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35 第六章 第三节 防灾减灾 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35 第六章 第三节 防灾减灾 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39:42

文档简介

第三节 防灾减灾
1.举例说出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2.知道常见自然灾害的灾前、灾中与灾后自救与互救措施。
3.熟悉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的方式和疏散逃生的方法。
学习任务一 防灾减灾手段
1.指导方针:以________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主要内容
(1)灾害监测
①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组成:人造卫星、________站、水文站、________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
②作用: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________。
(2)灾害防御
(3)灾害救援与救助
①行动:根据应急预案,调动救援________和人员。
②目的:稳定社会秩序,救治________,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
[拓展延伸] 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与工程性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将防灾救灾的内容与其手段连线。
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报目前仍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而地震预警就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探测纵波,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电磁波(如电视、广播、短信等)发出警报。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
我国在地震预警方面有过多次成功案例。例如,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系统提前28秒为成都发出了地震预警信息;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时,成都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然而,受地震台网密度等因素限制,我国目前尚难做到对每次地震的精确预警。
问题1 (综合思维)地震预警是否代表地震预报?
问题2 (综合思维)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1~3题。
1.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  )
A.监测灾害发生过程
B.战胜自然灾害
C.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
D.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下列属于灾中救援与救助的有(  )
①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②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 ③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 ④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下列关于救灾应急预案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②主要是在灾中应急时发挥作用 ③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毫无用处 ④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穷窝子,水袋子,栽架子屋,绑架子床,水一来就去逃荒。”荆江(长江在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河段)流域的老人们,多半记得这一则民谚。读图,完成4~5题。
4.荆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势低洼,易积水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畅 ④多曲流,排水不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最合理的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加强洪水监测
学习任务二 自救与互救
1.内容:________、灾中救助和________三个方面。
2.表现
(1)灾前准备
①对可以较准确预测的灾害,做好灾前准备,对________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②对于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的灾害,做好灾前准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________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灾中救助:按照预先设计好的________进行撤离。
(3)灾后自我保护: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拓展延伸]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难以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如下:
(2)洪水应急方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在地震多发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 (  )
②遇到泥石流应快速顺着山坡向下跑。 (  )
③地震过后立即回家看房内财物损失情况。 (  )
在山区旅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滑坡灾害,个人应该怎么办呢?请看下面的逃生示意图,谨记图中的方法,你就很可能化险为夷。
问题1 (综合思维)图中提到的方法是属于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时还是发生后的逃生方法?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个人在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前如何做才有可能在灾害来临时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问题3 (综合思维)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2023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其中,大陆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海域发生5级以上地震4次,台湾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地震发生时,应合理避震和自救。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在商店里,靠近立柱屈身蹲下
B.在高楼上,迅速乘电梯或步行下楼
C.在教室里,躲避在课桌下或墙角处
D.在野外时,迅速离开电线杆跑向开阔处
2.下列关于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地震时处于黑暗、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员,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尽快拖出来进食
B.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沿顺风方向跑离
C.地震发生后大力呼喊,不停哭叫,慌乱逃生
D.仔细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不乱挖,不乱刨
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织避险。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是村民建议该地可实施的滑坡防范措施,其中不合理的是(  )
A.保护坡地植被
B.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
C.修建大型水库
D.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
4.遇到滑坡灾害,我们应该做的是(  )
A.出现滑坡征兆时,立即跑回室内紧闭门窗
B.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滑坡方向撤离
C.在滑坡停止后,立即回家检查情况
D.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
8/8第三节 防灾减灾
1.举例说出防灾减灾的主要手段。
2.知道常见自然灾害的灾前、灾中与灾后自救与互救措施。
3.熟悉不同场合、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紧急避险的方式和疏散逃生的方法。
学习任务一 防灾减灾手段
1.指导方针: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
2.主要内容
(1)灾害监测
①我国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组成:人造卫星、气象站、水文站、地震台、地质环境监测站等。
②作用:对自然灾害的孕育、发生、发展和致灾全过程进行动态监测。
(2)灾害防御
(3)灾害救援与救助
①行动:根据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
②目的:稳定社会秩序,救治伤员,展开心理援助。
(4)灾后恢复
[拓展延伸] 防灾减灾的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与工程性防御措施
(1)非工程性防御措施
(2)工程性防御措施
 将防灾救灾的内容与其手段连线。
地震预警系统
地震预报目前仍是世界公认的科学难题,在国内外都处于探索阶段,而地震预警就显示出重要的价值。
地震发生时,纵波传播速度快于横波。这个时间差给地震预警留下了空间。
地震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利用深入地下的探测仪探测纵波,传给计算机,即刻计算该次地震的震级、烈度、震源等,并抢在横波到达前,通过传播速度远快于地震波的电磁波(如电视、广播、短信等)发出警报。地震预警系统其实就是在和地震波赛跑,多跑赢一秒,就能多获得一秒的应对时间。
我国在地震预警方面有过多次成功案例。例如,2013年四川芦山地震发生时,地震预警系统提前28秒为成都发出了地震预警信息;2017年四川九寨沟地震时,成都提前71秒收到地震预警信息。然而,受地震台网密度等因素限制,我国目前尚难做到对每次地震的精确预警。
问题1 (综合思维)地震预警是否代表地震预报?
