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21 地质灾害(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21 地质灾害(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7.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3:45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 地质灾害
北京时间2024年2月15日广西河池市天峨县(24.99°N,106.99°E)发生4.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地面
2.下列影响地震对地面破坏程度的选项中,正确的是(  )
A.震级越大,破坏越大
B.震源越浅,破坏越小
C.震中距越小,破坏越小
D.断层越发育,破坏越小
下图示意我国西南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和地质灾害发生频率高低分区。据此完成3~4题。
3.该地区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较薄,且内部结构脆弱
B.山体高大,地壳承受的压力大
C.位于板块边界的地震带
D.区域多断层且呈西北—东南走向
4.该地区D点发生强震时,甲、乙、丙、丁四地中,丁地的破坏程度最大,其主要原因是丁地(  )
A.震级高 B.距离震源近
C.海拔高 D.地处断层带
读地质灾害景观示意图,完成5~6题。
5.反映泥石流现象的是(  )
A.a B.b
C.c D.d
6.有关滑坡和泥石流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滑坡就是冰川在重力和压力作用下向下滑动的现象 ②泥石流就是特大洪水暴发 ③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 ④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下图为我国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和泥石流分布直方图。据此完成7~9题。
7.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  )
A.西北地区 B.西南地区
C.中南地区 D.华东地区
8.下列地形中发生滑坡、泥石流最少的是(  )
A.山地 B.丘陵
C.平原 D.高原
9.一般而言,泥石流在我国的发生频率是(  )
A.夏季大于冬季 B.北部多于南部
C.东部多于西部 D.春季大于秋季
10.下图为2023年“十一”假期,平谷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平谷“朱大路”拍摄的景观照片。图中工程措施主要预防的自然灾害是(  )
A.地震 B.洪涝
C.滑坡 D.泥石流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 800多年,被记录的9 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遍布除贵州、浙江两省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所有的省、自治区、直辖市。8级以上的大地震有18次,最大震级为8.5级,共有3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27万余人丧生,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
(1)我国地震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2)地震在我国历史上造成人员严重伤亡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甲图为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区地质灾害综合分区图,图示区域多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乙图为三大分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非易发区的面积占比图。据此完成12~14题。
  
12.甲图中分区Ⅰ、Ⅱ、Ⅲ分别对应乙图中的(  )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13.分区Ⅲ地质灾害非易发区集中分布于(  )
A.东部 B.南部
C.西南部 D.西北部
14.相较于分区Ⅱ、Ⅲ,与分区Ⅰ地质灾害形成最为密切的特征是(  )
A.植被覆盖率高
B.谷地多呈南北走向
C.地震发生频率高
D.昼夜温差大
15.下图为地震灾后城市重建选址地质因素分析示意图。从地质安全角度考虑,图示甲、乙、丙、丁四个区域中,最适宜城市重建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北京市气象局等部门于某年8月11日12时联合发布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北京市山区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风险较高,请注意防范。”
北京地区降水预报
日期(8月) 雷阵雨 雷阵雨转中雨 雷阵雨转小雨 多云
5~6日 √
7~8日 √
9日 √
10~11日 √
13~15日 √
(1)结合图示,说出北京最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的地区。
(2)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北京市发布此次黄色预警的主要依据。
5/5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一)
1 2 3 4 5 6 7 8 9 10 12 13 14 15
A A C D C B B C A C A D B D
11.(1)分布范围广、频率高、危害大。
(2)建筑物抗震标准低,安全性差;民众防灾减灾意识差,缺乏自救能力;防灾救灾体系不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
16.(1)西部、北部的山地(中山地区)。
(2)山区地势起伏大;前期降水较多,土壤含水量大;8月11~14日,北京降水量大(多日连续降水),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1.A 2.A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壳平均厚度17 千米,由材料可知,此次地震震源深度为10千米,小于地壳厚度,因此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A正确。第2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震级越大,破坏程度越大,A正确;震源越浅,破坏程度越大,B错误;震中距越小,破坏程度越大,C错误;断层越发育,地震能量越容易释放,破坏程度越大,D错误。]
