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6张PPT)
主题拓展课 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自然因素
第四章 地球上的水
自然界中的水通过蒸发(蒸腾)、水汽输送、降水、下渗、径流等环节连续运动,时刻都在进行着循环。分析推导流域内要素变化引起水循环各环节的变化以及运用水循环原理解释相关地理现象是我们必备的知识技能。
【编者按】
(经典高考题)下图示意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剖面,该流域气候较干,年均降水量仅为210毫米,但湖面年蒸发量可达2 000毫米,湖水浅,盐度饱和,水下已形成较厚盐层。据此完成(1)~(3)题。
(1)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表明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 )
A.远大于2 000毫米 B.约为2 000毫米
C.约为210毫米 D.远小于210毫米
(2)流域不同部位实际蒸发量差异显著,实际蒸发量最小的是( )
A.坡面 B.洪积扇 C.河谷 D.湖盆
(3)如果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可能会导致( )
A.湖盆蒸发量增多 B.盐湖面积缩小
C.湖水富营养化加重 D.湖水盐度增大
√
√
√
【命题解读】
命题 立意 该题组选取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为背景,结合该闭合流域的剖面示意图,在阐释该区域蒸发、降水等自然环境特征的基础上,从对流域实际蒸发量状况的分析以及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等角度切入,综合考查影响水循环环节的自然因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探源 从教材第91页图4-3水循环示意图中可以看出水循环环节包括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水汽蒸发、植物蒸腾、降水等。该题组考查影响区域实际蒸发量的因素以及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应主要从实际蒸发量与降水量、地表储水量的关系以及植被对地表径流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素养 体现 区域 认知 对我国西北某闭合流域的气候、年均降水量、年蒸发量及盐湖特点以及流域不同部位地表储水状况进行区域认知
综合 思维 从降水、地形等不同自然要素对蒸发的影响及水平衡原理综合分析盐湖面积多年稳定的原因以及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对盐湖的影响
人地协 调观 认识人类活动影响区域环境的发展变化,树立人地协调观
【思路点拨】 第(1)题,盐湖面积多年稳定→该盐湖多年平均入湖水量与出湖水量(蒸发量)相差不大→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相当→该流域的多年平均实际蒸发量约为210毫米。第(2)题,坡面区域坡度大且以基岩为主→地表水难以存留且下渗少→土壤中含水量少→可供蒸发的水量少→实际蒸发量最小。第(3)题,该流域大量种植耐旱植物→入湖水量减少→湖泊的面积缩小→湖盆蒸发量减少。
1.影响水循环各环节的因素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水汽输送的因素
(3)影响降水的因素
(4)影响地表径流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径流的影响
年降水量 决定地表径流量大小的最主要因素,二者呈正相关
流域面积(支流数量) 同地表径流量呈正相关
植被 涵养水源,起到“削峰补枯”的作用
地质条件(土壤质地) 河流流经喀斯特地貌区、沙质土壤区,河水易下渗,减少地表径流量
蒸发 主要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对地表径流影响大
(5)影响下渗的因素分析
影响因素 对地表水下渗的影响
地面性质 硬化地面,如水泥地不利于下渗;沙质土壤利于下渗
坡度 坡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植被 植被越茂密,越利于下渗
降水强度 降水强度越大,越不利于下渗
降水持续时间 降水时间持续越长,越利于下渗
(6)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
影响地下径流的因素可参考影响地表径流、下渗的因素,并重点考虑喀斯特地貌(岩溶地貌),因为喀斯特地貌区地下溶洞、地下河流众多,能储存大量的地下水。
2.水平衡
(1)水平衡原理
地球上某区域在某一时期内,水量的收入与支出的差额等于该地区的储水变化量,即公式ΔS=P-E-R(ΔS为储水变化量,P为降水量,E为蒸发量,R为径流量)。从多年平均来说,流域储水变化量ΔS的值趋于零。
下表为不同类型区域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公式,式中P0、E0、R0分别代表对应区域的多年平均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
区域 水量平衡公式
外流区 P0=E0+R0
内流区 P0=E0
海洋 P0=E0-R0
全球 P0=E0
(2)利用水平衡原理解释地理问题
水在数量上遵循水平衡原理,即总水量是平衡的。水资源不会无中生有,也不会无故损失,一定是此消彼长,总量不变,即一个地区的储水变化量=收入-支出。
收入 大气降水;河流、湖泊、冰川融水;地下水的输入;人工调水等
