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气象灾害
第1课时 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
1.结合实例,说出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学习任务一 洪涝灾害
1.形成
2.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从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势低洼地区。
(3)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主要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密集、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拓展延伸] 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大小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汇水速度加快,易于形成洪水
地面坡度大小 地面坡度大
土壤含水率高低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高低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地势低洼、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
2011年6月6日凌晨1点,贵州望谟突降暴雨,2小时内降水量超过300毫米,山区大量洪水汇集并迅速涌向下游,造成部分沿河房屋倒塌,公路被冲垮,电力、通信等设施中断。截至6月7日,造成望谟县21人死亡、31人失踪、8万人受灾、2 804间房屋倒塌,引发地质灾害112起,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与平原地区洪涝相比,山洪历时短,洪水流速快,危害更严重。
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
问题1 (区域认知)此次贵州望谟发生严重洪涝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提示:短时间内的强降水以及位于山区,大量洪水迅速汇集。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说与平原地区相比,山洪的危害更严重?
提示:山洪的暴发比较突然、历时短,洪水流速快,因此危害更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不仅危害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造成的损失大。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有( )
①东部多,西部少 ②沿海多,内陆少 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⑤河流上中游多,下游少 ⑥夏秋季多,冬季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
2.我国洪水灾害类型多样,下列洪灾形成因素之间关联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水
C.冰凌下泄→堵塞河道→洪水
D.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1.A 2.D [第1题,根据我国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可知,我国降水主要发生在夏秋季节,受来自海洋的夏季风影响,因此我国洪涝灾害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陆少,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夏秋季多、冬季少,但夏秋季多、冬季少属于时间分布特征,不属于空间分布特征,①②④正确,⑥错误;根据地形特征可知,洪涝灾害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河流上中游少、下游多,③正确,⑤错误。综合上述分析可知,①②③④正确,⑤⑥错误,A正确。第2题,泥石流可能堵塞河道,导致水位上涨,形成洪水,A不符合题意;气温回升会使冰雪大量融化,形成融雪性洪水,B不符合题意;冰凌下泄可能堵塞河道,导致水位上涨,形成洪水,C不符合题意;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好,地表水分下渗较多,流域内地表径流汇水速度慢,不易形成洪水,D符合题意。]
下图为某日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日防汛任务最艰巨的地点是( )
A.吉安 B.长沙 C.南昌 D.仙桃
4.长江干流易发生特大洪水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B.围湖造田,湖泊变小
C.气候异常,暴雨过大 D.河道淤积,水位抬高
3.D 4.C [第3题,警戒水位是可能发展成水灾的水位,实时水位即实际水位,因此和警戒水位相比,实时水位越高,则越有可能发展成水灾,防汛任务越艰巨。据图可知,吉安、南昌的实时水位小于其警戒水位,防汛任务不是最艰巨的,A、C错误;长沙实时水位超越其警戒水位0.7 m,仙桃实时水位超越其警戒水位1.73 m,所以该日防汛任务最艰巨的地点是仙桃,B错误,D正确。第4题,长江干流易发生特大洪水,与河道特征、支流分布状况、流域内的地形、湖泊状况和植被情况等自然因素有关,但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流域内因气候异常,降水集中且多暴雨而引发洪涝灾害。地形平坦、排水不畅,围湖造田、湖泊变小,河道淤积、水位抬高会加剧洪灾,但不是最主要的自然原因。综上所述,C正确。]
学习任务二 干旱灾害
1.形成
2.危害
3.主要分布
(1)世界分布:非洲、亚洲和大洋洲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
东部季风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旱灾频发的原因分析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下面为我国旱灾多发区的成因分析:
[特别提醒]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例如,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和戈壁,但极少发生旱灾;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但气候异常可能导致旱灾。
