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主题拓展专练3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主题拓展专练3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含答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5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39:13

文档简介

主题拓展专练(三) 等高线地形图的应用
一、选择题
河流源头有着溯源侵蚀的能力,会切穿山脊,导致与附近的河流相连,产生河流袭夺现象。地势更低的河流夺取海拔稍高的河段,带来部分河段改向。下图为秦岭山区某地附近等高线地形图。据此完成1~2题。
1.若图中两条河流的支流发生袭夺现象而相连,则流量显著增大的地点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唐代诗人岑参在《登总持阁》中写到“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图中最可能欣赏到诗中景观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居庸关是北京北部长城沿线上著名的古关城,地形极为险要。附近自然风景十分壮美,城关建筑在一条长达15千米的溪谷中间,两旁群峰起伏,重峦耸叠,山花野草,葱茏郁茂,好似碧波翠浪,形成一幅天然美景,“居庸叠翠”之名早已列入“燕山八景”。游人站在居庸关上,可以欣赏到“两山夹峙,一水旁流。其隘如线,其侧如倾”的雄险之美。下图中甲地为居庸关。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地点中,能将“城关、山色、长城”景观同时尽收眼底的是(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4.关于“两山夹峙,一水旁流”中的“两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别是指贺兰山和阴山
B.分别是指燕山山脉中的两座山峰
C.分别是指太行山和燕山
D.分别是指太行山脉中的两座山峰
改善农村生活用水条件和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是助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下图是南方某地的等高线示意图(单位:m)。据此完成5~6题。
5.图中四条排灌结合的水渠对当地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作用最明显的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6.为改善图中甲、乙、丙、丁四个居民点的饮水条件,下列方案合理的是 (  )
A.各个居民点分别打井抽取地下水
B.引乡镇中心自来水向四个居民点输水
C.在丁处溪流修水源水库,向四个居民点供水
D.在丙处打井抽取地下水,向四个居民点供水
读某地区地形图,完成7~8题。
7.图示c、d、e、f四地中,站在山峰上可以看到 (  )
A.c地   B.d地   C.e地   D.f地
8.该地区政府欲在a、b两河之间修建一条运河把两河连接起来,图中四条线路可行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我国南方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暑期在郊外从Q地出发,沿Q→M→P→Q线路进行野外考察活动。读图,完成9~10题。
9.考察队员对考察线路各路段的描述,可信的是(  )
A.Q→M段一直上坡,M→P段一直下坡
B.Q→M段,沿山脊向东北前行
C.P→Q段,沿阴凉的山间溪流边前行
D.M→P段,可能会遇到泥石流威胁
10.在营地M处不易观察到的地点是(  )
A.a   B.b   C.c   D.d
我国南方某山区自然村,原有人口170余人,农产品基本自给自足,没有通公路,日用品主要靠人力通过简易山路运上山。为加快新农村建设,当地政府统一安置村民到山下定居,通过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产业增加收入。下图为该自然村及周边部分区域示意图。据此完成11~12题。
11.该自然村旧址最可能在(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2.村民离开原居住地统一到山下定居(  )
