更进一步,可为我们模范。”上述史料主要表明孙中山( )
A.决定与共产党合作继续革命
B.将要效法“苏联模式”组织政府
C.反思了早期政党政治受挫原因
D.认识到工农大众的伟大力量
5.(2024·河南TOP二十名校高三调研)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指示,规定对带有歧视或侮辱少数民族意思的地名、碑碣、匾联等,“同少数民族代表共同协商后,分别予以禁止、撤除、更改或封存”。这一规定旨在( )
A.提升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
B.确保少数民族的文化独特性
C.消除少数民族地区和内地差距
D.推动民族区域自治正式形成
6.(2024·安徽安庆三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从提出与不同制度国家的和平共处到与印度、缅甸共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从日内瓦会议主张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和印度支那问题,再到亚非会议倡导“求同存异”,促使“亚非会议通过了关于促进世界和平和合作的决议和宣言”,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中国放弃了“一边倒”的外交方针
B.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已经破产
C.中国和平共处外交政策影响广泛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成功实践
7.(2024·江苏苏锡常镇四市一模)2023年4月,在中国积极斡旋下,沙特和伊朗双方在北京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两国即日起恢复外交关系,原本因沙伊两国断交而动荡不安的中东局势得到有效缓解。这说明中国( )
A.积极发展周边睦邻友好关系
B.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C.拓宽与发达国家的合作领域
D.重视大国责任与担当
8.(2024·河北保定二模)1950年,政务院颁布《商标注册暂行条例》,对商标申请、审查、注册等内容进行了规定。1954年,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开始对所有未注册商标进行登记,于1957年推出《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实行商标全面注册的意见》。这些做法( )
A.旨在保障市场经济的健康运行
B.促进了三大改造的顺利展开
C.有利于探索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D.强化了政府干预经济的能力
9.(2024·江西鹰潭一模)1953年8月16日的《新华日报》详细报道了江苏省统计:1953年江苏全省69个县共有选民21 181 375人,参加选举的有17 331 664人,占选民总数的81.83%,共选出代表352 129人。一些人说:“我们穿新衣,办新事,选出心上满意人。”此次选举体现了( )
A.社会主义民主的确立 B.法治建设深入人心
C.基层民主政治的发展 D.践行人民民主原则
10.(2024·湖北黄石三模)下面为“八二宪法”第十五条的修正情况表。其修正反映出我国( )
“八二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情况
宪法 修正内容
1982年宪法第十五条原文 国家在社会主义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计划经济。国家通过经济计划的综合平衡和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保证国民经济按比例地协调发展 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破坏国家经济计划
1993年宪法修正案第七条 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加强经济立法,完善宏观调控 国家依法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扰乱社会经济秩序
A.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C.法治建设保障经济改革方向
D.国家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
11.(2024·云南昆明三模)202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制定的各相关法律进行了修改、合并和编纂,如:1998年修正的《收养法》、2001年修正的《婚姻法》、2009年的《侵权责任法》、2017年的《民法总则》等。这表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
A.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
B.旨在全面继承中国现存法律成果
C.在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
D.系统整合了现有的民事法律法规
12.(2024·安徽蚌埠模拟)2005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其第二十一条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在我国的全面推行和实施( )
A.有利于公务员队伍素质的提高
B.保证了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洁
C.促进了公务员制度的法制化逐步深化
D.深入贯彻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二、非选择题
13.(2024·江西上饶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北京市第三届(1951—1952年)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的构成情况
代表类别 具体类型 人数
政府代表 军官会及北京市人民政府代表 17
党派代表 中国共产党、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九三、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30
机关及部队代表 卫戍部队、公安部队、机关工作人员 31
人民团体代表 工会、农协,工商业联合会,学联,妇联、医药卫生;新闻工作者;民主青年联合会;中苏友好协会;保卫世界和平反美国侵略委员会;供销合作总社;救济总会;体育总会 227
国营工矿企业职工代表 70
专科以上学校教职工学生代表 45
区域代表 27
邀请代表 包含少数民族代表11名 71
——依据《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3)》整理
材料二 第一届全国人大代表身份构成(1954—1959年)(单位:%)
工人 农民 干部 知识分子 民主党与无党派 归侨 军队 文教科技人员 其他
10.20 4.65 21.04 6.02 36.95 2.45 5.79 6.20 15.17
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职业构成(1998—2003年)
(单位:%)
工人 农民 企业家 领导干部 基层干部 教授科研人员 中小学教师
1.01 1.88 20.54 41.55 1.24 11.66 1.71
作家艺术家 医生 金融业人士 军人 警察 运动员 其他
1.61 2.31 2.59 0.67 2.62 0.44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代表大会文献资料汇编(1949—1990)》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京市第三届人民代表构成特点及实践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以“人大代表选举的时代性”为题,展开论述。(要求:史论结合,论据充分,表述清晰)(8分)
14.(2024·辽宁大连模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孙中山认为考试权独立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制度,实则不然,这个既没有继承传统也没有效仿西方的制度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它体现了推翻帝制以后,政治权力出现了制衡的特点。在考试内容方面,民国时期效仿西方,增加了与实际工作密切相关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类的科目,如根据1915年的《文官高等考试令》后所附的《文官考试第二试、第三试科目表》,文官高等考试共分为政治、经济、法律、文学、物理、数学、测量、化学、地质、采矿、冶金、机械、造船、造机、土木工程、建筑、电工、医学、制药、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23个专门学科,分科相当细致。1919年8月,公布《文官高等考试法》,将考试专科由23个增至33个,主要增加了政治经济、机织、染色、窑业、酿造、图业、商业等专科,又将第一试科目改为仅试国文道。民国时期的文官制度还效仿西方,试图通过考试任职实现政治与行政两分。
——摘编自徐萍《从进士科举到文官考试
——中国选官制度在民国时期的制度逻辑》
材料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铨叙(审查考核)。1933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1947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1935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民国文官制度的主要内容,并指出其确立的背景。(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6分)
1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