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第一部分2 经世序民——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与政治智慧 专题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第一部分2 经世序民——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与政治智慧 专题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94.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2:15

文档简介

专题限时集训(二)
1.A [根据材料“向善、月学、中节”“不孝不悌父兄自首者虽贫不给……生子者不给”可知,明代苏州人陈仁锡设立的陈氏义庄,对需要救济的人进行了安排和分类,且对无德的人规定了不予救济,强调了其对道德的重视,由此可知义庄重视对族人的道德教化,故选A项;材料中义庄更强调道德方面,并未对族人的社会义务进行说明,排除B项;义庄对家族礼仪有一定的影响,但材料更强调其对道德的重视,而非一些具体的仪式,排除C项;材料信息并未体现报国的相关内容,排除D项。]
2.A [根据材料“祠内神主(乡贤牌位)名义上……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可知,明清时期,地方政府主持修建了乡贤祠,从而强化了民众对国家主导的思想观念的认同,体现了地方认知与国家意志良好的互动,故选A项;根据材料“德行著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在基层治理中注重发挥儒家道德伦理的教化作用,并非儒法并用,排除B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乡贤文化是社会主流价值观的一部分,但并不主导社会主流价值,排除C项;君主专制加强主要表现在皇权的强化,而材料强调的是乡贤文化与国家意志良好的互动,排除D项。]
3.C [由材料可知,在这个案例中,断案官员将甲妻叱狗的行为定性为“小过”,并且认为甲以此为由休妻的理由不成立。这表明断案官运用理性去认真审理案件,而不仅仅是单纯地依照法律条文去执行,故选C项;断案官不是采取严格的基于法家思想的法治理念去解决问题,而是将个体情况纳入考量,有更多的人情考量,排除A项;在此案例中,断案官的决策并没有直接涉及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念,他们并没有因为儒家的思想而明显偏向于某一方,排除B项;虽然甲的妻子最终没有被逐出家门,但这并不是出于对妇女权益的保障,而是出于案件的实际情况和合理判断,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清朝时期,乡约宣讲内容变成了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强化了乡约的规范功能,故选D项;康熙帝的《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的《圣谕广训》是乡约宣讲的内容,属礼仪教化,而非律法,排除A项;清朝的乡约强制力日益加强,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农村的社会矛盾,排除B项;根据材料“礼部颁令要求各地刊印”“《圣谕十六条》作为乡约”“《圣谕广训》”可知,清朝的乡约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改由政府颁布和推行,乡绅的地位有所下降,排除C项。]
5.C [由材料可知,明代有严禁“小秤交易”的禁令,对违反这一禁令的市民进行处罚时,考虑到该禁令还没有张榜公示,老百姓还未熟悉相关的规定就进行处罚是不仁义的,因而释放了违令者,由此可见,这一时期重视百姓知悉法律,重视法律宣传,故选C项;材料未涉及中枢机构的决策方式,体现不出君主专制强化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礼法结合的特点,《唐律疏议》的颁布代表中华法系的完备,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政府对民众利益的保护,排除D项。]
6.A [根据材料“未见一家有两口壮丁或两兄弟都已婚而仍在同一户的情况”可知,这体现的是汉代对分户的重视,户数增多,属于古代基层治理的户籍管理,这可以用来说明汉代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故选A项。]
7.C [根据材料“《二年律令·户律》”“没有及时迁移的会受到严厉处罚”“乡里的啬夫等人也会连带受到相应的处罚”可知,汉代通过法律对基层户籍迁移进行严格规定,说明此时政府对基层管理较为严格,故选C项;材料主旨揭示的是汉代通过法律对基层户籍迁移进行严格规定,如果违背,“乡里的啬夫等人”也会受到处罚,不涉及“乡里组织结构”问题,更无法得出“更加健全”的结论,排除A项;中央集权强调的是处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地方权力于中央,强调中央权威,B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材料主旨揭示的是汉代通过法律对基层户籍迁移进行严格规定,体现的是对基层的管理,不能得出“流民众多危害社会安定”的结论,排除D项。]
8.B [根据材料“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其利甚博’”“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加上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其逐渐货币化,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变,进一步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材料反映了在这样的背景下,山东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棉花产量增加,棉花贸易发展,农民因种植棉花而致富,故选B项;材料反映的是农民种植经济作物棉花,并没有涉及农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逐渐解体,排除C项;明清固守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其并未出现松弛,排除D项。]
