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海水的温度和密度
1.结合图表资料,理解影响海水温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
2.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总结海水温度、密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温度和密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任务一 海水的温度
1.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2.分布规律
(1)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________,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________。
(2)水平分布规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________。
①同一季节不同纬度:低纬海区表层水温高;高纬海区表层水温低。
②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表层水温高;冬季表层水温低。
③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
3.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主要有深度、纬度、季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4.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水温度影响因素 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深度 ①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______; ②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____
纬度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____的海洋生物
季节变化 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____性游动
(2)影响海洋运输:______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
①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______;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______。
②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③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中高纬度1 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
世界海洋表层水温最高的海域在赤道吗?为什么?
阅读教材P51图3.9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综合思维)阅读图示,说出不同纬度海区,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有何规律?
问题2 (地理实践力)比较同一海区,水温的季节差异。
每年春季和初夏都会有近千座冰山漂至纽芬兰岛东北海岸,这里被称为“冰山胡同”。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1~2题。
1.推测影响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光照 B.海拔、地形
C.纬度、海水运动 D.海陆位置、盛行风
2.冰山出现的时间、数量还受气温变化影响。随着全球气温回升,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变化趋势有( )
①出现时间滞后 ②出现时间提前 ③数量增多 ④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学习任务二 海水的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________。
2.影响因素: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的关系遵循以下规律:
影响因素 与海水密度的关系 对海水密度的影响
海水温度 负相关 海水温度越____,密度越____
海水盐度 正相关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深度 (压力) 正相关 同纬度海域海水密度随深度(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3.分布规律
方向 规律
水平方向 表层海水密度随______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______
垂直方向 中低纬 度海区 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 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________,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
高纬度 海区 海水密度随________的变化较小
特殊海区 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________,被称为“海中断崖”
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低。 ( )
②一般海水盐度越大,海水密度越小。 ( )
③海洋中的“海中断崖”现象的出现对潜艇航行危害较大。 ( )
④海水的密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 )
⑤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 )
轮船上的“吃水线”又被称为“生命线”。为了安全航行,远洋轮船体上都有几条水平横线分别表示该船在不同水域和不同季节所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如下图所示。其中FW表示淡水线,S表示夏季海洋线,W表示冬季海洋线。
问题1 (综合思维)轮船“吃水深度”是海水哪种物理性质的体现?
问题2 (综合思维)“冬季海洋线”在“夏季海洋线”下方的原因是什么?
吃水深度是指船舶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通常船舶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下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据此完成第1题。
1.若一艘考察船由20°S向60°S航行,据图推测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读海水温度、盐度与海水密度(单位:g/cm3)关系图,完成2~3题。
2.海水的密度( )
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海水盐度呈负相关
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负相关
3.下列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A.南极海区 B.红海
C.赤道海区 D.黄海
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 g/cm3之间,但不同的海域、不同的海水深度,海水密度差异较大,下图示意南半球某海域海水密度分布(单位:g/cm3)。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图示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盐度 B.潮汐
C.洋流 D.纬度
5.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密度偏高,主要原因是甲海域( )
A.洋流影响、海水涨落
B.波浪汹涌、风暴潮多
C.压力大、温度低
D.盐度大、温度高
7/7第2课时 海水的温度和密度
1.结合图表资料,理解影响海水温度和密度的主要因素。
2.运用图表资料,归纳总结海水温度、密度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规律。
3.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分析海水温度和密度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学习任务一 海水的温度
1.海洋热量的收支情况
2.分布规律
(1)垂直分布规律:随深度增加而变化,而1 000米以内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变化幅度较大,而1 000米以下的深层海水温度变化幅度较小。
(2)水平分布规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①同一季节不同纬度:低纬海区表层水温高;高纬海区表层水温低。
②同一海区不同季节:夏季表层水温高;冬季表层水温低。
③同一纬度不同海区:暖流流经的海区水温高:寒流流经的海区水温低。
3.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主要有深度、纬度、季节、海陆分布、大气运动、海水运动等。
4.海水温度的影响
(1)影响海洋生物的分布
海水温度影响因素 对海洋生物分布的影响
深度 ①海洋表层是海洋生物的主要聚集地; ②深度越深,海洋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少
纬度 不同纬度的海洋表层生活着不同类型的海洋生物
季节变化 导致有些海洋生物发生季节性游动
(2)影响海洋运输:纬度较高的海域海水有结冰期,通航时间较短,在冰封海域航行需要装备破冰设施。
(3)对大气温度起调节作用
①与同纬度的陆地相比,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比陆地的小;海洋上空的气温比陆地上空的气温变化慢。
②从全球尺度来说,海水对大气温度起着调节作用。
③从区域尺度来说,沿海地区气温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均比内陆地区小。
中高纬度1 000米以上的海水温度随深度如何变化?
