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十二)
1.A [根据材料“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不受任何外国君主和权势人物的控制”可知,英国建立起独立的教会,不再接受罗马教廷的控制,强化了世俗权力,强化了国家和民族认同观念,因此这一举措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故选A项。]
2.B [根据材料“莱茵联邦的萨克森步兵和炮兵……投向反法联盟”“德意志人民第一次共抗外敌”可知,在反抗法国入侵的过程中,莱茵联邦一致对外,这说明在这一战争的刺激下,德意志民族意识增强,故选B项。]
3.D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17世纪的英国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民族国家形成等重大历史事件,这是英国从封建领主国家到近代民族国家转型的时代。在这一特殊社会转型时期,英国人需要重新认知与界定自己的族群属性与宗教信仰,英国知识界需要探讨近代早期英国文明的构成因素尤其是核心要素。此时的古物研究运动有利于英国民族认同的构建,因而适应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故选D项;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奠定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排除A项;根据材料“对英国的历史、法律、制度、宗教等方面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可知,古物研究主要侧重人文研究,与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古物研究的内容,不能说明古物学家社会地位的变动,排除C项。]
4.D [根据材料“美国的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军费开支也最多”“美国62%”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后,美国GDP总量位居世界第一,在世界财富中占比达到62%,但美国却不是国联成员,苏俄也未加入国联,战败的德国也被排斥在外,国联被英法操纵,多数大国缺少对国联的认同,美苏等大国没有加入导致国联缺乏普遍性和权威性,故选D项;材料并没有体现“英法矛盾”,并且国联是被英法操纵的,说明英法此时在利益上存在一致性,排除A项;“德意日对外侵略违反盟约”是国联失败的表现,而非根本原因,排除B项;《凡尔赛条约》规定了对战后德国的制裁,与国联无直接关系,排除C项。]
5.A [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基于对自身安全的考虑,插手欧洲事务,同时,法德以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爆发的矛盾,最终需要美国的插手才得到解决,这说明凡尔赛体系的不足,内部协调存在问题,故选A项;美国成为世界霸主是在二战后,排除B项;法德之间的宿怨在一战后并没有得到解决,为二战中法德双方的缠斗埋下了祸根,排除C项;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排除D项。]
6.D [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以来欧洲资本主义国家重视商法典中的海商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以来,西班牙、荷兰、法国、英国先后争夺海上霸权。这反映了近代各国对海洋的争夺,D项正确;材料只是提到了法国颁布的《海事条例》,不能反映法国是海洋法的发源地,排除A项;B项表述只是对材料的描述,不是材料的本质,排除;材料只涉及海商法,不能反映西方的国际法成型,排除C项。]
7.A [根据材料“1902—1911年欧洲部分国家军费的变化情况”可知,一战前欧洲两大军事集团间相互对抗,尤其是英、德两国之间的对立,即以德国为代表的新兴强国对英、法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发起挑战,以争夺世界霸权,故选A项。]
8.B [根据材料“一战期间……《哇!我真希望我是一个男人!》”可知,图中是一战期间的美国海军征兵海报,这与1917年美国参加一战的史实相互印证,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加速了协约国的胜利进程,因此,可以推断这个海报的出现预示着世界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故选B项;主题中出现了女性,但是其背后的推动力是战争,这并没有直接提升女性的社会地位,排除A项;美国女权运动是女性争取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权利,这与海报宣传的征兵信息不符,排除C项;海报动员是舆论宣传的方式,不能反映国防动员方式出现了根本性的变化,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美国总统威尔逊……期许的狂热”“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人们所接受”可知,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提出于一战期间,其引起了欧洲人们民主愿望的狂热,布尔什维克也为人们所接受,体现了欧洲经过一战,人们追逐美国和苏俄的体制,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欧洲旧体制有了质疑,故选A项。]
