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并了解其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
2.依据地质年代表,说明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矿产形成及古生物情况。
学习任务一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有________年。
2.认识途径:研究________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________的层状岩石。
(2)特征:沉积岩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3)意义
①确定地层形成时间:水平状态的岩层,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②确定地壳运动状况:地层发生弯曲,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水平运动;发生明显的上下位移,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垂直运动;地层出现缺失,说明该处地壳可能发生过抬升,并受到外力侵蚀。
③确定地理环境特征:依据地层组成物质可以确定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如石灰岩地层形成的海陆环境。
4.化石
(1)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2)特征: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________的地层含有________、________生物的化石。
(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________,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5.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教材P15图1.23中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如何根据化石判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
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
阅读教材P15图1.24地质年代表示意(a),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地理实践力)读图说出纵坐标上的时间单位是多少,自下往上各个数字代表什么含义?
问题2 (综合思维)宙、代、纪在时间跨度上有何差异?
问题3 (综合思维)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下图为甲、乙两地地层对比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时代的地层是( )
A.①、Ⅱ B.②、Ⅱ C.③、Ⅲ D.②、Ⅰ
2.下列关于图中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层越厚说明该地质时期越长
B.每个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C.Ⅰ地层中化石代表的生物的结构最复杂
D.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晚
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下面图1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图2为地质年代表。读图,回答3~5题。
3.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 )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寒武纪 D.二叠纪
4.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
A.海洋更加广阔 B.陆地普遍抬升
C.温度逐渐升高 D.大气变得富氧
5.编制地质年代表,可以( )
①解读古老岩石的信息 ②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 ③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 ④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学习任务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________亿年,包括了冥古宙、________宙和________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________生物和________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_________________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________亿年~________亿年,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________剧烈,形成________。
②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______动物 ____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____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______________期。
3.中生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三叠纪、________纪和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________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②生物演化
③地质矿产:是主要的________期。
4.新生代
