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水循环
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通过________(蒸腾)、________、________、下渗、________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循环类型 字母 主要环节 特点
海陆 间循环 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____________、⑤下渗、⑥________ 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又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海上 内循环 B ①蒸发、⑦降水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陆地 内循环 C ⑧________、⑨蒸发、③降水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3.循环过程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________作用下大量________,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________。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________,或沿地面流动形成________,或渗入地下形成________。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特别提醒] 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是水循环的外因。
将下列地理事象与水循环类型连线。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减少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 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铺设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河流水位平缓 减少
修建水库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增强,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 河流含沙量
围湖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实验材料:足够冷的小石头、塑料薄膜、装干沙子的小盆、水、橡皮筋、透明平底盆。
(常温下实验)实验步骤:①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没过盆底。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入盆中央。②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盆口,并用橡皮筋扎紧,将盆放在阳光下。③过足够长的时间把冷的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陷塑料薄膜。注意小石头要放在装干沙子的小盆正上方。
问题1 (地理实践力)从塑料薄膜到小盆的干沙子,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问题2 (综合思维)该实验模拟水循环现象的环节有哪些?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水循环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B.重力能、地热能
C.地热能、潮汐能
D.潮汐能、太阳辐射能
2.图中数字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高空的风 B.②—下渗
C.③—地下径流 D.④—地表径流
3.下列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的地理事象是( )
A.淮河 B.塔里木河
C.未登陆的台风 D.东南沿海的夏季风
下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水循环模拟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设计中,没有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地表径流 D.下渗
5.该实验设计中,斜面下方冰块可降低温度,从而促进不透水斜面上的气流( )
①收缩下沉 ②膨胀上升 ③向右流动 ④向左流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学习任务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
→
3.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1)不断塑造着________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主要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来塑造地表形态。
(2)成为________联系的主要纽带
水循环是海陆间物质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
(3)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到达地表的________,缓解不同纬度地区________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影响着全球的________和________,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图表点拨] 教材P49表3.1,该表展示出:
不同水体有不同的更新周期,其中江河水16天更新一次,可以看出水循环对补充陆地淡水的重要性;如果人类用水速度超过了水体更新速度或水体遭到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陆地上的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从那里带来大量泥沙。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入下游的泥沙约为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其余输入渤海,在入海口处形成黄河三角洲。1999年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高强度、大规模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河年均输沙量减幅达80%。
1979年与2012年黄河三角洲卫星影像对比
问题1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外,试分析黄河年均输沙量减少的其他可能原因。
问题2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简要说明黄河入海输沙量减少可能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
A.降水增加 B.地表径流增加
C.水汽输送增加 D.地下径流增加
2.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显的是(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建梯田 D.修建小型水库
3.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局地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活动深刻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瑞士冰川学家评估了十多年来瑞士“盖被子保冰川”的效果。将厚度为3~4 mm的白色防水油布盖在冰川上,可以减少被覆盖冰川50%~70%的冰雪融化。也有科学家提出,先将流入峡谷的冰川水收集起来,再将这些冰川水制成人造雪,覆盖在冰川上以减少冰川融化。据此完成4~5题。
4.为冰川盖“白色防水被子”的举措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多 D.地下径流量增多
5.收集冰川水和制造人造雪的最佳季节分别为( )
A.夏季、秋季 B.夏季、冬季
C.冬季、秋季 D.冬季、夏季
7/7第一节 水循环
1.绘制并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学习任务一 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
1.概念
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中,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
2.类型及主要环节
循环类型 字母 主要环节 特点
海陆 间循环 A ①蒸发、②水汽输送、③降水、④地表径流、⑤下渗、⑥地下径流 最重要的水循环类型,又称为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海上 内循环 B ①蒸发、⑦降水 携带水量最大的水循环
陆地 内循环 C ⑧植物蒸腾、⑨蒸发、③降水 补给陆地水的水量很小
3.循环过程
地球上的各种水体,在太阳辐射作用下大量蒸发,形成水汽。水汽上升到空中,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的水,或被蒸发(蒸腾),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集成河,最后又返回海洋。
[特别提醒] 水在自然界中的三态变化是水循环的内因;太阳辐射和重力作用为水循环提供了能量和动力,是水循环的外因。
将下列地理事象与水循环类型连线。
4.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流量和水位变化 含沙量变化
破坏植被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植树种草 减少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 减少
硬化城 市路面 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铺设 渗水砖 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河流水位平缓 减少
修建 水库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增强,河流水位平稳 减少水库以下 河流含沙量
围湖 造田 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增加
模拟水循环小实验
实验材料:足够冷的小石头、塑料薄膜、装干沙子的小盆、水、橡皮筋、透明平底盆。
(常温下实验)实验步骤:①在透明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没过盆底。然后把一个装干沙子的小盆放入盆中央。②用透明塑料薄膜盖住盆口,并用橡皮筋扎紧,将盆放在阳光下。③过足够长的时间把冷的小石头放在塑料薄膜上压陷塑料薄膜。注意小石头要放在装干沙子的小盆正上方。
问题1 (地理实践力)从塑料薄膜到小盆的干沙子,说出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提示:塑料薄膜上有小水珠凝结现象,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滴到装干沙子的小盆中,最后小盆中的干沙子被水滴浸湿。
问题2 (综合思维)该实验模拟水循环现象的环节有哪些?
