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一) 治国理政——中国古代国家制度体系的构建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湛江一模)铜壶是先秦时期重要的青铜礼器。下列关于东周铜壶随葬情况的考古发现中,材料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
选项 材料 结论
A 在山西长治分水岭的两处墓葬中,男性与女性的随葬铜壶数量相同 中原地区宗法等级秩序瓦解
B 部分受中原文化影响较大的诸侯国,其贵族随葬铜壶以圆角方壶为主,其他的则以圆壶为主 周文化的辐射影响力扩大
C 诸侯和卿的随葬铜壶类型一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而大夫和士的不超过两种 周朝礼制在当时仍有影响力
D 在河南辉县的墓葬中,出现带有北方少数民族风格的壶 周天子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控制加强
2.(2024·河南高考适应性测试)西周初年,统治者在很多重要场合使用殷礼,但在周成王六年后,立国前“西土”风格的铜器备受推崇,大小相次的列鼎和列簋制度雏形形成。这表明西周( )
A.青铜铸造技术更加成熟
B.革除了殷礼的落后因素
C.治国理念愈益关注民生
D.试图重塑社会统治秩序
3.(2024·山东淄博一模)下面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
A.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
C.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D.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
4.(2024·湖南雅礼中学月考)
秦汉时期,地方长官要每年定期派计吏向中央汇报本地情况,相关文书称为“计簿”,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等。这些原始数据经核实后,朝廷会根据结果对各级官吏予以黜陟赏罚,也会根据结果编制财政预算。据此可知,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 )
A.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
B.杜绝了吏治腐败
C.促进个体小农经济形成
D.抑制了豪强地主
5.(2024·河北张家口一模)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开“子贵母死”与“立子杀弟”之先河,明元帝时使二者固化为政治惯例。北魏献文帝时不再发生大规模的、程序化的杀戮,“立子杀弟”现象就此终结。据此可知,北魏时期( )
A.外戚干政现象已消失
B.国家治理日益完善
C.政治制度趋于封建化
D.君主专制不断加强
6.(2024·湖北七市调研)进贤冠在东汉时期被正式载入舆服制度(车舆冠服与各种仪仗的制度)。据考古发现,这一时期的画像砖上的文官人物于正式场合多穿戴进贤冠服,下图分别描绘的是秋收时节文官征税和文官监督放粮的情形。这主要表明东汉( )
A.规范的行政流程
B.森严的等级秩序
C.官服的标识功能
D.完备的官职体系
7.(2024·江苏新高考联考)唐太宗曾经想要征未满十八岁的中男当兵,魏征坚决不同意,四次拒绝在敕书上签字;武则天当权时期,宰相刘祎之受诬告后拒认不经中书门下的皇帝敕书,结果被赐死。这两则事例说明( )
A.唐朝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
B.制度运行效果离不开特定政治环境
C.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
D.皇权相权之争是封建社会主要矛盾
8.(2024·山东日照一模)北宋时的地方行政区划分三级,即路—州—县。朝廷规定,州有直接上奏权,路一级政府不准干预这一权力。此举意在( )
A.提升治理能力
B.扩大统治基础
C.提高监察效率
D.分散地方权力
9.(2024·广东湛江一模)两宋时期,几乎每位皇帝在位期间都会成立专门的资料编修机构,将此前以皇帝、宰相和枢密使名义颁布的“诏”“敕”“宣”进行整理,删削繁文,统一相关指示,编成综合性的通行《编敕》。这一做法旨在( )
A.完善律令体系
B.施行道德伦理教化
C.规范行政治理
D.维护大一统的局面
10.(2024·湖南雅礼中学一模)忽必烈设云南行省,色目人赛典赤被任命为“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总揽云南军政事务。但是在设云南行省前,大理国末代国王段兴智仍被赐予金符,受命管理大理各部,在云南内仍有较高的影响力。这( )
A.体现了“蕃汉分治”的治理理念
B.强化了中央对云南的控制力
C.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元朝的统治
D.反映了元朝对于治边的重视
