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7 第四章 复习建构课 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27 第四章 复习建构课 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39:42

文档简介

 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 U ”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等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挟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的东营、滨州的全部地区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完成1~3题。
1.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流水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河漫滩   B.河流阶地   C.华北平原   D.“V”形谷
3.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黄河入海泥沙量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
1.C 2.C 3.D [第1题,冲积扇是河流流出山口时,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的;三角洲是河流在入海或入湖口处流速降低,泥沙堆积形成的;无论是干旱、半干旱地区还是湿润、半湿润地区都可能存在冲积扇和三角洲。②③正确,①④错误。故选C。第2题,河漫滩是指平水期不被淹没、洪水期可能被淹没的河床以外的平坦谷底部分,它是由河流侧向侵蚀和堆积作用形成的,即由河流的横向迁移和洪水漫堤的沉积作用所成;河流阶地是地壳抬升和河水下切侵蚀的结果;“V”形谷是流水侵蚀的结果;华北平原和河口三角洲都是流水堆积作用形成的。C正确。第3题,黄土高原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黄河含沙量大增,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因此,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使黄河入海泥沙减少,A不符合题目要求;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导致大量泥沙在库区淤积,使得黄河入海泥沙减少,B不符合题目要求;黄河入海水量减少,流水搬运能力减弱,输沙能力减弱,C不符合题目要求;黄河入海口的位置变化不影响黄河入海泥沙量,D符合题目要求。]
 认识河流阶地
1.河流阶地的形成
(1)概念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
(2)形成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必备的条件有两个:
①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河漫滩;
②河流向下侵蚀,使得原来的河漫滩高于一般洪水位。
1.阶地面;2.阶地坡;3.阶地前缘;4.阶地后缘;h.阶地高度
(3)影响河流阶地形成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具体分析
构造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蚀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之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级阶地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从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质变化,在河谷中形成阶地 气候干旱期,河流含沙量相对增多,河水量减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强,带到河流中的泥沙量也增多,此时河床堆积增高
气候湿润期,河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对减少,导致河流下蚀,形成了阶地
2.河流阶地的特点、类型及其研究意义
(1)特点
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由于低级阶地形成期较晚,因此形态保存完整,而高级阶地往往残缺不全。
(2)类型
按照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具体如下:
类型 形成过程
侵蚀阶地 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一般发育在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这里水流流速较大,侵蚀作用较强,侵蚀阶地面上往往只有一些坡积物和残积物
堆积阶地 完全由河流冲积物构成,又称沉积阶地,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其形成过程:先是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蚀,当河流下切深度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时,形成堆积阶地
基座阶地 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是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的阶地。它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深度超过原冲积层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3)研究意义
①阶地是聚落选址的理想场所。因为河流阶地表面平坦,且具有交通和供水的优越条件,故沿河的城市、工厂、乡镇及农田大多都分布在阶地上。
②寻找矿产与建筑布局。
③河流阶地的特征可以反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形成。
2020年7~8月,我国长江上游连续5次强降水,西南地区多地暴发山洪。下图为某河谷横剖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据图推测,该河谷属于(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冰川地貌 D.海岸地貌
5.随着河流下切,图中河漫滩最有可能演变为(  )
A.“U”形谷 B.牛轭湖
C.冲积扇 D.河流阶地
