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风沙地貌与海岸地貌
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利瓦沙漠拥有连绵起伏的新月形沙丘。下图为该地新月形沙丘示意图,该地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该沙丘成因和形态特征表述,正确的有( )
①该沙丘由风力沉积形成 ②迎风坡陡而凸 ③沙丘尖角指向东北 ④背风坡缓而凹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2.在利瓦沙漠附近的公路两侧,看到麦草呈方格状铺在沙地上,用工具轧进沙中,留出几十厘米麦草竖立在四周,形成矮草沙障,其功能为( )
A.美化环境,吸引外来游客
B.截留水分,增加利瓦沙漠降水量
C.降低风速,防止风沙掩埋公路
D.引进物种,丰富当地生态系统
新疆哈密有国内分布最为集中的雅丹地貌群,它东西长达400千米,南北宽达20千米,整个地貌千奇百怪,宛如城堡一般矗立在黄沙遍野的戈壁滩上,岩壁上布满了层层叠叠的风蚀痕迹,犹如有人拿刀斧刻过的一般,成为塞外戈壁上的一处奇景。据此完成3~4题。
3.形成雅丹地貌最主要的外力作用是( )
A.流水侵蚀 B.风力侵蚀
C.流水堆积 D.风力堆积
4.下图景观属于典型雅丹地貌的是( )
A B
C D
乌尔禾魔鬼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佳木河下游,是典型的雅丹地貌区域,“雅丹”是维吾尔语“陡壁的小丘”之意,这里的小丘按一定方向排列。据此完成第5题。
5.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 )
A.东西向 B.南北向
C.西北—东南向 D.东北—西南向
石老人是青岛一处距海岸百米,形如老人坐于碧波中的地标景观。2022年10月3日,这座久经风雨的景观突然坍塌。据此完成6~7题。
6.石老人属于( )
A.角峰 B.石芽
C.海蚀柱 D.风蚀柱
7.石老人景观的形成过程是( )
A.①→②→④→③ B.③→①→②→④
C.④→③→①→② D.②→④→③→①
海坛岛是福建省第一大岛,海滩、海蚀柱、海蚀崖、海蚀台地等奇特地貌应有尽有,堪称海岸地貌博物馆。图2示意海坛岛某处海岸地貌,③地分布有较多沙丘。据此完成8~9题。
8.图1中的景观进一步演化,向陆向海可能演化为图2中的( )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9.海坛岛③地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
C.海浪侵蚀 D.海浪沉积
福建平潭岛东北部的沙地底村北部分布着一座巨大沙丘,沙丘虽与村庄近在咫尺,但却从不移动,形成“沙不袭村,村不毁沙,人沙和平共处”的地理奇观。沙丘上长有稀疏的植被,覆盖着一些黑色碎石。岛上常年盛行东北风,风力达六、七级。据此完成10~11题。
10.该沙丘的沙源最可能来自( )
A.河流沉积出露河床
B.海滨的沙滩
C.岩石就地风化
D.人为堆积
11.形成该沙丘的直接原因最可能是( )
A.海水堆积 B.流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下图为法国诺曼底海岸“大岩门”景观地貌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大岩门”形成的四个阶段按由早到晚的顺序排列为(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①④②③ D.②①③④
13.形成“大岩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海水侵蚀 B.海水堆积
C.风力侵蚀 D.风力堆积
14.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下图为浙江省和海岸地貌示意图。
材料二 海岸类型有基岩海岸、砂质海岸和泥质海岸。基岩海岸是由岩石组成的海岸,岩体直面辽阔海域,深水逼岸,经过海水的长期作用,再加上基岩海岸本身的地质作用及岩石性质、结构特征,形成了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等各种形态的海蚀地貌。
(1)图中浙江省A处为泥质海岸、B处为基岩海岸,其中形成A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形成B处海岸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作用。
(2)岬角(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向海突出,常形成海蚀柱、海蚀拱桥等。结合图文材料,简述海蚀柱的形成过程。
4/4课时分层作业(十五)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C B A C C D A D B D C A
14.(1)流水沉积 海水侵蚀