①有利于该村土地流转 ②加剧该村老龄化现象 ③加快该村劳动力输出 ④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下图为某景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13~15题。
13.若图中急流段相对高差为20 m,则图中甲地与乙地最大高差约为(  )
A.290 m B.260 m
C.210 m D.300 m
14.某登山旅行者于北京时间14时到达甲处,此时下列现象一定会发生的是(  )
A.发现太阳位于乙地正南
B.急流段的漂流者向正东漂流
C.能看到海边丙地游人
D.看不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
15.某地质爱好者在丁地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原因是该河段(  )
A.河流落差大,流速急,搬运能力强
B.流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
C.降水少、地势起伏小,沉积作用显著
D.降水季节变化大,河流流速变化大
二、综合题
16.下图为我国南方某市区域旅游规划图。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该山区有一处适合开发攀岩的地点,请在图中用“◆”标出。试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该处有利于开展攀岩运动的区位条件。
(2)观景台M、N之间有一条“森林氧吧路”,请说明其呈蛇形的理由。
(3)判断在观景台M处能否看到山下的湖泊O处,请画出剖面图并进行说明。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某地突发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体阻断了河流。下图示意该地堰塞体溃决之前的地形图。
(1)判断甲、乙两地之间的河流流动方向,并解释判断理由。
(2)若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在下图中画出堰塞体阻断河流后乙处水位变化图,并说明水位变化的原因。
6/6主题拓展专练(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A B C D C D B D A C B A D D
16.(1)适合开发攀岩的地点,标示见下图。区位条件:该处陡崖陡峭直立且相对高差大(300~500 m);陡崖面向较开阔平坦地带;距离别墅区和市区较近,客源市场广阔。
(2)“森林氧吧路”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可减小道路坡度,方便步行;减少施工成本。
(3)不能。陡崖顶部阻挡了视线。剖面图见下图,注意:剖面线形态、坐标轴名称、单位、数值、观景台、湖泊。
17.(1)西北流向东南。依据:河谷地形等高线凸向高处,据此判断河流由乙处流向甲处;根据指向标确定乙地位于甲地西北方向,可判断河流的流向为西北流向东南。
(2)如下图:(作图说明:曲线起点位于2 850~2 900米;终点水位位于2 900~2 950米;曲线特征先陡后缓。)
原因:堰塞体堵塞河道,在堰塞体溃决前,水位持续上涨;乙处位于峡谷,流量稳定的情况下,前期河道较窄,水位上升快;后期河道变宽,水位上升较慢。
1.B 2.A [第1题,河流源头有着溯源侵蚀的能力,会切穿山脊,导致与附近的河流相连,产生河流袭夺现象。地势更低的河流夺取海拔稍高的河段,带来部分河段改向。观察等高线图可看出,②所在河流源头相对较低,容易产生溯源侵蚀切穿山脊线,使另一侧河流改道,河水流向②所在的河流,使②处水量增加。故选B。第2题,诗句“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意思是“凭靠栏杆,看那秦岭低矮;站在窗边,看那渭水细小”,只有甲地是四地中海拔最高的点,且站在甲地向北看才能看到渭河水,A正确;乙地海拔不及甲处高,丙、丁位于太白山南侧,受图中太白山的阻挡看不到北侧渭水,B、C、D错误。]
3.B 4.C [第3题,从材料可知甲地为居庸关,从等高线图中可以看到甲地位于山谷地带,站在甲地能够看到城关,山色和长城位于更高海拔地区,甲地需要仰视,不符合材料中提及的尽收眼底,A错误;乙地位于山脊处,从乙地向下俯瞰,可看到甲地居庸关及远处的长城,同时还能欣赏到山中美色,B正确;丙地西侧有山脊,阻挡视线,丙地无法看到位于山谷中的居庸关,C错误;丁地与居庸关之间有长城阻隔,视野受限,难以将居庸关尽收眼底,D错误。第4题,居庸关处于北京北部,北京西部为太行山脉,北部为燕山山脉,“两山夹峙”,故居庸关处于太行山脉与燕山山脉交汇之处,周围群山环伺,是连通晋北与内蒙古最为重要的通道之一,关沟两侧悬崖高峙,是典型的峡谷地貌,行军时若不愿翻过千米高山,便只能从这一通道中穿越。C正确,排除A、B、D。故选C。]