4.A 5.D [第4题,该河谷是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与发展的,属于流水地貌。故选A。第5题,河漫滩是河流洪水期淹没的河床以外的谷底部分,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随着河流不断下切侵蚀,河漫滩相对抬升,原来的河谷底部超出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成为河流阶地。故选D。]
5/5 外力作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相应的地貌表现
1.不同区域的主导性外力作用不同
(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堆积地貌。
(3)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多角峰、冰斗、“U”形谷、冰碛丘陵等地貌。
(4)沿海地区多海浪作用,多海蚀柱、海蚀崖、沙滩等地貌。
2.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
(1)流水作用:主要表现为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因此,上游为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为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如下图所示)。
(2)冰川作用:高山上部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丘陵、冰碛湖等。
(3)风力作用在风的源地(或风力强大的地方)附近,以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在风力搬运途中,风力减弱会形成沙丘、黄土堆积地貌等。
3.外力作用的几点规律
(1)总体来说,外力作用通过削高填低,使地表趋于平坦。所以一般而言,高处易被侵蚀,低处易接受沉积。速度大小是影响外力表现形式的主要因素。速度较快时流水、风力、海浪等都以侵蚀作用为主;速度降低到不足以搬运挟带物质时,则表现为沉积作用。
(2)河岸与流水作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方面来分析,北半球右岸侵蚀、左岸沉积;南半球左岸侵蚀、右岸沉积。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不论哪个半球,都是凹岸侵蚀、凸岸沉积。
(3)沉积规律: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沉积、海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黄河三角洲位于渤海南部黄河入海口沿岸地区,包括山东的东营、滨州的全部地区和潍坊、德州、淄博、烟台的部分地区。读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示意图和黄河三角洲景观示意图,完成1~3题。
1.三角洲与冲积扇是流水作用形成的重要地貌,对冲积扇、三角洲分布位置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冲积扇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入湖口附近 ③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附近 ④三角洲只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下列地貌中,与该河口三角洲形成原因相同的是(  )
A.河漫滩 B.河流阶地
C.华北平原 D.“V”形谷
3.近年来,由于入海泥沙减少,黄河三角洲的增长速度明显减慢。黄河入海泥沙量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
A.黄土高原加强了水土保持工作
B.黄河中游水利枢纽的建设
C.黄河入海水量减少,输沙能力减弱
D.黄河入海口的位置不确定
 认识河流阶地
1.河流阶地的形成
(1)概念
河流下切侵蚀,原来的河谷底部相对抬升到一般洪水位之上,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上,这种地形称为河流阶地,简称阶地。
(2)形成
阶地的形成主要是在地壳垂直升降运动的影响下,由河流的下切侵蚀作用形成的,是地球内外部动力地质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必备的条件有两个:
①先发育一个相当宽广的河漫滩;
②河流向下侵蚀,使得原来的河漫滩高于一般洪水位。
1.阶地面;2.阶地坡;3.阶地前缘;4.阶地后缘;h.阶地高度
(3)影响河流阶地形成的因素
因素 影响 具体分析
构造升降运动 构造运动往往造成河道比降的变化,影响河流系统中侵蚀、搬运和堆积过程 当地壳相对稳定或下降时,河流以侧蚀为主,此时塑造出河漫滩;之后地壳上升,河床比降增加,水流转而下切,原来的河漫滩成了河谷两侧的阶地。如果地壳多次间歇性上升,则可以形成多级阶地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影响河流中的水量和含沙量等,从而引起河流作用性质变化,在河谷中形成阶地 气候干旱期,河流含沙量相对增多,河水量减少,地面植被稀疏,坡面侵蚀加强,带到河流中的泥沙量也增多,此时河床堆积增高
气候湿润期,河水量增多,植被茂盛,河水含沙量相对减少,导致河流下蚀,形成了阶地
2.河流阶地的特点、类型及其研究意义
(1)特点
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运动;阶地位置、级别越高,形成时代越老。由于低级阶地形成期较晚,因此形态保存完整,而高级阶地往往残缺不全。
(2)类型
按照组成物质及其结构,可分为侵蚀阶地、堆积阶地和基座阶地。具体如下:
类型 形成过程
侵蚀阶地 由基岩构成,其上很少有河流冲积物覆盖。一般发育在构造抬升的山区河谷。这里水流流速较大,侵蚀作用较强,侵蚀阶地面上往往只有一些坡积物和残积物
堆积阶地 完全由河流冲积物构成,又称沉积阶地,在河流中下游最为常见。其形成过程:先是河流侧向侵蚀展宽谷底,同时发生大量堆积,形成宽阔的河漫滩;然后河流强烈下蚀,当河流下切深度不超过冲积层的厚度时,形成堆积阶地
基座阶地 由两种物质组成,上部是河流冲积物,下部是基岩的阶地。它是由于构造抬升,河流下切深度超过原冲积层的厚度,切至基岩内部而成
(3)研究意义
(3)研究意义
①阶地是聚落选址的理想场所。因为河流阶地表面平坦,且具有交通和供水的优越条件,故沿河的城市、工厂、乡镇及农田大多都分布在阶地上。
②寻找矿产与建筑布局。
③河流阶地的特征可以反映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形成。
2020年7~8月,我国长江上游连续5次强降水,西南地区多地暴发山洪。下图为某河谷横剖面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据图推测,该河谷属于(  )
A.流水地貌 B.风成地貌
C.冰川地貌 D.海岸地貌
5.随着河流下切,图中河漫滩最有可能演变为(  )
A.“U”形谷 B.牛轭湖
C.冲积扇 D.河流阶地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