提示:可结合教材P50图3.8太平洋西经170°低纬度某个观测站水温随深度变化的曲线特点上推理得知。
世界海洋表层水温最高的海域在赤道吗?为什么?
海洋表层年平均水温随纬度的变化示意图
提示:不在。由于北半球陆地面积较大,陆地对海洋表层水温影响较大。在吸收热量相同的情况下,陆地温度要比海洋温度高得多,同时陆地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也比海洋上方大气吸收的热量多得多,这些热量通过大气运动传递给同纬度的海域,导致世界海洋表层水温最高的海域不在赤道,而在北纬10°附近。
阅读教材P51图3.9世界大洋8月表层海水温度分布,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综合思维)阅读图示,说出不同纬度海区,海洋表层水温的水平分布有何规律?
提示:不同纬度海区,海洋表层的水温由低纬向高纬递减。
问题2 (地理实践力)比较同一海区,水温的季节差异。
提示:同一海区的表层水温,夏季普遍高于冬季。
每年春季和初夏都会有近千座冰山漂至纽芬兰岛东北海岸,这里被称为“冰山胡同”。读北大西洋中高纬度洋面年平均水温图,完成1~2题。
1.推测影响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光照 B.海拔、地形
C.纬度、海水运动 D.海陆位置、盛行风
2.冰山出现的时间、数量还受气温变化影响。随着全球气温回升,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变化趋势有( )
①出现时间滞后 ②出现时间提前 ③数量增多 ④数量减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C 2.B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等温线大致呈东西走向或东北—西南走向,且温度大致随纬度升高而降低,因此纬度是影响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图示海域中北部同纬度地带,海域东部水温明显高于西部,这是因为东部有来自低纬度的海水增温,西部有来自高纬度的海水降温,因此海水运动也是影响图示区域海水水温分布的主要因素,C符合题意。故选C。第2题,冰山往往是冰川在消融过程中产生的,因此随着全球气温回升,冰川消融的时间提前,消融的速度加快,因此北大西洋中冰山出现的时间提前,数量增多,②、③符合题意。故选B。]
学习任务二 海水的密度
1.概念: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
2.影响因素:影响海水密度的因素主要有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其中,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为密切。一般来说,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盐度和深度(压力)的关系遵循以下规律:
影响因素 与海水密度的关系 对海水密度的影响
海水温度 负相关 海水温度越高,密度越低
海水盐度 正相关 海水盐度越高,密度越大
深度(压力) 正相关 同纬度海域海水密度随深度(压力)的增加而增大
3.分布规律
方向 规律
水平方向 表层海水密度随纬度的增高而增大,同纬度海域的海水密度大致相同
垂直方向 中低纬 度海区 一定深度内海水密度基本均匀,往下(一般至1000米深)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迅速增加,再往下则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很小
高纬度 海区 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变化较小
特殊海区 海水密度随深度增大而减小被称为“海中断崖”
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有什么特点?
提示:结合教材P55图3.16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的变化曲线的延伸状况及相关性分析即可。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一般来说,温度越高,海水密度越低。 (√)
②一般海水盐度越大,海水密度越小。 (×)
③海洋中的“海中断崖”现象的出现对潜艇航行危害较大。 (√)
④海水的密度总是随深度增加而增大。 (×)
⑤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海水密度越小。 (×)
轮船上的“吃水线”又被称为“生命线”。为了安全航行,远洋轮船体上都有几条水平横线分别表示该船在不同水域和不同季节所允许的满载时的“吃水深度”,如下图所示。其中FW表示淡水线,S表示夏季海洋线,W表示冬季海洋线。
问题1 (综合思维)轮船“吃水深度”是海水哪种物理性质的体现?
