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时 台风灾害与寒潮灾害
1.运用资料,说明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
2.根据区域认知,归纳台风、寒潮的时空分布特点。
3.结合实际,说出台风、寒潮带来的危害。
学习任务一 台风灾害
1.台风
(1)概念:在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及天气
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三部分。
2.灾害危害
3.分布
(1)世界: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特别提醒] 台风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台风带来充沛的降水,极大地丰富了所影响地区的淡水资源,能有效缓解旱情,补充水分,利于农业生产。例如台风能够缓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阅读教材P103图6.6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示意及教材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地是哪里?我国台风灾害的分布有何特点?
提示:主要源于西北太平洋;我国台风灾害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多发于夏秋季节。
问题2 (综合思维)台风天气主要通过什么造成自然灾害?
提示:台风天气往往通过狂风、暴雨、风暴潮对所影响地区带来严重的自然灾害。
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时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下图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1981~2010年)统计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台风造成损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
B.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冻害
C.大风翻江倒海,吸引鱼群聚集
D.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
2.据图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大陆全年均会受到台风影响
B.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多
C.台风在春夏秋季节均会登陆
D.夏秋季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
3.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
③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 ④出行建议乘坐飞机 ⑤农田夜间防御霜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1.D 2.A 3.A [第1题,台风带来的巨浪会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故D正确;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能够缓解旱情,不一定是损失,故A错误;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洪涝灾害,而不是冻害,故B错误;台风造成的翻江倒海不是鱼群聚集的原因,故C错误。第2题,我国大陆多在夏秋季节受到台风影响,A符合题意。台风主要在夏秋季节形成,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多,B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台风在春夏秋季节均会登陆,C不符合题意。由图可知,夏秋季节生成台风个数多,登陆个数也多,这两个季节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D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3题,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加强监测和预报,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①②③正确。恶劣天气出行不建议乘坐飞机;台风灾害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农田夜间不需要防御霜冻,④⑤错误。故选A。]
学习任务二 寒潮灾害
1.概念:因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时空分布
(1)世界: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2)我国的寒潮灾害
时间分配 冬半年 9月~次年5月
高峰期 春季高峰期:3~4月;秋季高峰期:10~11月
源地 源地形成 北方大陆、冰雪洋面的极地冷气团,气温很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高密度冷气团,发展成为冷高压后,在西北气流引导下大举南侵
路径 偏西路径 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 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 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地区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影响差异 山体北侧 山体阻挡南下冬季风,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侧 山体阻挡南下冷气流,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影响范围 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地区
寒潮灾害 影响农业 低温、大风对北方农牧业有重大危害
地区差异 北方地区因秋末寒潮带来的初霜使晚秋作物遭受冻害,牧区因寒潮霜冻使牧草和牲畜受灾
寒潮天气 北方天气 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
南方天气 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范围 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3.危害
降温 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大风、大雪、冻雨 畜牧业损失
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输电线路等
引发沙尘暴
寒潮一定会带来雨雪天气吗?
提示:寒潮发生时,能否降下雨雪,关键要看暖气团中的水汽含量,若水汽充沛,则会产生雨雪天气;若暖气团非常干燥,则不会形成雨雪,会产生大风、冻害,甚至沙尘天气。
中央气象台于2023年12月9日10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寒潮影响,12月9日14时至12月12日08时,西北地区东南部、东北地区、华北、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气温下降6~10 ℃,黑龙江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等地降温幅度达12 ℃以上;12日早晨,最低气温0 ℃线南压到湖北中部至苏皖北部一带。
问题1 (综合思维)寒潮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提示:春季和秋季。
问题2 (区域认知)寒潮天气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征?