(1)时间:距今________至今,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形成现代________格局;________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②生物演化→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
③气候演化: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________期。
[特别提醒] (1)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均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这两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2)在海陆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力作用不同,前寒武纪多岩浆活动;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而在中生代则是板块运动剧烈。
将下列地理环境特征与所对应的地质年代用直线连接起来。
线索法记忆地球的生物演化历程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当地时间2022年6月9日,英国古生物学家表示,在英格兰怀特岛发现了欧洲已知最大的陆地恐龙的骨骼化石,这种恐龙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食肉恐龙的一个物种。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恐龙这种物种主要出现在地质历史上的哪个时代?距今约多少年?
问题2 (综合思维)恐龙早已灭绝,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的爬行动物的?
问题3 (综合思维)在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上主要以什么植物为主?对于目前我们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热河翼龙化石是世界上保存翼膜和毛最好的标本之一,可以清楚地看到热河翼龙毛状皮肤衍生物,从腹部到肩膀、脖子、尾巴,遍布全身。据分析,这全身分布的“毛”可能是为了调节体温,或是增强飞行能力、在飞翔中捕获猎物时消音等。下图为热河翼龙化石和复原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热河翼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特征是( )
A.脊椎动物向两栖类进化 B.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
C.两栖类向爬行动物进化 D.水生动物向陆生进化
2.翼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寒武纪
3.这一时期( )
A.无脊椎动物繁盛 B.被子植物繁盛
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D.铁、镍矿产形成
陆生蜗牛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也是陆相沉积序列和考古遗址中最为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研究人员选择兰州地区,在旱季和雨季分别采集两个现生条华蜗牛,通过对壳体取样分析,发现兰州地区旱季生长的蜗牛壳体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0)整体偏正、雨季生长的壳体显著偏负,单个壳体内部δ180的波动幅度捕获了季节干湿变化信号。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哪组地层可能无法采用“陆生蜗牛壳体古气候分析法”( )
A.石炭纪地层 B.古近纪地层
C.三叠纪地层 D.寒武纪地层
5.根据上面地质时期气候变化表可知,下列关于兰州地区推测正确的是( )
A.气候干燥程度与蜗牛壳体δ180呈负相关
B.中生代蜗牛化石壳体δ180全部为正
C.受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未来蜗牛壳体δ180偏负可能性大
D.新生代蜗牛化石壳体δ180偏负可能性更大
8/8第三节 地球的历史
1.结合图文材料,识别地层和化石,并了解其在地球演化中的作用。
2.依据地质年代表,说明不同地质时期的海陆变迁、矿产形成及古生物情况。
学习任务一 化石和地质年代表
1.地球的历史:约有46亿年。
2.认识途径:研究地层是最主要的途径。
3.地层
(1)含义: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
(2)特征:沉积岩地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
(3)意义
①确定地层形成时间:水平状态的岩层,有下老上新的规律。
②确定地壳运动状况:地层发生弯曲,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水平运动;发生明显的上下位移,说明该处地壳发生过垂直运动;地层出现缺失,说明该处地壳可能发生过抬升,并受到外力侵蚀。
③确定地理环境特征:依据地层组成物质可以确定当时的地理环境特征,如石灰岩地层形成的海陆环境。
4.化石
(1)概念:在沉积岩的形成过程中,有些生物的遗体或遗迹会在沉积物中保存下来,形成化石。
(2)特征: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
(3)研究意义: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
5.地质年代表
(1)含义: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岩石年龄等,科学家把漫长的地球历史按照宙、代、纪等时间单位,进行系统性编年,这就是地质年代表。
(2)地质年代表
教材P15图1.23中A、B两地是否具有同一时代的地层,将同时代的地层用虚线连接起来,猜想两地地层产生差异的原因。
提示:可根据A、B两地的地层中所含有的化石是否相同来判断是否具有同时代的地层,连线后,可从地壳运动的角度来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
如何根据化石判断地层形成的先后顺序?
提示:①同一时代的地层往往含有相同或者相似的化石。
②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的化石。
利用生物进化演变规律确定地层时代
