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8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08 第二章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讲义--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39:42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结合干洁空气构成图,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并举例说出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2.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理解每层的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结合现实环保案例,说明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习任务一 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氮气 地球上______的基本元素
氧气 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 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________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臭氧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削弱太阳辐射,影响空气质量等
2.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________进入大气产生大气污染,不利于________和人类生存。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大气圈中最多的成分是氧。 (  )
②大气圈中各种成分均匀分布。 (  )
③臭氧对人类和动物是无害的。 (  )
④空气中只要有水汽就可以形成降水。 (  )
⑤大气中的尘埃物质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  )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
在过去80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相对平缓。然而,从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40%多(下图)。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增加,基本上都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毁林)。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森林面积缩小,会减少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问题1 (地理实践力)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趋势如何?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导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3 (综合思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会造成什么影响?
大气是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必要条件,下图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B.乙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丙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D.丁包括的其他成分无任何作用
2.丙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  )
A.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
B.火山喷发,引发森林大火
C.围湖造田,水域面积缩小
D.使用制冷剂,导致臭氧层空洞
下图为某大气成分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大气成分最可能为(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4.该大气成分(  )
A.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C.浓度越高,越有利于人体健康
D.体积分数占比最小
学习任务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根据________、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A____层 随高度升高而____ ___________ 运动显著 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B____层 随高度升高而____ 以_____________ 运动为主 适合________飞行;有__________,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C高层 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 有电离层,能反射________电波
1.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2.无线电通信利用了哪层大气的特性?
 将大气层与其相关的现象连线。
图示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
(2)平流层
2023年1月9日6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区的对流层厚度相对于我国东北地区来说是较厚还是较薄,为什么?
问题2 (综合思维)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刚离开地面升空时,其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什么?
问题3 (综合思维)发射成功的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在轨运行所在的大气层有何特点?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能够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层(  )
A.气温相对下高上低,大气稳定
B.水汽含量较多,但尘埃少,水汽不易成云致雨
C.大气易电离,有利于保持与地面的短波通信
D.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好
3.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结束了为期五个月的太空“出差”,航天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 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舱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面50 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下图为神舟十六号航天返回舱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乙位置时所处的地球大气层为(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5.图示甲位置所处的大气层(  )
A.雷雨天气多发
B.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C.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作用
8/8第一节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1.结合干洁空气构成图,了解大气的组成成分,并举例说出大气主要成分的作用。
2.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了解大气垂直分层的依据,理解每层的特点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3.结合现实环保案例,说明大气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学习任务一 大气的组成
1.大气的组成及作用
成分 作用
干洁空气 氮气 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氧气 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二氧 化碳 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吸收地面辐射的能力强,使气温升高
臭氧 能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大气增温;减少到达地面的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
水汽 水的相变,产生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伴随着热量的吸收或释放,直接影响地面和大气的温度
杂质 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削弱太阳辐射,影响空气质量等
2.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大气产生大气污染,不利于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①大气圈中最多的成分是氧。 (×)
②大气圈中各种成分均匀分布。 (×)
③臭氧对人类和动物是无害的。 (×)
④空气中只要有水汽就可以形成降水。 (×)
⑤大气中的尘埃物质可以反射太阳辐射,降低地面温度。 (√)
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与人类活动
在过去80万年的绝大多数时间里,大气中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相对平缓。然而,从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增加了40%多(下图)。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增加,基本上都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和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主要是毁林)。化石燃料燃烧,会释放二氧化碳;森林面积缩小,会减少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
问题1 (地理实践力)1740年到2011年,短短不到300年的时间里,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趋势如何?
提示:呈现上升趋势,增加速度加快。
问题2 (人地协调观)导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化石燃料燃烧(释放大量二氧化碳)、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毁林,减少森林对二氧化碳的吸收量)。
问题3 (综合思维)二氧化碳体积分数的变化会造成什么影响?