提示:海水密度。
问题2 (综合思维)“冬季海洋线”在“夏季海洋线”下方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冬季海水温度较低,海水密度大,吃水深度浅;夏季海水温度较高,海水密度小,吃水深度深。
吃水深度是指船舶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通常船舶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下图示意8月大西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密度随纬度变化的曲线。据此完成第1题。
1.若一艘考察船由20°S向60°S航行,据图推测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为( )
A.一直减小 B.一直增大
C.先减小,后增大 D.先增大,后减小
A [同一艘轮船在海洋上航行时的吃水深度与海水密度密切相关,海水密度越大,轮船吃水深度越小。读图中①曲线(海水密度变化曲线)可知,20°S至60°S的海水密度大致一直增加,因此该船吃水深度大致一直减小。]
读海水温度、盐度与海水密度(单位:g/cm3)关系图,完成2~3题。
2.海水的密度( )
A.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海水盐度呈负相关
B.与海水温度呈正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
C.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
D.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负相关
3.下列四海区表层海水密度最小的是( )
A.南极海区 B.红海
C.赤道海区 D.黄海
2.C 3.C [第2题,读图可知,在同一盐度情况下,随着海水温度升高,海水密度呈明显减小趋势,因此海水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A、B错误;图中显示,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海水盐度增大,密度也随之相应增大,因此海水密度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则C正确,D错误。第3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海水的密度与海水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南极海区、红海、赤道海区、中国黄海四个海域中,赤道海区因纬度低,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多,水温高,海水密度较小,且赤道海区降水丰富,盐度较低,导致海水密度较小,因此赤道海区的海水密度最小,C正确;南极海区因水温低,海水密度大;红海因海水盐度高,海水密度较大;中国黄海因海水温度和盐度居中,海水密度居中,A、B、D错误。]
海水密度一般在1.02~1.07 g/cm3之间,但不同的海域、不同的海水深度,海水密度差异较大,下图示意南半球某海域海水密度分布(单位:g/cm3)。据此完成4~5题。
4.影响图示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盐度 B.潮汐 C.洋流 D.纬度
5.与乙海域相比,甲海域密度偏高,主要原因是甲海域( )
A.洋流影响、海水涨落 B.波浪汹涌、风暴潮多
C.压力大、温度低 D.盐度大、温度高
4.D 5.C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大致由赤道向60°S地区增大,这是由于随着纬度的增加,太阳辐射减弱,温度降低,海水吸收的热量减少,因此密度不断增大,D正确。海水表层的盐度大致由副热带海域向南北两侧递减,与图中海水密度的分布规律不同,A错误。潮汐发生在沿海地区,图示海域表层海水密度的变化不只包括沿海地区,B错误。图示海域洋流的性质、洋流的流向变化较大,受其影响不会形成图示分布规律,C错误。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海域位于深度4 000米左右,乙海域的海水深度不足1 000米,甲海域由于深度大,其海水压力更大,而海洋表层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甲海域因位于深海,其温度更低,使得其密度更大,C正确,D错误。洋流、海水涨落、波浪、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海洋表层,对位于深海区的甲地影响较小,A、B错误。故选C。]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下图为8月太平洋部分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表层海水温度整体上从低纬向高纬递减,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分布 B.太阳辐射
C.海水运动 D.海底火山
2.图中甲海域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同纬度陆地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陆热力差异 B.大气运动
C.太阳辐射 D.海底火山
1.B 2.A [第1题,太阳辐射总体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太阳辐射是海水最主要的热量来源,受太阳辐射影响,表层海水温度整体上由低纬向高纬递减,B正确。第2题,海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在同纬度地区,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陆地,图中甲海域海水温度的变化幅度小于同纬度陆地地区,其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热力差异,A正确。]