不同时代的地层一般含有不同的化石,而相同时代的地层里往往含有相同或相似的化石。因此,可以根据古生物的演化规律,利用化石来确定地层的顺序和时代。在一定的环境中,生活着一定的生物群,在生物体上会留下自然的烙印。这样,利用生物化石可以恢复生物的生活时代和古地理环境。例如:在温暖广阔的浅海环境中,可以形成由珊瑚礁组成的石灰岩;在湿热的森林茂密地区,可以形成有丰富植物化石的含煤地层等。
阅读教材P15图1.24地质年代表示意(a),探究下列问题。
问题1 (地理实践力)读图说出纵坐标上的时间单位是多少,自下往上各个数字代表什么含义?
提示:地质年代表中时间的表述单位为宙、代、纪。自下往上的数字代表距今时间,单位是百万年。
问题2 (综合思维)宙、代、纪在时间跨度上有何差异?
提示:宙的时间跨度最大,其次是代,纪的时间跨度最小。
问题3 (综合思维)地质年代划分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提示:依据生物演化阶段,如某种生物的出现、繁盛或灭绝。
下图为甲、乙两地地层对比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时代的地层是( )
A.①、Ⅱ B.②、Ⅱ C.③、Ⅲ D.②、Ⅰ
2.下列关于图中地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地层越厚说明该地质时期越长
B.每个地层中都含有化石
C.Ⅰ地层中化石代表的生物的结构最复杂
D.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晚
1.A 2.D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相同时代的地层含有相同的化石,不同时代地层中所含的生物化石一般不相同,因此图中甲、乙两地位于同一时代的地层是①、Ⅱ以及②、Ⅲ,A正确。第2题,地层越厚说明沉积时间较长,但不能说明该地质时期的长短,A错误;图中③地层中没有化石,B错误;化石代表的生物结构越复杂,说明该化石所在岩层越新,故岩层最新的是地层Ⅲ,C错误;图中甲地①层与乙地更高海拔的化石类型相同,说明甲地①层与乙地更高海拔的岩层处在同一时期,甲地地层比乙地相同高度地层形成时间要晚,D正确。]
叠层石中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之一——蓝细菌(最早的光合放氧菌)生活的“足迹”。下面图1为2016年在格陵兰岛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图2为地质年代表。读图,回答3~5题。
3.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 )
A.冥古宙 B.太古宙 C.寒武纪 D.二叠纪
4.研究显示,距今25亿年为蓝细菌繁盛时期。由此推测,此后地球的( )
A.海洋更加广阔 B.陆地普遍抬升
C.温度逐渐升高 D.大气变得富氧
5.编制地质年代表,可以( )
①解读古老岩石的信息 ②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 ③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 ④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B 4.D 5.B [第3题,根据材料可知,叠层石记录了地球早期的生命——蓝细菌生活的“足迹”。 结合图中距今时间单位为百万年,发现的叠层石年龄约37亿年,即为3 700百万年,处于地质年代表中太古宙(距今4 000~2 500百万年)。因此该叠层石的发现,使科学家对生命起源的研究可追溯到太古宙,B正确。第4题,根据材料可知,蓝细菌是最早的光合放氧菌,能够放出氧气,因此会使地球上大气变得富氧,D正确;其他三个选项,由材料无法获知,A、B、C错误。第5题,科学家根据地层顺序、生物演化阶段、地壳运动和岩石年龄等,对地球历史进行划分,形成地质年代表,体现了地球的演化史。因此编制地质年代表,有助于研究地球环境的演变历史,也可以探索生命起源与进化的顺序,②③正确;但无法解读古老岩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性质等信息,①错误;更无法直观展示和再现地球发展的历程,④错误。综上所述,故选B。]
学习任务二 地球的演化历程
1.前寒武纪
(1)时间:自地球诞生到距今5.41亿年,包括了冥古宙、太古宙和元古宙,约占地球历史的90%。
(2)演化特点
①大气演化:由原始大气的无氧环境演变为有氧环境。
②生物演化:由原核生物演化出真核生物和多细胞生物。
③地质矿产:重要的金属矿产成矿时期。
2.古生代
(1)时间:距今5.41亿年~2.52亿年,意为“远古的生物时代”,可分为早古生代和晚古生代。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地壳运动剧烈,形成联合古陆。
②生物演化
早古生代 晚古生代
动物 海洋无脊椎动物 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植物 陆上低等植物 裸子植物开始出现、蕨类植物繁盛
③地质矿产:晚古生代是重要的成煤期。
3.中生代
(1)时间:距今2.52亿年~6 600万年,分为三叠纪、侏罗纪和白垩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板块运动剧烈、联合古陆解体、各大陆向现在的位置漂移。
②生物演化
③地质矿产:是主要的成煤期。
4.新生代
(1)时间:距今6 600万年至今,分为古近纪、新近纪和第四纪。
(2)演化特点
①海陆演化:形成现代海陆分布格局;地壳运动剧烈,形成了现代地势起伏的基本面貌。
②生物演化 →生物界逐渐呈现现代面貌
③气候演化:全球出现数次冷暖交替变化,目前,地球处于一个温暖期。
[特别提醒] (1)古生代末期、中生代末期均发生了物种大灭绝事件,成为这两个时代结束的标志。
(2)在海陆演化过程中,不同时代的主要内力作用不同,前寒武纪多岩浆活动;古生代和新生代地壳运动剧烈,而在中生代则是板块运动剧烈。
将下列地理环境特征与所对应的地质年代用直线连接起来。
线索法记忆地球的生物演化历程
在掌握生物进化与环境演变简史中,重点抓住以下几条线索:
(1)时间变化:前寒武纪→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2)动物演化:动物孕育、萌芽和发展的初期阶段→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鱼类时代→两栖动物时代→爬行动物时代→哺乳动物时代→人类时代。
(3)植物演化:海生藻类时代→陆上蕨类植物时代→裸子植物时代→被子植物时代。
当地时间2022年6月9日,英国古生物学家表示,在英格兰怀特岛发现了欧洲已知最大的陆地恐龙的骨骼化石,这种恐龙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食肉恐龙的一个物种。
问题1 (地理实践力)恐龙这种物种主要出现在地质历史上的哪个时代?距今约多少年?