提示:地震预报只是说明可能要发生地震,但不代表地震一定发生。而地震预警是在突发性地震已经发生的情况下,在严重灾害尚未形成之前发出的警告,因此地震预警不代表地震预报。
问题2 (综合思维)地震预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提示:利用纵波速度快于横波,电磁波速度(电视、广播、短信等)快于地震波速度来进行预警。
自然灾害给我国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了巨大影响。为了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防灾减灾建设。据此完成1~3题。
1.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  )
A.监测灾害发生过程    B.战胜自然灾害
C.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    D.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2.下列属于灾中救援与救助的有(  )
①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 ②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 ③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 ④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3.下列关于救灾应急预案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 ②主要是在灾中应急时发挥作用 ③对于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毫无用处 ④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D 2.B 3.C [第1题,防灾减灾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D项正确;监测灾害发生过程属于防灾减灾的工作内容之一,不是其主要目的,A项错误;人类目前无法完全战胜自然灾害,也无法杜绝自然灾害的发生,B、C项错误。第2题,对灾区进行民间救济属于灾后恢复,③不符合题意;而对生命线工程采取紧急防护措施、对次生灾害源进行检查加固、按照救灾预案进入应急状态都属于灾害发生过程中的救援与救助措施,①②④符合题意。B正确。第3题,制定救灾应急预案的主要目的是在灾害突发的情况下,使救灾工作有章可循,有条不紊,其主要在灾中应急时发挥作用;各应急机构应职责分明;①②④正确。有些救灾应急预案是为了应对不可准确预测的突发性灾害,并不是毫无用处,③错误。综上所述,C正确。]
“穷窝子,水袋子,栽架子屋,绑架子床,水一来就去逃荒。”荆江(长江在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河段)流域的老人们,多半记得这一则民谚。读图,完成4~5题。
4.荆江流域洪涝灾害多发的原因有(  )
①地势低洼,易积水 ②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③无天然入海河道,泄洪不畅 ④多曲流,排水不畅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5.该地采取的防洪工程措施最合理的是(  )
A.深挖河道   B.修筑大堤   C.植树造林   D.加强洪水监测
4.A 5.B [第4题,从图中可看出,荆江河段“九曲回肠”,多曲流,水流缓慢,且多洼地,易积水,①④正确;长江中游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这是洪涝灾害多发的气候原因,②正确;长江本身就是天然入海河道,其泄洪通道畅通,③错误。故选A。第5题,深挖河道会破坏河流的输沙平衡,易增加对大堤的侵蚀,不是可取的措施,A错误;修筑大堤能够提高对洪水的防御能力,是合理的工程措施,B正确;该地区地势低平,通过植树造林防治洪灾,效果不明显,C错误;加强洪水监测属于非工程措施,D错误。故选B。]
学习任务二 自救与互救
1.内容:灾前准备、灾中救助和灾后自我保护三个方面。
2.表现
(1)灾前准备
①对可以较准确预测的灾害,做好灾前准备,对保护生命和财产安全至关重要。
②对于突发的,较难准确预测的灾害,做好灾前准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灾中救助:按照预先设计好的逃生路线进行撤离。
(3)灾后自我保护:自然灾害过后,还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拓展延伸] (1)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
地震是最难以预知且最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之一,掌握相关自救与互救知识,可以减少自己及周围人在地震中的伤亡。具体如下:
(2)洪水应急方法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在地震多发区应及时关注天气预报。 (×)
②遇到泥石流应快速顺着山坡向下跑。 (×)
③地震过后立即回家看房内财物损失情况。 (×)
在山区旅行时,面对突如其来的滑坡灾害,个人应该怎么办呢?请看下面的逃生示意图,谨记图中的方法,你就很可能化险为夷。
问题1 (综合思维)图中提到的方法是属于自然灾害发生前、发生时还是发生后的逃生方法?
