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68张PPT)
第二节 大气受热过程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1.运用示意图、视频、模拟实验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2.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
3.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学习目标
对应学生用书第57页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过程
削弱作用 参与的物质 作用特点 典例
A____ 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 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强(无选择性) 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B____ 大气中的________或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__________最容易被散射(有选择性) 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日出前的黎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仍然明亮
反射
散射
空气分
子
蓝光、
紫光
削弱作用 参与的物质 作用特点 典例
C____ 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____层大气中的臭氧 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______,臭氧吸收______(有选择性) 平流层中的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上升;地面生物免遭过多紫外线的侵害
吸收
平流
红外线
紫外线
2.影响
(1)投射到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
(2)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______向____递减。
微思考 为什么宇航员看到的太空是黑色的,而我们看到的天空是蔚蓝色的?
提示:在太空中,缺少大气的散射作用。而在地球上,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最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低纬度
两极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含义
序号 辐射名称 辐射类型 辐射方向 作用
a ________ 短波辐射 射向地面 地面的直接热源
b ________ ____辐射 射向大气和宇宙空间 ______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 ________ ____辐射 射向宇宙空间 __________会使地面增温
d __________ 长波辐射 射向地面
太阳辐射
地面辐射
长波
对流层
大气辐射
长波
大气逆辐射
大气逆辐射
2.保温作用
(1)地面辐射释放的能量,绝大部分都被截留在对流层大气中,使大气增温。
(2)__________又把热量归还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的意义
____了气温的日较差,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和人类的活动提供了适宜的温度环境。
[特别提醒] 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辐射的一部分,白天和晚上是始终存在的,并且白天辐射更强。
大气逆辐射
减小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太阳辐射是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 ( )
(2)大气的绝大部分成分都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 )
(3)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大气稀薄,吸收的太阳辐射少。 ( )
(4)海拔越高,太阳辐射越强,大气保温作用越弱。 ( )
√
×
×
√
提示:(1)√ 大气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将热量传给地面,地面再将热量归还给大气,因此大气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
(2)× 太阳辐射透过厚厚的大气层时,大气中只有臭氧等少数成分可以直接吸收太阳辐射。
(3)× 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的热量来源是地面,高处不胜寒的主要原因是高海拔处获得的地面辐射少。
(4)√ 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越强。大气稀薄,水汽、二氧化碳的含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弱。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中唱道: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
问题1 (综合思维)晴朗的天空为什么是“蓝蓝的”?
提示: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光、紫光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所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问题2 (综合思维)云层对太阳辐射产生什么影响?
提示: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显著。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吸收作用
对能量最强的可见光吸收得很少。如下图:
(2)反射作用
受云层和较大颗粒尘埃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较明显。如下图所示:
(3)散射作用
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其中波长较短的蓝光、紫光最容易被散射。如下图所示:
(4)反射、散射、吸收作用的比较
作用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自然现象
反射 作用 无选择性 云层、较大颗粒的尘埃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太高
作用 作用特点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被削弱的辐射 形成的
自然现象
散射 作用 有选择性 空气分子、颗粒微小的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紫色光 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无选择性 颗粒较大的尘埃等 各种波长的太阳辐射 阴天、黎明天空呈灰白色
吸收 作用 有选择性 臭氧、水汽、二氧化碳 紫外线、红外线 —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随纬度、时间而变化
图1 图2
(1)随时间变化(图1)
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反之,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
(2)随纬度变化(图2)
纬度越低,太阳高度越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越短,被大气削弱得越少,辐射作用越强;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越小,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得越多,辐射作用越弱。
1.地球上很多现象都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关。据此回答(1)~(2)题。
(1)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是由于大气对太阳光的 ( )
A.散射作用 B.反射作用
C.吸收作用 D.辐射作用
√
(2)在交通信号中,常用“红灯停,绿灯行”,其科学道理是 ( )
A.红灯鲜艳美丽,绿灯柔和醒目
B.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散射作用有关
C.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反射作用有关
D.与大气对不同波长光的吸收作用有关
(1)A (2)B [第(1)题,由于大气中的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对太阳辐射有散射作用,因此黎明前东方天际先泛起“鱼肚白”。第(2)题,大气对可见光中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散射作用强,对波长较长的红色光和绿色光散射作用弱,因此红灯和绿灯作为交通信号指示作用好。]
√
人类的探月之旅从未停止,为什么“她”让人如此着迷?月球是人类认识宇宙的科研场所,是研究天文学、空间科学、地球科学、生命科学等基础学科的理想场所;月球是人类资源补给的新生长点,资源十分丰富,是人类社会开发利用的巨大资源储备;月球是理想的太空实验室和特殊生产基地,其中特殊环境使之成为许多学科开展研究和试验的理想场所;月球是地空连线的中途岛,是人类迈出地球摇篮,走向深空的门槛和试验场。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问题1 (综合思维)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很大,白天阳光垂直照射的地方温度高达127 ℃;夜晚,温度可降到-183 ℃。月球表面温度变化为什么会如此剧烈?
