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限时集训(十三) 全球一体——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与社会生活
(建议用时:40分钟)
一、选择题
1.(2024·广东佛山二模)历史上亚洲文明在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形成了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打通了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这( )
A.促进了全球物种大交换
B.推动了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
C.奠定了世界市场的基础
D.改变了世界的人文地理格局
2.(2024·甘肃兰州一模)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的太平洋贸易,沟通了亚洲与美洲的自由贸易,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与中国的贸易做出种种规定,从航行次数、载重量、价值额等方面对大帆船贸易进行限制。对这一变化合理的解释是( )
A.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
B.白银流入中国损害其利益
C.贸易量过大超出管控能力
D.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
3.(2024·安徽池州模拟)制作示意图是学习历史的方法。据图分析,下图显示的主题是( )
A.葡萄牙和西班牙航路的开辟
B.世界物种的交流与传播
C.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形成
D.18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
4.(2024·江苏南京、盐城模拟)16世纪初,海洋贸易兴起后,伊朗把中国生丝作为主要商品出口欧洲,换取了大量金银贵金属,以保持贸易顺差;与此同时,又以这些贵金属来支付对东亚和南亚的贸易逆差,这使得伊朗就像一个“两边开口的钱袋子”。这反映了( )
A.伊朗占据印度洋贸易主导地位
B.亚洲国家加入早期殖民扩张行列
C.商品和货币世界性流动的增强
D.欧洲列强争夺商路斗争日趋激烈
5.(2024·广东深圳二模)16世纪末,巴西的糖厂不少于120家,总资本接近200万英镑,但是,拥有最好土地的糖厂主却不种植粮食作物,他们从海外进口所需粮食——和奴隶、食盐一样。这反映出( )
A.工业化促进国际产业分工
B.巴西依赖于国际资本市场
C.全球化改善巴西民众生活
D.当地的经济呈现畸形发展
6.(2024·山东烟台一模)17世纪中期,西欧出版了各种类型的新式地图与地图集,甚至传统书商也开始在书籍中添加一些地图插页或者封面,配合这一时期流行的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这主要是因为( )
A.外部空间知识的更新
B.商业革命的兴起
C.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
D.印刷技术的传入
7.(2024·山东菏泽一模)14—16世纪,英国议会制定了11部禁奢法令,规定了社会各等级、各阶层饮食与服饰消费标准;但到1604年英国废除了所有现存的禁奢法。禁奢法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
A.人文主义思潮对消费观念的冲击
B.议会与国王长期政治斗争的影响
C.消费逐渐成为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D.世界市场的形成冲击了传统观念
8.(2024·辽宁沈阳二模)20世纪初,福特工厂的流水线模式开始向制造业的广阔领域扩散,借助标准化和规范的工作流程,工人的手艺和经验被显性化,甚至成为一种启动规模制造的方式。这一进程( )
A.标志着科学管理方式形成
B.推动了人的个性化发展
C.有利于垄断资本主义发展
D.开始改变人们生活方式
9.(2024·河南新乡三模)1900年,世界所用染料的4/5是由德国制造的。1910年,德国拥有195家电气公司,资本总额达12亿马克。1913年德国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15.7%,仅次于美国。1900—1913年,德国的医药、照相器材、应用化学品也都驰名世界。由此可见,此时德国( )
A.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
B.重工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主导
C.垄断组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
D.军国主义政策导致生产集中
10.(2024·辽宁锦州一模)工业革命极大改变了人类的物质与精神生活,特别是德国在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这说明德国( )
A.确立了分科教育的基本方式
B.成了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
C.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
D.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
11.(2024·辽宁葫芦岛一模)史学家保尔·芒图在《十八世纪产业革命》一书中写道,“事实似乎足够证明,第一批发明家绝不是科学家。他们是工艺匠,由于处在实际问题面前,他们就运用他们的天然智慧以及他们的工业习惯上的和工业需要上的高深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其旨在说明( )
A.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
B.科学理论对生产实践影响深远
C.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重要
D.生产逐渐集中并出现垄断组织
12.(2024·湖南师大附中二模)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迅速下降到0.6%,小商品经济占比扩大到51%,几乎不复存在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占比恢复为8.9%,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由无到占比0.1%,社会主义经济占比为38.5%。由此可知,此时苏联( )
A.走上了发展市场经济之路
B.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
C.社会主义工业化成效显著
D.迫于战争实行余粮收集制度