提示:发生时。
问题2 (地理实践力)个人在滑坡、泥石流等突发性自然灾害发生前如何做才有可能在灾害来临时保护好自己和他人?
提示:增强防范灾害的意识,平时多掌握一些自救与互救的知识、技能,并进行一定的防灾避灾疏散演练,就会在关键时刻为挽救生命提供更多可能。
问题3 (综合思维)对个人和家庭而言,防灾减灾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提示:自救与互救。
2023年,我国共发生5级以上地震18次。其中,大陆地区发生5级以上地震11次,海域发生5级以上地震4次,台湾发生5级以上地震3次。地震发生时,应合理避震和自救。据此完成1~2题。
1.地震发生时,下列避震措施不正确的是(  )
A.在商店里,靠近立柱屈身蹲下
B.在高楼上,迅速乘电梯或步行下楼
C.在教室里,躲避在课桌下或墙角处
D.在野外时,迅速离开电线杆跑向开阔处
2.下列关于地震中的自救与互救方法,正确的是(  )
A.对于地震时处于黑暗、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员,正确的护理方法是尽快拖出来进食
B.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沿顺风方向跑离
C.地震发生后大力呼喊,不停哭叫,慌乱逃生
D.仔细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不乱挖,不乱刨
1.B 2.D [第1题,在高楼上,发生地震时电梯易发生故障被困,故不能乘坐电梯,应先就地躲避,B是不正确的措施,符合题意;在商店里,靠近立柱屈身蹲下,在教室里,躲避在课桌下或墙角处都可获得一定的保护和求生空间;在野外时,迅速离开电线杆跑向开阔处,不易被倒塌的电线杆砸伤和触电。通过分析可知,A、C、D选项都是避险的正确措施,不符合题意。故选B。第2题,地震时处于黑暗、饥渴状态下埋压过久的人,被救出后正确的护理方法是蒙上眼睛以免被阳光刺伤,慢慢进食,让其处于自然呼吸状态,A项错误;地震时遇到毒气泄漏应捂住口鼻沿逆风方向跑离,顺风方向易中毒,B项错误;地震发生后不应大力呼喊、不停哭叫、慌乱逃生,而应保存体力,听到有人时再大喊,C项错误;在救援他人时,仔细确定被困人员的位置,不乱挖,不乱刨,这样才能准确快速救出被困者,D正确。]
2020年7月11日晚11时,四川阿坝州小金县春厂坝“北斗智慧云公共监测平台”的人工智能预警广播系统发出了滑坡预警(在地质灾害发生前,当原本固定在某个区域的传感器发生沉降或偏移时,卫星能够感知其运动变化,实现全天候全自动在线监测预警),当地干部群众收到通知后成功组织避险。据此完成3~4题。
3.下列是村民建议该地可实施的滑坡防范措施,其中不合理的是(  )
A.保护坡地植被    B.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
C.修建大型水库    D.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
4.遇到滑坡灾害,我们应该做的是(  )
A.出现滑坡征兆时,立即跑回室内紧闭门窗
B.处在滑坡体上时,迅速朝滑坡方向撤离
C.在滑坡停止后,立即回家检查情况
D.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
3.C 4.D [第3题,修建大型水库易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增加土壤含水量,诱发地质灾害,不利于滑坡的防范,C不合理,符合题意;在坡体软弱面修建排水沟、保护坡地植被和在滑坡底脚修建抗滑挡墙均属于防范滑坡的有效措施,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第4题,出现滑坡征兆时,应立即撤离滑坡地带,而不是跑回室内紧闭门窗,A错误;处滑坡体上时,迅速朝与滑坡方向垂直的高处撤离,B错误;在滑坡停止后,有可能还会发生二次灾害,不能立即回家检查情况,C错误;无法逃离高速滑坡时,可以抱住身边大树等固定物体,以防止被掩埋,D正确。]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二) 
自然灾害监测系统是由国家、区域及地方等各级组织,通过不同平台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和分析的网络系统。据此完成1~2题。
1.自然灾害监测的主体包括(  )
①世界级监测机构 ②国家级监测机构 ③地区级和基层社区机构 ④多种自然灾害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   D.④
2.下列属于自然灾害监测系统的监测对象的有(  )
①气象灾害 ②地质灾害 ③水文灾害 ④生物灾害 ⑤气象雷达 ⑥基层社区
A.①②③④   B.⑤⑥   C.①③   D.①②③④⑤⑥
1.A 2.A [第1题,自然灾害的监测主体包括世界级监测机构、各个国家级监测机构、地区级和基层社区级监测机构。第2题,监测对象是各种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监测的手段主要有卫星、雷达等。]
某地遭遇暴雨导致部分道路被淹,无法通行,小李一家被困。通过查找资料,小李发现附近5千米范围内有四个应急避难场所,下图为小李所在区域应急避难场所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以下哪个标识代表小李所查找的应急避难场所(  )
A            B
