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5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课时分层作业5 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02.4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23:45

文档简介

课时分层作业(五)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1~3题。
1.图中①表示(  )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
2.火山喷发的物质来自(  )
A.地幔 B.地壳
C.外核 D.内核
3.岩石圈包括(  )
A.①的顶部 B.②的全部
C.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③的外部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 ℃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 ℃的高温干热岩体。据此完成4~6题。
4.下列有关岩石圈描述正确的是(  )
A.包括地壳和软流层
B.全球厚度均一
C.是岩浆发源地
D.由岩石组成
5.干热岩位于(  )
A.地壳 B.地幔
C.地核 D.软流层
6.下列地区地壳厚度最薄的是(  )
A.青藏高原 B.死海
C.马里亚纳海沟 D.贝加尔湖
地球表面各圈层联系紧密,存在物质、能量转换,从而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下图为四大圈层物质交换示意图。据此完成7~9题。
7.①圈层的特点是(  )
A.连续但不规则
B.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
C.能够进行光合作用
D.由坚硬岩石组成
8.下列关于图示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圈层上下平行分布
B.各圈层相互渗透
C.③圈层单独占有空间
D.④圈层是最活跃的圈层
9.“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直接反映的圈层有(  )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某学校开展探究学习活动,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学习材料一:地壳、地幔、地核主要特征的资料。
地壳: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体积仅占地球的1%,厚度不一,其中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上层化学成分以氧、硅、铝为主,下层富含硅和镁。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底部为1 000 ℃。密度约2.67 g/cm3,底部约12 000个标准大气压。
地幔:质量占整个地球的66%,体积占地球的83%。物质状态为固态结晶质。在上地幔上部大约60~250千米至400千米深度之间,物质组成与地壳相似,处于熔融状态,称为软流层,被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地幔底部压力约1 352 000个标准大气压,温度1 000 ℃~4 000 ℃,密度约3.5~5.1 g/cm3。
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总质量占整个地球的31.5%。科学家认为外核的物质是处于高压(底部压力约3 617 000个标准大气压)和高温(4 000~6 000 ℃)状态的液体物质。内核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极大的压力把铁原子和镍原子挤到一起,成为固态金属球(铁镍为主)。地核密度约9.98~12.5 g/cm3。
(1)要比较地壳、地幔、地核三个圈层特征的差异,先要确定比较项目。结合学习材料一,确定你认为能体现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特点的两个比较项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你任选一个项目对三个圈层的特征进行概括对比: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材料二:下图为某同学手绘的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
(3)根据手绘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判断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有________________;岩石圈包括________________。
地球各个圈层并不是彼此孤立、静止不动的,而是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例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影响大气的组成成分,说明生物圈与大气圈的联系。
(4)请仿照上述材料中的实例写法,再举一个实例说明上述观点。
图1为地震波典型时距曲线图(表示地震时纵波和横波到达不同地震台站所需的时间),图2为地球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11~13题。
  