支出 蒸发、植物蒸腾;径流输出;下渗;人工取水等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回答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
1.B 2.C 3.D [第1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错误,B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错误。
第2题,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第3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错误,D正确。]
降雨到达地表后,转化为地表径流Q1、壤中流Q2(在土壤空隙中流动的水)和浅层地下径流Q3。三种径流成分汇集到河道中形成河流径流,最后流出流域出口。下图示意一次暴雨后某流域出口处河流径流量变化过程。据此完成4~5题。
4.该流域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的时刻是( )
A.T1 B.T2 C.T3 D.T4
5.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后,发生同样的降雨会导致( )
A.Q1减少,Q2增加 B.Q2减少,Q3增加
C.Q1增加,Q2减少 D.Q2增加,Q3减少
√
√
4.B 5.A [第4题,由图中信息可知,该河流径流量是由地表径流、壤中流和浅层地下径流组成,其中Q1代表地表径流,在T1时刻地表径流流量最大,T2时刻Q1(地表径流)恰好全部流出流域出口。故选B。第5题,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提高,下渗增多,则地表径流(Q1)减少,壤中流(Q2)增多、浅层地下径流(Q3)增多。故选A。]
阿克赛钦湖位于青藏高原西北部阿克赛钦流域西侧,湖面海拔约为4 848 m,湖泊总面积约为165.8 km2,是一个封闭型高原湖泊,湖区主要依赖冰川融水补给。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湖区面积有所增大。下图为阿克赛钦湖所在区域地理事物分布图。据此完成6~7题。
6.阿克赛钦湖参与的水循环类型为( )
A.海陆间循环 B.陆地内循环
C.海上内循环 D.以上循环类型兼具
7.近年来湖区面积变大,主要是由于( )
A.湖区蒸发减少 B.大气降水增多
C.河流下渗减少 D.入湖径流量增多
√
√
6.B 7.D [第6题,由材料“封闭型高原湖泊”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该湖泊补给来自冰川融水补给,而不是从海洋上空经水汽输送而来的水汽,且该湖泊湖水最终没有注入海洋,可知其参与的水循环类型是陆地内循环,B正确;海陆间循环的降水水汽来自海洋上空,径流注入海洋,海上内循环发生在海洋内部,A、C、D错误。第7题,随着气候变暖,蒸发加剧,A错误;由材料“湖区主要依赖冰川融水补给”可知,降水不是该湖区主要的补给水源,B错误;下渗量主要由下垫面性质决定,短期内下渗量变化较小,C错误;由材料可知,该湖泊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随着气候变暖,蒸发加剧,冰川融水增多,入湖径流量增多,湖泊水量增加,湖区面积变大,D正确。]
一、选择题
读水循环示意图,回答1~2题。
主题拓展专练(三)
1.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B.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C.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D.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②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
A B C D
√
1.D 2.C [第1题,根据水循环知识和框图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D正确。第2题,②为地表径流,当降水强度增大时,地表径流增大,A错误;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B错误;植被增加,其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表径流减小,C正确;坡度增加,地表径流增大,D错误。]
1.D 2.C [第1题,根据水循环知识和框图信息可知,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D正确。第2题,②为地表径流,当降水强度增大时,地表径流增大,A错误;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B错误;植被增加,其涵养水源能力增强,地表径流减小,C正确;坡度增加,地表径流增大,D错误。]
下图为某地植被分布状况和水循环示意图,图中①~④代表水循环的环节。读图,完成3~4题。
3.水循环环节①②③④中,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明显的是( )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如果该地植被遭到破坏,会导致( )
A.①减小 B.②减弱
C.③增加 D.④增强
√
√