C            D
4.以路程最短,路途安全为原则,小李一家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  )
A.市民广场 B.第一中学   
C.奥体中心 D.森林公园
3.B 4.C [第3题,本题主要考查应急避难场所标识。A是应急厕所标志,B是应急逃生场所标志,C是应急逃生通道标志,D是停车场标志。第4题,根据图示可知,小李一家以路程最短为原则,再避开被淹道路前往的最近应急避难场所应该是奥体中心,C正确。小李一家如果去市民广场应急避难场所,路程远且经过积水地区,A项不符合要求。如果去第一中学应急避难场所,路程最近但路上有积水区,B项不符合要求。如果去森林公园应急避难场所,路程远,D项不符合要求。]
发生自然灾害并达到应急响应程度时,应按照国家有关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调动救援物资和人员,尽快稳定社会秩序。读灾中应急行动示意图,完成5~6题。
5.某救灾物资储备基地储备的救生类物品主要是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等。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  )
A.寒潮   B.洪灾   C.旱灾   D.泥石流
6.影响应急时间的主要因素有(  )
①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 ②救灾物资的数量 
③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 ④救灾人员的数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5.B 6.C [第5题,救灾物资储备基地的救生类物品应主要服务于附近地区的应急救灾,所以储备的物资与附近地区的灾害类型密切相关。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都是在发生洪灾时要用的物品,所以可判断该基地及其附近地区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洪灾,B正确;寒潮、旱灾和泥石流几乎不会用到救生圈、救生舟、救生衣,A、C、D错误。第6题,储备基地距离灾区越近,应急时间越短,反之则越长;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越强,应急时间越短,反之则越长。故应急时间的长短主要与储备基地到灾区的距离和应急交通线的通行能力有关,①③正确;而救灾物资的数量、救灾人员的数量对应急时间的影响相对较小,②④错误。故C正确。]
减少洪涝灾害的损失,熟悉一些灾害中的自救和互救常识是很有必要的,这样才能做到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根据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当洪水来临时,应对洪水灾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
B.及时报告,统一组织抢险救灾
C.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低处转移
D.有序地将人员和财产向高处转移
8.下列洪水互救方法不正确的是(  )
A.向落水者抛救生圈 B.对溺水人员进行人工呼吸
C.划船、游泳去救人 D.等洪水过后再去救人
7.C 8.D [第7题,应对洪水灾害,不同情况下按轻重缓急有不同的方法、步骤。当洪水来临时,没有转移出去的人员应采取的应急措施是向高处转移;当洪水猛涨时,可先躲到屋顶、大树或附近小山丘上暂避;当发生险情时,要及时报告。第8题,对落水人员应及时救治。]
近几年,全球自然灾害频繁发生。面对各类自然灾害,防灾减灾成了人类需要掌握的技能。据此回答9~10题。
9.读图判断下列防雷电的方法正确的是(  )
 
10.在龙卷风灾害中,下列自救方式合理的是(  )
A.如在室内,应将门窗关闭
B.在野外时,应抱住大树
C.在野外时,可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
D.在室内时,躲在朝向与龙卷风方向相同的小房间内
9.D 10.C [第9题,雷电天气中,在野外游泳、划船,站在大树或高压线下,在教室或家中靠近窗子都容易遭受雷击。拔掉电器电源可预防雷击,故选D。第10题,在龙卷风灾害中,如在室内,应适当将窗户留出一些缝隙,以平衡建筑物内外的压强,并且躲到朝向与龙卷风方向相反的小房间内抱头蹲下。在野外时,应就近寻找低洼地伏于地面,但要远离大树、电线杆,以免被砸、被压和触电。故选C。]
1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这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我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下图以彩虹、伞、人为基本构图元素。其中,雨后天晴的彩虹代表着美好、未来和希望;伞是人们防雨的最常用工具,其弧形形象代表着保护、呵护之意;两个人代表着一男一女、一老一少……大家携手,共同防灾减灾。整个标识体现出积极向上的思想和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之意。
(1) 自救与互救包括哪些方面?
