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3 第三章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学霸笔记:同步精讲】13 第三章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课件--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2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湘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9-06 16: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三节 大气热力环流
第三章 地球上的大气
1.绘制简单示意图,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
2.学会判读等压线与等压面图。
3.理解大气水平运动的规律,并且会在等压线图上判定风力及风向等。
学习目标
对应学生用书第62页
必备知识·自主预习储备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1.大气运动
(1)形式:____运动和____运动。
(2)成因:________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____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____差异,引起大气运动。
2.大气热力环流
(1)概念:由于地面________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垂直
水平
太阳辐射
气温
气压
冷热不均
(2)形成过程(如图)





①A地受热,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D处空气聚积,密度增大,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地区的气压高,形成______。
②B、F地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______;C、E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______。
③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上,空气由________流向________。
低气压
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区
低气压区
微思考 如何比较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高低?
提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高低是相对的。在垂直方向上,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且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气压在垂直方向上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特别提醒] (1)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气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气压区。(2)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值是高压大于低压。
二、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在陆地与海洋之间形成的海陆风、山坡与山谷之间形成的____风、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的城市热岛环流等。
[特别提醒] 在自然界中只要存在地面冷热不均就会形成热力环流,因此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
山谷
判一判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垂直方向的气压值总是近地面大于高空。 (  )
(2)空气运动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  )
(3)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低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高压区。 (  )
(4)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白天风从郊区吹向城市,晚上风从城市吹向郊区。 (  )

×
×
×
提示:(1)√ 近地面空气密度比高空大,气压值大于高空。
(2)× 空气运动包括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水平运动总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垂直运动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不一定是从高压区流向低压区。
(3)×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4)× 无论白天还是晚上,风都是由郊区吹向城市,只是风力大小不同。
关键能力·情境探究达成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孔明灯又叫天灯,相传是由三国时期的诸葛亮发明的。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于是他制成了会飘浮的纸灯笼,附上求救的信息,其后脱险。诸葛亮字孔明,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问题1 (综合思维)孔明灯是如何升空的?孔明灯里蕴含着什么样的大气原理?
提示:孔明灯里的空气受热后膨胀上升。热力环流。
问题2 (地理实践力)判断如图可体现孔明灯上天位置的点,比较A、B、C、D四点的气压大小,将四点按气压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序。用箭头表示大气运动方向。
提示:D处。PA>PD>PC>PB。
1.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热力环流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一种环流形式,结合等压面示意图对其形成过程分析如下。
2.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关键抓住以下四个关系
(1)温压关系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
(3)垂直方向上气压的变化: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海拔越低,气压越高。
(4)等压面凹凸关系:高压处等压面上凸,低压处等压面下凹。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弯曲方向相反。
[特别提醒] 气压的高低是相对于同一水平面而言的,因而高压的数值不一定大于低压。同一水平面上,高压区的气压值大于低压区;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低压的数值高于对应高空高压的数值。
1.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便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应上述材料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
A      B      C     D


(2)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切洋葱点蜡烛能缓解眼部不适感的原理是(  )
A.空气受热下沉加快风速
B.空气遇冷减小风速
C.空气受热膨胀上升
D.空气遇冷收缩下沉
(1)B (2)C [第(1)题,蜡烛附近气温较周围高,气流垂直上升,C、D错误;热力环流中表示气流运动的箭头应首尾相接,A错误,B正确。第(2)题,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切洋葱处空气下沉。水平方向上,底部的气流从洋葱处流向蜡烛,而不会上升到人眼处,所以人在切洋葱时旁边点燃蜡烛能缓解眼部的不适感,C正确。]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问题1 (区域认知)诗中的巴山是指我国什么地区?
提示:巴山泛指四川、重庆地区。
问题2 (综合思维)产生夜雨的原因主要是什么?
提示:受山谷风的影响,山谷夜晚多上升气流。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市热岛环流
(1)城市风的环流方向无昼夜和季节的变化,因为城市的温度始终高于郊区。
(2)在城郊地带,绿化带或重污染工厂的布局一定要考虑热力环流的下沉距离。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下沉距离之外。
4.沙漠和林地之间
图a      图b
(1)白天,沙漠升温快,温度高,形成低压;森林升温慢,温度低,形成高压;白天近地面气流由森林吹向沙漠。(如图a)
(2)夜晚,沙漠降温快,温度低,形成高压;森林降温慢,温度高,形成低压;夜晚近地面气流由沙漠吹向森林。(如图b)
2.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的差值,其变化与城市化进程有着显著联系。沿海地区城市的热岛强度亦受海陆风的干扰。位于我国东南沿海的晋江市是福建省经济发展快、综合实力最强的县级市。与经济的快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城市热岛强度的不断加大。下图是晋江市海陆风日与非海陆风日热岛强度日变化折线图。读图,完成(1)~(3)题。
(1)关于晋江市热岛强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吹陆风使城市热岛强度减弱
B.夜晚吹海风使城市热岛强度增强
C.白天热岛强度海陆风日强于非海陆风日
D.夜晚热岛强度海陆风日强于非海陆风日
(2)白天,海陆风日晋江市的热岛强度与非海陆风日存在差异,其原因是(  )
A.海风带来冷湿气流  B.陆风缩小城郊温差
C.大气洁净度较高   D.白天污染较重


