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版】第一部分3 经世济民——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专题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文档属性

名称 【专题版】第一部分3 经世济民——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专题限时集训(含答案)—2026版高三历史二轮专题复习与策略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66.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2:15

文档简介

专题限时集训(三) 经世济民——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展与社会生活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山东泰安一模)下表是宋代诗人对乡村田园生活吟咏的诗句。从诗句中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杨万里 却破麦田秧晚稻,未散水牯卧斜晖
陈造 半月天晴一夜雨,前日麦地皆青秧
曹勋 隔岁种成麦,起麦秧稻田
陆游 处处稻分秧,家家麦上场
A.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
B.理学思想影响文学创作
C.农业生产工具有重大革新
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2.(2024·河北邢台一模)下表所示是关于唐代果蔬种植的相关信息。据此可知,唐代(  )
信息 出处
江城雾敛轻霜早,园橘千株欲变金 李绅《新楼诗二十首·橘园》
其(龚播,峡中商人)初甚穷,以贩鬻蔬果自业 《太平广记》
刘氏植果种蔬……每月两三度入青城县货药、市米、面、盐酪归山 《茅亭客话》
A.农民依靠果蔬产业致富
B.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
C.农业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D.农产品以集约化种植为主
3.(2024·广东东莞模拟)开元至天宝时期(713—756年)户、口数(部分)
州名 户数 增长率(%) 口数 增长率(%) 密度(人/平方公里)
常州 102 631 384.5 690 673 518.8 81.5
苏州 76 421 544.4 632 655 1 061.4 45.8
杭州 86 258 182.2 585 963 281.2 72.3
台州 83 868 1 174.0 489 015 1 282.0 40.2
湖州 73 306 418.6 477 698 525.0 74.1
据表可推知,这一时期(  )
A.户籍管理的水平显著提高
B.政局动荡带来人口南迁
C.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D.赋税制度实现根本变革
4.(2024·山东聊城二模)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古代交通史上一大事件,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改变了唐宋以至后世的经济地理版图,更重要的是,它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使东南乃至岭南与传统的中原地区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该观点中的“它”应是(  )
A.秦驰道的修建
B.张骞通西域
C.甘英出使大秦
D.大运河的开通
5.(2024·湖南长郡中学一模)乾隆时期《湖南通志》记载:茶,产安化者佳。充贡而外,西北各省多用此茶,而甘省及西域外藩需之尤切。设之官商,做成茶封,抽取官茶,以充市易,赏赍诸蒙古之用。每年商贾云集。据此可知(  )
A.朝贡贸易推动湖南经济发展
B.湖南茶叶的跨区域贸易兴盛
C.官商垄断湖南茶叶交易市场
D.湖南是茶商活动的主要地区
6.(2024·百师联盟高三开学摸底考试)下面为明嘉靖年间《陕西通志》中的西安城图(局部)。据此可知,当时的西安(  )
A.机构设置极为臃肿 B.城市布局更加合理
C.城市功能较为齐全 D.行政地位有所提升
7.(2024·辽宁葫芦岛模拟)明初,朱元璋诏令“濒海民不得私自出海”;其后,屡有开海、禁海之争;1567年明穆宗宣布解除海禁,调整海外贸易政策,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据此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  )
A.海外贸易需求日益强烈
B.民间海上贸易渐趋兴盛
C.对外贸易格局发生变化
D.海防建设不断受到关注
8.(2024·广东佛山市二模)明末嘉定人张鸿磐在《请照旧永折疏》中,希望政府在征收赋税时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他的理由是:嘉定“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棉织布,以布易银,以银籴米,以米充兑”。这反映了当地(  )
A.“摊丁入亩”尚未执行
B.工商业市镇的高度繁荣
C.传统小农经济逐步瓦解
D.经济收益结构发生质变
9.(2024·安徽合肥模拟)西汉桓宽《盐铁论》中载:“汝、汉之金,纤微之贡,所以诱外国而钓胡、羌之宝也。夫中国一端之缦,得匈奴累金之物,而损敌国之用。”罗马史家感叹“人民开化文明……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这些记载可用于研究汉代(  )