11.(2024·广东湛江高三模拟)(明代)当首辅失宠时,久受压抑的言官随即反扑,攻击首辅。六部部臣也会附和言官,暗中支持。首辅只能依靠皇帝出面,平息舆论,或指使另一批附议言官,代为辩驳,否则就得上疏乞休,告老还乡。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明代( )
A.君相矛盾激化
B.专制集权强化
C.内阁权力膨胀
D.制衡机制完善
12.(2024·河南九师联盟检测)《续文献通考》记载,明代六科执掌,“凡制敕宣行,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明内廷规制考》指出,对于皇帝的“传奉”诏旨,无论朱字或墨字“传帖”,承受官衙,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据此可知,明代的“执奏”( )
A.促使中枢政务运作的制度化
B.有利于提升专制皇权统治效能
C.提高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
D.加强了君主对官僚机构的控制
13.(2024·江西新余一模)如图为山西绛州大堂墙上镶嵌的“文臣七条”碑。碑刻立于宋徽宗期间,碑文内容为宋真宗颁布的廉政戒律“文臣七条”:一曰清心,二曰奉公,三曰修德,四曰贵实,五曰明察,六曰劝课,七曰革弊。该碑文内容能够说明宋代( )
A.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
B.注重官员的监察考核
C.门阀士族势力的衰落
D.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
14.(2024·湖南娄底模拟)汉朝把郡县治理的难易分为剧、平两类,难治者称剧。《汉书》中记载何并“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陈遵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后汉书》中记载袁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这些案例说明汉朝( )
A.选官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B.郡县等级逐渐接近
C.建立了官吏奖惩机制
D.察举与征辟相结合
15.史载:“路温舒字长君,巨鹿东里人也……太守行县,见而异之,署决曹史。又受《春秋》,通大义。举孝廉,为山邑丞。”与此描述相对应的选官制度( )
A.有制举和常举两种方式
B.对明经的推选无固定时间
C.为秦汉政权选拔了人才
D.主要考察品德才能和家世
16.(2024·湖北宜荆荆随恩高三联考)下面是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 )
太宗 高宗 玄宗 代宗 宪宗 穆宗 敬宗 文宗 宣宗 懿宗
宰相总数 29 41 27 12 29 14 7 24 23 21
科举出身 3 13 18 7 17 8 6 18 20 17
所占比例 10% 31% 67% 58% 59% 57% 86% 75% 87% 81%
A.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
B.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
C.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
D.制度变革冲击旧利益格局
二、非选择题
17.(2024·山东日照高三质检)禅让制的真实性是一桩千古疑案,历代争论不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
材料 诸子的争论
言论 出处
古者舜耕历山……尧得之服泽之阳,举以为天子,与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 《墨子·尚贤》
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舜崩,三年之丧毕,禹避舜之子于阳城,天下之民从之,若尧崩之后不从尧之子而从舜也 《孟子·万章》
世俗之为说者曰:“尧、舜擅让。”是不然。天子者,埶位至尊,无敌于天下,夫有谁与让矣?道德纯备,智惠甚明,南面而听天下,生民之属莫不震动从服以化顺之 《荀子·正论》
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韩非子·说疑》
学者的结论
舜年二十以孝闻,年三十尧举之,年五十摄行天子事,年五十八尧崩,年六十一代尧践帝位。
——[汉]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
观近古有奸雄奋发,自号勤王,或废父而立其子,或黜兄而奉其弟,始则示相推戴,终亦成其篡夺。求诸历代,往往而有。必以古方今,千载一揆。斯则尧之授舜,其事难明,谓之让国,徒虚语耳。
——[唐]刘知几《史通·疑古》
“唐虞揖让”“汤武征伐”,都是为公而不为私,实在是儒家的学说,并非实有其事。……儒家的学说,都是孔子所创造,并没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的圣人。……世界究竟是“进化”的,后世总比古人好。譬如“政体”,断没有后世是“专制”,古时候反有所谓“禅让”之理。
——摘编自吕思勉(1884—1957)《中国史》