提示:北方表现为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南方表现为降温、冻害、雨雪。
2023年12月9日,新一轮寒潮天气开始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12 ℃以上。寒潮过境后,中东部地区气温距平创2023年新低(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寒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潮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
B.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
C.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
D.寒潮是高压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2.青藏高原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 )
A.地势高 B.纬度低 C.距海近 D.人类活动少
1.D 2.A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寒潮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A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B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C说法正确,不符合题意。寒潮是冷锋天气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天气,D说法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第2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很难受到冬季风影响,故几乎不受寒潮影响,A正确。与纬度低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B错误。与距海近、人类活动少关系不大,C、D错误。故选A。]
京津冀地区北靠燕山山脉,南面平原展布,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寒潮入侵我国北方地区的必经之地,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下图为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图(单位:次)。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京津冀地区寒潮发生频次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建筑物高度 ②地形 ③地表植被状况 ④距寒潮源地远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京津冀地区寒潮对农业危害最大的月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12月
3.C 4.B [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京津冀的西北地区距离冬季风源地近,寒潮发生频次高,距离冬季风源地远的地区,寒潮发生频次低,所以距寒潮源地远近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寒潮发生频次分布的主要因素,④正确;京津冀地区北靠燕山山脉,山地地形能够阻挡冷空气南下,使得京津冀北部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南部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低,所以地形也是影响京津冀地区寒潮发生频次分布的主要因素,②正确;建筑物高度和地表植被状况对寒潮的影响不大,①③错误。故选C。第4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月和12月是冬季,气温低,此时的农作物较少,所以寒潮对农业的危害小,A、D错误;7月是夏季,气温高,不易发生寒潮,C错误;3月气温开始回升,农作物开始生长,此时寒潮对农业的危害最大,B正确。故选B。]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
2023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我国大部分地区经历了入冬以来最强寒潮。在其推动下,冬季的版图急剧扩张,我国约四分之三国土被冬季覆盖。据此完成1~2题。
1.寒潮主要发生在( )
①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 ②深秋到初春 ③北半球中低纬度地区 ④夏秋季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影响我国的寒潮( )
A.自东向西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B.主要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
C.自西向东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
D.对青藏高原地区产生剧烈影响
1.A 2.B [第1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洲东部的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深秋到初春易受来自蒙古、西伯利亚地区的寒潮影响,①②正确,③④错误。故选A。第2题,影响我国的寒潮发源于蒙古、西伯利亚地区,自北向南或自西北向东南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B正确,A、C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受寒潮影响不明显,D错误。故选B。]