(3)晋江市在城市发展中为减缓热岛效应可能采取的有效措施是(  )
①控制废热排放,实行达标排放
②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倡使用清洁能源
③扩大中心城区面积
④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
⑤增加绿化面积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1)D (2)A (3)A [第(1)题,晋江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白天,陆地升温快,近地面为低压,海洋升温慢,近地面为高压,白天吹海风,同理夜间应吹陆风,A、B错误。城市中心区平均气温与周围郊区的差值越大,热岛效应越强,结合图示,白天热岛强度海陆风日弱于非海陆风日,C错误,夜晚热岛强度海陆风日强于非海陆风日,D正确。第(2)题,白天海陆风日晋江市的热岛强度低于非海陆风日,原因是海风带来冷湿气流有效降低了城市温度,使得白天城市与郊区的温差减小,热岛强度小,A正确。第(3)题,扩大中心城区面积增大了热源,会加剧热岛效应,③错误;①②④⑤都可降低市区气温,减缓热岛效应。故选A。]
必备知识
?
1.大气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2.热力环流形成过程:地面冷热不均→空气的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3.山谷风是在天气晴朗的山地区域,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白天吹谷风,夜间吹山风。
必备知识
?
4.海陆风是近海地区风向昼夜间发生反向转变的风,白天吹海风,夜间吹陆风。
5.城市人口集中,产业发达,居民生活、工业生产和交通工具等每天要释放出大量的废热,导致城市的气温高于郊区,使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人们称之为“城市热岛”。
课堂小结
?
学习效果·随堂评估自测
题组1 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下图为某自然地理过程模拟实验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该模拟实验进行过程中,烟的运动轨迹是(  )





A    B    C    D
2.该实验主要模拟的是(  )
A.水循环     B.大气受热过程
C.大气热力环流   D.大气垂直分层
3.自然界中为该类地理过程提供主要动力的是(  )
A.太阳活动  B.太阳辐射 C.地壳运动  D.地球引力



1.A 2.C 3.B [第1题,该实验中左侧热水温度高,气流膨胀上升,右侧冰块温度低,气流冷却下沉,因此烟的运动轨迹呈顺时针方向,A正确。第2题,该实验中烟在冰块处下沉,在热水处上升,即受热处气流上升,遇冷处气流下沉;近地面水平方向冷的地方气压高,热的地方气压低;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形成环流。这种因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C正确。该实验中没有降水、径流,不能模拟水循环,A错误。大气受热过程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中无太阳光照,故不能模拟大气受热过程,B错误。大气垂直分层是按照大气在垂直方向的各种特性,将大气分成若干层次,该实验不能模拟大气垂直分层,D错误。第3题,自然界中为大气热力环流提供主要动力的是太阳辐射,太阳辐射是地球上水循环、大气运动的主要能量来源,B正确。]
题组2 自然界的大气热力环流
(生活中的地理)在沙漠和绿洲之间的过渡带,由于沙漠和绿洲地表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沙漠和绿洲之间的局地环流,出现了近地面的气流运动——“绿洲风”。下图示意“绿洲风”的运动。读图,完成4~6题。



4.关于图中风向出现的时间及近地面气压说法正确的是(  )
A.白天 绿洲近地面为高压 B.白天 绿洲近地面为低压
C.晚上 绿洲近地面为高压 D.晚上 绿洲近地面为低压

5.根据沙漠和绿洲间局地环流过程,推断沙漠沙尘被扬起最强烈大多发生在当地地方时的(  )
A.0~4时   B.6~10时
C.14~18时   D.20时~次日2时
6.“绿洲风”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
B.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
C.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
D.减小沙漠地区昼夜温差