下图为某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2.下列受旱灾影响最大的部门是(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
1.D 2.A [第1题,读图可知,山东、江苏、安徽、河南等省区出现特旱和重旱,干旱最严重,D正确;山西、陕西、湖北等省份干旱并不严重,A、B、C错误。第2题,受持续干旱的影响,农作物受损严重,农业部门受旱灾影响最大,A正确;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等部门受旱灾影响相对较小,B、C、D错误。]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且有逐年加剧之势。据统计,我国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下图为我国各区域干旱状况的动态变化统计图(1949~1990年)。据此完成3~5题。
3.1949~1990年间,干旱影响面积和成灾面积增加最明显的是(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4.下列地区与干旱多发季节对应正确的是( )
A.华南地区春季 B.华东地区夏季
C.华北地区秋季 D.东北地区春季
5.我国华南地区干旱成灾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数量多 B.地广人稀
C.水利设施完善 D.地形起伏较大
3.A 4.B 5.C [第3题,读图并结合图例可知,1949~1990年干旱影响面积和成灾面积增加最明显的是东北地区,A正确。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华南地区春季受锋面雨带影响,降水较多,干旱较少发生,A错误;华东地区夏季梅雨过后受副高控制,多伏旱,B正确;华北地区春季蒸发旺盛,降水少,多春旱,C错误;东北地区春季多季节性积雪融水,干旱较少发生,D错误。第5题,我国华南地区河流较多,水源充足,且经济较发达,水利设施完善,故干旱成灾面积较小,C正确;城市数量多少与干旱成灾面积关系很小,A错误;华南地区地狭人稠,人口密度大,B错误;华南地区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起伏相对较小,D错误。]
课时分层作业(十九)
洪涝灾害是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深刻影响着我国的经济生产和人民生活。下图为近百年来我国洪涝灾害发生频率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我国洪涝灾害分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西北地区没有洪涝灾害 B.东部地区洪涝灾害北多南少
C.青藏地区洪涝灾害较多 D.台湾地区洪涝灾害频发
2.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多发,与其成因密切相关的自然因素是 ( )
A.岩石、植被 B.气候、地形
C.土壤、植被 D.资源、水文
1.D 2.B [第1题,据图可知,西北地区是最少洪涝区,并不是没有洪涝灾害;东部地区南方为多洪涝区,北方为少洪涝区,因此洪涝灾害南多北少;青藏地区为最少洪涝区;台湾地区为多洪涝区,洪涝灾害频发。第2题,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洪涝灾害多发,是因为该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多且集中在夏季,河流水源补给量大;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南北支流众多,汇水量大;中上游植被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中下游河床抬升,蓄洪能力减弱;与岩石、土壤、资源没有关系。]
山洪突发性强,山区因山高坡陡,溪河密集,短时强降水后降雨迅速转化为具有冲击力的地表经流,由于流速大,破坏性强,能迅速成灾,造成严重危害。据此完成3~4题。
3.中国是世界上山洪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这是因为我国( )
①地壳运动活跃 ②沙漠面积广大 ③降雨时间集中,强度大 ④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4.中国山洪灾害尤以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其主要分布于( )
A.西北内陆 B.长江流域 C.华北平原 D.青藏高原
3.D 4.B [第3题,我国山洪灾害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气候原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降水丰富,降水变率大,易引发山洪,③正确;地形地质原因:我国多山地丘陵,地形起伏较大,地质条件复杂,具有山洪暴发的地形地质条件,④正确;沙漠面积、地壳运动与山洪灾害无关,①②错误。故选D。第4题,四个选项相比,我国长江流域位于季风区,降水集中,多暴雨,降水持续时间最长,流域内地形起伏大,且长江流域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因此成为暴雨型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也最为严重的地区,B正确,A、C、D错误。故选B。]
下图为我国干旱灾害出现频次分布图。读图,完成5~7题。
5.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大于30次的区域集中分布在( )
A.东北地区 B.西北地区 C.西南地区 D.东、中部地区
6.导致我国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是( )
A.森林被破坏严重 B.气象研究水平低
C.季风降水不稳定 D.人类不合理活动
7.缓解干旱灾害的科学措施有( )
①深打机井,漫灌农田 ②开垦河岸滩地 ③大面积植树造林 ④完善水利基础设施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5.D 6.C 7.B [第5题,读图可知,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大于30次的区域集中分布在东部、中部地区,D正确。第6题,森林被破坏严重不是导致我国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A错误;我国干旱灾害多发与气象研究水平高低无关,B错误;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降水季节变率大,降水不稳定是导致我国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C正确;人类不合理活动会加剧干旱灾害多发,但不是导致我国干旱灾害多发的主要原因,D错误。第7题,大面积植树造林,能够增加涵养水源、调蓄径流的能力,可以缓解旱情;完善水利基础设施,调节水资源的空间和时间分配,有利于缓解干旱灾害,③④正确。深打机井,漫灌农田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开垦河岸滩地会加剧洪涝灾害,而且无法缓解干旱灾害,①②错误。故选B。]