10.C [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讽刺美、英、日主导的华盛顿会议上,三国只是用小斧子砍伐了一些树木——象征性地限制了军备竞赛,列强只是暂时缓解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不可能真正地遏制战争,故选C项;“期冀大国真心缓和远东局势”不符合逻辑,应为“讽刺大国假意缓和军备竞赛”,排除A项;“表达对亚太国际秩序的不满”不符合题意,应为“表达对列强削减军备的讽刺”,排除B项;“列强间复杂的利益纷争”不符合题意,与材料美、英、日削减军备相悖,排除D项。]
11.D [根据材料“永久中立国瑞士加入马歇尔计划……沟通桥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美苏冷战爆发,受冷战局势的影响,永久中立国瑞士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加入马歇尔计划,并充当东西方阵营的沟通桥梁,故选D项;瑞士的做法是为了自身利益,不是为了迎合美国的全球战略,排除A项;根据材料“永久中立国瑞士加入马歇尔计划”可知,瑞士的做法壮大了西方阵营的力量,排除B项;瑞士并不属于第三世界,该国的做法是为了自身利益,并不能有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排除C项。]
12.C [根据材料信息“1951年”“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必须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关心他们的幸福安宁的”可知,1951年正是美苏冷战期间,冷战思维影响了美国的国家政策,材料中的政策服务于美国的冷战策略,故选C项;美国政府在1951年向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特别是尼泊尔,提出了推广西方的民主制度的倡议,并对其进行援助,这并不是对民族自决的阻碍,而是希望这些国家接受西方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虽然亚洲地区在冷战期间确实是重要的战略区域,但这个声明的内容更多地体现了美国在它对外政策中尽可能地推广和维护其政治制度的愿望,排除B项;民族解放运动是指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以及所有被压迫民族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和种族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历史运动,与材料中美国的政策无关,排除D项。]
13.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后建立的北约组织由美国主导,损害了其他成员国的国家利益,材料中法国宣布退出北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西方阵营逐渐分化,故选C项;1966年美国依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排除A项;不结盟运动是第三世界国家的组织,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体现了国家之间矛盾的加深,而不是国际形势趋于缓和,排除D项。]
14.C [根据材料“进行协商”“删去……‘暴动和骚乱’的条款”可知,与1951年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相比,1960年的《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中,美国减少了对日本的控制,这与日本国力的提升和世界局势的变化有关,折射出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趋向,即多极化趋势,故选C项;这一时期日本仍然属于资本主义阵营,对冷战的态度并没有发生转变,排除A项;根据材料内容可知,美国仍然可以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摆脱美国控制”的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该条约确认美国有权继续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美日间的不平等关系并没有根本改变,排除D项。]
15.B 16.A
17.(1)变化:由君主与教廷分享权力,到世俗王权在国内成为最高主宰。(2分)
原则:主权平等原则,大国均势原则,不干涉内政原则。(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答出关键词可酌情给分)
(2)影响:民族主义意识的觉醒。(2分)
含义:通过大国协调国际争端,建立起大国均势;恢复了欧洲封建统治秩序;使欧洲大国之间的矛盾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赢来了一段和平时期。(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18.(1)二人通信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爆发;1939年9月11日丘吉尔尚未任英国首相,当时首相是张伯伦;1940年5月20日丘吉尔已是英国首相;英美两国有联合抗击法西斯的意愿;英国抗击法西斯的斗争形势严峻。(6分,任答三点,言之成理即可)
(2)二战后英美“特殊关系”的形成具有历史渊源,即英美之间有密切的“血缘”联系,有共同的历史、语言和文化;二战期间为共同反抗法西斯结成了反法西斯同盟;二战结束后由于遏制苏联的共同需要,美英两国加强合作;二战后,英国为恢复经济需要美国的援助,而美国为稳定西欧资本主义阵脚需要英国的合作,因此出于国家利益的需要,两国需要合作。