考古发掘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被学者认为是早期尧舜之都。1978年开始,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有突发的大规模人员伤亡的遗存,这与历来暴力夺权都会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常理不符,由此证明尧舜禅让是历史真实存在的。
——据《探索发现——考古进行时·寻找尧舜之都》
(1)诸子关于禅让制的争论折射出怎样的时代特征?(4分)
(2)指出三位史学家各是从什么角度研究禅让制的。(6分)
(3)陶寺遗址能否证明历史上存在禅让制?谈谈你的看法。(3分)
(4)根据当时的社会状况,你认为禅让制是否真实存在?说明理由。(2分)
18.(2024·山东德州联考)汉代“河堤谒者”(主管水利与筑堤的官员)的选任与管理渐趋成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汉代“河堤谒者”一览表
姓名 任职称谓 籍贯 官员出身 任职时间 原任职属 离任去向 入仕途径
王延世 河堤使者 犍为资中(今四川省资阳市) 不详 成帝建始五年 无 光禄大夫 征
许商 河堤都尉 长安 精通大夏侯之学并精于历算,著有《五行论历》和《许商算术》 成帝时 不详 不详 不详
平当 骑都尉 梁国下邑(今安徽砀山) 以明经为博士,公卿荐当论议通明,给事中 成帝时 巨鹿太守 光禄大夫 察廉
李寻 骑都尉 扶风平陵 治尚书……独好洪范灾异,又学天文月令阴阳 哀帝初 黄门侍郎 徙敦煌郡 察孝廉
陈宣 河堤谒者 沛国萧 刚猛性毅,博学,明鲁诗 光武帝时 谏议大夫 以病免 征
王景 河堤谒者 琅琊不其 景少学《易》,遂广窥众书,又好天文术数之事,沉深多伎艺 明帝永平十五年 侍御史 迁徐州刺史 辟
王诲 河堤谒者 东莱曲成 不详 顺帝阳嘉三年 不详 迁在沇州 不详
司马登 河堤谒者 山阳东缗 不详 顺帝阳嘉三年 不详 不详 不详
相里平 河堤谒者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不详
关并 河堤谒者 扶风平陵 不详 约新莽时 不详 不详 不详
——摘编自《汉书》《水经注》《万姓统谱》《全汉文》《中华姓氏大典》等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汉代‘河堤谒者’的选任与管理渐趋成熟”。(12分)
9 / 9专题限时集训参考答案与精析
专题限时集训(一)
1.C [诸侯和卿的随葬铜壶类型一般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而大夫和士的不超过两种,这就意味着诸侯、卿、大夫和士在随葬品上存在着一定的等级差别,这是周朝礼制的表现,说明礼制在当时依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C项。]
2.D [根据材料“西周初年……使用殷礼”“‘西土’风格……列鼎和列簋制度雏形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周公曾“制礼作乐”,建立了一整套规范贵族阶层身份等级和行为方式的典章制度。周成王六年以后,周人一改使用殷礼的习俗,对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青铜礼器逐渐有了严格的限制。周代的列鼎和列簋制度是饮食礼仪的反映,这表明西周试图重塑社会统治秩序,故选D项;周成王六年后,“西土”风格的铜器备受推崇,但并没有关于青铜铸造技术的相关描述,排除A项;周成王六年后,列鼎和列簋制度雏形形成,但材料并未提及对殷礼的落后因素进行革除,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西周统治者使用礼仪的变化,并没有关于治国理念与民生问题的描述,排除C项。]
3.C [“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这是不区分直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表现,但是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而将旁系的“三公二父”排除在外,这是强化了直系血缘纽带关系,故选C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图示都是继承关系的结果,没有涉及继承关系的来源,所以据此无法得出“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商王家族内部的血缘亲疏关系问题,不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D项。]
4.A [根据材料“内容包括户口、垦田、赋役、治安和自然灾害”可知,上计制度涉及的方面基本都和农业相关,说明秦汉时期的上计制度具有农耕文明治理特点,故选A项;“杜绝”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小农经济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排除C项;材料中上计制度考核的对象是官员,而非豪强地主,排除D项。]