河南省横跨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四大水系,按水文气象特点可分为5个区。下图示意河南省水文气象区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据此完成8~9题。
8.河南省1450~1979年水旱灾害年数空间分布特征是( )
A.北部少于南部 B.南部少于北部
C.分布较为均匀 D.西部多于东部
9.为减轻河南省水旱灾害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 )
A.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B.加强天气监测预报
C.大力发展节水农业 D.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8.B 9.D [第8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北部水旱灾害发生年数明显多于南部。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大致以秦岭—淮河一线为界,南北两侧分别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两种气候降水的季节和年际变化存在较大的差异,造成河南省南北方水旱灾害的空间差异。故选B。第9题,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可优化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配置,以减轻因降水时空分布不均而产生的水旱灾害,D正确。]
俄罗斯东部的阿纳德尔河发源于山地高原,上游河谷狭窄,中下游河流具有平原河流的特性,河口存在巨大的水下溺谷(原河谷被海水淹没),该溺谷呈“V”形。下图为阿纳德尔河中下游流域示意图。据此完成第10题。
10.溺谷形成后期,该河中下游地区洪涝发生频率会上升,主要成因是( )
A.降水增多,来水量大 B.河口变宽,排水量大
C.泥沙淤积,流速减慢 D.涌潮下降,顶托减弱
C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溺谷形成后期,河流补给量减少,泥沙淤积,河流流速减慢,洪涝灾害频发,C正确;降水并没有明显增加,A错误;河口变宽,排水量大,则河道洪水易被排出,不易发生洪涝灾害,B错误;涌潮下降,河流水量易被排出,不易发生洪涝灾害,D错误。]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2年4~5月,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高5~8 ℃。进入6月,巴基斯坦多地遭遇强降雨。7~8月,该国降雨量比近3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90%。多种原因导致该国遭遇严重的洪涝灾害,造成了极大的损失。下图为巴基斯坦地形、城镇及洪水受灾区分布图。
(1)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巴基斯坦此次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
(2)分析此次洪涝灾害造成极大损失的原因。
[解析] 第(1)题,注意题干要求“从气候和地形角度分析”,气候方面主要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由材料“2022年4~5月,巴基斯坦大部分地区气温比往年同期高5~8 ℃”可知,气温高,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冰雪融水量大,河流水量大;由材料“7~8月,该国降雨量比近30年来的平均水平高出近190%”可知,降雨量异常增多,且降水集中,河流泛滥。地形方面主要从图中获取信息,从上游地形雨和中下游地势低平两方面进行分析。巴基斯坦北部为山地,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多地形雨,加大了河流流量;由图可知,中下游大部分河段位于海拔200 m以下地区,地势平坦,排水不畅,容易造成洪涝灾害。第(2)题,此次洪涝灾害造成极大损失的原因分为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气温高,巴基斯坦北部山区的冰雪融水量大,降雨量异常增多,河流水量大;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人口密集,经济活动活跃,并且受灾范围广,损失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国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在河流两岸,洪水淹没农田,受灾严重;该国经济落后,工程技术等不发达,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答案] (1)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雨季降水量大,降水集中;北部为山地,处于西南季风迎风坡,地形雨丰富;中下游大部分河段海拔低,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2)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大,降雨量多,河流水量大;城镇主要分布在河流两岸,经济活动活跃,受灾范围广;农业生产活动集中在河流两岸,受灾严重;该国经济欠发达,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下图示意洪涝年份鄱阳湖与长江相连河段的水位变化。读图,完成12~13题。
12.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为( )
A.3~5月 B.6~9月
C.10~12月 D.12~次年2月
13.下列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可采取的主要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完善抗洪排涝系统 B.培育推广耐涝作物
C.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 D.开展防灾减灾教育