提示:导致全球变暖,进而导致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区,极端气候多发。
大气是地球上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必要条件,如图为干洁空气成分的体积分数(25千米以下)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大气成分及其对地球生命活动和自然环境的作用,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是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   
B.乙是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
C.丙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   
D.丁包括的其他成分无任何作用
2.丙含量增多的主要人为原因包括(  )
A.工业发展,化石燃料燃烧   
B.火山喷发,引发森林大火
C.围湖造田,水域面积缩小   
D.使用制冷剂,导致臭氧层空洞
1.C 2.A [第1题,生物维持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是氧气,甲是氮气,排除A;地球上生物体的基本元素是氮,乙是氧气,排除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C正确;其他成分包括固体杂质,为空气凝结提供凝结核,在天气变化中起到重要作用,排除D。第2题,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多的人为因素是利用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A正确;火山喷发属于自然因素,排除B;围湖造田不会引起空气成分的改变,排除C;制冷剂破坏臭氧层,不是增加二氧化碳,排除D。]
下图为某大气成分浓度随高度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大气成分最可能为(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4.该大气成分(  )
A.可以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   
B.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
C.浓度越高,越有利于人体健康   
D.体积分数占比最小
3.D 4.A [第3题,读图可知,该大气成分在20~25 km的高度处(平流层)浓度最高,应是臭氧,D符合题意;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应随高度升高而降低,与图中气体浓度的垂直变化不同,A、B、C不符合题意。第4题,由上题分析可知,该大气成分是臭氧。臭氧可以吸收紫外线,减少过量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A正确;臭氧也是温室气体,但在对流层浓度较低,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B错误;臭氧在近地面的浓度升高,有可能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C错误;大气成分复杂,臭氧的体积分数占比不是最小的,D错误。]
学习任务二 大气的垂直分层
1.划分依据:根据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大气自下而上可以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2.各层特征比较
垂直分层 气温特点 大气运动状况 与人类关系
A对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递减 对流运动显著 有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B平流层 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以平流运动为主 适合航空飞行;有臭氧层,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物
C高层 大气 随高度增加先下降后上升 — 有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
 1.为什么平流层适合飞机飞行?
提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天气晴朗,安全性好。
2.无线电通信利用了哪层大气的特性?
提示:高层大气中存在的电离层可以反射无线电波。
 将大气层与其相关的现象连线。
图示理解对流层、平流层的特点
(1)对流层
(2)平流层
2023年1月9日6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成功将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问题1 (区域认知)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所在地区的对流层厚度相对于我国东北地区来说是较厚还是较薄,为什么?
提示:较厚。因为文昌地处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低,终年气温较高,大气受热膨胀,对流运动旺盛。
问题2 (综合思维)长征七号改运载火箭点火发射刚离开地面升空时,其所经历的气温变化特点是什么?
提示:火箭发射升空刚离开地面时,位于对流层中,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问题3 (综合思维)发射成功的实践二十三号卫星在轨运行所在的大气层有何特点?
提示:所在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存在若干电离层。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图中能够正确表示大气层气温垂直变化的曲线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大气垂直分层中形成航空最佳飞行层的主要原因是该层(  )
A.气温相对下高上低,大气稳定