提示:月球上没有大气层,不能对昼夜温度进行调节。
问题2 (综合思维)地球、月球与太阳的距离相当,为什么地球上的气温比较稳定呢?
提示:地球上有大气层。白天,大气层削弱太阳辐射,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温度上升缓慢;夜晚,大气逆辐射对地面有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下降缓慢,气温日较差小。
问题3 (区域认知)新疆有句俗语:“早穿棉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运用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分析新疆昼夜温差大的原因。
提示:新疆远离海洋,深居大陆内部,晴天多。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弱,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故昼夜温差大。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了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受热之后,又通过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地面辐射的损失,实现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具体图示分析如右:
2.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3)利用大气的削弱作用原理分析某地区太阳能的丰歉。如:高海拔地区——空气稀薄,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内陆地区——晴天多,阴雨天少,云量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太阳能丰富。
2.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1)~(2)题。
(1)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
A.①吸收 B.②吸收
C.④大气逆辐射 D.③地面吸收
(2)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图中( )
A.①吸收减弱
B.③地面吸收增强
C.②吸收减弱
D.④大气逆辐射增强
√
√
(1)C (2)C [第(1)题,图中与“大气保温作用”密切相关的是④大气逆辐射,其减少了地面辐射的热量损失,C对。①吸收的是太阳辐射,对大气影响小,A错。②吸收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是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B错。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使地面增温,D错。第(2)题,倡导低碳生活,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图中②吸收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增温减慢,C对。①吸收对大气温度影响小,A错。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不受二氧化碳影响,B错。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会使④大气逆辐射减弱,D错。]
必备知识
1.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
2.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表现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散射和吸收。
3.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臭氧和氧原子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水汽和二氧化碳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红外线,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被吸收得很少。
必备知识
4.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为长波辐射。
5.地面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6.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
7.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把热量归还给地面,补偿地面热量的损失。
课堂小结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大气的受热过程与保温作用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漏断:漏声已断,指深夜,约半夜时分)。据此回答1~2题。
1.词中描写的情景发生在( )
A.阴雨的白天 B.阴雨的夜晚 C.晴朗的白天 D.晴朗的夜晚
2.从大气受热过程分析,出现“沙洲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地面辐射强 B.地面反射强
C.大气逆辐射弱 D.大气削弱作用弱
√
√
1.D 2.C [第1题,“漏断:漏声已断,指深夜,约半夜时分”已经提示时刻为半夜,即夜晚。“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中提到“月”,表明描写的是一个有月亮的晚上,所以词中描写的情景发生在晴朗的夜晚,D正确。第2题,若地面辐射强,气温就会比较高,就不会出现“沙洲冷”的现象,A错误;夜晚没有太阳辐射,所以晚上的地面反射也比较弱,B错误;晴朗的夜晚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近地面气温低,所以会出现 “沙洲冷”的现象,C正确;晚上大气的主要作用是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白天才是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错误。]
题组2 大气热力作用原理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生活中的地理)地膜覆盖是一种现代农业生产技术,进行地膜覆盖栽培一般都能获得增产的效果,其效应表现在增温、保温、保水、提高光的利用效率等几个方面。据此完成3~4题。
3.我国华北地区在春播时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地提高地温,保障了农作物的正常发芽生长,其主要原理是( )
A.减少了大气逆辐射
B.减少了地面辐射的散失
C.增强了太阳辐射的总量
D.增强了对太阳辐射的吸收
√
4.山东胶东地区一些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反光地膜,可有效提高苹果的品质,其主要作用是( )
A.减弱地面辐射,保持地温
B.反射太阳辐射,保持水分
C.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效
D.吸收太阳辐射,增加地温
√