读图,完成3~4题。
3.能表示海水表面温度变化和水温垂直变化的曲线分别是( )
A.③①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曲线③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太阳辐射 B.海陆热力差异 C.大气环流 D.海水导热率
3.A 4.A [第3题,海水表面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降低,故③表示海水表面温度变化。水温垂直变化是1千米以内水温变化较大,1千米以下水温变化缓慢,保持低温状态,故①表示水温垂直变化的曲线。A正确,B、C、D错误。第4题,由上题可知,③表示海水表面温度变化,海水表层温度因不同纬度海区所获得的太阳辐射不同而形成差异,A正确;海陆热力差异、大气环流、海水导热率都不是表层海水的主要热源,B、C、D错误。]
海水密度是指单位体积海水的质量;海水盐度是指海水中所含溶解的矿物质与海水重量之比,通常以每千克海水中所含的矿物质克数表示,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读图,完成5~7题。
5.图中显示,全球表层海水的温度( )
A.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
B.由南北纬30°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增
C.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
D.由南北纬40°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增
6.由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 )
A.温度高、盐度低、密度小
B.温度高、盐度高、密度小
C.温度低、盐度低、密度大
D.温度低、盐度高、密度大
7.同一艘船只,如果轮船整体重量不变,则其在下列海区航行,轮船的吃水线最浅的是( )
A.墨西哥湾 B.台湾东部海区 C.阿拉伯海 D.红海
5.C 6.A 7.D [第5题,表层海水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太阳辐射一般随纬度升高而减少,因此海水温度大致由低纬度向高纬度逐渐降低,图中温度变化曲线也表明了这一规律,C正确,B、D错误;图中显示,全球表层海水的温度并不是赤道地区最高,因此不具有由赤道向两极逐渐降低的特征,A错误。第6题,读图可知,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温度高(获得太阳辐射多),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盐度比两侧的副热带海区低(降水多的原因),赤道附近的表层海水密度小(主要是温度高所致),A正确。第7题,同一艘船只,如果轮船整体重量不变,航行过程中轮船的吃水深浅一般与海水密度呈负相关。海水密度一般与温度呈负相关,与海水盐度呈正相关。墨西哥湾、我国台湾东部海区、阿拉伯海、红海四个海区的纬度相似,水温差异不大,但红海的盐度最高,因此密度最大,因此航行过程中轮船的吃水最浅,D符合题意。]
绿潮是世界许多沿海国家近海发生的一种海洋生态灾害。自2007年至2018年,浒苔爆发形成的绿潮在黄海连年暴发。研究发现,浒苔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25°C,其生长消亡与盐度、营养盐、水温等因素有关。下图示意2018年5~8月黄海海域表层海水盐度与营养盐变化。据此完成8~10题。
8.该年度5月出现大量浒苔,7月最多,8月大量减少。据此推测,导致该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海水的( )
A.盐度 B.密度 C.温度 D.营养盐
9.该海域海水5~6月营养盐含量明显下降的原因最可能是( )
A.浒苔大量消耗 B.光照强分解快
C.沿岸海水下沉 D.海水盐度变低
10.7月之前浒苔的数量( )
A.与温度正相关、与营养盐负相关
B.与温度正相关、与营养盐正相关
C.与温度负相关、与营养盐负相关
D.与温度负相关、与营养盐正相关
8.C 9.A 10.A [第8题,由材料可知,浒苔生长最适宜的温度为15~25°C,最可能原因是5月水温较低,随着温度升高,浒苔数量增加,7月水温最适宜浒苔生长,数量最多,而8月水温过高导致浒苔数量大量减少,故C正确;由图可知,5~8月黄海海域盐度变化很小,不会导致浒苔数量大规模变化,A错误;根据所学知识,7~8月黄海海域表层海水密度差异并不大,不会导致浒苔数量7月大幅度增加而8月大幅度减少,B错误;由图可知,营养盐含量越来越少,但此阶段浒苔数量先增多后减少,故海水的营养盐不是主要因素,D错误。故选C。第9题,根据材料,该海域海水5~6月温度适宜浒苔生长,浒苔大量繁殖,消耗了海水中大量的营养盐,导致海水中营养盐含量明显下降,A正确;光照强不会导致海水中营养盐分解变快,B错误;沿岸海水下沉、海水盐度变低等对海水中营养盐含量的影响较小,C、D错误。第10题,海水水温高,有利于海域表层浒苔生长,海水温度升高,海域表层浒苔数量增多(7月前水温不会超过适宜温度),因此表层海水中浒苔数量与温度呈正相关,C、D错误;浒苔的生长会消耗海水中的营养盐,海域表层浒苔数量越多,海水中的营养盐消耗越多,因此表层海水中浒苔的数量与营养盐呈负相关,A正确,B错误。]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渤海三湾由辽东湾、渤海湾、莱州湾组成,每年都有结冰现象,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适当处理后可用于生产生活。下图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
(1)说出渤海与黄海海水性质的差异。
(2)渤海三湾中哪个海湾结冰范围最广、冰层最厚?为什么?