提示:恐龙这种物种主要出现在中生代的侏罗纪和白垩纪,距今约2.52亿年~6 600万年。
问题2 (综合思维)恐龙早已灭绝,我们人类是如何认识这种早期的爬行动物的?
提示:通过对地层和化石的研究,我们人类获知了恐龙的基本信息及其生活的古地理环境。
问题3 (综合思维)在恐龙繁盛的时代,地球上主要以什么植物为主?对于目前我们人类社会有何影响?
提示:中生代裸子植物极度兴盛,在陆地植物中占主要地位。中生代是主要的成煤期,因此该时代茂密的植物为目前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化石能源。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热河翼龙化石是世界上保存翼膜和毛最好的标本之一,可以清楚地看到热河翼龙毛状皮肤衍生物,从腹部到肩膀、脖子、尾巴,遍布全身。据分析,这全身分布的“毛”可能是为了调节体温,或是增强飞行能力、在飞翔中捕获猎物时消音等。下图为热河翼龙化石和复原图。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热河翼龙生活的时期生物进化的特征是( )
A.脊椎动物向两栖类进化 B.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
C.两栖类向爬行动物进化 D.水生动物向陆生进化
2.翼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 )
A.古生代 B.中生代 C.新生代 D.寒武纪
3.这一时期( )
A.无脊椎动物繁盛 B.被子植物繁盛
C.联合古陆开始解体 D.铁、镍矿产形成
1.B 2.B 3.C [第1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热河翼龙属于中生代时期,中生代是爬行动物繁盛时期,从图中可以看出,热河翼龙可以飞行,则该时期生物进化的特征是由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B正确;两栖类属于脊椎类,是由水生动物向陆生动物的演化,出现在古生代,排除A、C、D。第2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古生代的典型动物是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中生代为爬行动物,新生代为哺乳动物,寒武纪为古生代早期,为无脊椎动物,因此可知翼龙生活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B正确。第3题,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在中生代,裸子植物繁盛,联合古陆开始解体,C正确;无脊椎动物繁盛期为古生代,排除A;被子植物繁盛期为新生代,排除B;铁、镍矿产的形成时期为前寒武纪,排除D。故选C。]
陆生蜗牛在自然界广泛分布,也是陆相沉积序列和考古遗址中最为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化石。研究人员选择兰州地区,在旱季和雨季分别采集两个现生条华蜗牛,通过对壳体取样分析,发现兰州地区旱季生长的蜗牛壳体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0)整体偏正、雨季生长的壳体显著偏负,单个壳体内部δ180的波动幅度捕获了季节干湿变化信号。据此完成4~5题。
4.下列哪组地层可能无法采用“陆生蜗牛壳体古气候分析法”( )
A.石炭纪地层 B.古近纪地层
C.三叠纪地层 D.寒武纪地层
5.根据上面地质时期气候变化表可知,下列关于兰州地区推测正确的是( )
A.气候干燥程度与蜗牛壳体δ180呈负相关
B.中生代蜗牛化石壳体δ180全部为正
C.受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未来蜗牛壳体δ180偏负可能性大
D.新生代蜗牛化石壳体δ180偏负可能性更大
4.D 5.D [第4题,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陆生蜗牛是最为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化石”,无脊椎动物广泛出现在早古生代时期,寒武纪生物主要为海洋生物,因此寒武纪地层无法采用“陆生蜗牛壳体古气候分析法”,D正确。第5题,从材料中获取关键信息“旱季生长的蜗牛壳体稳定氧同位素组成(δ180)整体偏正、雨季生长的壳体显著偏负”。气候干燥则δ180偏正,但不一定气候越干燥,δ180数值越大,A错误;表中所反映的干湿情况是大尺度上的地质年代干湿情况的整体变化趋势,就小尺度而言,在一年中也可能有干湿变化,B错误;受气候交替变化影响,未来可能会发展为一段干燥期,因此未来蜗牛壳体δ180偏正可能性更大,C错误;新生代以湿润期为主,材料中“雨季生长的壳体显著偏负”,D正确。]