3.B 4.C [第3题,读图文材料可知,用地膜覆盖,太阳短波辐射可以穿透薄膜,使地面增温,而地面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薄膜阻止了地膜内大气热量散失,相当于减弱地面辐射的散失,起到保温作用。我国北方春播时地温较低,进行地膜覆盖,可有效减少地面辐射热量的散失,起到保温的效果。故选B。第4题,山东胶东地区果农夏季在苹果树下覆盖银色反光地膜,其主要作用是反射太阳辐射,增加光照效率。故选C。]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77探究
1.可见光中,波长较长的红光和橙光不容易被大气散射,而波长较短的蓝光和紫光容易被大气散射。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水汽和尘埃等越多,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越明显,散射掉的蓝光和紫光越多,保留下来的红光和橙光越多,因此霞的色彩就越红。
2.朝霞说明早晨天空有云彩存在,有较多的水汽,大气状态不稳定。随着太阳升高,热力作用增强,对流进一步发展,云也会进一步发展变化,容易造成阴雨天气而不便出行。相反,晚上由于太阳下山,大气状况逐渐趋于稳定,对流减弱,云也易于消散,天气一般晴好,利于出行。
教材P79~80活动
1.晨昏蒙影现象是由大气散射引起的,日出之前和日没以后太阳光虽然不能直接照射到地面,但可以照射到地球的大气层。高空大气对太阳起散射作用,从而形成晨昏蒙影现象。在高纬度地区,每年有一段时间,当天的晨蒙影与前一天的昏蒙影相接,出现白夜现象。纬度越高,白夜持续的时间越长。
2.(1)新雪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最高,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比较高;海洋、深色土和耕地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较低。
(2)地面反射率的大小取决于地面的性质和状态。一般来说,深色土壤的反射率比浅色土壤小,潮湿土壤的反射率比干燥土壤小,粗糙表面的反射率比平滑表面小。陆地表面的反射率为10%~50%,新雪面反射率最大,可达95%。水面反射率随太阳高度而变,太阳高度愈小,反射率愈大。
(3)利用遥感传感器接收森林或草原的某一红外线波段数据,确定该时段森林或草原的面积范围。监测不同时间段该区域的红外线波段数据,即可判断森林或草原面积的动态变化情况。
教材P82活动
1.认同。“太阳暖大地”即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大地暖大气”即对流层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还地面”即大气逆辐射将一部分长波辐射返还给地面。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就是由这三个环节组成的。
2.(1)月球因为质量较小,基本上没有大气,白天太阳直射月球时,缺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白天气温较高;夜间月球缺少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地面白天辐射的热量全部射向宇宙空间,故夜晚气温极低。
(2)霜冻是指作物生长季节里因植株体温降低到0 ℃ 以下而受害的一种较为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常发生在深秋至次年早春季节。在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散热,且大气逆辐射作用弱,气温下降,易造成霜冻。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大量微小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悬浮体。2023年3月13日,昭通市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据此完成1~2题。
1.浓雾天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浓雾( )
A.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削弱了地面辐射
C.削弱了太阳辐射
D.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课时分层作业(九) 大气受热过程
√
2.深秋和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该时期
( )
A.昼夜温差较小,近地面大气中水汽易凝结
B.昼夜温差较小,近地面大气中水汽不易凝结
C.昼夜温差较大,近地面大气中水汽不易凝结
D.昼夜温差较大,近地面大气中水汽易凝结
√
1.C 2.D [第1题,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结果,浓雾天气时大气的能见度较低,主要是因为浓雾会削弱太阳辐射,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从而导致大气能见度降低,C正确。第2题,雾是大气中水汽凝结的结果,大雾多发的时期是深秋和初冬时节,该时期昼夜温差较大,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近地面大气中水汽易凝结,D正确。]
运用大气受热过程的原理可以帮助我们解释生活中很多自然现象,以便更好地服务我们的生活。根据所学知识,回答3~4题。
3.夏季常有这样一个现象: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云层的逆辐射强烈
B.大气的吸收强烈
C.大气的散射强烈
D.云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烈
√
4.霜冻常出现在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原因是( )
A.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反射作用强
B.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作用强
C.大气的保温作用强
D.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
3.D 4.D [第3题,多云的白天由于大气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故温度较低,D正确。第4题,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大气的逆辐射作用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地面降温快,空气中的水汽迅速降温,发生凝华现象,形成霜冻,D正确。]
√
读某地连续四天的天气状况示意图,回答5~6题。
5.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
A.13日 B.14日 C.15日 D.16日
6.只考虑天气状况的影响,易出现霜冻的是( )
A.13日、14日 B.13日、15日
C.14日、16日 D.15日、16日
√
√
5.A 6.C [第5题,晴天云层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导致白天气温较高、夜晚气温较低,温差大;而阴天云层厚,白天气温较低、夜晚气温较高,温差小。13日白天和夜晚均有较厚的云层,都是阴天,故昼夜温差最小,A正确。第6题,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气温较低,易出现霜冻。读图可知,13日、15日晚上为阴天,大气逆辐射较强,大气保温能力强,气温较高,不易出现霜冻;14日、16日晚上是晴天,大气逆辐射作用弱,大气保温能力差,气温较低,易出现霜冻,C正确。]