(2)野外遇到滑坡、泥石流应怎样进行自救与互救?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灾害发生时,自救与互救的内容包括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第(2)题,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自救的方法有: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的排洪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地质灾害,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慌乱不仅浪费时间,而且极可能做出错误的决定。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尽快离开事故现场,切勿贸然返回,同时,一定要及时向当地政府汇报灾情,等待专业人员的处置和救援。
[答案] (1)灾前准备、灾中救助、灾后自我保护。
(2)滑坡、泥石流大多发生在持续暴雨后山区、半山区的村庄,在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方向的山坡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的排洪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在山区公路和铁路旁经常可以看到下图所示的工程设施。读图,完成12~13题。
12.图中的防护工程主要针对的自然灾害有(  )
①地震 ②滑坡 ③崩塌 ④山洪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3.图中边坡上网格状装置的主要功能是(  )
A.加快径流流速 B.保持水土   
C.促进蒸发 D.美化环境
12.B 13.B [第12题,挖方边坡、护栏、碎落台可以防御滑坡、崩塌,排水边沟可减轻山洪灾害带来的危害,②③④正确;图中的防护工程并不能减轻地震带来的危害,①错误;B正确。第13题,边坡上网格状装置,可以减缓地表径流流速,A错误;拦截泥沙,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B正确;对促进蒸发、美化环境作用较小,C、D错误。故选B。]
下图是某地区大地震后救灾工作程序示意图。读图,回答14~15题。
14.图中所示救灾工作程序还可能适用于(  )
A.鼠害 B.洪涝   
C.旱灾 D.寒潮
15.为降低大城市震后救灾活动强度,应采取的主要防灾减灾措施包括(  )
①完善城市功能区划 ②调整产业结构 ③人口外迁 ④房屋加固 ⑤组建志愿者队伍 ⑥避灾自救技能培训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④⑤⑥
14.B 15.D [第14题,根据紧急救援强度在短时间内突然升高、迅速降低甚至停止这一特点,说明此类自然灾害是突发性的,并且容易造成较多人员伤亡。鼠害、旱灾都具有渐进性特点,寒潮灾害可能来得突然,但一般不会造成严重人员伤亡。第15题,降低震后救灾活动强度的唯一办法就是事先做好预防工作,减小灾后损失。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往往是附加值高的产业所占比重升高,财富密度加大,同等强度地震经济损失会更大。人口外迁不符合实际要求。]
16.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青藏高原是我国地震频发地区。2023年12月18日,青藏高原东北部某地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震区示意图如下。地震发生后,甲村受到了很大的破坏。该地区冬、夏季多为偏南风。
青藏高原某震区示意图
(1)分析影响图示震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不利自然条件。
(2)该震区可以采取哪些抗震救灾措施?
(3)在灾后重建过程中,有专家认为甲村不适合原址重建。说明甲村需要异地重建的依据。
[解析] 第(1)题,不利自然条件可以结合区域特征,从气候、地形地势、地质构造等方面进行分析。第(2)题,抗震救灾措施可以从工程性防御措施和非工程性防御措施两方面进行思考。第(3)题,灾后重建要增强防御能力,减少发生重大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答案] (1)气候:地处青藏高原,地势高,高寒缺氧,不利于救援。地形地势:地处山地,地势落差较大,地震易引发滑坡。地质构造:位于两条断裂带之间,地质结构不稳定。
(2)非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强教育和宣传,提高防灾减灾的安全意识;加强预报,及时预警;制定防震减灾的应急方案等。工程性防御措施:加固山体,防止滑坡,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
(3)甲村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该地冬夏季节的偏南风,在甲村受到地形抬升,多地形雨,易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
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