课时分层作业(四)
地质历史上某一时代形成的层状岩石称为地层,它主要包括沉积岩、火山沉积岩以及由它们经受一定变质的浅变质岩。据此完成1~3题。
1.下列属于地层的特点是( )
A.下新上老 B.下老上新 C.同时形成 D.陆地缺少
2.地层不能够反映的是( )
A.生成顺序 B.新老关系 C.发展阶段 D.时间长短
3.某沉积岩地层形成时间越早,出土的生物化石( )
A.越简单 B.越现代 C.越高等 D.越复杂
1.B 2.D 3.A [第1题,一般而言,地层是按照先后沉积的时间顺序形成水平方向的地层,先沉积的地层年代老,位于下层;后沉积的地层年代新,位于上层,所以一般有下老上新的特点,B正确,A、C错误。陆地并不缺少地层,D错误。第2题,通过地层和地层中的化石等我们可以了解生成顺序、新老关系、发展阶段,A、B、C不符合题意;地层沉积时的环境不同,使得沉积的速度不同,因此地层不能反映时间长短,D符合题意。第3题,某沉积岩地层形成时间越早,其形成的地质年代越早,对应的生物越简单、越古老、越低等,A正确,B、C、D错误。]
生物的生长过程深受地理环境影响,通过研究地层和它们包含的化石,可以了解地球的生命历史和古地理环境变迁。宁波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2023年在新疆研学时,发现岩层中存在“日射珊瑚”化石。据此完成4~6题。
4.该“日射珊瑚”化石形成时期,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最有可能为( )
A.温热干燥的荒漠 B.高温多雨的雨林
C.温暖湿润的浅海 D.寒冷干燥的苔原
5.环境变迁可能会导致大量生物物种的衰退和灭绝,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 )
A.前寒武纪末期和古生代末期 B.古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C.中生代末期和新生代末期 D.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
6.下列关于岩层化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越古老的岩层,化石越高级
B.同一时代的岩层,化石一般相同或者相似
C.地质学家可根据岩层中的化石研究地球历史
D.不是所有岩石都有化石
4.C 5.D 6.A [第4题,“日射珊瑚”化石形成于古生代,当时发生多次大的变迁,形成联合古陆。海洋无脊椎生物空前繁盛,地理环境特征为温暖湿润的浅海环境,C正确;高温多雨的雨林、温热干燥的荒漠和寒冷干燥的苔原不适合珊瑚生长,A、B、D错误。第5题,古生代末期发生了地球上最大的物种灭绝事件;中生代末期出现了包括恐龙在内的物种大灭绝事件。综上所述,地质历史上两次最重要的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分别出现在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D正确。第6题,越古老的地层含有越低级、越简单生物的化石,A错误;同一时代的岩层,化石一般相同或者相似,B正确;岩层中的化石是地质学家研究地球历史的重要途径,C正确;一般沉积岩中可能含有化石,而岩浆岩、变质岩中不会有化石,故不是所有岩石都含有化石,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说法错误的选项,B、C、D不符题意,故选A。]
下图为某中学生在自然博物馆看到的四块动物化石,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有胎盘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据此完成7~8题。
7.下列关于图中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丁、乙、甲、丙
C.乙、丁、甲、丙 D.乙、丁、丙、甲
8.在甲化石地质年代出现的陆上植物是( )
A.孢子植物 B.裸子植物
C.海生藻类 D.被子植物
7.C 8.D [第7题,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甲、乙、丙、丁分别为恐龙化石、三叶虫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和鱼类化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恐龙生活在中生代,三叶虫生活在早古生代,哺乳动物出现在中生代后期,但在新生代快速发展,鱼类在晚古生代大量繁衍。因此四块化石年龄由老到新的排序分别是三叶虫化石、鱼类化石、恐龙化石、哺乳动物化石,即为乙、丁、甲、丙,C正确,A、B、D错误。第8题,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甲化石为恐龙化石,甲化石所在的地质年代为中生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古宙至古生代奥陶纪为海生藻类时代,古生代志留纪至石炭纪为陆上孢子植物时代,古生代二叠纪至中生代侏罗纪为裸子植物时代,中生代白垩纪以来为被子植物时代,因此中生代出现的陆上植物是被子植物,D符合题意,排除A、B、C。]