[解析] 第(1)题,渤海属于内陆海,黄海属于边缘海,渤海水域比黄海浅,渤海靠近海岸,有大量河流注入,海水盐度比黄海低,且密度较小,由于存在结冰现象,冬季渤海盐度相对较高;而黄海缺少淡水注入,整体盐度较高,且密度较大。温度上渤海三面环绕陆地,冬季温度偏低,温度季节差异大,而黄海温度季节变化小。第(2)题,海冰的厚度一方面取决于当地海域气温的高低,年平均气温≤-4℃日数越多,海冰越厚;另一方面取决于盐度,盐度越低的海域,冰点越高。据图可知,渤海三湾中辽东湾年平均气温≤-4℃日数在60天左右,渤海湾和莱州湾在20天左右;从纬度位置上看,辽东湾比渤海湾和莱州湾纬度更高,气温低,更容易结冰;从海域特点上看,辽东湾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和流动性差,海水盐度低,海水又浅,有利于结冰。所以渤海三湾中辽东湾结冰范围最广、冰层最厚。
[答案] (1)渤海海水盐度具有季节差异,冬季盐度较高,夏季盐度较低;黄海盐度季节差异小。渤海温度冬季偏低,季节差异较大,黄海温度季节差异较小。渤海海水密度较小,黄海密度较大。
(2)辽东湾结冰范围最广、冰层最厚。理由:渤海三湾中辽东湾纬度更高,气温低,结冰期长;辽东湾海域较封闭,海水交换能力和流动性差,海水盐度较低。
抹香鲸是典型的广盐性生物,广泛分布于赤道到两极的不结冰的海区,呼吸换气时浮出水面,捕食时下潜深度可达2 000米。据此完成12~13题。
12.抹香鲸换气后下潜捕食过程中,海水温度和密度变化示意正确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抹香鲸分布海区盐度特点及成因为( )
①低纬度海区盐度低,温度高;减盐效应 ②副热带海区盐度高,降水少;蒸发旺盛 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温度低;蒸发量小 ④深层海水盐度最高,密度大;增密效应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D 13.B [第12题,海水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 000米以内下降明显,1 000米以下变化较小,①正确,②错误;在中低纬度海区,海水密度随深度的增大而增加,表层增加明显,深层增加缓慢,④正确,③错误。故选D。第13题,抹香鲸分布在赤道到两极的不结冰的海区,结合表层海水盐度分布规律可知,盐度从副热带海区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减。低纬度海区盐度低,温度高,降水较多,①错误;副热带海区盐度高,降水少,蒸发旺盛,②正确;高纬度海区盐度低,温度低,蒸发量小,③正确;深层海水盐度与表层相差不大,④错误。故选B。]
读海水冰点温度、最大密度温度与盐度关系图,完成14~15题。
1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某地海水没有结冰,说明水温在0℃以上
B.当冰点温度和最大密度温度相同时,海水盐度接近2.7%
C.淡水在0℃时密度最大
D.海水的盐度越高,其最大密度温度越高
15.波罗的海海水达最大密度时,其温度大约是( )
A.2.0℃ B.-0.6℃ C.0.4℃ D.1.7℃
14.B 15.D [第14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盐度为0时的淡水,冰点应为0℃,由此判断,a为最大密度温度线,b为海水冰点温度线。由b曲线变化可知,随着盐度升高,海水冰点温度下降,可以低于0℃,因此某地海水没有结冰,不一定水温就在0℃以上,A错误;图中显示,当冰点温度和最大密度温度相同时,海水盐度位于2.5%~3.0%,接近2.7%,B正确;a曲线表明,盐度为0时的淡水,在3~4℃时密度最大,C错误;a曲线变化规律表明,海水的盐度越高,其最大密度温度越低,D错误。第15题,由所学知识可知,波罗的海盐度不到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波罗的海海水密度最大时其温度约为1.7°C。D正确。]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海水盐度和密度是海水的基本性质,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下图示意南美洲大陆南部附近海域表层海水盐度分布。
(1)简述甲到乙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变化特点及形成原因。
(2)比较甲与丙海域表层海水盐度的差异,并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3)乙海域的表层海水密度大于丙海域。就此作出合理解释。
[解析] 第(1)题,结合等值线可知,甲到乙海域海水盐度逐渐下降;甲海域位于20°S附近,常年受到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的控制,降水较少,温度较高,蒸发较强,海水盐度较高;乙地位于40°S附近,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当地主要受到西风的影响,降水较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第(2)题,结合等值线可知,甲海域的盐度低于丙海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丙海域附近有巴西暖流流经,增温增湿,温度较高,蒸发较强,且海水温度高,溶解盐类物质多,盐度较高;而甲地区附近有寒流流经,温度较低,蒸发较弱,盐度较低。第(3)题,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密切,一般温度越高,密度越小;结合图片可知,乙海域相比于丙海域纬度较高,水温偏低,海水体积减小,密度增大;而丙海域纬度低,水温偏高,海水体积膨胀,密度减小。
[答案] (1)甲到乙海域表层海水盐度逐渐下降。原因:甲海域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降水少,海水温度高,蒸发量大于降水量,盐度偏高。向南,随纬度增高,乙海域水温下降,蒸发量减少;降水增多,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降低。
(2)甲海域表层海水盐度低于丙海域。原因:丙海域有巴西暖流流经,暖流增高海水温度,蒸发量大;海水温度高,溶解盐类物质多,盐度高。
(3)表层海水密度与温度的关系最密切,乙海域纬度较高,水温偏低,海水体积减小,密度增大;丙海域纬度偏低,水温偏高,海水体积膨胀,密度减小。
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