5.D 6.C [第5题,排灌结合的水渠主要承担两个功能:下雨时水渠上方形成的坡面径流流入水渠,水渠将这些径流排出,可以避免坡面径流进入耕地,减少农田肥力流失;缺水时引图中的溪流水灌溉。图中①水渠无灌溉水源;②③④水渠有灌溉水源,④水渠承接山上来水区域大,覆盖等高线稀疏区域大,灌溉面积大,②③水渠覆盖等高线稀疏区域小,灌溉面积小。第6题,各个居民点分别打井抽取地下水,打井成本高,且不方便统一管理,A错误;乡镇中心距四个居民点较远,且本身没有充足的水源,B错误;丁处靠近溪流的上游,水质较好,水量较充足,并且地处山谷,蓄水量大,在此处建水源水库向四个居民点统一供水较合理,C正确;丙处地势较高,地下水位深且开采困难,再加上本身并没有充足水源,在此处打井难以满足四个居民点的供水需求,D错误。]
7.D 8.B [第7题,读图可知,山峰与f地之间是上陡下缓的凹形坡,因而能从山顶看到f地;山峰与c地和e地之间都是凸形坡,因而从山峰处看不见c地和e地;山峰与d地之间有一山脊,该山脊遮挡住了视线,因而从山峰不能看到d地。故选D。第8题,修建引水线路要求距离短,地势起伏小。读图可知,②线路地势起伏最小。故选B。]
9.D 10.A [第9题,根据等高线数值的变化可知,Q→M段一直上坡,M→P段先下坡后上坡,A错误;Q→M段,先沿山谷向东北前行,后沿山脊向西北方向前行,B错误;P→Q段是沿着山坡前行,不是沿着山间溪流边前行,C错误;图中M→P段后半部分是沿着山谷前行,有可能会遇到泥石流,D正确。第10题,山顶与山脚的通视原理,即上缓下陡的山坡(或凸坡)山顶与山脚之间无法通视;上陡下缓的山坡(或凹坡)山顶与山脚之间能够通视。从图中可以看出,M到a点为凸坡,不易观察,M到b、c、d点之间为凹坡,容易观察,故A正确。]
11.C 12.B [第11题,甲、乙、丙、丁四地中,乙、丙两处地形都比较平坦开阔,但是丙处地势较乙处低,且更靠近水源,故丙处区位条件最好,C正确。第12题,村民离开原居住地统一到山下定居,有利于该村土地流转和提高村民生活质量,鼓励该村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和特色产业增加收入,不会加快该村劳动力输出和加剧该村老龄化现象,因此①④正确。]
13.A 14.D 15.D [第13题,结合题意,判断等高距为50 m,根据图中等高线数值判断,甲地海拔为300~350 m,若图中急流段相对高差为20 m,则乙地海拔为50~80 m。图中甲与乙地高差约为220~300 m,最大高差无限接近300 m,但不能等于300 m,结合选项,答案选A。第14题,某登山旅行者于北京时间14时到达甲地,该地为90°E,此地地方时为正午12时,所以太阳位于乙地的正南或正北方向,A错误;结合指向标,急流段的漂流者向西漂流,B错误。海边丙处位于凸坡山脚,不能看到丙地游人,C错误。位于陡崖上面,不能看到山顶处悬崖峭壁林立,D正确。故答案选D。第15题,河流在流速较大时,沉积物的颗粒较大,流速较小时,河流沉积颗粒较小,丁地是曲流,发现河床垂直剖面上有鹅卵石与细沙共存现象,说明河流在此处流速变化较大,有可能是降水季节变化较大。故选D。]
16.第(1)题,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适合开发攀岩的地点见答案图中的“◆”。该处有利于开展攀岩运动的区位条件:该处陡崖陡峭直立且相对高差大(300~500 m)、陡崖面向较开阔平坦地带,距离别墅区和城区较近,客源市场广阔。第(2)题,观景台M、N之间的“森林氧吧路”呈蛇形的理由是“森林氧吧路”路线位于山区,地势较陡,坡度较大,尽量沿等高线修建,可减小道路坡度,方便步行,同时可以减少施工成本。第(3)题,本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通视问题,读图可知,在观景台M处不能看到山下的湖泊O处,理由是陡崖顶部阻挡了视线。
17.第(1)题,河流在谷地里流动,河流流向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由此可知,河流由乙流向甲,结合图中指向标信息可知,河流在甲、乙两地之间由西北流向东南。第(2)题,结合上题分析,河流由乙流向甲,堰塞体形成后,堰塞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乙处水位持续上涨,当水位高于堰塞体顶部时,水体溢出(若堰塞体稳定不垮塌,水位达到最高后保持稳定),图中等高距为50 m,目前河道海拔为2 850~2 900 m,堰塞体最高处海拔为2 900~2 950 m,同时注意前期河道窄,径流量稳定则水位上涨快,曲线坡度陡,后期河道较宽,径流量稳定则水位上涨速度较慢,曲线坡度较缓。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