A.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
B.工商业市镇逐渐兴起
C.边疆民族内迁趋势加强
D.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10.(2024·山东泰安模拟)下面为有关唐代医疗情况相关记录统计表。据表中信息可知,当时(  )
出处 相关记录
吕颂《为张侍郎乞人觐表》 管区内“素多瘴疠”,又“绝无医人,素乏药物,深山穷谷,无处市求,任重命轻,何可言疾”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 通州之地,“夏多阴霪,秋为痢疟,地无医巫,药石万里,病者有百死一生之虑”
李德裕《与姚谏议合书三首》 “自十月末得疾,伏枕七旬,属纩者数四,药物陈裛,又无医人,委命信天,幸而自活”
A.民众卫生意识普遍淡薄
B.政府轻视医疗人才培养
C.基层医疗资源较为匮乏
D.常年战乱生存环境恶化
11.(2024·安徽淮北一模)1280年,元朝政府规定,对贩卖土货的商人改收单份税,鼓励国内贸易商出洋贸易。1293年,中书省又制定了“二十三条则法”,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这反映出(  )
A.政府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
B.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
C.海外贸易的走私现象异常严重
D.重农抑商政策已被逐渐放弃
12.(2024·河北沧州监测)明初,大运河主要运输漕粮(税粮),漕船私带货物不断增多,朝廷屡禁不止,转而明确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这样,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大量运往北方,北方的松木、皮货等不断南运。由此可见,这一变化(  )
A.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
B.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C.助推运河沿岸城市的兴起
D.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
二、非选择题
13.(2024·湖南长郡中学二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汉长安城,开始初步按照此要求布局,唐都长安宫城在城中部,南北中轴线北端,宫城南面是皇城,布置官署、祖社以及手工作坊和驻军;元朝大都皇城位于全城南部中央地区,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宫城制度……在城市选址上,古人讲究居住处要达到天地人的和谐一致,着力选择适宜的居住环境。一方面,是“量地以制邑,度地以居民”,另一方面,还要尽得自然之趣,“山翠万重当槛出,水光千里抱城来”。
——摘编自吴佳蕾《浅谈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特点及影响》等
材料二 中国最早的城市规划记载大抵见于《诗经》,其中提及周文王的祖父古公亶父着礼服,考察四郊,并且量出各个方位和太阳的光线与阴影,甚至对地表水的流向也弄清楚。古代城市的中央区或宫城,通常有围墙,是宗庙、社稷坛、宫殿及贵族用的重要建筑所在的区域;围绕中央区是另有围墙包围的外城,是手工业、商业和一般市民的住宅用地,也包括一些农地。外城围墙外是护城河。城市建设先营宫室、宗庙,厩库次之,居室为后。汉代以后,中国的城市体系基本就是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主要的城市都是地方官府和士人集中的地方,又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负责发展地方农业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建设。
——摘编自薛凤旋《中国城市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国都城规划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10分)
14.(2024·湖南株洲一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材料一 宁波地区宋元时期城市生活类遗址出土瓷器基本情况
时代 浙江地区 江西地区 福建地区 北方地区 海外地区
北宋 越窑、龙泉窑、婺州窑、泰顺窑 景德镇窑、吉州窑 建窑 定窑、磁州窑、耀州窑、临汝窑 高丽青瓷
南宋 龙泉窑、越窑、越窑仿官窑、南宋官窑、江山窑 景德镇窑、吉州窑 同安窑、德化窑 定窑、磁州窑、钧窑 高丽青瓷
元代 龙泉窑、永嘉窑、泰顺窑、临安天目窑、江山窑 景德镇窑、吉州窑 浦口窑、德化窑 磁州窑、钧窑 高丽青瓷
(说明:1.今浙江宁波地区即宋元时期的明州;2.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京和临安,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
——摘编自吴敬、付亚瑞《明州城遗址出土宋元瓷器与明州港市的考古学观察》
材料二
(说明:奉化江与余姚江在宁波附近汇合成为甬江汇入东海,而甬江与杭州之间的杭甬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延伸段)