提示:蒸发、水汽输送、大气降水、下渗。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1~3题。
1.水循环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能、重力能 B.重力能、地热能
C.地热能、潮汐能 D.潮汐能、太阳辐射能
2.图中数字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对应正确的是( )
A.①—高空的风 B.②—下渗
C.③—地下径流 D.④—地表径流
3.下列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的地理事象是( )
A.淮河 B.塔里木河
C.未登陆的台风 D.东南沿海的夏季风
1.A 2.D 3.B [第1题,水循环是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及状态变化,是指地球上各种形态的水,在太阳辐射、地球引力等的作用下,通过水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和径流等环节,不断发生的周而复始的运动过程(水相不断转变的过程),A正确,B、C、D错误。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①表示水汽输送,②表示降水,③表示下渗,④表示地表径流,根据选项判断,D正确。第3题,淮河大部分水量以地表径流的形式注入海洋,参与了海陆间循环,A错误;塔里木河属于内流河,未注入海洋,参与了陆地内循环,B正确;未登陆的台风参与了海上内循环,C错误;东南沿海的夏季风将海洋水汽输送到陆地,参与了海陆间循环,D错误。]
如图为某同学设计的水循环模拟实验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该实验设计中,没有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 )
A.蒸发 B.降水
C.地表径流 D.下渗
5.该实验设计中,斜面下方冰块可降低温度,从而促进不透水斜面上的气流( )
①收缩下沉 ②膨胀上升 ③向右流动 ④向左流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D 5.A [第4题,图中采用的是不透水斜面,冰块融化的水无法下渗,因此该实验设计中没有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是下渗。故选D。第5题,该实验设计中,斜面下方冰块可降低温度,导致不透水斜面上的空气降温,气流收缩下沉;右侧气温相对较高,气流可能膨胀上升,不透水斜面上的气流沿着斜面向右流动,①③正确。故选A。]
学习任务二 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的动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全球的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不会增多,也不会减少。
2.促进水资源的更新
→
3.水循环是地球上物质迁移和能量转换的重要过程
(1)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水循环是自然界中最富动力作用的循环运动,主要通过降水和地表径流来塑造地表形态。
(2)成为海陆间联系的主要纽带
水循环是海陆间物质联系的主要方式之一。其中地表径流源源不断地向海洋输送泥沙、有机物和无机盐类,海洋向陆地输送水汽。
(3)通过吸收、转化和传输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能,缓解不同纬度地区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4.影响着全球的气候和生态,对全球自然环境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图表点拨] 教材P49表3.1,该表展示出:
不同水体有不同的更新周期,其中江河水16天更新一次,可以看出水循环对补充陆地淡水的重要性;如果人类用水速度超过了水体更新速度或水体遭到污染,就会导致水资源短缺。
陆地上的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提示:从水循环的角度说,水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是可以永续利用的;但在一定的空间与时间范围内,水资源是有限的,如果人类用水量超过了水体更新的速度,就会造成水量型缺水,如果水资源遭受污染,就会造成水质型缺水,因此,水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黄河流经黄土高原,从那里带来大量泥沙。黄河每年从中游带入下游的泥沙约为16亿吨,其中4亿吨淤积在下游河床,其余输入渤海,在入海口处形成黄河三角洲。1999年以来,我国在黄土高原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及其他水土保持生态工程。高强度、大规模治理取得显著成效,黄河年均输沙量减幅达80%。
1979年与2012年黄河三角洲卫星影像对比
问题1 (区域认知、综合思维)除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外,试分析黄河年均输沙量减少的其他可能原因。