5.D [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时期出现了“子贵母死”与“立子杀弟”的政治惯例,但到了献文帝时期,这种现象得到了终结,没有再发生大规模的、程序化的杀戮,这说明北魏前期的做法是为了皇权稳定,随着君主专制的加强,到献文帝时期已经无须大规模杀戮,故选D项;虽然“子贵母死”和“立子杀弟”的制度可能是为了防止外戚干政,但“外戚干政现象已消失”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国家治理旨在实现对国家事务的有效管理和协调,材料中涉及的皇家事务并非国家治理的范畴,排除B项;“政治制度趋于封建化”主要是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实现的,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
6.C [根据材料“这一时期的画像砖上的文官人物于正式场合多穿戴进贤冠服”可知,进贤冠服是一种汉代文官在正式场合穿戴表明自己身份的官服制度,通过服饰来分辨人的身份,具有以冠鉴人的作用,故选C项;材料是东汉时期文官人物在正式场合穿戴的官服,与行政流程无关,排除A项;进贤冠服制度虽然具有一定的等级权力的象征意义,但是材料本身无法体现不同身份服饰的差异而呈现的等级秩序,排除B项;官职体系是指不同领域的职位按照所属关系和等级关系形成的职位组合,材料描述的是文官在正式场合穿戴固定的服饰这一场景,不能体现完备的官职体系,排除D项。]
7.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太宗时期,魏征行使门下省审议职权,驳回皇帝决策;武则天时期,皇帝敕书可以不经中书门下获得执行,违反了三省六部制的决策顺序,由此可知制度能否得到有效运行与特定的政治环境有关,故选B项;武则天时期,中书门下职权不能充分行使,无法体现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臻完备,排除A项;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政治制度没有发生重大变革,排除C项;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D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排除。]
8.D [根据材料“州有直接上奏权,路一级政府不准干预这一权力”可知,宋代的州虽然是路的下一级,但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路一级政府不准干预,这使地方权力被分散,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提升治理能力需要通过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措施,而材料强调的是北宋时期的地方管理制度,与“提升治理能力”没有必然关系,排除A项;北宋时期通过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扩大了统治基础,但材料中对路、州权力的规定并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北宋的地方行政制度,不属于监察制度,与“提高监察效率”无关,排除C项。]
9.C [由材料可知,宋代皇帝成立资料编修机构,将颁发的各类文书进行整理,统一编写成通行的《编敕》,主要是让文书行政有统一的标准,以规范国家行政治理,维护封建统治,故选C项;题干所述做法有利于完善律令体系,但题干所问是“旨在”,而皇帝做法的目的不是完善律令体系,而应该是行政治理和维护统治,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料编修机构的工作是为了统一行政管理和维护封建统治,“道德伦理教化”不是其目的,排除B项;两宋均未完成国家统一,“维护大一统的局面”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0.C [根据材料“‘云南行中书省平章政事’,总揽云南军政事务”“大理国末代国王……仍有较高的影响力”等可知,在云南地区的管理上,元代既派出了中央官员,但又重用大理国末代君主参与云南的治理,体现了元代统治者对其他少数民族的怀柔政策,这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元朝的统治,故选C项;材料体现的是云南地区实行行省制,并没有体现云南与元朝控制下的其他地区采取了不一样的国家治理方式,排除A项;材料主旨不是强化对云南的控制,而是在云南地区的管理上,元朝既委派中央官员又让原云南少数民族首领参与管理,有利于政权稳定,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云南行省一个边疆地区,无法得出元朝对所有边疆地区的态度,排除D项。]
11.B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代首辅的地位是否稳固受到皇帝宠幸与否的影响,从本质上反映了专制集权强化,故选B项;明太祖朱元璋已经废除了宰相,“君相矛盾”的说法本身错误,排除A项;明代首辅是内阁的主要负责人,如果内阁权力膨胀,应该体现出内阁首辅的权力大,权力比较稳固,这与材料中的描述不符,排除C项;明代中枢机构之间并不存在制衡机制,D项说法错误,排除。]