寒潮是一种灾害性天气,袭击时会造成大范围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读我国1951~2022年期间每月寒潮发生次数累计图,完成3~4题。
3.图中甲、乙、丙、丁,代表冬季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4.我国下列地区,寒潮最难影响到的是( )
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
C.雅鲁藏布江谷地 D.海南岛
3.B 4.C [第3题,从1951~2022年期间每月寒潮发生次数累计图可以判断,寒潮最少的季节是丁,为夏季,D错误。乙季节寒潮发生较多,且每月次数较均衡,因此应是寒潮源地较稳定的冬季,B正确。甲和丙各月寒潮发生次数差异较大,应是过渡季节,即春、秋季,A、C错误。第4题,我国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受寒潮影响小,原因是海拔高;我国四川盆地受寒潮影响小,主要受秦岭山地的阻挡;我国南部沿海、海南岛、云南南部受寒潮影响小,原因是纬度低,距离寒潮源地远。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青藏高原南部,青藏高原海拔高,阻挡冷空气的爬升,雅鲁藏布江谷地,位于喜马拉雅山和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是一条大致东西走向的、同山脉平行的构造谷地。在这段谷地内,垂直高度变化大,在背风、向阳缓坡的低海拔马蹄形谷地,谷地地形具有保温作用,是西藏最为温暖湿润的地区,为种植亚热带作物提供了丰富的气候资源,综上所述,雅鲁藏布江谷地最难受到寒潮的影响,C正确。]
读图,回答5~6题。
5.这种灾害性天气的名称是( )
A.寒潮 B.冰雹 C.伏旱 D.台风
6.这种灾害性天气系统也会给当地工农业生产带来一定好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有利于附近海域渔民捕鱼
B.有利于附近盐场晒盐
C.有利于减轻旱情,缓解高温酷暑
D.有利于杀灭害虫,便于第二年农业生产
5.D 6.C [第5题,从图示观察,该天气系统中心区气压低、风速小、降雨量小,甚至晴朗无风,而中心区附近风力大、降雨量大,符合台风的特征。第6题,台风常伴有狂风和暴雨,盛夏期间台风带来的降水可减轻旱情,缓解高温酷暑。]
下图为某次台风某时刻风圈范围分布图。据此完成7~8题。
7.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生成于( )
A.西北太平洋 B.北印度洋
C.西北大西洋 D.南太平洋
8.图示沿海各省采取紧急预警措施主要是预防台风带来的( )
①狂风 ②暴雨 ③风暴潮 ④严重干旱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7.A 8.C [第7题,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是生成于西北太平洋的热带气旋,A正确;北印度洋、西北大西洋、南太平洋生成的热带气旋称为飓风,对我国没有影响,B、C、D错误。故选A。第8题,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风暴潮,同时台风带来的丰沛雨水可以缓解干旱,①②③正确,④错误。故选C。]
下图为某年12月某日的海平面气压场形势图(单位:百帕)。读图,完成9~10题。
9.图示( )
A.甲地盛行偏南风 B.丙地风速大于乙地
C.甲地风速大于丙地 D.丙地与丁地风向相反
10.此季节,图示区域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是( )
A.台风 B.暴雨 C.滑坡 D.寒潮
9.B 10.D [第9题,结合图中的等压线可知,甲地盛行偏北风,A错误;丙地等压线密集,乙地等压线较稀疏,所以丙地风速大于乙地,B正确;甲地等压线最稀疏,风速最小,C错误;结合等压线的分布可知,丙、丁两地都为偏北风,D错误。故选B。第10题,由图可知,此季节为北半球冬季,此时我国易发生寒潮,D正确;台风、暴雨易出现在夏季,A、B错误;滑坡不是图示区域冬季最容易发生的气象灾害,C错误。故选D。]
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差异大,致灾因素分布不均,导致不同地区、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类型的灾害发生。下图是影响我国的两种自然灾害入侵路径图。
(1)甲、乙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①③中源于蒙古、西伯利亚的是__________。
(2)寒潮多发的季节是________,主要发生在北半球__________地区,寒潮过境时带来的天气现象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寒潮发生的原因。
(4)寒潮天气不仅能造成危害,也有许多益处,请简要说明。
[解析] 第(1)题,据图可知,甲箭头从高纬方向吹来,气温较低,说明是寒潮天气;乙箭头从低纬方向吹来,主要影响东南沿海地区,说明是台风天气;①②距离蒙古、西伯利亚较近,风力较大,③地源于欧洲北面北冰洋。第(2)题,寒潮天气主要发生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的深秋到初春季节。寒潮实质是来自高纬度地区的寒冷空气,在特定的气象形势下快速增强并向中低纬度地区侵入的过程,给沿途地区带来大规模剧烈降温、大风和雨雪天气。第(3)题,寒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我国位于亚欧大陆的东南部,向北是西伯利亚以及北极地区,由于北极和西伯利亚一带的光照弱,地面和大气获得的热量少,气温常年很低,大气的密度增加,空气不断收缩下沉使气压增高,形成了冷高压,且随着冬季寒冷程度的增加更加增强,范围更大,冷气团聚集到一定程度,受气压梯度力影响,冷空气大规模向南侵袭,造成大范围急剧降温和偏北大风的天气过程,形成了寒潮。第(4)题,寒潮出现时,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促进高低纬度间的热量平衡;寒潮的低温能杀死在土中过冬的病菌和害虫,或者使其生长速度减慢,利于农业生产;大风天气,有助于风力发电,产生风能资源;寒潮来袭的时候会伴随着大量的雨雪天气,可以缓解冬春季干旱,下雪之后,还可以保证农作物安全过冬。