9.B [根据题图可以看出,明代前期,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中使用白银的数量大幅上升,而使用宝钞、谷物、绢布交易的数量不断下降,最后几乎为零,这表明明代前期商业交易活动中白银的使用越来越多,因此可以佐证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故选B项;美洲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是在明朝中后期,与“明代前期”不符,排除A项;在土地买卖交易中使用白银越来越多,并不能说明物价是用银两计算的,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徽州地区的土地买卖交易中宝钞的使用大量减少,“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10.B [由“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可知,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地方留成占比较大,说明地方势力强大,进而说明地方分权的趋势日益明显,故选B项;题干仅提供了中央和地方分配钱税和粮税的情况,并未将其与两税法之前的税收总量进行比较,无法得出增加财政收入的结论,排除A项;中央提成少,说明中央财政负担并未减轻,且材料没有财政支出的情况,排除C项;唐代中后期藩镇割据,中央集权削弱,排除D项。]
11.C [材料反映了北宋元丰改制后,规定由户部总领全国财政,王安石变法时,又设立了另一套地方财政管理系统,这样就形成了中央和地方两套财政管理系统,这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财政管理系统的变化,没有体现税收来源的扩大,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财政管理系统的变化,没有体现官僚队伍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财政管理系统的变化,没有体现国家财赋的征调,排除D项。]
12.A [依据材料可知,战国后期,荀子在秦国看到的是百姓朴实,百官肃然,这反映出秦国商鞅变法颇有成效,A项正确;秦国深受法家思想影响,排除B项;战国后期,秦国尚未实现一统,排除C项;材料信息不涉及荀子思想主张,排除D项。]
13.C [由材料可知,陇右地区的民族治理策略体现了汉代政府根据不同民族的情况和地理环境采取的灵活多样的治理方式,护羌校尉专门负责处理与西羌相关的事务,进一步说明了汉代政府针对特定民族问题的专门化处理手段。这些措施共同反映了汉代在民族治理上的策略性和适应性,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护羌校尉”官职,无法体现“民族地区官僚机构日趋完善”,排除A项;陇右地区民族机构专门处理民族事务,没有体现“机构职能交叉”,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汉代民族治理政策”,而“匈奴在陇右地区的势力衰落”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图片信息可知,记载唐玄宗派崔忻册封、慰劳靺鞨首领,并凿井纪念一事的“唐鸿胪井刻石”碑,可用于研究唐朝的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A项正确;材料与唐朝在全国的军事建制无关,排除B项;灾情赈济与凿井纪念唐政府对东北地区的管理不符,排除C项;靺鞨民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地区,与西域地区商路、驿道的维护无关,排除D项。]
15.A [根据材料“《杜阳杂编》对外国贡品‘常燃灯’的描述”“《朝野佥载》中对真腊国风俗人情的描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对外开放的社会环境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A项正确;明朝时期,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排除B项;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鼎盛时期,域外文化不可能成为主流,排除C项;“工商业市民阶层的壮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6.B [根据题图可知,明代沿海地区有七大防区,其中广东和浙江两省海防所城总量最多,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东南地区海防形势严峻,政府海防意识逐渐增强,故选B项;明朝实行海禁政策,政府加强对海外贸易的限制,排除A项;题图说明明朝政府有海防观念,但未说明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排除C项;材料呈现的是海防布局,不能反映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即使是经济最发达的江浙地区,海防所城也并非最多,排除D项。]
17.(1)规定:商品买卖必须明码标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收受金钱时必须当面把钱投入陶制容钱器中。(2分)