——摘编自薛风旋《中国城市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产地视角指出出土瓷器各自具有的史料价值。(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宁波地区宋元时期的瓷器消费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8分)
7 / 7专题限时集训(三)
1.A [根据“麦田秧晚稻”“麦地皆青秧”“起麦秧稻田”可知,材料中的诗句描绘了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稻麦轮作的现象,反映了当时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故选A项;材料只是客观描写稻麦轮作的场景,属于写实作品,与理学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诗句只是呈现了稻麦轮作的分布场景,并未具体说明耕作过程和农业生产工具的使用,排除C项;材料并未说明生产的稻麦具体用途,无法体现“商品化”的结论,排除D项。]
2.C [根据“园橘千株欲变金”“以贩鬻蔬果自业”“入青城县货药、市米、面、盐酪”等内容可知,唐朝时期已经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说明此时农业商品经济得到了一定发展,故选C项;表格仅是述及唐朝时期出现了农产品商品化现象,但是并没有述及“结果(致富)”,排除A项;题干仅是述及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现象,但是并不能据此扩大为“农本商末观念受到了冲击”,排除B项;题干仅是述及农产品出现了商品化现象,并没有述及农产品的种植方式,排除D项。]
3.C [表格显示了713—756年常州、苏州、杭州、台州和湖州的户数和口数的增长。从这些数据看,江南地区城市户数和口数的增长率都比较高,该现象说明这一时期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覆盖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人口的数量也稳步增加,这是江南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的明显表现,故选C项;表格中并没有户籍管理水平提高的数据,排除A项;题中的时间阶段基本上是在安史之乱(755—763年)之前,且表格中也没有政局动荡的信息,排除B项;713—756年唐朝赋税制度并没有根本变革,780年才开始推行“两税法”,且与表格中江南地区城市户数和口数的增长无关,排除D项。]
4.D [根据材料“不仅仅是改变了唐宋以至后世的经济地理版图”“促进了中国的统一……与传统的中原地区成为一个牢不可破的整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水利工程,它连接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对于促进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国家的统一具有深远的影响。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南方,特别是东南和岭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系,故选D项;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张骞凿空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东汉时期,甘英出使大秦,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项。]
5.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乾隆时期,湖南茶叶远销西北地区,结合所学明清商业的史实可知湖南茶叶的跨区域贸易兴盛,故选B项;材料体现湖南茶叶贸易,并不属于朝贡贸易,朝贡贸易指中国与海外诸国官方进贡和回赐关系,排除A项;材料虽有官商,但是并没有官商垄断湖南茶叶交易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茶商活动地点的对比,无法得出“湖南是茶商活动的主要地区”的结论,排除D项。]
6.C [根据图中“都察院”“布政司”“按察司”“贡院”“养济院”等信息可知,明代西安不仅是当时西北地区的政治中心,而且文化、社会救济等功能齐全,故C项正确。]
7.A [根据材料“宣布解除海禁”“允许民间私人远贩东西二洋”可知,明初实行海禁政策后,围绕海禁政策的争论一直存在,终于在肃清倭患后重新开海禁,这说明中国发达的手工业制造使海外贸易的需求日益强烈,推动了海禁政策的调整,故选A项;材料只是强调国家政策的放开,并未说明具体实施的效果,而且明清时期始终以朝贡贸易为主导,排除B项;当时对外贸易格局并未发生明显变化,排除C项;题干主要涉及对外贸易,而不是海防建设,排除D项。]
8.D [根据材料“不必征收实物(粮食),可以征收折色(货币)”“地不产米,水不通漕”“仅种木棉一色……以布易银……以米充兑”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嘉定人希望政府能够直接征收货币税,是因为嘉定地区不以种植粮食作物为主,多种植木棉,如果赋税以粮食收缴,那么嘉定地区就要先卖布换成银钱再买粮食缴税,不如直接用银钱缴税,这反映出当地农业经济结构(经济作物种植)以及经济收益结构的变动,故选D项;“摊丁入亩”是清朝的赋税制度,雍正时期开始实行,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工商业市镇是工商业发达的、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商业活跃的市镇,材料侧重体现的不是工商业,排除B项;鸦片战争后,传统小农经济逐步瓦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9.D [西汉桓宽《盐铁论》中的内容说明了丝绸具有削弱匈奴实力的作用,再由“丝为大宗贸易,远贩至罗马也”可知,这也指的是中国的丝绸远卖到罗马,所以材料中记载可以用于研究汉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故选D项;题干所述并不专指西域,还包括罗马,且题干主旨是中国对外贸易与丝绸之路的发展,而不是汉政府强化对西域的管理,排除A项;工商业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与题干时间和主旨均不符,排除B项;题干与“边疆民族内迁”不符,排除C项。]