12.B [根据题干“大事覆奏,小事署而颁之;有失,封还执奏”“如认为‘事未稳’则须‘执奏’”及所学知识可知,在明清时期,六科给事中作为行使监察权力的官员,不仅能够稽查六部百官之失,还可以充当各级考试参与官,也可以参与廷议、廷推等重大活动,其目的就在于减少皇帝决策的失误,提升专制皇权的统治效能,故选B项;在明清时期,六科给事中掌“谏言、监察”,并不属于“中枢机构”,并且题干也未述及“制度化”的相关内容,排除A项;六科给事中的职责是“谏言、监察”,属于监察机构,与“行政效率”无关,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六科给事中的职责,与“君主”无关,排除D项。]
13.B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北宋初期,宋真宗颁布“文臣七条”,要求官员时刻按照清心、奉公、修德等原则做人做官、廉政自律;宋徽宗期间将“文臣七条”碑镶嵌在大堂内,让官员接受社会监督,说明宋代注重官员的监察考核,故选B项;“崇文抑武”是指政府在地位、待遇和文化宣传方面倾向于尊崇文官,在地位、待遇等方面则抑制武将的政策,材料并未体现宋代抑武的治国方针,排除A项;科举制导致门阀士族势力衰落,与北宋政府要求官员廉政自律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文臣七条”碑不能说明北宋市民生活的丰富多彩,排除D项。]
14.A [材料“《汉书》中记载何并‘举能治剧,为长陵令’,陈遵治三辅剧县,补郁夷令,《后汉书》中记载袁安‘能理剧,拜楚郡太守’”,这些例子都说明在汉朝,治理难治的郡县有特定的人才,他们因为能在实际行政中做出贡献而得到选拔,证明汉朝在选拔官吏时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故选A项;材料内容并未提及郡县等级逐渐接近这一概念,排除B项;虽然官员因为治理能力得到任命,但材料中并未明确提及这是官吏奖惩机制的一部分,排除C项;材料中虽然这些都是被上级派任的例子,但是并未提到察举和征辟两种方法的结合,排除D项。]
15.B [根据材料“举孝廉,为山邑丞”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选官制度为察举制。汉代察举中的“明经”科是最重要的特科之一,对明经的推选无固定时间,故选B项;科举制初创于隋朝,有制举和常举两种方式,排除A项;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不符合“察举制”的要求,排除C项;察举制主要考察品德才能,九品中正制看重家世,排除D项。]
16.D [根据材料“唐朝宰相科举出身统计表”可知,唐朝由科举入仕成为宰相的比例逐渐提高,门阀士族阶层的特权受到打击,说明选官制度的变革打破了旧的利益格局,故选D项;材料只涉及唐朝宰相科举出身情况,没有其他选官途径对比,不能得出“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途径”的结论,排除A项;中央集权是以国家职权统一于中央政府,削弱地方政府力量为标志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没有关于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的描述,不能得出“中央集权呈不断加强趋势”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通过科举入仕的宰相数量呈上升趋势,并没有庶族地主在官僚集团中的占比情况,不能得出“庶族地主逐渐取得政治优势”的结论,排除C项。]
17.(1)战国时期是大变革时期,诸子百家思想碰撞争鸣。(4分)
(2)司马迁:儒家孝道。
刘知几:政权暴力更替。
吕思勉:疑古思辨,社会进化。(6分)
(3)不能。
看法:陶寺遗址被视为早期尧舜之都只是学者的观点;史料并未明确禅让地在陶寺遗址,因此考古发掘没有发现大规模人员伤亡合乎情理。(3分)
(4)存在。
理由:尧舜所处的时代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早期国家形态已经具备,人类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而禅让制是原始民主制的体现,在这种过渡时代,有可能依然保留着这样的权力传承方式。(2分)
18.示例提示:
从官员籍贯的角度作答,十人籍贯多在黄河流域,可见“河堤谒者”多选用黄河沿岸本地人,较为熟悉黄河的水势水情。
从官员出身的角度作答,十人多出身儒生,对国家治理黄河水灾起到某些积极作用。
从入仕途径的角度作答,十人中二人为皇帝征召,一人为公府辟除,二人为官府察举,体现了汉代选官制度选拔过不少有用的人才,有利于当时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从原任职属与离任去向的角度作答,“河堤谒者”任职前基本都有入仕经历,履职期间已积累了一定的组织和管理经验。
(以上答出其中三项即可得12分。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