提示:黄河干流大型水利工程的蓄水拦沙导致来水来沙显著减少;黄河干流沿途农业引水灌溉导致来水来沙减少。
问题2 (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简要说明黄河入海输沙量减少可能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
提示:海水侵蚀加剧,三角洲增长速度减缓(或海岸线后退);海水入侵,沿海土地盐碱化加剧;沿海湿地退化;河流输送到海洋的营养物质减少,影响海洋生物生存。
下图为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1~3题。
1.由于人类某种活动,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直接导致该区域( )
A.降水增加 B.地表径流增加
C.水汽输送增加 D.地下径流增加
2.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下列措施中作用不明显的是( )
A.封山育林 B.退耕还林
C.修建梯田 D.修建小型水库
3.下列有关水循环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促使陆地水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②影响局地生态和气候,塑造地表形态 ③人类活动深刻影响水循环各个环节 ④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B 2.C 3.C [第1题,能够使蒸腾作用显著减弱的人类某种活动多是对森林植被的破坏,该活动使区域内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水下渗的概率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出现洪灾的概率增大,B正确;植被减少,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可能会导致局地小气候变干,可能引起降水减少,对水汽输送影响不大;植被减少,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A、C、D错误。第2题,若要进一步提升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区域的植被数量,提高区域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了地下水的数量),A、B正确,不符合题意;通过修建小型水库不仅可以提高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还可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D正确,不符合题意;修建梯田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水土流失,对提升区域内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作用不明显,C说法不正确,符合题意。第3题,水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但保护不当也会造成水资源枯竭,①错误;水循环可影响局地生态和气候,并塑造地表形态,②正确;人类活动可影响水循环的某些环节,如地表径流、降水等,不能影响所有环节,③错误;通过水循环可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④正确。故选C。]
瑞士冰川学家评估了十多年来瑞士“盖被子保冰川”的效果。将厚度为3~4 mm的白色防水油布盖在冰川上,可以减少被覆盖冰川50%~70%的冰雪融化。也有科学家提出,先将流入峡谷的冰川水收集起来,再将这些冰川水制成人造雪,覆盖在冰川上以减少冰川融化。据此完成4~5题。
4.为冰川盖“白色防水被子”的举措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是( )
A.蒸发量减少 B.下渗量增加
C.地表径流量增多 D.地下径流量增多
5.收集冰川水和制造人造雪的最佳季节分别为( )
A.夏季、秋季 B.夏季、冬季
C.冬季、秋季 D.冬季、夏季
4.A 5.B [第4题,为冰川盖上巨型白色防水油布可阻挡太阳光对冰川的直接照射,减少冰川的融化量,地表水会减少,蒸发量减少,空气中水汽含量减少,降水量减少,下渗量减少,当地的地表径流、地下径流减少,A正确。第5题,冰川水是夏季气温升高冰川融化产生的,故夏季是收集冰川水的最佳季节,而冬季气温低,该季节适合制造人造雪,B正确。]
课时分层作业(九)
下图为地理探究活动实验装置。据此完成1~3题。
1.该装置可演示( )
A.水循环 B.热力环流
C.海水运动 D.流水作用
2.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 )
A.地球内能 B.地表径流
C.太阳辐射 D.大气环流
3.下列循环环节中最符合该装置的是( )
A.长江 B.塔里木河
C.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 D.洞庭湖