B.水汽含量较多,但尘埃少,水汽不易成云致雨
C.大气易电离,有利于保持与地面的短波通信
D.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能见度好
3.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  )
A.Ⅰ层顶部   B.Ⅱ层底部   C.Ⅱ层中部   D.Ⅲ层
1.B 2.D 3.D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图中Ⅰ层、Ⅱ层、Ⅲ层分别表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对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曲线①在平流层上部出现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A错误;曲线②符合各大气层的气温垂直变化特征,B正确;曲线③在对流层气温垂直变化率不正确,在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气温变化特征错误,C错误;曲线④在各大气层的气温垂直变化特征均错误,D错误。第2题,大气垂直分层中航空最佳飞行层是平流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大气结构稳定,不易产生对流,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加上水汽和尘埃很少,天气晴朗,大气的能见度好,最适合高空飞行,从而形成了航空最佳飞行层,D正确;如果气温下部高上部低,容易产生对流运动,大气层的结构不稳定,不利于航空飞行,A错误;水汽含量多的是对流层,对流层的尘埃也多,容易成云致雨,天气现象复杂,不利于航空飞行,B错误;大气易电离的层次为高层大气,高层大气高度很高,空气很稀薄,不利于航空飞行,C错误。第3题,对无线电短波通信具有重要意义的电离层位于高层大气,图中Ⅲ层为高层大气,D正确。]
2023年10月31日,神舟十六号航天员乘组结束了为期五个月的太空“出差”,航天返回舱在距地面高度约120 km处高速进入地球大气层,实施初次气动减速。下降至预定高度后,返回舱向上跃出大气层,之后,返回舱再次进入大气层,实施二次气动减速,在距地面50 km的高度返回舱与大气层剧烈摩擦。下图为神舟十六号航天返回舱返回路线示意图。据此完成4~5题。
4.航天返回舱在图示乙位置时所处的地球大气层为(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
5.图示甲位置所处的大气层(  )
A.雷雨天气多发
B.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
C.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D.有若干电离层,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作用
4.B 5.D [第4题,根据大气垂直分层,从地面向上0~12 km左右为对流层,12~50 km左右为平流层,平流层以上到几千km为高层大气。乙离地面40 km,应该位于大气层的平流层,B正确。第5题,甲位置所在的大气层为高层大气,没有雷雨天气,A错误;天气晴朗,适合飞机飞行,为平流层主要特征,B错误;高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上升,C错误;有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具有重要作用,D正确。]
课时分层作业(六) 
美国科学家在新泽西州的一家农场里,利用二氧化碳对不同作物不同生长期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他们发现二氧化碳在农作物的生长旺盛期和成熟期作用最显著。在这两个时期,如果每周喷射两次二氧化碳气体,喷上4~5次后,蔬菜可增产90%,水稻增产70%,大豆增产60%,高粱甚至可以增产200%。据此完成1~2题。
1.干洁空气中,二氧化碳的特征是(  )
A.约占大气总重量的0.038%   
B.25 km以下的干洁空气中含量最高
C.在地球不同地区分布不均匀   
D.是地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元素
2.施用二氧化碳气体可以使农作物增产,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  )
A.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   
B.能吸收紫外线使植物不受到伤害
C.能吸收地面辐射使农作物增产   
D.直接影响地面温度,增加降水量
1.C 2.A [第1题,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二氧化碳约占大气总体积的0.038%,A错误;25 km以下的干洁空气中含量少,B错误;经济发达和人类生产生活燃烧大量化石燃料的地区及毁林严重的地区,二氧化碳含量较高,反之,二氧化碳含量较少,所以二氧化碳在地球不同地区分布不均匀,C正确;地球生物体的基本组成元素是氮元素,不是二氧化碳,D错误。第2题,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原料,促进光合作用,可以使农作物增产,A正确;臭氧能吸收紫外线使植物不受到伤害,B错误;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可以使大气增温,但不能使农作物增产,C错误;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不会直接影响地面温度,与降水量变化关系也不大,D错误。]
居住在智利南端海伦娜岬角的居民只要走出家门,就要在衣服遮不住的肤面涂上防晒油,再戴上太阳眼镜,否则半小时后,皮肤就要被晒成粉红色,并伴有痒痛。据说那里的羊群、兔子眼睛受损严重,猎人可以轻易地拎起兔子的耳朵并带回家去,河里捕到的鱼多数是盲鱼,这些情况都是由于臭氧层被破坏。据此完成3~5题。
3.臭氧层主要分布于(  )
A.对流层底部  B.对流层顶部  C.平流层下部  D.平流层上部
4.臭氧层变薄的区域主要出现在(  )
A.北极上空  B.南极上空  C.赤道上空  D.北大西洋上空
5.导致兔子、鱼视力受损的因素主要是(  )
A.红外线过量  B.红外线过少  C.紫外线过量  D.紫外线过少