13.(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面为1913—1926年俄国大工业总产值变化统计表。据此可知( )
产品种类 计算单位 1913年 1920年 1925/26年度 1925年为1913年的%
大工业总产值 亿卢布 102.51 14.10 77.39 75.5
其中 电力 亿度 19.4 — 29 149.5
煤炭 百万吨 29.1 8.7 25.77 88.6
石油 百万吨 9.2 3.7 8.3 90
生铁 百万吨 4.2 0.11 2.2 52
钢 百万吨 4.2 0.19 2.91 69
纸 万吨 19.7 — 21.7 110
砂糖 万吨 134.6 5.1 106.4 79
纺织工业产值 亿卢布 28.86 2.71 20.99 72.7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重重
B.新经济政策探索正确
C.工业化建设迅速改变苏联面貌
D.苏联模式成效显著
14.(2024·山东青岛三模)下图为1975年以来半导体存储器的世界市场占有率情况。其中,丙是( )
A.美国 B.日本 C.欧洲 D.中国
15.(2024·湖南名校联考)学者陈江生指出,近年来“以信息革命为先导,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奏响了世界互联互通的新乐曲,各种新技术、新制度把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全球利益共享和责任共担进一步深化”。对此的合理解释是,当今世界( )
A.经济全球化向后的阻力受到遏制
B.经济全球化向前的动力不断发展
C.和平与发展成为历史潮流
D.科技进步推动全球合作共赢
16.(2024·安徽黄山二模)如图所示是背面印有南丁格尔(1820—1910年)的英镑纸币。南丁格尔是近代护理学创始人。在针对印度的疫病防控上,她主张以立法手段推进村庄卫生改革,还与印度总督达弗林的妻子协作,通过基础卫生教育的方式,改善印度女性的卫生状况。她的言行( )
A.有利于提高人们公共卫生意识
B.推动现代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
C.得到当时印度社会的普遍认可
D.以卫生教育方式进行文化侵略
二、非选择题
17.(2024·湖南长沙一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
材料一 1925年,在俄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斯大林代表党中央作政治报告,阐述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必要性,提出要把俄国“从农业国变成能自力生产必需的装备的工业国”。他认为,苏联处在资本主义包围之中,为了不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附庸,必须建立自己独立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即把苏联建设成一个不仅能生产一般消费品,而且能生产各种机器和设备的国家。解决的办法是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快速发展经济。具体讲,一是用计划保证优先发展重工业,一是用行政办法扩大内部的资金积累。1929年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会议和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五年计划”。在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高潮。
——摘编自崔连仲《世界通史》
材料二 1920—1929年,美国工业总产值几乎增长了50%;按全国人口平均的年收入从635美元增加到693美元。但是,全国收入集中在有产者手里,占总人口1%的人口平均的年收入,同时期里从7 492美元增加到13 114美元,约提高75%。广大人民群众的购买力没有很多提高。即将离职的美国总统柯立芝在1928年12月致国会的咨文中说:“全国可以满意地看看现在,乐观地展望将来。”
——摘编自李纯武、严志梁《简明世界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苏联实施国家工业化的历史背景。(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与苏联工业发展状况的不同。(8分)
18.(2024·山东济宁二模)下面为1914—2010年按外商直接投资流入量计算的经济体排名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
材料
二战前 二战后
1914年 1929年 1980年 2010年
美国 加拿大 美国 美国
俄国 美国 英国 中国香港
加拿大 印度 加拿大 英国
阿根廷 古巴 德国 法国
巴西 墨西哥 法国 德国
南非 阿根廷 荷兰 比利时
奥匈帝国 智利 巴西 西班牙
印度/中国 英国 澳大利亚 荷兰
埃及、墨西 哥、英国 马来亚 印度尼西亚 中国
— 委内瑞拉 意大利 加拿大
——据[美]拉里·尼尔、杰弗里·G.威廉姆森《剑桥资本主义史》
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外商直接投资呈现的整体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成因。(12分)
6 / 7专题限时集训(十三)
1.C [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华贸易圈、印度洋贸易圈、东南亚季风贸易圈等区域性贸易网络的形成,以及丝绸之路、香料之路、茶叶之路和阿拉伯半岛贸易路线等关键物资渠道的打通,实际上是向世界实现了资源、商品的流通,这种跨地域、多方的贸易交往奠定了初步的世界市场,故选C项;这个过程是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没有涉及物种的大规模互换或迁移到新的地域,排除A项;这种贸易网络的形成,主要是由于自然经济的基础和贸易路线的设置,并没有直接推动商业经营方式的变化,排除B项;虽然这个贸易网络改变了各地商品流通的状况,但并没有对世界的人文地理产生根本性的改变,排除D项。]
2.B [西班牙以“马尼拉大帆船”开拓了太平洋贸易,按理来说,贸易量越大越好,但从1593年开始,西班牙对大帆船贸易进行较为严格的限制,这是因为大帆船贸易使得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损害了其经济利益,故选B项;16世纪前后,殖民地尚未有大规模且对宗主国造成巨大威胁的反抗活动,所以殖民地不服从宗主国管理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当时大帆船贸易量确实很大,但是尚未超出西班牙的管控能力,之所以出现上述限制行为,是由于大帆船贸易使得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从而相对损害了西班牙殖民者的利益,所以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西班牙的造船技术是领先世界的,并不是造船技术限制了贸易发展,排除D项。]