1.A 2.C 3.B [第1题,据图可知,该装置能使水蒸发和凝结并滴落,可演示水循环中的水汽蒸发与降水,A正确;热力环流是由地表受热不均产生的,该装置没有在水平方向产生明显的大气流动,不能模拟热力环流,B错误;海水运动主要由风力等因素驱动,该装置不能模拟出这些力,不能演示海水运动,C错误;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和堆积作用,需要水流动,该装置水体流动很少,且没有侵蚀和搬运的物质,不能模拟流水作用,D错误。故选A。第2题,水通过三态变化进行天然循环。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通过蒸发、蒸腾使地表水体具备重力势能,在高空遇冷凝结成云,再通过降水到达地表,重力势能转变成水的动能,水汽输送的能量也来自太阳,故驱动水循环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C正确,地球内能和水循环关系很小,A错误;地表径流流动的能量和大气环流的能量也来自太阳辐射,B、D错误。第3题,该装置只模拟了水汽的蒸发与降水环节,符合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的过程,塔里木河为内流河,主要参与陆地内循环,B正确;长江、东南沿海登陆的台风、洞庭湖参与的都是海陆间水循环,该装置不能体现出海陆间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环节,A、C、D错误。]
嘉陵江发源于秦岭,是长江上游的重要支流,长江最终流入东海。读如图,完成4~6题。
4.嘉陵江在水循环中主要属于( )
A.地表蒸发 B.水汽输送
C.植物蒸腾 D.地表径流
5.嘉陵江的河流补给主要来自( )
A.冰雪融水 B.地下水
C.大气降水 D.湖泊水
6.嘉陵江一直未干涸的主要原因是( )
A.海陆间循环 B.海上内循环
C.陆地内循环 D.发源地秦岭森林茂密
4.D 5.C 6.A [第4题,地表蒸发是指地表水变成气态进入大气中的过程,水汽输送是指气态的水汽在大气中的水平流动,植物蒸腾是指水从植物体内进入大气中的过程,地表径流是指液态的水在地表从一个地方流到另一个地方的过程,嘉陵江属于地表径流。故选D。第5题,嘉陵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该地区受夏季风影响大,河流的补给水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因此嘉陵江的河流补给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故选C。第6题,嘉陵江是长江的支流,属于外流河,嘉陵江一直未干涸说明其补给水源一直没有中断,嘉陵江受到海陆间循环从海洋带来降水补给,A正确;海上内循环无法直接影响到陆地上的河流,B错误;陆地内循环主要影响位于内流区的河流,C错误;发源地秦岭森林茂密能够含蓄水源,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并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误。]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7~8题。
7.图中包含的水循环类型有( )
A.4个 B.3个 C.2个 D.1个
8.由图可知,全球水体的总量(单位:1018kg/年)大约是( )
A.1 459.398 B.1 459.036
C.1 459.016 D.1 459.107
7.B 8.C [第7题,图中海洋蒸发、降水体现了海上内循环,陆地蒸发、降水体现了陆地内循环,径流将海洋和陆地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海陆间循环,图中包含了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和海陆间循环3个循环,B正确。第8题,全球水体的总量为海洋水(1 400)、大气水(0.016)和陆地水(59)之和,结果为1 459.016×1018kg/年,C正确。]
我国南方某中学,北部区域以教学楼、绿地为主,地势较高;南部区域以田径场、篮球场等运动场地为主,其中田径场中央设置了大草坪,地势较低。该学校过去的雨水排水方式较为传统,通过雨水收集口收集雨水排入城市河道,雨季受淹严重。近几年,该学校采用了新的排水方式(下图),受淹现象得以缓解。据此完成9~10题。
9.该学校之前受淹最严重的区域是( )
A.南部篮球场 B.南部田径场
C.北部教学楼 D.北部绿地
10.新的排水方式对该区域水循环的主要影响是( )
A.增加下渗量 B.增加地表径流量
C.减少降水量 D.减少地下径流量
9.A 10.A [第9题,本题考查影响地表径流和下渗的因素。结合材料可知,学校南部地势较低,篮球场地面硬化,下渗少,受淹最严重,A正确;南部田径场虽然地势较低,但是中央设置了大草坪,雨水下渗多,不易受淹,B错误;北部教学楼和北部绿地地势较高,不易受淹,C、D错误。第10题,本题考查水循环的过程。由图可知,新的排水方式通过大草坪和导渗管,增加雨水的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减少地表径流量,A正确,B、D错误;新的排水方式对降水量影响不大,C错误。故选A。]
11.某中学生利用下面的实验装置对一些地理原理进行探究,请根据要求完成探究内容。
(1)用该装置探究水循环过程,可以模拟的水循环环节有哪些?
(2)下渗是水循环中的重要环节,根据图示装置,设计一个模拟实验,探究某个因素对下渗的主要影响。
环节一:确定实验主题________________;
环节二:描述实验过程________________;
环节三:得出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