3.C 4.B 5.C [第3题,臭氧层集中在22~27 km的大气层中;对流层最大厚度为17~18 km,对流层顶部臭氧层的厚度并不大,A、B错误;平流层的范围从对流层顶部至50~55 km高空,因此臭氧层在平流层下部最为集中,C正确。第4题,臭氧层变薄的区域主要出现在南极上空,B正确;北极上空、赤道上空、北大西洋上空臭氧层变薄的现象不明显,A、C、D错误。第5题,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臭氧层变薄,导致到达地表的紫外线增多,使兔子、鱼视力受损,C正确,A、B、D错误。故选C。]
驾驶氢气球环游地球是许多人向往的事情。动画片《飞屋环游记》讲述了退休气球销售员费迪逊与少年罗素乘坐“飞屋”前往南美洲“天堂瀑布”冒险的故事,剧中“飞屋”被成千上万只五颜六色的氢气球牵引飞越云层从北极出发,上升到一万米高空后,带着二人遨游天际,飞向远方……。据此完成6~7题。
6.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  )
A.越来越冷 B.越来越热   
C.先变热后变冷 D.先变冷后变热
7.若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二人途中感受是(  )
A.一直平稳    B.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
C.先上下颠簸,后平稳飞行 D.一直颠簸
6.D 7.B [第6题,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厚度在高纬度地区约为8~9千米,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千米,低纬度地区约为17~18千米。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越云层从对流层进入平流层,由于对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故二人在升空过程中,“飞屋”温度变化趋势为先冷后热,D正确。第7题,对流层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0~12千米,高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8~9千米。故飞屋保持约一万米的高度从北极上空飞往赤道上空,途中经过平流层再经过对流层。故二人途中感受为先平稳飞行,后上下颠簸。故B正确。]
高空跳伞运动是指跳伞者乘飞机、气球等航空器升至高空后跳下,在张开降落伞之前和开伞后在空中做动作。现存最高跳伞记录为3.3万米。如图示意大气的垂直分层。读图,完成8~9题。
8.对高空跳伞纪录保持者起跳高度所处的大气层,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B.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
C.大气对流运动易成云致雨    D.大气密度极小,被高度电离
9.甲、乙、丙、丁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划分依据是(  )
A.气温、气压垂直方向的变化  B.气温、气流垂直方向的变化
C.气压、湿度垂直方向的变化  D.气流、湿度垂直方向的变化
8.B 9.A [第8题,读图可知,平流层顶部高度为50 km,起跳高度位于平流层。该层的气温随着高度升高而升高,A排除;该层气流平稳,有利于高空飞行,B正确;该地区大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大气层结构稳定,C错误;大气密度极小,被高度电离是高层大气的特点,D错误。第9题,地球大气的温度、密度和运动状况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是不均匀的,人们依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状况,将大气自下而上依次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故大气垂直分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与湿度无关,排除C、D;与气温和气压关系较大,排除B,A正确。]
10.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星2D卫星于2019年1月11日1时11分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
材料二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
(1)A为________层,简述该层大气上界高度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的规律。
(2)A层大气天气现象多变的原因是什么?
(3)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在图中________层,对无线电短波通信有影响的是________层,发射的人造卫星在________层中运行(填字母)。
(4)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所在地区的对流层厚度相对于我国东部地区来说是较厚还是较薄?试分析原因。
[解析] 第(1)题,A 层为对流层,对流层顶的高度主要取决于地表温度,地表温度越高,对流运动越强烈,对流层顶的高度就越高,所以本题实际上就是问地表温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地表温度随纬度变化的大致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地区降低,所以对流层顶的高度是低纬度地区高,高纬度地区低,季节变化规律是(同一地区)夏季地表温度高,冬季地表温度低,所以对流层顶的高度是夏季高,冬季低。第(2)题,对流层温度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因为下热上冷的结构,加上受下垫面不均匀性质引起的冷热差异影响,对流运动强烈;对流层几乎集中了所有的水汽和固体杂质(凝结核多),为成云致雨创造了条件,天气现象多变。第(3)题,B 是平流层,该层分布的臭氧可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得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的影响,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C是高层大气,该层中的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影响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人造卫星一般位于高层大气中。第(4)题,对流层的厚度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西昌位于我国川西高原地区,这里海拔较高,所以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因此对流层厚度较薄。