3.C 4.D [第3题,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上,地壳活动频繁,地震多发,而地壳较薄、山体高大并不是地震频发的主要原因,A、B项错误,C项正确。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断层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D项错误。第4题,读图可知,丁地处于断层带,地壳本身不稳,因此受地震的破坏作用影响最大,破坏程度最大,D项正确。每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丁地距离震源较远;海拔与地震破坏程度关系不大,故A、B、C项错误。]
5.C 6.B [第5题,泥石流是在坡度较陡的沟谷中形成的饱含石块和泥沙的特殊洪流,图中反映泥石流现象的是c,C正确。a、b、d三处地表物质稳定,不能反映泥石流现象,A、B、D错误。第6题,滑坡不是冰川运动引起的。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暴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不能将泥石流说成是特大洪水暴发,特大洪水是气象灾害,而泥石流是地质灾害,当然,特大洪水更易引发泥石流。滑坡和泥石流都会破坏农田、村舍、道路等,危及人类生命与财产安全。滑坡和泥石流是一种分布较广的自然灾害。③④正确,①②错误。B正确。]
7.B 8.C 9.A [第7题,读图可知,我国六大区中,出现特大、较大型山崩、滑坡、泥石流最多的地区是西南地区,故选B。第8题,滑坡是指山地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雨水浸泡、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者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挟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在有坡度的山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地形平坦的平原很少有滑坡、泥石流的发生,C符合题意。故选C。第9题,泥石流的形成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有陡峭便于集水集物的适当地形;上游堆积有丰富的松散固体物质;短期内有大量水流。受季风影响,我国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夏季泥石流发生频率大于冬季、秋季多于春季,A正确,D错误;我国降水南部多于北部,且南部多山地,因此泥石流发生的频率北部少于南部,B错误;我国西南地区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山体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且集中在夏秋季节,因此泥石流多发,C错误。故选A。]
10.C [平谷地处华北地区,降水量较少,洪涝灾害少;地震并不多发,排除A、B项。图中的护坡工程采用了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工程紧贴地表,使得土不离坡,主要作用是防止滑坡,而不是预防泥石流,泥石流多发生在沟谷、河谷地区。选C。]
11.第(1)题,我国地跨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挤压,地震断裂带十分发育。由材料可知,我国仅贵州、浙江和香港无6级以上地震,说明我国地震分布范围广且地区分散;我国地震记载史约有3 800多年,被记录的9 000多次地震中,6级以上的破坏性地震有800多次,说明我国地震频率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100多次破坏性地震袭击了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造成27万余人丧生,地震成灾面积达30多万平方千米,房屋倒塌达700万间,说明我国地震危害程度大(损失大)。第(2)题,我国地震频繁,但很多建筑物没有采用足够的抗震设计和建设标准,安全性较差,使得这些建筑物在地震发生时容易倒塌,增加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风险。地震预警和减灾教育在提高民众防灾意识和自救能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大量民众缺乏足够的知识和培训,不知道如何在地震发生时采取正确的行动,缺乏自救能力,从而导致更大的伤亡。我国历史上防灾救灾体系不健全,应急处置机制不完善,也是造成人员严重伤亡的关键原因之一。
12.A 13.D 14.B [第12题,滑坡、泥石流和崩塌等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岩性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主要的诱发因素是降水,分区Ⅲ降水少,人口密度在三个分区中最小,地质灾害非易发区的面积占比是最高的,对应乙图中的③;分区Ⅰ地处横断山区,山高谷深,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地质灾害易发区的面积占比是最高的,对应乙图中的①,A正确。第13题,青藏高原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是由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越往西北降水越稀少,因此分区Ⅲ西北部地质灾害非易发区分布较为集中,D正确。第14题,植被覆盖率高,地质灾害发生频率低,A错误;并不能确定分区Ⅰ地震发生频率高于分区Ⅱ、Ⅲ,C错误;昼夜温差大的区域是分区Ⅲ,而不是分区Ⅰ,D错误;由于分区Ⅰ谷地多呈南北走向,有利于湿润的水汽进入,降水充沛,易诱发地质灾害,B正确。]
15.D [根据图中断裂带、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分布可知,丁区域不在断裂带上,且地震破坏程度和次生灾害发生频率最低,所以是最适宜城市重建的地方。]
16.第(1)题,滑坡、泥石流多出现在山区,从图中可知,北京西部、北部多山地,最有可能出现滑坡、泥石流灾害。第(2)题,从表中看出,8月5~8日,北京连续降雨,导致土壤含水量增大;山区地势起伏大;8月11日发布的地质灾害黄色预警,未来3天,即8月14日前,这期间多连续性降雨,大量降水在山区易诱发泥石流、滑坡等灾害。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