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黄河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4 000多米,冬季辐射逆温现象多发。据此完成7~8题。
7.冬季易加强辐射逆温的地形是( )
A.山峰 B.平原 C.谷地 D.丘陵
8.黄河源地区辐射逆温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日落前后,大风呼啸 B.正午时刻,雨雪交加
C.午夜时分,浓云密雾 D.日出之前,晴朗无风
√
√
7.C 8.D [第7题,冬季在谷地或盆地形成辐射逆温的时候,由于坡地近地面空气冷却,冷空气沿斜坡地形沉入谷底或盆地,则可加强因辐射冷却作用而形成的逆温效应,C正确;山峰被周围大气包围,山峰与大气的接触面小,大气的交换频繁,山峰地面温度降低对周围大气影响较小,不易形成逆温,A错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冬季易受冷空气影响而多大风,大气流动性强,不易形成逆温,B错误;丘陵海拔较低,地形起伏较平缓,空气流动性也较强,不易形成逆温,D错误。
第8题,根据材料“辐射逆温是低层大气因地面强烈辐射冷却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现象”可知,产生辐射逆温主要是因地面气温低。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间是日出之前,A、B、C错误;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地面因辐射冷却而降温,与地面接近的气层冷却降温最强烈,而上层的空气冷却降温缓慢,因此使低层大气产生逆温现象,D正确。]
9.读对流层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字母A表示___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冬半年的霜冻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过程有关。
大气和地面的反射
地面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大气辐射射向宇宙空间
晴朗少云,大气
丙
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
(3)多云的白天比晴朗的白天气温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________过程有关。
[解析] 霜冻出现在晴朗的夜晚,说明晴朗夜晚气温低。晴朗夜晚温度低是因晴天云量少,大气逆辐射弱。多云的白天气温低,主要是云层较厚,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强烈反射作用的结果。
白天多云,大气对太
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
甲
读北京某月某日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气温日变化示意图,回答10~11题。
10.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 )
A.气温、地面辐射、太阳辐射
B.太阳辐射、气温、地面辐射
C.地面辐射、太阳辐射、气温
D.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
11.图示最有可能的月份是( )
A.1月 B.5月 C.7月 D.10月
√
√
10.D 11.C [第10题,太阳辐射在正午时刻最强,夜间无太阳辐射;地面辐射最大值相对于太阳辐射滞后;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故其最大值出现在14时左右,相对于地面辐射滞后。由此判断图中a、b、c三条曲线分别表示气温、太阳辐射、地面辐射。第11题,图中太阳辐射曲线显示,北京此日4时左右日出,20时左右日落,气温曲线显示,此月份北京白天气温高达30 ℃以上,夜间气温在25 ℃左右,最可能是7月。]
(易错题)下图为在上海郊区一个蔬菜大棚拍摄的照片,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而不是常见的白色的塑料膜或者透明玻璃。据此完成12~13题。
12.由此推断,此时段上海的天气可能是( )
A.连续不断的对流雨 B.持续的伏旱
C.连续的霜冻 D.台风来临,狂风暴雨
√
13.在此季节,农民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大气逆辐射,提高夜间温度
B.减少地面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增加地面辐射,提高农作物存活率
D.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
12.B 13.D [第12题,由材料可知,棚顶为黑色的尼龙网,黑色尼龙网有削弱太阳辐射的作用,所以此时段上海可能是持续的伏旱天气;尼龙网不能防雨;防御霜冻天气应用白色的塑料膜或透明玻璃。第13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其主要目的是削弱太阳辐射,减少农作物水分蒸腾。]
1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气变化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影响很大,特别是果农、菜农,尤其要防范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下图示意哈尔滨市2023年10月1日前后天气变化情况。
(1)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哈尔滨国庆节当日温差小的原因。
(2)10月4日,当地果农为防范低温冻害可能带来的损失,采取了不同措施。试从以下措施中任选其一并分析其原理。
①燃烧秸秆,释放烟雾。 ②果园喷水。
(3)推测一日内果农最应实施防冻措施的时间,并说明理由。
[解析] 第(1)题,当天气为阴天或多云的时候,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地面辐射弱,而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是地面,因此白天大气获得的热量少,气温较低;夜间大气逆辐射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相对较高。哈尔滨国庆节当日白天和夜间都是多云的天气,因此温差小。第(2)题,燃烧秸秆主要从增强大气逆辐射的角度回答。果园喷水主要从水汽凝结放热的角度分析。第(3)题,日出前地面辐射经过一晚上的散失损失最多,气温最低,此时最应实施防冻措施。
[答案] (1)国庆节当日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白天产生的地面辐射少,大气获得热量少,气温较低;夜间多云,大气逆辐射强,大气的保温作用强,气温相对较高,故哈尔滨国庆节当日温差小。
(2)①措施原理:燃烧秸秆后产生大量烟雾和二氧化碳,能够吸收大量地面辐射,从而产生大气逆辐射,对果园起到保温作用,从而降低冻害影响。
或②措施原理:果园喷水以后,利用水汽凝结放热,提升果园局地气温,降低冻害影响。
(3)时间:日出前。理由:日出前,地面辐射损失最多,气温最低。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