[答案] (1)对流层 对流层上界高度,低纬度地区高,高纬度地区低;夏季高度高,冬季高度低。
(2)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加上地面受热不均引起冷热差异,故对流运动显著;充足的水汽和杂质,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B C C
(4)较薄。原因:西昌位于我国川西高原地区,海拔较高,气温较低,对流运动不显著。
大气对流层与上面的平流层被对流层顶部分开。对流层顶的高度由赤道至极地逐渐下降。国外某科研团队研究发现,北半球对流层顶的高度从1980年至2020年间逐渐上升,2001年至2020年上升速度加快。据此完成11~13题。
11.该科研团队研究对流层顶高度的上升,需要的对流层信息有(  )
①气压数据 ②温度数据 ③湿度数据 ④氧离子数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12.对流层顶高度上升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对流层温室气体的增多 B.厄尔尼诺现象频繁发生
C.海—气相互作用增强 D.高层大气的厚度变薄
13.研究发现,北半球对流层顶的变化比南半球大,可能由于(  )
A.北半球陆地面积占绝对优势 B.北半球人口与经济规模较大
C.南半球原始森林茂盛辽阔 D.南半球地震、火山喷发频繁发生
11.C 12.A 13.B [第11题,大气垂直分层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大气的温度、运动状况和密度,其中大气运动状况与气压、气温关系密切,与空气湿度和密度相关性强,与氧离子关系不大。故选C。第12题,由于对流层温室气体的增多,全球变暖趋势显著,大气对流运动更为旺盛,使对流层顶高度上升,A正确;厄尔尼诺、海—气相互作用对对流层气温影响较小,B、C错误;高层大气厚度对对流层没有影响,D错误。第13题,与南半球相比,北半球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较大,化石燃料的消耗大,温室气体排放量大,气温上升幅度大,使北半球对流运动更强烈,北半球对流层顶的变化比南半球大,B正确;北半球陆地面积、南半球原始森林对北半球气温上升幅度大影响不大,A、C错误;南半球地震、火山喷发频发不会导致北半球升温,D错误。]
2012年10月14日,奥地利人鲍姆加特纳乘坐氦气球从39千米的高空勇敢地跳下,开始了人类历史上最高的自由落体运动。他配备的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压氧气,头盔中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据此完成14~15题。
14.鲍姆加特纳勇敢地跳下时,位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电离层
15.鲍姆加特纳配备特制宇航服的原因是(  )
A.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大   
B.对流层中天气变化剧烈
C.39千米处的大气层氧气含量少   
D.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温
14.B 15.C [第14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顶的高度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为10~12千米,在高纬度地区为8~9千米,平流层顶的高度为50~55千米,鲍姆加特纳跳下的高度为距离地面39千米,该高度位于对流层以上,在平流层,所以鲍姆加特纳勇敢地跳下时,位于平流层,故B正确。第15题,平流层水汽杂质含量很小,A错误;对流层中天气变化剧烈,但这与其特制宇航服的特点关系不大,B错误;根据材料可知,该特制宇航服外表绝缘,密封的内层中填充加
压氧气,头盔中有液氧系统,护目镜中装有温度调节器,主要原因在于39千米处的大气层氧气含量少,且气压低,C正确;臭氧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增温,与其特制宇航服的特点关系不大,D错误。]
1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四川航空3U8633航班飞行至青藏高原东南边缘约9 800米高空时,驾驶舱挡风玻璃突然爆裂,飞机剧烈抖动,机长临危不乱,迅速手动操作迫降,几十分钟后飞机安全降落成都双流国际机场,119名乘客无一伤亡,成为民航史上的一次史诗级壮举。
(1)描述飞机发生事故时所在的大气层的特征。
(2)从气温、气压、风力角度分析引起驾驶舱挡风玻璃爆裂的大气环境条件。
[解析] 第(1)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青藏高原位于中纬度地区,中纬度9 800米高空属于对流层,对流层的特征为: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杂质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第(2)题,从气温、气压、风力角度分析,9 800米高空高度高,气温低,气压低,高空摩擦力小,风力强劲。
[答案] (1)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大气在垂直方向上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杂质多,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2)高度高,气温低;位于高空,气压低;风力强劲(大)。
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