10.C [根据材料“绝无医人,素乏药物”“地无医巫,药石万里”和“药物陈,又无医人”可知,唐朝某些地区缺医少药,说明当时基层医疗资源较为匮乏,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地方上医、药缺乏的问题,没有提及民众卫生习惯的信息,“民众卫生意识普遍淡薄”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唐朝非常重视医疗人才的培养,在唐朝的律令《唐律》中还规定了相应的医药法,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唐朝地方上缺乏医疗资源,并没有关于战乱的信息,“常年战乱生存环境恶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1.A [由材料“鼓励国内贸易商出洋贸易”“整顿市舶贸易,严防走私”可得出,元朝政府非常重视并支持和鼓励正当的海外贸易,这反映出政府谋求对外贸易的巨大利润,故选A项;题干中并未将商税与其他税收作比较,所以不能得出“商税成为政府主要财政来源”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包含两层意思,只有第二层意思提到了走私现象,且并未提到走私现象异常严重的信息,不能得出“海外贸易的走私现象异常严重”的结论,排除C项;元朝并未放弃重农抑商政策,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2.D [根据材料“允许漕船北上时可附带一定货物,南返时允许载客运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政府顺应民间贸易发展需要,允许漕船开展南北商业贸易,促进了当时中国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增强了社会经济活力,故选D项;朝廷政策的转变是因为商品经济发展以及民间需求的扩张,而非缘于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经济重心在南宋已转移到南方,排除B项;隋唐时期运河沿岸城市已经兴起,排除C项。]
13.(1)特点:中正对称、布局工整;主次分明,突出王权;体现礼制,等级森严;追求天人合一。(4分)
(2)示例:
论题: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聚合了政治、经济、文化多种职能。(2分)
阐述:从周代开始,大多数中国城市布局要求中轴对称,强调行政功能,并且围绕行政需求进行城市规划,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和中央集权式的行政体系的载体。城市居住区与农业区紧密连接,有利于发展农业经济,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的里坊制度,对现代的城市规划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宋朝以后打破坊市界限和时间限制,政府直接管控商业交易逐渐放宽,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增强。中国古代城市承载着重要的文化职能,是官学等教育机构所在地,在城市规划建设中,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是与儒家和道家思想相通的,古城、古建筑等有很多反映古代城市文化的因素。(6分)
总之,中国古代城市的多种职能,有利于维护政治权力,推动工商业繁荣、文化思想交汇,促进社会文明的进步。(2分)
14.(1)史料价值:这些瓷器都为实物史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浙江、江西瓷器产地最多,可以证实宋元时期南方地区是当时重要的生活用瓷产地。
北方名窑产品屡有发现,可表明虽有路途遥远或政权对峙等不利因素,但并未阻断瓷器交流,北方名窑瓷器已然成为南方地区日常用瓷的重要来源。
高丽青瓷的大量发现则进一步证实了宋元时期明州与朝鲜半岛的密切往来。(7分)
(2)特点:所用瓷器产地多元,浙江瓷窑数量最多,江西、福建、北方及海外地区的瓷窑瓷器占据一定比例;所用瓷器层次、用途不一,满足一般日常生活所需的同时,也存在一定数量高等级精美瓷器,如南宋官窑、仿官窑产品以及高丽青瓷屡有发现。(4分)
形成原因:明州(宁波地区)靠近南宋都城临安,是京杭大运河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交会城市,因此南北瓷器能汇聚于此出口外销,外来瓷器也可由此进口。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东南地区经济发达,文化繁盛,这使明州在瓷器消费上,不仅具有一定的购买力,而且需求层次、类型更加多元。
宋元时期,制瓷技术有重要改进,出现了以五大名窑为代表、风格各异的众多特色瓷器,瓷器生产日益繁盛,对国内外瓷器消费贸易起到推动作用。(4分)
1 / 4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