3.B 4.C [第3题,读图可知,①②③④分别表示海洋蒸发、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植被覆盖率大小直接影响下渗量的多少,从而影响地下径流量和地表径流量,因此受植被覆盖率影响明显的是③和④,B正确。第4题,植被破坏对水汽输送(②)和海水蒸发(①)环节没有影响。植被破坏,涵养水源功能下降,地表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量(④)减少,地表径流量(③)增加,C正确。]
下图是全球水循环模式图,图中甲、乙分别代表海洋上空和陆地上空,丙、丁分别代表陆地和海洋。读图,完成5~6题。
5.全球变暖可能导致图中各环节水量发生变化,其中与海平面上升直接相关的是( )
A.①减少 B.④增加
C.⑤减少 D.⑥增加
√
6.实践证明,干旱的内流区大面积造林最终可能导致干旱加剧,原因是( )
A.降水总量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大气水体总量减少
B.地表水下渗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地表水体总量减少
C.向区域外输送的大气水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水体总量减少
D.向区域外输送的地表径流增加,最终导致区域内水体总量减少
5.B 6.C [第5题,全球变暖,冰川融化,地表径流增大,海平面上升,④为地表径流,B正确。第6题,植被增加,蒸腾作用增强,向区域外输送的大气水增加,C正确。]
√
蒸发皿蒸发量是指在蒸发皿中一直有水的状态下测得的蒸发量,它反映陆地蒸发的能力,代表地面最大理论蒸发量。陆面蒸发量是指地面实际蒸发量。下图示意淮河流域年均蒸发皿蒸发量的空间分布。据此完成7~9题。
7.影响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空间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气温 B.空气湿度
C.风速 D.地形
8.一年中M地蒸发皿蒸发量最大值一般出现在( )
A.3月 B.5月
C.9月 D.11月
9.推测M地年均陆面蒸发量最可能是( )
A.1 180 mm B.1 080 mm
C.900 mm D.650 mm
√
√
√
7.B 8.B 9.D [第7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东南部地区蒸发量较小,而东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温高,且风速较大,蒸发量应较大,A、C错误。由于东南部地区降水较多,空气湿度较大,导致当地的年均蒸发皿蒸发量较小,B正确。地形并非影响淮河流域蒸发皿蒸发量的主要因素,D错误。第8题,淮河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蒸发量最大时应是降水少、晴天多、气温高的时候。6~9月为淮河流域汛期,此时降水量大,蒸发较弱,C错误;3月和11月气温相对较低,蒸发较弱,A、D错误;5月尚未进入雨季,空气湿度较低,此时气温回升快,蒸发较旺盛,B正确。第9题,陆面蒸发量是指地面实际蒸发量,受蒸发能力和降水量制约。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800 mm年等降水量线经过的地方,M地位于淮河流域北端,故M地年均陆面蒸发量最可能是650 mm,D正确。]
2023年7月29日到8月1日,受2023年第5号台风“杜苏芮”北上影响,北京、河北等地出现强降雨天气,多个地区发生洪涝和地质灾害。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当洪涝灾害发生时,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 )
A.①②环节 B.①③环节
C.③④环节 D.①④环节
11.台风之所以会带来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它可以促进水循环中
( )
A.①环节 B.②环节
C.③环节 D.④环节
√
√
10.C 11.B [第10题,洪涝灾害发生时,海洋水蒸发量不一定会发生变化;产生洪涝灾害,说明海洋水汽大量输送到大陆,降水量大且集中,地表水短时间内大量汇集,地表径流大,所以图中的水循环环节出现异常的主要有②③④环节。第11题,台风之所以会带来强降水,主要是由于它可以促进水循环中②环节,即水汽输送,水汽输送为陆地输送大量水汽,然后形成大量降水(③环节),B正确,C错误;①环节不一定会发生变化,A错误;④环节是台风带来强降水之后的结果,不是台风会带来强降水的主要原因,D错误。]
砂田是指将不同粒径的砾石和粗砂覆盖在土壤表面的田地,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人们经过长期生产实践创造的一种独有的保护性耕作方法。下表为我国西北地区某地4月末西瓜种植前裸田和砂田平均年蒸发量及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统计表。据此完成12~13题。
裸田平均年蒸发量/mm 砂田平均年蒸发量/mm 土壤深度/cm 裸田土壤含水量/% 砂田土壤含水量/%
2 173.6 1 206.4 10 7.2 12.5
20 11.1 13.7
30 13.2 15.8
40 14.0 16.2
12.砂田与裸田平均年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土壤深度 B.植被覆盖率
C.太阳辐射吸收量 D.地形坡度
13.砂田与裸田同一深度土壤含水量不同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①大气降水 ②植物蒸腾 ③蒸发 ④下渗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
√