特点:法律文书丰富;法律条文细致;法律严苛(轻罪重罚);以法家思想作为立法指导。(4分)
(2)突出特征:继承和吸收前代法律成果;内容丰富,刑罚类型多样,体系较为完备;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和因时制宜相结合;惩治与教化并举。(4分)
评价:有利于促进吏治清廉;重视法律宣传,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为后世法制建设提供了借鉴;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服务。(4分)
18.示例:
论题:民族交融促进中国“大一统”的巩固和发展。(2分)
阐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我国自秦朝以后,大一统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基调。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族融合,南方少数民族与南迁的中原汉族融合,形成了全国范围的民族大融合。从五代十国至辽宋夏金元时期,北方的契丹、女真、党项等少数民族大量进入中原,与当地汉族融为一体;中原的部分汉族因战乱再次南迁,壮大了南方的汉族群体。明朝建立后,留在中原的少数民族大多改用汉姓,促进了新的融合;也有一些西北少数民族迁入汉族地区并与汉族融合。清朝建立后,打破了满汉之间的地域界线,并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汉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交流,进一步促进了民族交融。(8分)
综上所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和繁荣的内在动力。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各族群众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有利于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国家兴旺发达,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2分)
5 / 5专题限时集训(二) 经世序民——中国古代社会治理与政治智慧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聊城二模)明代,苏州人陈仁锡设立陈氏义庄,立“向善、月学、中节”三规,并明文规定“不孝不悌父兄自首者虽贫不给;侵损墓木得罪祖宗者虽贫不给;失身下贱贻玷族属者虽贫不给;倘若有冒取外姓为己子或在外不检生子者不给”。由此可见,义庄(  )
A.重视对族人的道德教化
B.强调族人的社会义务
C.注重家礼的仪式化建设
D.兼具报国宜家的功能
2.(2024·安徽池州一模)明清时期,乡贤祠成为供奉祭祀德行著闻的乡贤的祠堂,由地方官主持修建。祠内神主(乡贤牌位)名义上属于地方乡里,实际上是国家祭祀的人神,其体现的价值标准需符合整个社会的价值观。据此可知当时(  )
A.地方认知和国家意志互动良好
B.儒法并用规范基层治理
C.乡贤文化主导了社会主流价值
D.君主专制得到逐步加强
3.(2024·福建泉州三模)唐代判案文书汇编《白居易判》载,甲妻因细故在公婆面前叱狗,甲认为此乃不敬之举,上诉至官府,要将妻子逐出家门。断案官员认为,甲妻仅属“小过”,甲休妻的理由不成立。这体现了唐代法律的执行(  )
A.落实法家的法治理念
B.维护儒学正统地位
C.具有一定的理性精神
D.旨在保障妇女权益
4.(2024·福建福州二模)康熙十八年(1679年),礼部颁令要求各地刊印《圣谕十六条》作为乡约,“永远遵行”。雍正二年(1724年),朝廷对各条款加以详细注解,形成万余言的《圣谕广训》。这些做法(  )
A.完善了国家的律法体系
B.缓和了农村的社会矛盾
C.提升了乡绅的社会地位
D.强化了乡约的规范功能
5.(2024·广东惠州一模)1404年,有大理寺官员上奏:“市民以小秤交易者,请论违制律。”皇帝询问得知这一禁令尚未“榜谕于市”,于是说道:“官府虽有令,民固未悉知之……不令而刑之,不仁。其释之。”据此可知,当时(  )
A.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B.礼法结合的中华法系完备
C.法律宣传受到重视
D.民众利益得到政府的保护
6.(2024·河北唐山一模)学者对居延汉简28户家庭研究后发现,未见一家有两口壮丁或两兄弟都已婚而仍在同一户的情况。这与商鞅变法确立的“二男分异”政策基本一致。这可以用来说明汉代(  )
A.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治理
B.中央强化对地方的控制
C.宗法制度影响家庭结构
D.小农经济体制逐渐确立
7.(2024·广东汕头检测)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户律》规定:民众在迁移时,应将自己的户籍资料一并迁移,没有及时迁移的会受到严厉处罚,乡里的啬夫等人也会连带受到相应的处罚。据此可知当时(  )
A.乡里组织结构更加健全
B.中央集权趋势明显增强
C.政府对基层管理较严格
D.流民众多危害社会安定
8.(2024·河北衡水一模)嘉靖年间,山东棉花“六府皆有之,东昌尤多,商人贸于四方,其利甚博”;到万历年间,东昌府“高唐、夏津、恩县、范县宜木棉,江淮贾客列肆赍收,居人以此致富”。这一现象出现的背景是(  )
A.农业经营方式的革新
B.币制与赋役制度的变化
C.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D.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弛
9.(2024·江苏南通一模)下图为明代前期一百余年间,徽州地区土地买卖交易契约427件中使用通货的情况统计。该统计佐证了明代前期(  )
A.美洲白银大量流入
B.民间白银货币化的进程
C.物价多以银两计算
D.宝钞不再作为通货使用