[答案] (1)寒潮 台风 ①
(2)深秋到初春 中高纬度 大风 雨雪 冻害
(3)高纬度地区因为接受太阳辐射少,气温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冷高压;在强大的高压驱动下,强冷空气从较高纬度地区向较低纬度地区移动时,造成沿途大幅降温,形成寒潮。
(4)有助于地表热量的交换;带来大量雨雪,缓解冬春季旱情;天然杀虫剂,保证农作物过冬;带来风力资源。(答出两条即可)
季风指数是某一地区季风现象明显程度的量值,其值越大表示季风现象愈明显,它反映了一个地区季风的强弱程度。读图,完成12~13题。
12.下列年份中,南方地区最不容易出现寒潮的是( )
A.1900年 B.1930年
C.1965年 D.1990年
13.1970年,我国东部地区夏季出现下列现象可能性较大的是( )
A.南北皆旱 B.南涝北旱
C.南旱北涝 D.南北皆涝
12.D 13.B [第12题,南方地区最不容易出现寒潮说明此时冬季风势力最弱,即冬季风指数较小,结合图示可知,1990年冬季风比1900年势力弱,D正确,A错误;1930年、1965年冬季风指数较大,说明冬季风势力强,B、C错误。故选D。第13题,1970年,夏季风指数较小,说明夏季风势力弱,雨带在南方停留时间长,易导致南涝北旱,B正确,A、C、D错误。故选B。]
冻雨,俗语称“滴水成冰”。逆温层和融化层是冻雨产生的重要条件,常以700 hPa、温度≥0 ℃和850 hPa、温度<0 ℃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依据。下图为我国某地区气温垂直剖面(单位:℃)。据此完成14~15题。
14.此时图中最可能经历冻雨的城市是( )
A.郑州 B.赣州 C.南昌 D.清远
15.“游人屦冻苍苔滑”诗句说明冻雨会( )
A.造成农业减产 B.破坏输电设施
C.造成高速公路封闭 D.干扰无线电通信
14.B 15.C [第14题,由材料可知,常以700 hPa、温度≥0 ℃和850 hPa、温度<0 ℃作为冻雨出现的预报依据,符合条件的范围如下图所示,重合处位于赣州,B对。
第15题,诗句“游人屦冻苍苔滑”说明受冻雨影响,地面交通受阻。从现在情况来看,冻雨会迫使交通管理部门封闭高速公路,C对;诗句没有反映出冻雨对农业、输电设施和无线电的影响,A、B、D错。故选C。]
1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21年8月2日17时,南海热带低压在广东湛江近海海面上生成。2021年8月4日上午8时,“卢碧”被中央气象台升格为热带风暴,8月5日11时20分前后在广东省汕头市南澳县沿海登陆,登陆时中心附近最大风力9级(23米/秒),并于16时50分前后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沿海再次登陆。图甲示意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乙示意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
(1)描述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点。
(2)为什么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
[解析] 第(1)题,读福建省1960~2005年平均台风降水量分布图(图甲)可知,福建省平均台风降水量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由所学知识可知,台风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读福建省台风降水年总量的变化图(图乙)可知,福建省台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大。第(2)题,福建沿海地区为台风频繁登陆区,台风带来的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福建沿海地区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狂风、暴雨、风暴潮、洪涝等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所以福建沿海地区台风灾害严重。
[答案] (1)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年际变化大。
(2)台风频繁登陆区,狂风暴雨,易引发风暴潮、洪涝等;人口稠密,城镇众多,经济发达,易造成严重损失。
11/11第2课时 台风灾害与寒潮灾害
1.运用资料,说明台风、寒潮等气象灾害的成因。
2.根据区域认知,归纳台风、寒潮的时空分布特点。
3.结合实际,说出台风、寒潮带来的危害。
学习任务一 台风灾害
1.台风
(1)概念:在________或________洋面上形成并强烈发展的大气旋涡,中心附近最大风力在12级以上。
(2)结构及天气
由内至外可分为台风眼、旋涡风雨区和外围大风区三部分。
2.灾害危害
3.分布
(1)世界:____________是世界上台风发生频率最高的海域。
(2)我国的分布:主要分布在________沿海地区,多发于________季节。
[特别提醒] 台风并非百害而无一利
台风带来充沛的降水,极大地丰富了所影响地区的淡水资源,能有效缓解旱情,补充水分,利于农业生产。例如台风能够缓解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伏旱。
阅读教材P103图6.6西北太平洋台风移动的主要路径示意及教材内容,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区域认知)影响我国的台风主要源地是哪里?我国台风灾害的分布有何特点?
问题2 (综合思维)台风天气主要通过什么造成自然灾害?