但这种合作关系是“特殊”的,英国的意图是要恢复旧日辉煌,而美国则要维持世界霸主地位,这注定了两国的“特殊关系”是建立在各自的利益基础上,当战略利益产生分歧、矛盾甚至尖锐对立时,血缘和文化的维系作用便自然让位于现实的战略利益,因此,这种“特殊关系”是不稳固的。(8分,言之成理即可)
1 / 4专题限时集训(十二) 风云变幻——近现代国际关系与国际格局演变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海南海口二模)1533年,英国通过《禁止上诉法案》,断绝了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之间的司法联系,并停止了英国对教廷的纳贡。法案宣称:英格兰这个国家政治实体由教界和俗界的全体人民组成,它的权力来自上帝,不受任何外国君主和权势人物的控制。这一法案( )
A.推动了英国民族国家的形成
B.丰富了人文主义的精神内涵
C.标志着英国宗教改革的完成
D.促进英国资产阶级议会形成
2.(2024·辽宁抚顺一模)在第六次反法联盟交战中,莱茵联邦的萨克森步兵和炮兵阵前倒戈,投向反法联盟。这一战役也被称为“德意志人民第一次共抗外敌”。这场战役( )
A.宣告了拿破仑的彻底失败
B.促进了德意志民族意识加强
C.推动了法国社会全面改造
D.传播了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
3.(2024·湖南怀化二模)16、17世纪英国的古物研究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伊丽莎白古物学会”,并通过交换手稿、文献、通信以及聚会与互访等活动,交流研究心得和写作进展,互通学术信息,对英国的历史、法律、制度、宗教等方面进行相对系统的研究。该运动( )
A.奠定了英国代议制度的基础
B.推动了近代科学革命的发展
C.提升了古物学家的社会地位
D.适应了近代民族国家的转型
4.(2024·海南海口二模)国际联盟建立之时,美国的GDP总量已位居世界第一,军费开支也最多。1920年,各大国占据世界财富的相对份额分别为:美国62%,英国16%,德国14%,法国5%,日本2%,苏俄1%,意大利1%。据此推知,国际联盟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
A.英法两国间存在尖锐矛盾
B.德意日对外侵略违反盟约
C.战胜国对德制裁太过严苛
D.多数大国缺少对国联认同
5.(2024·湖南长沙一中月考)基于对自身安全性的忧虑,法国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伙同比利时于1923年出兵占领德国鲁尔区,引发国际危机。由于英美支持德国,法国不得已撤军;美国又推出“道威斯计划”,以帮助德国经济复兴为手段,促使德国有能力偿还战争赔款。这反映( )
A.凡尔赛体系欠缺内部协调机制
B.美国事实上赢得战后世界霸主地位
C.法国与德国的宿怨基本得到了解决
D.一战的阴云是二战爆发的主因
6.(2024·福建福州三模)1681年,法国路易十四颁布《海事条例》,1807年拿破仑把《海事条例》的私法部分纳入《法国商法典》第二编。此后所有有商法典的国家都把海商法作为商法典的主要内容。这反映了( )
A.法国是海洋法的发源地
B.海洋法的发展具有传承性
C.西方的国际法最终成型
D.海洋成为列强间争夺焦点
7.(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模拟)下表所示为1902—1911年欧洲部分国家军费的变化情况(单位:万马克)。由此可推知,这一时期( )
年代 英国 法国 俄国 德国
1902 121 830 82 720.2 95 801.5 87 453.6
1907 117 830.8 91 012.7 106 563.1 109 771.4
1911 145 248.3 128 532.8 128 532.8 125 902.9
A.老牌帝国主义霸权遭遇挑战
B.欧洲大陆均势政策被彻底打破
C.大国竞争削弱欧洲整体实力
D.集体安全原则遭到了严重破坏
8.(2024·安徽淮北一模)如图所示为一战期间美国海军的征兵海报《哇!我真希望我是一个男人!》,据此可推知( )
A.一战提升了女性社会地位
B.世界局势即将发生重大转变
C.美国女权运动达到新高潮
D.国防动员方式出现根本变化
9.(2024·安徽安庆三模)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美国总统威尔逊的《十四点和平纲领》在欧洲引起了一场民主愿望和期许的狂热……为了模仿布尔什维克,柏林、汉堡都建立了苏维埃,布尔什维主义正越来越为各地人们所接受。”这反映出当时的欧洲( )
A.统治秩序受到民众质疑
B.是美苏争夺的重点区域
C.丧失了世界中心的地位
D.对战后世界格局的不满
10.(2024·山东日照二模)下图所示为新西兰漫画家大卫·洛于1921年12月发表的漫画《华盛顿们(“我们用我们的小斧子砍的”)》。作者意在( )
A.期冀大国真心缓和远东局势
B.表达对亚太国际秩序的不满
C.揭示新秩序不可能带来和平
D.讽喻列强间复杂的利益纷争
11.(2024·河北石家庄一模)二战后,永久中立国瑞士加入马歇尔计划,并大大缩减了同苏联的正常贸易额。同时,瑞士积极开展广泛公共外交,努力充当东西方阵营的沟通桥梁。瑞士的做法( )
A.积极迎合美国全球战略
B.加速了西方阵营分化
C.有助于第三世界的发展
D.缘于冷战局势的影响
12.(2024·山东潍坊一模)1951年,美国政府提出:“要使喜马拉雅南麓的国家赞同并效忠于西方的民主制度。这些地方的人远离政治和民主教育,必须让他们明白我们是关心他们的幸福安宁的。”同年,美国和尼泊尔签订了《技术合作总协定》,并向其提供援助。这主要反映了( )
A.霸权主义阻碍民族自决
B.亚洲成为冷战的主阵地
C.冷战思维影响国家政策
D.民族解放运动蓬勃兴起
13.(2024·安徽合肥二模)如图所示是发表于1966年的政治漫画《约翰逊求救》。图中美国总统约翰逊向盟友们寻求帮忙,换来的却是“法国退出北大西洋组织军事一体化”。这可用以说明( )
A.美国霸主地位丧失 B.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C.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D.国际形势趋于缓和