3.D [根据图中地理范围“欧洲”“非洲”“亚洲”“美洲”以及商品(贸易)“玉米”“黑奴”“白银”“丝绸”“瓷器”“香料”“茶”“日用品”等可知,涉及范围广,这属于世界贸易的发展。物品比较多,但又没有工业产品,可知是工业革命前夕的世界贸易发展概况,故选D项;葡萄牙和西班牙开辟新航路,主要是在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且与图中地理范围以及多种商品(贸易)不符合,排除A项;图中并非只提及物种交流,还有其他多种商品(贸易),此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图中商品(贸易)没有工业产品,所以不能反映出工业革命的成果,此时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展,排除C项。]
4.C [由“把中国生丝作为主要商品出口欧洲”“换取了大量金银贵金属”“以这些贵金属来支付对东亚和南亚的贸易逆差”可知,伊朗的这种贸易促进了商品和货币在欧亚之间的流动,故选C项;题干只提到了伊朗在印度洋贸易中的活动,并未与其他国家作比较,无法得出伊朗占据印度洋贸易主导地位的结论,排除A项;题干所述伊朗的活动并不属于早期殖民扩张,而是正常的商业贸易,所以不能据此得出亚洲国家加入早期殖民扩张行列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为伊朗的商业活动,不属于欧洲列强争夺商路的斗争,排除D项。]
5.D [16世纪末,巴西的制糖业发达,巴西的糖厂主拥有最好的土地,却从海外进口粮食,这说明巴西的经济结构不合理,呈现出畸形发展的态势,故选D项;16世纪末,工业革命还未发生,排除A项;巴西依赖国际市场的粮食、食盐,这些属于商品,不能说明其依赖于国际资本市场,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巴西发展制糖业,需要进口粮食和食盐等,但不能据此得出“巴西民众生活”得到改善,此项明显证据不足,排除C项。]
6.A [根据材料“17世纪中期……流行的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可知,17世纪欧洲地图市场兴盛,流行新式地图、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主要是新航路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使西欧人对欧洲以外的世界有了更多的认识,外部空间知识得到了更新,故选A项;16世纪左右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兴起,与材料“17世纪中期”不符,排除B项;当时欧洲流行冒险故事和游记文学是受到海外殖民扩张和探险的影响,与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没有必然联系,排除C项;15世纪活字印刷术已经传入欧洲,与材料中“17世纪中期”不符,排除D项。]
7.C [根据材料“1604年英国废除了所有现存的禁奢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4—16世纪,英国社会存在过度消费问题,使消费者负担加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再生产的正常进行,导致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英国议会颁布了禁奢法令。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扩张,茶叶、咖啡、蔗糖、棉布、瓷器等进口商品逐渐渗入了英国人的生活,社会产品极大丰富。生产让位于消费,以消费为主导的社会逐渐形成。消费逐渐成为驱动英国经济发展的动力,因此,1604年,英国废除了所有现存的禁奢法,故选C项;14世纪人文主义思潮已经兴起,不能作为英国“1604年”英国废除禁奢法的原因,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议会与国王长期政治斗争的影响是英国废除禁奢法的原因之一,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项;17—18世纪,世界市场初步形成,“1604年”英国废除禁奢法时世界市场尚未形成,排除D项。]
8.C [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福特工厂的流水线模式开始向制造业领域扩散,成为一种规模制造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初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资本主义得以发展。因此福特流水线模式的推广有利于工业生产的规模化,从而推动垄断资本主义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流水线模式应用,不能得出“科学管理方式形成”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工厂的标准化和规范化工作,而不是显示人的个性化,排除B项;“开始”说法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工作流程,未涉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排除D项。]
9.A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德国在多个工业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尤其是电气、医药和照相器材等,这些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关键领域。此外,德国在世界工业产值上也占据了重要的位置,仅次于美国。因此,材料信息确实支持德国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故选A项;材料没有涉及德国重工业在其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排除B项;仅凭电气公司数量不能得出德国垄断组织加快了工业化进程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提及军国主义政策或其与生产集中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10.D [根据材料“1870年”“把中等程度的职业学校升格为工科大学进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适应了工业革命时期对于人才素质的要求,说明教育适应了新的生产方式的需要,故选D项;古希腊时期已经产生了欧洲的学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础,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7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刚开始,德国并没有成为欧洲工业革命的中心,排除B项;高等教育倾向于世俗化和商业化开始于文艺复兴时期,排除C项。]