4.A 5.C 6.A [第4题,由于绿洲比沙漠的比热容大,白天绿洲升温慢,沙漠升温快,绿洲气温比沙漠低,空气冷却下沉形成高气压,沙漠空气受热上升形成低气压,近地面的风从绿洲吹向沙漠,与图中风向相同,A项正确,B项错误;夜晚绿洲降温慢,沙漠降温快,绿洲气温比沙漠高,近地面风从沙漠吹向绿洲,与图中风向不符,C、D两项错误。第5题,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上升越强烈,越利于地表沙尘扬起;沙漠与绿洲气温差异越大,两地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越利于地表沙尘扬起。白天,沙漠升温快,绿洲升温慢,沙漠一般在午后两小时气温达到最高值,此时沙漠和绿洲间气温差异最大,上升气流强,故C项符合题意。
第6题,“绿洲风”从绿洲吹向沙漠,气流比较湿润,能够增加绿洲周围地区空气湿度,抑制地表风沙输移变化,A项符合题意;“绿洲风”是把绿洲地区的水汽输送到绿洲周围地区,不会增加绿洲地区水汽含量,B项错误;“绿洲风”带来的水汽可能利于沙漠植被的生长,但不一定会增加沙漠地区物种数量,C项错误;“绿洲风”影响的范围有限,对沙漠地区昼夜温差影响不大,D项错误。]
[教学活动点拨]
教材P83探究
1.热气球加热后,气囊内的空气温度愈高,气囊内气体的密度就愈小,从而产生更大的向上浮力,让热气球向上飞行。
2.略。(请学生自己动手实践)
教材P86~87活动
1.(1)示意图画法如下:
理由:海洋与陆地相比,海水比热容大。白天陆地升温快,陆地上方的热空气上升,同纬度海洋升温慢,海洋上方的空气下沉,近地面形成由海洋吹向陆地的风,即海风。夜晚陆地降温快,陆地上方的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海洋上的空气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近地面形成由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即陆风。
(2)白天,海岛地表受太阳辐射增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海洋升温慢,近地面形成高压。白天,风向由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白天湿润的海风由四周吹向海岛,因此海南岛白天多雨。夜间,海岛降温快,空气下沉,形成高压,海洋降温慢,空气上升,形成低压,近地面风由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陆风则由海岛向四周辐散,因此海南岛夜间多晴朗。
(3)略。
2.(1)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吸收太阳辐射多,向大气传送的热量也多。此外,城市中心区人口聚集,产业发达,人们生活生产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城市中心区气温高于郊区,空气在城市中心区上升,在郊区下沉,近地面风由郊区吹向城市中心区。
(2)根据城市热岛环流特点,为防止二次污染,应把污染企业布局在热岛环流之外。
(3)污染企业的布局既要考虑热力环流,也要考虑盛行风的风向。污染企业布局在盛行风的下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
读北半球某地的气压分布示意图,完成1~2题。
课时分层作业(十) 大气热力环流
1.关于图中高空等压面及气流运动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2.若该热力环流表示海陆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最高的是甲地
B.乙地多为晴朗天气
C.若甲为陆地,此时为白天
D.若甲为陆地,此时为夜晚

1.C 2.D [第1题,根据高空等压面的弯曲状况与近地面等压面的弯曲状况相反,A、B错误;根据同海拔地区相比,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气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气压区可知,近地面甲地为高压,乙地为低压,近地面风由甲地吹向乙地,所以气流运动方向是甲→乙→丙→丁→甲,C正确,D错误。第2题,由于甲地为高压,根据气温与气压关系,推断甲地气温应该低于乙地,A错误;由于乙地气温较高,乙地为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B错误;若甲为陆地,根据此时风是从陆地吹向海洋,为陆风,应该是夜晚,C错误,D正确。]
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下图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单位:米/秒)垂直剖面图。读图,完成3~4题。
3.形成大湖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A.湖、岸地形高低差异
B.湖、岸热力性质差异
C.湖、岸太阳辐射差异
D.湖、岸植被类型差异
4.图示环流发生时间可能是(  )
A.夏季白天 B.夏季晚上 C.冬季晴天 D.冬季阴天


3.B 4.A [第3题,大湖和湖岸存在着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导致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第4题,近地面为偏西风,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为偏东风,从湖岸高空吹向湖面高空,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最可能发生在夏季白天。]
(易错题)读某地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气压图,回答5~6题。
5.若近地面和高空四点构成大气热力环流,则
流动方向为(  )
A.M→N→O→P→M  B.P→O→M→N→P
C.M→N→P→O→M  D.N→M→O→P→N
6.下面图中正确表示N地在垂直方向上等温面与等压面配置的是(  )