形成于热带洋面的台风,登陆时伴随狂风、暴雨、风暴潮,是一种破坏力很强的天气现象。下图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平均生成和登陆我国的台风个数(1981~2010年)统计图。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台风造成损失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夏季台风给沿海带来丰沛降水
B.秋季台风使南方水稻受到冻害
C.大风翻江倒海,吸引鱼群聚集
D.巨浪摧毁沿岸设施、掀翻渔船
2.据图可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我国大陆全年均会受到台风影响
B.夏季生成个数多,登陆个数多
C.台风在春夏秋季节均会登陆
D.夏秋季是防范台风的重点时段
3.预防台风灾害的主要措施有( )
①加强监测和预报 ②沿海渔船及时回港避风 ③及时转移低洼地区居民 ④出行建议乘坐飞机 ⑤农田夜间防御霜冻
A.①②③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⑤
学习任务二 寒潮灾害
1.概念:因________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围的剧烈降温,气温24小时内下降8 ℃及以上,且使得该地日最低气温下降到4 ℃及以下,并伴有大风、雨雪、________等现象的天气过程。
2.时空分布
(1)世界:北半球________地区的深秋到初春时节,势力强大的寒潮甚至可影响到低纬度地区。
(2)我国的寒潮灾害
时间分配 冬半年 9月~次年5月
高峰期 春季高峰期:3~4月;秋季高峰期:10~11月
源地 源地形成 北方大陆、冰雪洋面的极地冷气团,气温很低,干冷空气堆积,形成高密度冷气团,发展成为冷高压后,在西北气流引导下大举南侵
路径 偏西路径 经新疆和蒙古高原向日本海及东海北部移动
偏北路径 经蒙古高原向我国南方移动
东北路径 经日本海或我国东北地区向我国东部沿海侵入
影响差异 山体北侧 山体阻挡南下冬季风,北侧冷空气堆积,灾害加剧
山体南侧 山体阻挡南下冷气流,南侧相对温暖,灾害减弱
影响范围 黄河流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甚至两广地区
寒潮灾害 影响农业 低温、大风对北方农牧业有重大危害
地区差异 北方地区因秋末寒潮带来的初霜使晚秋作物遭受冻害,牧区因寒潮霜冻使牧草和牲畜受灾
寒潮天气 北方天气 大风、降温、霜冻、暴风雪
南方天气 降温、冻害、雨雪
影响范围 东北地区最多,华北次之,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最少
3.危害
降温 使农作物遭受冻害,造成农业损失
大风、大雪、冻雨 畜牧业损失
阻断交通,破坏通信设施和________等
引发沙尘暴
寒潮一定会带来雨雪天气吗?
中央气象台于2023年12月9日10时发布寒潮蓝色预警:受寒潮影响,12月9日14时至12月12日08时,西北地区东南部、东北地区、华北、黄淮、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北部等地部分地区气温下降6~10 ℃,黑龙江东部、华北南部、黄淮等地降温幅度达12 ℃以上;12日早晨,最低气温0 ℃线南压到湖北中部至苏皖北部一带。
问题1 (综合思维)寒潮在我国主要发生在什么季节?
问题2 (区域认知)寒潮天气在空间分布上有什么特征?
2023年12月9日,新一轮寒潮天气开始影响我国,部分地区降温幅度达12 ℃以上。寒潮过境后,中东部地区气温距平创2023年新低(如下图)。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寒潮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寒潮使作物遭受冻害且春秋季危害最大
B.侵入我国的寒潮多从西伯利亚、蒙古而来
C.寒潮常带来严寒、大风、降雪和霜冻天气
D.寒潮是高压系统直接控制形成的灾害性天气
2.青藏高原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 )
A.地势高 B.纬度低
C.距海近 D.人类活动少
京津冀地区北靠燕山山脉,南面平原展布,西倚太行山,东临渤海湾,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是寒潮入侵我国北方地区的必经之地,极端低温事件频发。下图为1961~2017年京津冀地区寒潮年平均发生频次空间分布图(单位:次)。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京津冀地区寒潮发生频次分布的主要因素有( )
①建筑物高度 ②地形 ③地表植被状况 ④距寒潮源地远近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4.京津冀地区寒潮对农业危害最大的月份是( )
A.1月 B.3月
C.7月 D.12月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