读地质年代图,完成9~10题。
9.图中②~⑥的地质年代依次是( )
A.古生代、元古宙、太古宙、中生代、新生代
B.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
C.古生代、元古宙、中生代、太古宙、新生代
D.中生代、新生代、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
10.出现在⑤时期的生物有( )
①三叶虫 ②恐龙 ③蕨类植物 ④爬行动物 ⑤原始鱼类
A.①③⑤ B.②④ C.①④⑤ D.②③⑤
9.B 10.B [第9题,地球演化的历史为太古宙(距今25亿年以前),元古宙(距今25亿年~5.41亿年),古生代(距今5.41亿年~2.52亿年),中生代(距今2.52亿年~0.66亿年),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今)。因此图中②~⑥的地质年代依次是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第10题,⑤时期为中生代,出现在中生代的生物有恐龙,而恐龙又属于爬行动物,②④正确;三叶虫、蕨类植物和原始鱼类出现在古生代,①③⑤错误。]
下图表示地球上部分生物类型出现的时间范围,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物种越多。读图,回答11~12题。
11.分析图中所示生物中,出现最早的是( )
A.爬行类 B.鸟类 C.两栖类 D.鱼类
12.爬行类动物物种最多的地质年代是( )
A.古生代 B.元古宙 C.中生代 D.新生代
11.D 12.C [第11题,读图可知,爬行类开始出现在古生代后期,鸟类开始出现在中生代中后期,两栖类开始出现在古生代中后期,鱼类开始出现在古生代早期,因此出现最早的是鱼类,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第12题,根据材料可知,图中横向宽度越大,代表生物种类越多,读图可知,爬行动物种类最多的地质年代应是中生代,因此中生代也被称为“爬行动物的时代”,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卡尼期洪积事件指的是发生在2.33亿年前的一次持续了上百万年的地质事件,该事件发生时期全球气候发生了明显变化,造成了部分物种的灭绝。在卡尼期洪积事件之后,恐龙逐渐成为地球的霸主。据此完成13~14题。
13.卡尼期洪积事件时期陆地繁盛的植被类型是( )
A.蕨类植物 B.裸子植物
C.被子植物 D.孢子植物
14.推测卡尼期洪积事件发生的气候变化最可能是( )
A.气温升高,降水增多 B.气温升高,降水减少
C.气温降低,降水增多 D.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13.B 14.A [第13题,由材料可知,卡尼期洪积事件发生在2.33亿年前,此时处于中生代,繁盛的植被类型主要为裸子植物,B正确。第14题,由材料可知,卡尼期洪积事件后恐龙逐渐迎来了大繁盛,说明卡尼期洪积事件期间应气温较高,降水较多,植物迎来了繁盛时期,为之后恐龙的繁盛提供了物质基础,A正确。]
15.在地质时期,地球表面经历过几次大冰期气候,气温低且持续时间长为大冰期,次之为小冰期。大冰期之间相隔2亿~3亿年,为大间冰期。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图中有几次大冰期?分别在哪个时期?在图中圈出。
(2)古生代末期和中生代末期,是地质历史上全球性生物大规模灭绝时期。据图推测,当时的气候分别有什么特点?
(3)据图归纳地质时期气候变化的特点。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震旦纪、石炭—二叠纪、第四纪各发生过大冰期。
第(2)题,由图可知,古生代末期冷暖曲线偏向冷,干湿曲线偏向湿;中生代末期冷暖曲线偏向暖,干湿曲线偏向干。第(3)题,由材料可知,气候冷暖干湿并不是一直恒定的,而是在波动变化中,处于交替状态;第四纪以来冷暖曲线大部分时期偏向冷,寒冷期较长。根据冷暖曲线可知,相比较而言,整个地质时期,温暖期的时间较长。
[答案] (1)3次,震旦纪、石炭—二叠纪、第四纪
如图:
(2)古生代末期气候:冷湿;中生代末期气候:暖干。
(3)气候冷暖干湿交替;第四纪以来寒冷期长;整个地质时期温暖期较长。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