(3)归纳由以上实验可以得出的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解析] 第(1)题,图中向上的水管和降水盘能够模拟水循环中的降水环节,图中沙土覆盖的坡面在水洒落后会出现径流和下渗。第(2)题,选择植被覆盖率因素对下渗环节的主要影响。进行模拟实验时,首先确定实验主题为:植被对下渗环节的影响,然后进行模拟实验。选择土壤疏松程度相同的两个土堆,设计相同的坡度。在其中一个土堆上铺设苔藓,另一个土堆上什么都不覆盖,然后以相同的流量和流速分别向两个土堆同时注入等量的水;观察下渗的水量和下渗持续的时间,看两个土堆下部土层湿润的厚度和持续的时间就可以得出实验结论,植被可以减缓下渗的速度。第(3)题,图示实验过程能够体现出水循环能够实现不同地理空间水体的交换和更新,维持水的动态平衡;水循环过程中能够形成不同类型的流水地貌,改变和塑造地表形态;能够实现不同地区物质的迁移和能量的交换;会引发特定地区的洪涝灾害。
[答案] (1)(地表或地下)径流、降水、下渗。
(2)从水量、坡度、植被、土质角度都可以。
例:实验主题:植被对下渗环节的影响
实验过程:选择土壤疏松程度相同的两个土堆,设计相同的坡度。在其中一个土堆上铺设苔藓,另一个土堆上什么都不覆盖,然后以相同的流量和流速分别向两个土堆同时注入等量的水;观察下渗的水量和下渗持续的时间,看两个土堆下部土层湿润的厚度和持续的时间
实验结论:植被可以减缓下渗的速度。
(3)促进不同水体之间的相互转化;塑造了地表形态,改造地表环境;促进了区域间的物质迁移与能量交换;引发区域性的旱涝灾害。
植生滞留槽,又称作“雨水花园”,主要机制包含物理性的入渗、吸附拦阻作用和滞留槽中生物性的反应;另外,植生滞留槽可滞留大量雨水。目前,植生滞留槽成为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新亮点。下图为我国某城市植生滞留槽示意图。读图,完成第12题。
12.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后( )
A.地表径流增加 B.大气降水减少
C.水汽蒸发减少 D.地表水下渗增加
D [由材料可知,城市建设采用植生滞留槽可以滞留大量雨水,增强城市地表水的下渗能力,增加下渗,D正确;减少地表径流,A错误;对大气降水影响不大,B错误;使得水汽蒸发量增加,C错误。故选D。]
新加坡年平均降水量在2 000毫米以上,但由于地域狭小,无法在陆地上找到较大的蓄水区,淡水资源极度匮乏。为此,新加坡通过建设滨海堤坝,将海湾和外海隔开,雨水汇入海湾,使其中海水逐渐被替换为淡水,从而缓解了淡水资源短缺。下图示意新加坡滨海堤坝位置。据此完成13~14题。
13.从水循环角度看,新加坡淡水资源匮乏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弱 B.降水量小
C.下渗量少 D.地表径流少
14.新加坡在海湾处建设滨海堤坝的主要影响是( )
A.降低河口泥沙含量 B.打破不同纬度热量平衡
C.加剧河道弯曲程度 D.造成海湾生态环境变化
13.D 14.D [第13题,新加坡地处赤道附近,蒸发旺盛,以热带雨林气候为主,降水多,排除A、B;下渗量少会使得地表径流量增大,不是淡水资源匮乏的原因,排除C;新加坡虽然降水多,但国土面积狭小,无大河,存水条件较差,因此淡水资源非常匮乏,D正确。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新加坡在海湾处建设滨海堤坝会造成泥沙在河口淤积,增加河口泥沙含量,排除A;建设滨海堤坝对小区域影响较大,对不同纬度热量平衡影响较小,排除B;建设滨海堤坝对河道的形态影响较小,排除C;建设滨海堤坝,能够阻隔海水与淡水的沟通,导致海湾的生态环境变化,D正确。]
1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潜在蒸散发量表示在一定气候条件下水分供应不受限制时,某一固定下垫面可能达到的最大蒸散量(包括土壤蒸发量和植物蒸腾量)。潜在蒸散发量的大小主要受气温、湿度、太阳辐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潜在蒸散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可以估算区域干湿状况、作物需水量,进而为水资源合理规划提供依据。降水量小于潜在蒸散发量时出现水量赤字;降水量大于潜在蒸散发量且土壤蓄水良好时,则水量可能有盈余。下图示意厄瓜多尔潜在蒸散发量分布。
(1)描述厄瓜多尔潜在蒸散发量的总体分布特征。
(2)分析处于山间盆地的甲地潜在蒸散发量较大的原因。
(3)指出在种植同类农作物的情况下,乙、丙两地农业灌溉水量较大的地区,并分析其原因。
[解析] 第(1)题,描述地理事物的分布特征要先整体后局部。第(2)题,由材料可知,潜在蒸散发量的大小主要受气温、湿度、太阳辐射等因素的综合影响。第(3)题,结合所学知识,结合乙、丙两地降水量和潜在蒸散发量的大小回答即可。
[答案] (1)沿安第斯山脉两侧呈带状分布,西部沿海地区、东北部地区及山脉内部的河谷盆地地区相对较大,山顶地区及两侧山坡相对较小。
(2)甲地地处山间盆地地带,受地形阻挡,降水较少,大气湿度小;纬度较低,海拔相对较低,气温高,且多晴天,太阳辐射强,蒸发较强。
(3)丙地。丙地地处西部沿海地区,地形平坦,缺少水汽抬升条件,降水较少;受沿海寒流及离岸信风的影响,降水少;潜在蒸散发量较大,降水量小于潜在蒸散发量,出现水量赤字,土壤湿度较小,农业灌溉水量较大。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