11.下列关于图1中地震波W1和W2,描述正确的是(  )
A.W1可以通过Ⅳ圈层
B.W1传播速度比较快
C.W2无法通过Ⅳ圈层
D.W2让物体上下颠簸
12.下列关于图2中各圈层的特点,描述正确的是(  )
A.Ⅰ圈层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辐射
B.Ⅱ圈层是由固体岩石组成的,为岩石圈
C.Ⅲ圈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D.Ⅳ圈层的顶部为不连续面——莫霍界面
13.依据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变化可知(  )
①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水平晃动,后感受到上下颠簸 ②在地幔,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 ③在古登堡界面,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突降 ④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属于地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读中亚地壳西藏至准噶尔(沿85°E)的地形与莫霍界面剖面图,回答14~15题。
14.下列关于莫霍界面描述正确的是(  )
A.莫霍界面是一条水平直线
B.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岩石圈的分界线
C.在莫霍界面,纵波速度突然减小
D.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大致呈“倒影”
15.为探测莫霍界面的情况,在下列四地同时进行了地震波的测定,最迟从莫霍界面传来地震波的是(  )
A.拉萨 B.乌鲁木齐
C.上海 D.北京
16.读北美地壳厚度等值线图(单位:千米),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所学知识,世界大陆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________千米。大陆地壳厚度与大洋地壳厚度有何差异?
(2)图中A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处的地壳厚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6/6课时分层作业(五)
1 2 3 4 5 6 7 8 9 11 12 13 14 15
B A C D A C A B D D C B D A
10.(1)密度、压力、温度、体积、物质组成
(2)如温度: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底部温度为1 000 ℃;地幔的温度为1 000~4 000 ℃;地核外核的温度为4 000~6 000 ℃,内核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密度:地壳密度约为2.67 g/cm3;地幔密度约3.5~5.1 g/cm3;地核密度约9.98~12.5 g/cm3。体积:地壳体积仅占地球的1%;地幔体积占地球的83%;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
(3)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
(4)示例: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岩石的形态,说明水圈与岩石圈的联系;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生物圈与水圈的联系;河湖等水体的蒸发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水圈与大气圈的联系。
16.(1)33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
(2)45~50千米 30~35千米
(3)西部、东部山地比较厚,中部较薄,大陆向大洋的过渡地区较薄。
1.B 2.A 3.C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地球内部圈层由内到外分布着地核,地幔和地壳;读图可知,①位于最外侧,因此①应为地壳,B正确。第2题,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A正确。第3题,读图可知,图中①是莫霍界面之上的地壳,②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地幔,③是古登堡界面之下的外核,岩石圈包括图中②地幔的顶部和①地壳的全部,C正确。]
4.D 5.A 6.C [第4题,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构成的圈层,并不包括软流层,A错误;岩石圈的厚度各处不一,B错误;软流层才是岩浆的发源地,而不是岩石圈,C错误;岩石圈由岩石构成,D正确。第5题,地球在莫霍界面(平均深度17千米)之上的部分为地壳,根据材料可知,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故干热岩位于地壳内部,A正确。第6题,地表的厚度各处不一,一般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且地壳厚度整体上与地表的高度呈正相关,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海沟,也是地壳厚度最薄的地方,C正确。]
7.A 8.B 9.D [第7题,根据图中各圈层的物质交换关系可知,①圈层向其他圈层提供水、无机盐和水蒸气等,是水圈;②圈层产生降水,是大气圈;③圈层产生有机物、氧气等,是生物圈;④圈层是岩石圈。①圈层是水圈,它的主要特点是连续但不规则,A正确;由气体和悬浮物质组成的是大气圈,即②圈层,B错误;能够进行光合作用的是生物圈,即③圈层,C错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是岩石圈,即④圈层,D错误。第8题,地球表面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各圈层有时会交错分布,A错误,B正确;③圈层是生物圈,生物的活动和影响范围涉及其他三个圈层,C错误;生物圈是最活跃的圈层,④圈层为岩石圈,D错误。第9题,“落红”来自生物圈,“春泥”反映了岩石圈,该诗句直接反映的圈层是生物圈和岩石圈,D正确。]
10.第(1)题,结合材料对三个圈层主要特征的描述,可以提取出反映三个圈层差异的地理信息,如温度、密度、体积、压力、物质组成等。第(2)题,提取信息概括即可,如温度:地壳的温度一般随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升高,底部温度为1 000 ℃;地幔的温度为1 000~4 000 ℃;地核外核的温度为4 000~6 000 ℃,内核的温度与太阳表面的温度差不多。密度:地壳密度约2.67 g/cm3;地幔密度约3.5~5.1 g/cm3;地核密度约9.98~12.5 g/cm3。体积:地壳体积仅占地球的1%;地幔体积占地球的83%;地核占地球总体积的16%。第(3)题,读图分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由软流层之上的地幔部分和地壳组成。第(4)题,材料中实例反映了生物圈与大气圈的相互联系,因此需要列举实例来体现各圈层之间的联系,如流水的侵蚀作用影响岩石的形态,说明水圈与岩石圈的联系;植物蒸腾作用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生物圈与水圈的联系;河湖等水体的蒸发影响大气中的水分含量,说明水圈与大气圈的联系;风力的侵蚀和堆积作用影响岩石圈的形态,说明大气圈和岩石圈的联系;风力能引起海水的运动,说明大气圈和水圈的联系等。
11.D 12.C 13.B [第1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W1所用时间比W2时间要长,因此传播速度较慢,因此W1为横波,W2为纵波,排除B;Ⅳ圈层为地核,横波不可以穿越地核,纵波可以穿越地核,排除A、C;纵波可以使物体上下颠簸,D正确。第1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Ⅰ圈层为大气圈,低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辐射,排除A;Ⅱ圈层位于莫霍界面之上,由固体岩石组成,为地壳,排除B;Ⅲ圈层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正确;Ⅳ圈层为地核,其顶部为不连续面——古登堡界面,排除D。第1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地震发生时,震区的人先感受到上下颠簸,然后水平晃动,排除①;在地幔中,地震波传播速度明显增加,②正确;在穿越古登堡界面时,横波完全消失,纵波速度变慢,③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地球内部纵波传播速度最快的位置位于地幔,排除④。故选B。]
14.D 15.A [第14题,读图可知,莫霍界面在不同区域的深度不同,是一条曲线,A错误。莫霍界面是地壳与地幔的分界线,岩石圈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B错误。在莫霍界面,纵波速度突然增大,C错误。由图可知,地形高度较大时,莫霍界面下凹,地形高度较小时,莫霍界面上凸,地形高度与莫霍界面深度大致对称分布,呈倒影关系,D正确。第15题,在地球的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拉萨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地壳厚度大,故该地地震波到达得晚,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6.第(1)题,主要为基础知识,记住相关知识即可回答。第(2)(3)题,根据相邻等值线之间闭合等值线区域的特征“大于大的,小于小的”,可以判断出A处的地壳厚度为45~50千米,B处的地壳厚度为30~35千米,可进一步推断出北美大陆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
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