A    B    C     D

5.A 6.A [第5题,气流总是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则近地面由M流向N,高空由O流向P;依据图可判断,图中M、N为近地面两点,O、P为高空两点,且O、P分别对应N、M上空;M地气压高,说明是近地面气温较低处,气流由P下沉至M;则N地为近地面气温较高处,气流上升至O。故A项正确。第6题,据图并结合上题分析可知,N地为近地面热低压区,故气温高于两侧、气压低于两侧同一高度。故A项正确。]
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区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宁夏银川市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其城市热岛效应表现出非典型特征。下图示意7月银川城区和郊区的地表平均温度。据此完成7~8题。
7.银川的热岛效应表现为(  )
A.夜间较强   B.白天夜间均较强
C.白天较强   D.白天夜间均较弱
8.银川白天郊区温度高于城区的原因可能是(  )
A.郊区农业发达   B.城区工业发达
C.郊区植被稀疏   D.城区绿地较少


7.A 8.C [第7题,材料信息表明,城市热岛效应指的是城区比郊区温度高的现象,读图可知,银川白天郊区的气温高于城区,无热岛现象,银川夜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出现明显的热岛现象,A正确,B、C、D错误。第8题,郊区农业发达,农作物的热容量相对较大,因此不会导致郊区气温较高,A错误;城区工业发达,工业废热排放量大,应导致城区气温高于郊区,B错误;银川市的气候大陆性较强,水分条件较差,郊区植被稀疏,裸地广阔,热容量小,白天升温快,导致气温可能高于城区,C正确;如果城区绿地较少,则城区的热容量较小,白天升温则较快,应导致白天城区温度高于郊区,D错误。]
下图示意威海某中学研学小组在某时刻拍摄的海滨风光。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示意图能解释图中现象成因的是(  )

A    B   C    D

10.海陆风对沿海城市的影响是(  )
A.带来特大暴雨   B.带来风暴潮
C.调节气温   D.加剧潮汐

9.A 10.C [第9题,由图示植被的枝叶朝向陆地一侧可知,此时为海风。海洋因比热容大,白天升温慢,气温较低,形成高压,陆地因比热容小,白天增温快,气温较高,形成低压,风由海洋吹向陆地,A正确,B错误;夜晚吹陆风,C、D错误。
第10题,特大暴雨或风暴潮多因台风(飓风)等特殊的天气系统形成,海陆风是海洋陆地比热容差异导致的,A、B错误;白天来自海洋的风比较凉爽湿润,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降温的作用;夜晚陆风从陆地吹向海洋,来自陆地的风比较温热干燥,对滨海地区能够起到增温的作用,海陆风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使滨海地区的气温日较差较小,C正确;潮汐白天、夜晚均有涨落,海陆风对其影响增减均有,D错误。]
1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在一个长、宽、高分别是1 m、60 cm、50 cm的透明玻璃柜内底面两侧分别放置一盆热水(A盆)和一盆冰块(B盆),然后用塑料薄膜把柜的顶部密封,在塑料薄膜的一侧开一个小孔,点燃一束香,放进小孔内(如下图所示)。一段时间之后,你能看到烟雾在玻璃柜内A、B、C、D之间形成一个环流。
(1)这个小孔应当开在装有________(填“冰块”或“热水”)的盆子上方。
(2)这个实验要验证的是________环流,这个环流形成过程中各个环节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地面冷热不均
②空气发生水平运动
③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
冰块
热力
B
(3)下面甲、乙、丙三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箭头表示空气流动方向)及其等压面弯曲形态的是________图。图中B、D两点,气压较低的是________点;A、B两点的气压相比,气压更高的是________点。若A、B分别表示海洋和陆地,则图示时间应当是________(填“白天”或“夜晚”)。