12.B 13.C [第12题,读图可知,与3~5月、10~12月、12月~次年2月相比,6~9月湖泊水位最高,且长江的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位,湖泊排洪不畅,因此6~9月是滨湖地区涝灾最可能发生的时间。第13题,完善抗洪排涝系统,有利于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A不符合题意;培育推广耐涝作物,可以减轻滨湖农业区涝灾的损失,B不符合题意;改变熟制和土地利用方式,对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的影响不大,C符合题意;开展防灾减灾教育,提高当地农民应对涝灾的意识和能力,有利于滨湖农业区防治涝灾,D不符合题意。]
相关系数(r)是反映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指标,相关系数的取值范围为[-1,1]。|r|越大,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r|越接近0,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越低。下表为安徽省旱灾农业受灾面积与不同时段降水的相关系数表。据此完成14~15题。
春季降水 夏季降水 秋季降水 冬季降水
相关系数 -0.25 -0.73 -0.35 -0.14
14.下列关于表中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秋季降水对安徽省旱灾农业受灾面积影响最大
B.夏季降水对安徽省旱灾农业受灾面积影响最大
C.春季降水对安徽省旱灾农业受灾面积影响最大
D.冬季降水对安徽省旱灾农业受灾面积没有影响
15.安徽省旱灾频发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用水量大 B.生产生活用水浪费严重
C.夏季风不稳定 D.终年高温,蒸发强烈
14.B 15.C [第14题,由材料可知,相关系数绝对值越大,变量间的相关程度越高。读表可知,安徽省旱灾农业受灾面积与夏季降水的相关系数绝对值最大,故夏季降水对安徽省旱灾农业受灾面积影响最大,B项正确。第15题,安徽省属于季风气候区,当夏季风强时,降雨多,易形成洪涝灾害;当夏季风弱时,降雨少,易形成旱灾,C项正确。农业用水量大、生产生活用水浪费严重不会引起旱灾频发;该地夏季高温,不是终年高温,A、B、D错误。]
16.下图是云南省多年平均干旱灾害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简述云南省干旱灾害的空间分布特点。
(2)分析云南省干旱灾害东西差异的自然原因。
(3)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巨大,试为云南省农业生产提出三条防旱抗旱的措施。
[解析] 第(1)题,据云南省多年平均干旱灾害分布图分析,云南省干旱灾害分布面积大,少旱灾地区面积小;分布规律大致是从西向东干旱灾害增多;图中昆明附近干旱灾害程度低于周边地区。第(2)题,云南省干旱灾害东西差异明显,大致是从西向东干旱灾害增多;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夏季主要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导致从西向东干旱灾害增多;从地形方面考虑,云南省西部多山地,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云贵高原是喀斯特地貌区,云南省东部为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以保存,加剧干旱灾害。第(3)题,防旱抗旱的措施可以采取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建设,保证农业供水;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保证产量;发展节水技术,节约用水,合理灌溉;大力植树造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答案] (1)干旱灾害分布面积大;从西向东干旱灾害增多;昆明附近干旱灾害程度低于周边地区。
(2)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地区,夏季受西南季风影响,降水量由西向东减少;西部多山地,受地形影响,降水丰富;东部喀斯特地貌,地表水难以保存,加剧干旱灾害。
(3)兴修水利,搞好农田建设;选育抗旱品种,提高抗旱能力;节约用水,合理灌溉;植树造林,提高土壤保水能力。
12/12第一节 气象灾害
第1课时 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
1.结合实例,说出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的时空分布特点。
2.运用资料,说明洪涝灾害与干旱灾害产生的原因和危害。
学习任务一 洪涝灾害
1.形成
2.分布
(1)从气候因素看:多发于季风气候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等。
(2)从地形因素看:________、________地势低洼地区。
(3)我国的洪涝灾害主要分布在东部季风区各大江河的____________。此外,广大山区也常受到洪水侵袭。
3.主要危害
(1)淹没农田、聚落等,破坏交通、通信、水利等________,造成人员伤亡、农作物减产、交通受阻、人畜饮用水困难等。
(2)引发河流泥沙淤塞、________等生态问题,破坏人类生存环境,制约区域经济发展。
(3)洪涝过后易发疫情,威胁人类身体健康。
(4)危害特点:人口越________、经济发展水平________的地区,洪涝造成的损失越大。
[拓展延伸] 洪涝灾害的成因分析
因素 影响
自然原因 流域状况 降水强度大小 降水强度大,历时长,造成洪水水量大,水位高 汇水速度加快,易于形成洪水
地面坡度大小 地面坡度大
土壤含水率高低 土壤含水率高
植被覆盖率高低 植被覆盖率低
水系状况 支流多少 特别是扇形水系 排水速度减慢,容易形成洪水
河道曲直 河道弯曲
河谷坡度 地势低洼、纵向坡度小
入海口宽窄 入海口狭窄
人为原因 破坏植被 导致流域汇水速度加快,加剧水土流失和河道淤积,使河流水位升高、河床坡度减小,诱发或加剧洪水
围湖造田 使湖泊对洪水调节能力减弱
贵州望谟“6.6”山洪灾害
2011年6月6日凌晨1点,贵州望谟突降暴雨,2小时内降水量超过300毫米,山区大量洪水汇集并迅速涌向下游,造成部分沿河房屋倒塌,公路被冲垮,电力、通信等设施中断。截至6月7日,造成望谟县21人死亡、31人失踪、8万人受灾、2 804间房屋倒塌,引发地质灾害112起,直接经济损失13.4亿元。与平原地区洪涝相比,山洪历时短,洪水流速快,危害更严重。
问题1 (区域认知)此次贵州望谟发生严重洪涝的主要自然原因是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为什么说与平原地区相比,山洪的危害更严重?