10.(2024·湖南长郡中学模拟)下图为唐代两税法实施之后的中央与地方两税的分配情况。
据此可知(  )
A.两税法增加了政府收入
B.地方分权趋势日益明显
C.中央财政负担逐渐减轻
D.中央集权体制得到加强
11.(2024·山西临汾模拟)北宋在元丰改制(1080—1082年)后,规定由户部总领全国财政,分左、右曹,左曹统领转运司、州、县的“经赋”系统。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在设立朝廷财政的同时,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司农寺—提举常平司—各州常平管勾官—各县常平给纳官管理系统,朝廷财政“付司农寺系帐,三司不问出入”。这些举措(  )
A.扩大了政府税收的来源
B.导致了官僚队伍的膨胀
C.有利于减少决策的失误
D.保障了国家财赋的征调
12.(2024·四川成都二模)战国后期,荀子曾到秦国,并在《强国》篇中写道:“入境,观其风俗,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官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这反映出(  )
A.秦国变法改革颇有成效
B.秦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
C.吏治清明是统一的保障
D.荀子提倡隆礼重法思想
13.(2024·广东茂名三模)陇右地处汉王朝的边郡地区,民族成分复杂。中央政府在此地设置属国管理归附较早的民族部众;同时也设置级别相当于县的道管理其他民族聚居地区,此外也设置护羌校尉处理西羌事务。这反映出(  )
A.民族地区官僚机构日趋完善
B.陇右地区民族机构职能交叉
C.汉代民族治理政策灵活多样
D.匈奴在陇右地区的势力衰落
14.(2024·福建福州模拟)如图为“唐鸿胪井刻石”碑拓。这可用于研究唐朝(  )
A.边疆管理与民族关系
B.军事建制与将士慰问
C.灾情赈济与水利设施
D.西域商路与驿道维护
15.(2024·河南郑州模拟)唐代小说中对域外风情、物品及外国人在中国生活的奇特方式、奇能异巧的刻画和描述随处可见。如《杜阳杂编》对外国贡品“常燃灯”的描述,《朝野佥载》中对真腊国风俗人情的描绘。上述情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社会风气开放包容
B.小说创作进入繁荣阶段
C.域外文化成为主流
D.工商业市民阶层的壮大
16.(2024·山东泰安一模)下面为明代各防区海防所城总量示意图。这种海防布局反映出(  )
A.政府放松海外贸易的限制
B.东南地区海防形势严峻
C.政府海防意识开始增强
D.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苏无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湖北云梦县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令文书有《秦律十八种》:《田律》《工律》《徭律》《法律问答》《军爵律》等。人民生活的一举一动都在秦律中规定下来。其中《秦律·金布律》有载,“有买及卖也,各婴(挂)其贾(价)”。从事手工业和为官府出售产品的人,“受钱必辄入其钱缿(陶制容钱器)中,令市者见其入,不从令者赀(罚)一甲”。《法律问答》记载:“五人盗,臧(赃)一钱以上斩左止(趾)。”在秦律中规定了对轻微小罪也处很重的刑罚,这与商鞅、韩非等法家认为只有用重刑才能杜绝犯罪的主张一脉相承。
——摘编自《云梦秦简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重视历代法制经验,命人制定的《大明律》是“准唐之旧而增损之”,按六部体制分成吏律、户律、礼律、兵律、刑律、工律,加上卷首的名例律,共七篇460条,除了包括唐宋令中已有的吏治、礼仪等内容,刑律特别规定了刑事处罚原则,如“十恶”“留存养亲”等。明太祖认为自己制定的常法可保子孙统治无忧,规定“一字不可改易”。不过,常法之外的例则可随时势变化而调整,是为“权宜之法”。另外,明太祖还根据“刑乱国用重典”的思想,亲自编订《大诰》四编,汇编了酷刑惩治官民的案例以及各种峻令和训诫,并下令将《大诰》作为国子监学和科举考试的内容。
——摘编自李贵连、程晶《从令到例:论明代律例法律体系的生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秦朝对商品贸易的法律规定,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法律制度的主要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初法律制度改革的突出特征并评价其影响。(8分)
18.(2024·广东佛山一模)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大一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形成的政治观、民族观与天下观,也是历代国家治理所追求的理想与目标。大一统的国家治理主要表现出以下四个特点:
特点 内涵
国家统一 国家统一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体系形成的基础,也是历代统治者追求的主要目标
要在中央 中央集权是2 000多年封建国家治理的最基本的制度体系,其核心是“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郡县体制 郡县体制是中央集权下地方治理体系的概括
因俗而治 我国历史上大一统的国家治理模式,并非一味地追求整齐划一,也有高度的灵活性
——摘编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从材料中任意选取一个角度,围绕“大一统的国家治理”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运用中国古代史知识进行阐述。(要求:写出选取的角度,论题明确,阐述须有史实依据,逻辑清晰)(12分)
1 / 7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