D
B
夜晚
[解析] 第(1)题,冰块处气温低,空气下沉,所以,应该把孔开在冰块上方,使香释放出的烟雾下沉进入热力环流圈。第(2)题,这个实验验证的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由于空气垂直运动,引起同一水平面气压的差异,形成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是空气发生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所以B正确。
第(3)题,热力环流中,热的地区气流上升,近地面为低压,等压面向地面方向凹陷,对应高空为高压,等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冷的地区气流下沉,近地面为高压,等压面向高空方向凸起,对应高空为低压,等压面向地面方向凹陷。所以甲图正确。同一地点的近地面气压比高空气压高,所以B点气压高于D点气压。同一水平高度的A、B两点,A点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低压,即A点气压低于B点。夜晚,陆地相对于海洋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因此图示时间应当是夜晚。
霜是贴近地面的空气受冷却降温到0 ℃以下,水汽在地面或物体上直接凝华而成的白色冰晶。民间有“雪落高山,霜打洼地”之说。图1、图2示意山谷风的形成原理。据此完成12~13题。
12.华北地区“霜打洼地”常出现的时间和天气状况是(  )
A.5:30左右,晴朗无风
B.11:30左右,大风呼啸
C.18:00左右,浓云密布
D.24:00左右,雨雪交加
13.造成“霜打洼地”的是图示气流(  )
A.①   B.②
C.③   D.④


12.A 13.D [第12题,由材料可知,“霜打洼地”常出现的时间应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在日出前后,5:30左右最有可能。同时,晴朗无风的天气云层较薄,大气逆辐射较弱,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较弱,地面温度降低的幅度更大,更易形成霜,A正确。第13题,图1盛行谷风,应在白天,出现“霜打洼地”的可能性不大,A、B错误。图2吹山风,表示夜晚,夜晚山坡降温快,山坡冷空气下沉至洼地聚集,对应图中序号④。图2中序号③为山谷暖空气上升至谷地上空并向山坡上空运动,不是造成“霜打洼地”的气流,C错误,D正确。]
穿堂风(也叫过堂风)是气象学中一种空气流动的现象,我国许多地区民居设计都充分考虑了穿堂风。下面图1是我国西南山区的传统民居景观图,图2为该民居穿堂风示意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夏季白天,屋后山林地较屋前石质地面(  )
A.气温低、气压高   B.气温低、气压低
C.气温高、气压高   D.气温高、气压低
15.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目的是(  )
A.降低室内温度   B.提高室内湿度
C.减轻大气污染   D.增加生活用能


14.A 15.A [第14题,石质地面比热容小,升温快,林地比热容大,升温慢。因此夏季白天,屋后山林地较屋前石质地面升温速度慢,气温低,近地面空气遇冷下沉,气压升高,A正确。第15题,我国西南山区纬度较低,夏季气温较高,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室内空气的流通,降低室内温度,A正确;我国西南地区气候湿润,人为制造穿堂风的主要目的不会是提高室内湿度,B错误;穿堂风中并没有空气净化装置,不具备减轻大气污染功能,C错误;穿堂风可以自然降温,减少空调等其他降温设备的使用,减少生活用能,D错误。]
1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区与郊区气温的差值。某中学地理研学活动小组研究我国东部某滨海城市热岛强度变化,并根据数据绘制了该城市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及某次冬季强降雪后热岛强度变化图。
(1)依据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推测该城市7时、17时城区与郊区之间风的流向以及风速差异。
(2)图中显示,冬季强降雪后城市热岛强度较多年平均整体加强,分析其可能原因。
(3)同学们研究发现该城市同时由于受日周期海陆风的影响,某时段的风向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说出该城市有助于降低城市热岛强度的时段,并绘制该时段海洋与城区之间热力环流示意图。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多年平均热岛强度变化曲线可知,该城市7时热岛效应强度较大,且强度变小,17时城市热岛强度较小且强度变大,所以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城区温度高,气压低,郊区温度低,气压高,风由郊区吹向城区。第(2)题,冬季强降雪后,气温下降,城市取暖需求增加,城市废热排放增多,且城市为了道路交通等公共设施运行的需要,清理积雪较为及时,气温下降较慢;郊区白雪覆盖,对太阳辐射反射率较强,且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下降较快;从而导致城郊之间气温差值增大,热岛强度增强。第(3)题,白天受海风影响,海风从气温低的海洋吹来,对城区具有降温作用,从而降低城市热岛强度。城区的废热排放较多,气温高,气压低,郊区和海洋气压高,近地面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高空气流由城区流向郊区。绘图略。
[答案] (1)风向相同,由郊区吹向城区;风速不同,7时的风速大于17时的风速。
(2)强降雪后,郊区地面多被积雪覆盖,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强,积雪融化吸收热量,气温降幅较大;城区积雪清理较及时,对太阳辐射的反射较弱,人工制热较多,气温降幅较小;城区与郊区之间的气温差值加大,因而城市热岛强度加大。
(3)白天时段,示意图如下: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