11.C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史学家保尔·芒图认为工业革命的发明家不是科学家,而是工艺匠,主要是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发明,说明工业革命体现技术与生产实践相结合,故选C项;第二次工业革命实现科学技术与生产紧密结合,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尚未实现,排除A项;材料强调经验和技术对生产的影响,不是科学理论的影响,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出现垄断组织,排除D项。]
12.B [根据材料可知1923—1924年,苏联的自然经济占比下降,小商品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是由于对经济发展政策进行了调整,实行了新经济政策,故选B项;1923—1924年苏联实行新经济政策,后来实行苏联模式,是计划经济,A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才开始社会主义工业化,排除C项;余粮收集制属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排除D项。]
13.B [俄国在1925年,工业总产值恢复,各项产品产量较1920年都有所上升,部分产品超过了一战前的生产水平,这表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废止,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稳定和恢复了国民经济,故选B项;从表中可以看到1913年到1920年的数据大幅下降,这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负面影响,但选项没有涵盖到一战给沙俄带来的负面影响,不够全面,排除A项;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开始于1926年,与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段不符,排除C项;1936年苏联模式形成,与题目中给出的时间段不符,排除D项。]
14.A [根据材料“1975年以来半导体存储器的世界市场占有率情况”及所学知识可知,半导体存储器是一种以半导体电路作为存储媒体的存储器,内存储器是由称为存储器芯片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组成。二战后至1975年,美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领导者,在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微电子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此可知,1975年美国的半导体存储器的世界市场占有率最高,此后在“滞胀”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下,其世界市场占有率呈现出下降趋势,故选A项;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重视高新技术的发展,乙符合日本的情况,排除B项;1980年以来欧洲的半导体存储器的世界市场占有率相对较低,丁符合欧洲的情况,排除C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引进外来技术的同时重视自主创新研发,在半导体存储器的研发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2000年以来中国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消费市场,其世界市场占有率呈现出增加趋势,甲符合中国的情况,排除D项。]
15.B 16.A
17.(1)背景:经过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苏联基本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列宁逝世后,斯大林的领导地位逐步确立;苏联长期落伍于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体系不完备;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国家包围之中。(6分)
(2)苏联:努力向工业化过渡;政府决定用行政命令、指令性计划的办法快速发展重工业。(4分)
美国:已经完成工业化并快速发展;政府实行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4分)
18.变化趋势:二战前主要投资于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大国及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区;二战后主要投资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及新兴经济体。(4分)
二战前的原因:
从新崛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如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市场具有吸引力;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角度,如资本主义国家加强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经济控制,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能够满足殖民国家资本输出的需要。(4分)
二战后的原因:
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角度,如政治环境的稳定,科技创新的吸引;从新兴经济体的角度,如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政策的调整,营商环境的改善;从经济全球化的角度,如跨国公司的推动,市场体制的认同;从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角度,如有些国家取得民族独立后政局动荡,经济民族主义的抵制等。(4分)
1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