(2)岬角处岩石在海水侵蚀作用下,两侧形成海蚀穴;随着海水的进一步侵蚀,岬角两侧海蚀穴被蚀穿而形成海蚀拱桥;海蚀拱桥顶部风化崩塌,形成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1.C 2.C [第1题,新月形沙丘总体因风速减慢泥沙沉积而成,①正确;迎风坡风力侵蚀较强,坡面较为舒缓,②错误;③沙丘尖角指向下风向(东北),③正确;新月形沙丘背风坡风速减缓,沉积加剧,坡面较陡,④错误。C正确。第2题,沙漠地区生态环境恶劣,方格状的麦草美化环境作用有限,不适于大规模旅游活动,A错误;方格状的麦草能吸收部分水汽,增加表层沙土的水分,沙漠蒸发强烈,降水稀少,其对增加降水作用有限,B错误;方格状的麦草位于公路两侧,可以降低地表风速,阻拦风沙,防止风沙掩埋公路,C正确;麦草为秸秆,丰富当地物种作用弱,D错误。故选C。]
3.B 4.A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雅丹地貌是典型的风蚀地貌,主要是受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B正确。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是雅丹地貌,B是沙丘地貌,C是风蚀蘑菇,D是月牙泉景观,A正确,B、C、D错误。]
5.C [雅丹地貌中,高起的风土墩即风蚀垄,呈长条形,排列方向与主导风向平行。据图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西北地区,风口为乌尔禾魔鬼城西北方向,可判断这里的小丘有规律排列的方向是西北—东南方向。故选C。]
6.C 7.D [第6题,根据材料可知,“石老人”位于青岛近海地区,根据图示可知,“石老人”孤立在海水之中,为海蚀柱,C正确;角峰是冰川侵蚀地貌,多分布于高海拔山区,A错误;石芽为喀斯特地貌,B错误;风蚀柱为风力侵蚀地貌,D错误。故选B。第7题,海蚀柱是由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岬角两侧的海蚀洞被蚀穿贯通(②),形成顶板星拱形的海蚀拱桥(④)。海蚀拱桥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顶板的岩体坍陷,残留的岩体与海岸分隔开来后挺拔于岩滩之上,即为海蚀柱(③)。海蚀柱进一步受到海浪侵蚀,变短小(①),故为②→④→③→①,D正确,A、B、C错误,故选D。]
8.A 9.D [第8题,图1景观是海蚀拱桥,受外力风化侵蚀和重力作用,顶部易崩塌,位于陆地一侧形成海蚀崖(图2的①),位于海洋一侧形成海蚀柱(图2的④),故向陆向海演化为①④,A正确;②处景观为海蚀穴,是海浪侵蚀海岸形成的,③处沙丘是沉积地貌,均与海蚀拱桥的演化无关,B、C、D错误。故选A。第9题,风力沉积地貌一般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海坛岛在我国东南沿海,气候湿润,A错误;图中没有显示河流,主要外力作用不是流水沉积,B错误;③处沙丘是沉积地貌,不是海浪侵蚀作用形成的,C错误;③处附近有海面,海浪往陆地运动过程中,将挟带的泥沙沉积至海岸,D正确。故选D。]
10.B 11.D [第10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沙丘所在的地形有一定的坡度,若是河流沉积出露河床形成的,则沙丘处应是地形平坦,且位于河流入海口处,与题意不符,A错误;结合材料信息——风力大、岛、临海,沙丘形成应为风力将海边沙搬运至此堆积而成,B正确;该地区气候湿润,如果是岩石就地风化,经长时间生物作用应形成土壤而不是沙丘,C错误;人们不会在村庄附近堆积巨大的沙丘,D错误。第11题,海水堆积形成的沙丘应该在海岸带附近,A错误;流水堆积的沙丘一般位于河流入海口附近,B错误;风力侵蚀作用不会形成沙丘,C错误;由上题分析可知该沙丘主要是该地区盛行的东北风,在搬运海滨沙滩的泥沙时遇到山地阻挡,气流抬升,风力减弱,最终泥沙原地下沉,风力堆积而形成的,D正确。]
12.C 13.A [第12题,由于岩性、构造差异,海浪侵蚀形成不规则海岸,形成海蚀崖,在海蚀崖与高潮海面接触处,常有海蚀穴形成;海蚀穴逐渐扩大后,上部的岩石失去支撑而崩塌形成陡崖。①是海蚀穴形成前,④是形成海蚀穴,②③海蚀穴崩塌并形成海蚀柱,③图中海蚀柱比②图中的海蚀柱体积小且更形象,因此②在③之前。因此,“大岩门”形成的四个阶段按由早到晚的顺序排列为①④②③。故选C。第13题,由上题可知,形成“大岩门”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水侵蚀,与海水堆积关系较小。法国沿海地区降水丰富,气候湿润,风力侵蚀、风力堆积作用不显著。故选A。]
14.第(1)题,A处为泥质海岸,主要是河流挟带的泥沙在河口沉积形成,B处为基岩海岸,在海水的侵蚀作用下形成不同的海岸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穴、海蚀拱桥、海蚀柱等。第(2)题,由材料可知海蚀柱是由海蚀拱桥演化而来的。向海洋突出的尖形陆地——岬角,其两侧受海水的强烈侵蚀,形成海蚀穴。海水继续作用使两侧方向相反的海蚀穴被蚀穿而相互贯通,形成海蚀拱桥。最后海蚀拱桥发生崩塌,就形成了残留于海中的柱状岩石,即海蚀柱。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