12.C 13.C [第12题,由表中数据可知,砂田平均年蒸发量小于裸田。土壤深度不是砂田和裸田平均年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A错误;该地砂田和裸田均以种植业为主,植被覆盖率无显著差异,B错误;砂田地表被砾石和粗砂覆盖,太阳不能直接照射到土壤层,减少了土壤吸收的太阳辐射量,进而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量,C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地形坡度对蒸发量的影响,D错误。第13题,由表中数据可知,同一土壤深度,砂田土壤的含水量均高于裸田土壤的含水量。砂田和裸田均位于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和植物蒸腾差别不大,①②错误;砂田的蒸发量小于裸田,故砂田土壤含水量较大,③正确;砂田上的砾石和粗砂能截留地表径流,从而增加了地表水下渗量,④正确。故选C。]
乌裕尔河发源于小兴安岭西侧,从19世纪末开始逐渐脱离嫩江干流,成为一条内流河。河水泛滥,最终形成面积广大、相对稳定的扎龙湿地(下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从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至扎龙湿地面积稳定,乌裕尔河流域出现的变化有( )
A.年均降水量逐渐减少 B.蒸发量逐渐增大
C.河流结冰期不断延长 D.河流径流量增加
15.实现扎龙湿地和陆地间矿物质迁移的水循环环节是( )
A.径流 B.降水
C.蒸发 D.水汽输送
√
√
14.B 15.A [第14题,根据水循环过程中水量平衡的原理可知,乌裕尔河成为内流河后,由于河水不能外流,只能流入湿地,其湿地面积会不断加大,直到湿地面积稳定,期间降水量基本不变,河流径流量基本不变,而蒸发量随水面的扩大,实际蒸发量不断增加,直至蒸发量与降水量数量相等,扎龙湿地面积稳定,B正确,A、D错误;河流结冰期与气温有关,与河流水系特征无关,C错误。第15题,径流由陆地流向湿地,径流中会挟带一些矿物质,故它能实现扎龙湿地和陆地间矿物质的迁移,A正确;降水是大气水变成陆地水或湿地水,不能实现扎龙湿地和陆地间矿物质的迁移,B错误;蒸发是地表水以气态的形式进入大气,与扎龙湿地和陆地间矿物质迁移无关,C错误;水汽输送是指大气中水汽的移动,不能实现扎龙湿地和陆地间的矿物质迁移,D错误。]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博斯腾湖是位于新疆焉耆盆地、天山山脉和库鲁克塔格山脉之间的一个陷落湖,属于以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内陆淡水湖泊。该湖泊的西北部山前平原上分布着大面积的芦苇,在湖泊南岸地势低洼的数百米沙丘中分布有大大小小的盐池,湖泊最深处靠近南岸的库鲁克塔格沙漠。下图为博斯腾湖的位置示意图。
(1)指出该湖泊最高水位出现的季节并分
析原因。
(2)从地势和水循环角度分析该湖泊南部
盐池的形成过程。
[解析]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博斯腾湖属于以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补给为主的内陆淡水湖泊。该地区夏季气温高,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大,大气降水也最多。第(2)题,盐池位于盆地地势较低处,湖泊的淡水可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漠中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在低洼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逐渐形成盐池。
[答案] (1)夏季。博斯腾湖湖水主要来源于天山的冰雪融水和大气降水,夏季天山冰雪融水量最大,大气降水也最多。
(2)盐池位于盆地地势较低处,湖泊的淡水通过地下裂隙渗透到沙漠中的低洼处;沙漠中降水量小而蒸发量大,水分蒸发后,微量的盐分留在低洼处,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而形成盐池。
1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军塘湖河是天山北部新疆呼图壁县境内的一条小河,流域面积仅为841 km2左右(右图)。2022年某研学小组在李老师的带领下对军塘湖河流域开展了以“融雪期季节性冻土湿度变化”为主题的考察活动。他们发现该河流域大部分位于山区地带,河水经山口处的红山水库后,主要被沙漠边缘的农业灌区所用。
(1)指出军塘湖河参与的主要水循环类型,并说明判断依据。
李老师说该地季节性冻土的融化会对河流春季径流产生重要影响,并给出了3月2日至14日融雪期季节性冻土的湿度变化曲线(下图)。
(2)研学小组发现3月6日至9日天气晴朗,当地积雪深度变化较大,但河流流量基本无变化。试从水循环角度解释该河流流量基本无变化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军塘湖河位于天山北部,为我国的内流区,河水最终为沙漠边缘的农田灌溉所用,最终不能注入海洋,故其参与的是陆地内循环。第(2)题,3月6日至9日天气晴朗,大气对太阳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地面吸收热量多,冻土表层(1cm深土壤)发生消融,使积雪深度变化较大,融化的雪水下渗到土壤;由于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蒸发旺盛,融水减少,未能形成径流,对河流流量无明显影响。
[答案] (1)陆地内循环。军塘湖河河水主要流入沙漠边缘的绿洲农田,没有注入海洋。
(2)3月6~9日,冻土表层(1cm深土壤)发生消融,积雪融水下渗;蒸发量增加;融水未形成径流,没有汇入河流,河流流量基本无变化。
THANKS