我国是世界上洪涝灾害频繁而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不仅危害范围广、发生频繁、突发性强,而且造成的损失大。据此完成1~2题。
1.我国洪涝灾害空间分布的总体格局有( )
①东部多,西部少 ②沿海多,内陆少 ③平原低地多,高原山地少 ④山脉东坡和南坡多,西坡和北坡少 ⑤河流上中游多,下游少 ⑥夏秋季多,冬季少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 D.①②④⑥
2.我国洪水灾害类型多样,下列洪灾形成因素之间关联不正确的是( )
A.泥石流→河道堵塞→洪水
B.气温回升→冰雪融化→洪水
C.冰凌下泄→堵塞河道→洪水
D.土壤含水率低、植被覆盖好→流域汇水速度快→洪水
下图为某日长江流域主要汛区水情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该日防汛任务最艰巨的地点是( )
A.吉安 B.长沙 C.南昌 D.仙桃
4.长江干流易发生特大洪水的最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形平坦,排水不畅
B.围湖造田,湖泊变小
C.气候异常,暴雨过大
D.河道淤积,水位抬高
学习任务二 干旱灾害
1.形成
2.危害
3.主要分布
(1)世界分布:________、亚洲和________的内陆地区。
(2)我国分布
东部季风区
(3)我国东部季风区旱灾频发的原因分析
我国东部深受季风的影响,季风到来的早晚、势力的强弱、停留时间的长短等都直接影响着降水量的多少及其时间分配,加上夏季气温高、蒸发量大,使得季风区的降水量不仅年内变化大而且年际变化大,不稳定的降水就是干旱频发的主要原因。而东部是我国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区,对降水的需求量和保证率要求很高,如果出现干旱,势必造成旱灾灾情。因此,我国东部季风区是旱灾频发区。下面为我国旱灾多发区的成因分析:
[特别提醒] 干旱一般是长期的现象,而旱灾属于偶发性的自然灾害。例如,我国西北大部分地区是极端干旱的沙漠和戈壁,但极少发生旱灾;东部季风区降水丰富,但气候异常可能导致旱灾。
下图为某年1月29日我国局部地区气象干旱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示干旱最严重的省级行政区有( )
A.山西、河北、山东、北京 B.陕西、北京、天津、安徽
C.湖北、河南、安徽、江苏 D.河南、山东、江苏、安徽
2.下列受旱灾影响最大的部门是( )
A.农业 B.工业
C.交通运输业 D.商业
干旱灾害是我国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且有逐年加剧之势。据统计,我国自然灾害中85%为气象灾害,而干旱灾害占气象灾害的50%左右。下图为我国各区域干旱状况的动态变化统计图(1949~1990年)。据此完成3~5题。
3.1949~1990年间,干旱影响面积和成灾面积增加最明显的是( )
A.东北地区 B.华北地区
C.西北地区 D.西南地区
4.下列地区与干旱多发季节对应正确的是( )
A.华南地区春季 B.华东地区夏季
C.华北地区秋季 D.东北地区春季
5.我国华南地区干旱成灾面积较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城市数量多 B.地广人稀
C.水利设施完善 D.地形起伏较大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