14.(2024·天津十二区县一模)1960年,美日两国签订了《日美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以取代1951年的《日美安全保障条约》。该条约确认美国有权继续在日本驻军和保持军事基地,但限定双方必须就此进行协商,并且删去了旧条约中美军可以镇压日本国内的“暴动和骚乱”的条款。该条约( )
A.体现出日本对冷战态度发生转变
B.反映中间地带力图摆脱美国控制
C.折射出了世界政治格局的新趋向
D.根本上改变美日间的不平等关系
15.(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1958年戴高乐就任总统后,提出法国应建立自身防务安全。随后法国相继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缓和同中国和苏联的关系并积极谋求独立核力量。对于法国的做法,当时的美国政府反应并不激烈。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法国积极谋求国际事务话语权
B.美法间共同利益大于矛盾分歧
C.双方在意识形态上具有差异性
D.国际实力对比变化有利于美国
16.(2024·湖南邵阳二模)1973年在石油危机爆发之际,访问东京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对田中首相说:“不要屈服于阿拉伯国家的无理恫吓。”田中反问道:“那么,美国能给日本保证石油的稳定供应么?”基辛格答道:“眼下谁也做不到这一点。”田中说:“这样说来,日本只好作出自己的反应了。”这反映出( )
A.世界政治多极化趋势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分化
C.美日同盟关系的破裂
D.日本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二、非选择题
17.(2024·江西名校联盟摸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前,教廷不仅在精神而且在某些世俗事务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欧洲君主不得不长期与教会分享权力,且接受教廷频频“行废立之事”。但是在和会之后,从法律上讲,欧洲君主成为其领土内的最高主宰,不承认他们之上的任何世俗的权威。这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密切相关。
——摘编自[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全球文明史》
材料二 拿破仑战争是建立在一场革命的基础上的。拿破仑在对外征伐期间,一直以“革命的代表和启蒙运动的化身”自居。但是,几个世纪以来一直相互混居的不同民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统治者,开始将其作为“异族”对待。当时的德意志哲学家约翰·哥特弗雷德·赫尔德甚至直接扬言道,每一个拥有自己语言和民族文化的族群均天然地享有自治权力。维也纳体系虽然建立,但是“仍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前行”,也许很幸运地是在维也纳时代最“和谐”的时期。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威斯特伐利亚和会前后欧洲政局的变化,并说明“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确立的几个国际关系和国际法的基本原则”。(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拿破仑战争对民族国家的影响,并指出“维也纳时代最‘和谐’的时期”的含义。(6分)
18.(2024·河北沧衡名校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想让你知道,对于你重返海军部,我是多么高兴。……我想让你和首相知道,如果你能让我本人了解你想让我掌握的情况,我随时欢迎。你可以通过你的邮袋或者我的邮袋寄出密封信件。
——富兰克林·罗斯福致温斯顿·丘吉尔的信,1939年9月11日
如果这个国家将命运交给美国来决定,如果有人为幸存的居民争取到最优惠的条件,那么谁也没有权利责怪这些人。对不起,总统先生,我直截了当地道出了这场噩梦。我无法向继任者交代,他们在完全的失望和绝望之中可能不得不顺应德国人的意志。
——温斯顿·丘吉尔致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信,1940年5月20日
——摘编自[英]西蒙·蒙蒂菲奥里《书信中的世界史》
材料二 热衷于英美“特殊关系”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以希腊和罗马的关系来形容英美关系。这种特殊关系的观念,在二战前就有人提及。战后,在英国政治家的有力推动下,英国与美国的关系急剧升温。1946年3月,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指出:为了对付“暴政”,英联邦与帝国必须和美国“建立特殊的关系”。这是英美特殊关系的初步形成。1964年,美国担心英国工党政府会在希腊所做的那样,突然把在远东抵御共产主义传播的负担完全交给美国,甚至说:“在维护远东的和平方面,美国不想孤单一人,我们相信,英国依然能在那里发挥重要的作用。”1980年1月,卡特总统指出:“任何外来力量企图控制波斯湾地区都将视为对美利坚合众国根本利益的进攻。这种进攻将遭到包括武装力量在内的任何必要手段的回击。”对此,英国人该有何种感想呢?
——摘编自计秋枫、冯梁等《英国文化与外交》
(1)书信史料会留下重大的历史线索。探究材料一中书信体现出的历史线索。(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二战后英美“特殊关系”。(8分)
1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